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求是竺光,照青年前路 ——记竺院师生缅怀竺可桢老校长活动


青灰色的水汽一点点升腾到了空中,一缕托着一缕,晕开到一眼望不尽的天。薄薄的一层,却隔开了太阳和人间,唯有哀思能沁入穹顶,化作绵雨,连起了大地与长天


清明被笼罩在了烟雨蒙蒙中;清明的我们被笼罩在了对先人的缅怀里。浙大学子以轻风为弦,将云雾作琴,奏响了心中的哀思与追忆。


4月2日清晨7:00

竺院师生庄严地站在竺老校长的塑像前,缅怀竺可桢老校长活动正式开始。


全体师生代表手持白菊,齐唱国歌,肃穆而立,遥寄哀思。


师生合唱国歌


竺可桢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文腾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将过去的筚路蓝缕娓娓道来:

在战乱年代,竺校长一直为浙大保驾护航,在最危难的年代开辟了优良学风;竺老两问,是引导着浙大学子认识自己的灵魂灯塔;“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更成为了浙大的一面鲜明旗帜。


同学们手捧白菊,敛声屏气。不需要做什么承诺,不需要激昂的誓言。厚重的道理都刻在了一袭黑衫上,万千哀思也哽在了喉间。只将呜咽留给了常青绿树,活水明湖。


李老师指出,学习历史应真正重视历史学习经验,真正感悟历史大事的背后逻辑;铭记历史是为了汲取经验教训;追忆竺可桢校长,更是希望从伟人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


老师希望竺院的各位同学都能继续以竺老校长为榜样,牢记求是精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做好新时代的浙大人、新时代的竺院人。


李文腾老师发言


接下来,求是宣讲队为大家悉心介绍,同学们回顾百年校史,缅怀竺老校长,认真地倾听竺老校长的事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那些故事被承载到传承者的一言一语中,经过了白云苍狗,神闲气静在聆听者的身边,随着呼吸,跟着微冷的空气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


回望竺可桢先生任浙江大学校长的十三年历程,他对学生们的殷切教导源自他一生躬行的个人信条,他为浙大呕心沥血,时刻诠释着“一诺千金”的真义。


一代楷模,风范永存;

求是精神,薪火相传!


求是宣讲队的介绍


来自公共管理英才班2001班的王一晴同学,作为学生代表表达了自己对竺老校长的缅怀之情。


竺可桢先生在1918年中国国运衰微的时候结束留美,回到了风云激荡的故国。竺可桢先生不求高官厚禄,但愿开启民智,先后进入几所新式学堂讲授知识。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于丹曾说:“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就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便明白了心之所向。


王一晴同学结合时代背景发出倡议:作为竺院学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秉先生之志,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服务于社会,报效于国家。


学生代表发言


随后,同学们依次上前,将白菊放到了竺老身边,垂首静思。


史铁生曾经说过:“人死了,就变成了一颗星。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


向竺老献花


末了,竺院师生在竺老校长像前合影作记。以此作结。每张照片都会有泛黄的一天,但每代人都能从中找到光的来处。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竺老的精神总会穿过漫长岁月,化作春泥,化作细雨:承载生命绽放,滋养万物生长


合影留念

同学感受


虽然我没有亲耳聆听到竺老校长的教诲,但是从口口相传中我可以感受到竺老校长对浙大的伟大贡献。他在最危难的年代开辟的的求是学风,使浙大学子终身受益,他是浙大学子的灵魂灯塔。他曾说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社会,每当我迷茫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这句话,这时我就会豁然开朗,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并努力奋斗。

——图灵2001 宋佳铮


好久没有感受紫金港的清晨了,正好借此缅怀竺老之际,感受清明。我们站在竺老像前,用白菊表达我们的敬意,用回忆缅怀竺可桢校长为浙大做出的突出贡献。我们一定会认真思考竺老校长在浙大留下的话、所做的事,力求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传承求是精神,并向着成为灿若星辰的浙大人而努力。

——强基历史2001 孟淑涵


我的父辈背井离乡,之前清明从未有过机会祭祖。但是参加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到了超越亲缘的凝聚力。竺院学子汇聚在竺老雕像前,我们缅怀的是竺老其人,传承的是求是的风骨。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竺老的遗泽下成长成才,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这让我感到一份超越血缘的纽带,令我更充满了前行的动力。 

——图灵2001 陈淦豪



国家的未来终究要由青年人来创造;破解技术垄断之局的方法,还要青年孜孜以求。竺院学子,请感怀竺老之情,铭记求是之诲。


图文丨学生会权益服务部

文案 排版丨郑昊伦 王一晴 王继麟

责任编辑 | 孙思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