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中国医生频频被打??

中医出版 中医出版 2021-02-01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服务号的一则声明刷爆了朋友圈,上了微博热搜,引起大众热烈地讨论。



事件大概为2018年9月22日晚,该院妇产科赫英东等三位医生在值班工作期间,遭到患者孙某某及家属郑某某等三人的无端殴打,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目前仍在处理中。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治医师詹大夫10月13日在微博上发声。



讽刺的是,近日多家媒体报道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其实早在2014年就有新闻报导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有三成不愿从医。




这一连串的事件值得让我们深思,可以说,这是目前医疗系统畸形发展的掠影。


从大环境来说


——执业环境变差,超负荷工作下难以“精益求精”。

大型医院越是优秀的医生越是超负荷工作,但医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一个医生最好的工作状态是张弛有度、游刃有余,一边享受快乐生活,一边解除病人痛苦。医生在精力不好的状态下,手术或者思考过程容易出现偏差,过度疲惫也容易导致医患沟通效果不好。


——“信息爆炸”加深了医患之间的隔阂。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的媒体为了抓大众眼球,发布不良信息,将所有的患者变成不讲理的“泼妇”,将所有的医生变成只会拿红包、乱开药的恶魔;有的媒体造谣医学知识,使患者越来越不相信医生……


(也可扫码下单)


——各地医学院普遍扩招。

多数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与学生人数直接挂钩,只有少量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所以只得尽可能多招学生,影响了医学的精品教育特点。目前学校的毕业生普遍质量不高,多数不能从医或找到理想的医院就业。


……


从医生自身来说


——职业起步薪酬低,医路漫漫成才难。

30岁还向家里伸手要生活费,这是中国医生的常态,尤其是中医大夫。毕业后面临结婚买房的压力,规范化培训的3年其间基本没有工资可领。


——医学本科生择业高不成低不就。

在我国,省级医院基本只招博士、硕士,地市级医院至少要求硕士学位,部分硕士、本科毕业生去二甲医院,专科毕业生去县级以下的医院成为常态。通常,医学生不愿去小城市或乡下,即使愿意,还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且只有证书没有学位,以后不准报考临床专业研究生,这意味着几乎没有希望再进入三甲医院工作。


……


从患者来说


——看病难、期待医生看病“慢”一点。

患者看病的同时希望知道医生如何给自己用药,希望医生解释一下化验结果,而不是简单地说“没事”、“没什么大问题”;有的患者希望了解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和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案;还有的患者希望医生告诉他们“这病到底能不能治好”,恢复的程度如何等等。


——对现代诊疗结果的过度期望。

每个病人的症状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而且在一些重症绝症、突发症状面前,医学不是万能的,但往往病人家属无法理解,这通常是加深医患之间误会的主要原因。


……


客观地讲,许多医疗体制弊端与医生并无瓜葛,只是因为医生直接面对患者,所以成了“替罪羊”。


医患关系自古以来就有,但仍有医生前赴后继扑在他们热爱的事业中,仍有暖心的患者体谅医生,与医生同肩并行和病魔战斗……





一位老中医曾这样热忱、谦卑地写道:


或许大众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作为医生,希望能有一个安全、受尊重、能充分发挥才智的从医环境;

作为患者,希望能有一个便利、受尊重、舒适的就医环境。


改善医患关系,其实就在于我们每个人。


政策决策者能多考察民情,院校能多培养实用人才,医生出诊时能认真多说几句,患者就诊时能对大夫说声“辛苦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但是,

我们希望雪崩永远都不要出现。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部分内容选自人民网公众号,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源 Pexels,作者:Oles kanebckuu 。小编微信号:congcong-0423,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对于抗生素都无效的病,这个方子却有特效!


【假期荐读】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王启才的针灸“逆向思维”


点阅读原文,进入中医书院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