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读竺可桢日记(2)·1943年3月10日

竺可桢日记(1943年 3月10日)

【原文摘录】

1943年3月10日 星期三 遵 晨阴10°。樱桃盛开。


重量106磅。Borel之相对论。


晨七点起。九点至校。渠夏中将赴气象所,又交来论文两篇:“The long wave radiation in atmosphere”及“大气中之垂直运动对减温率之影响”。午后舒厚信来,决定春假派篮球队赴贵阳加入八大学比赛。阅Emile Borel 著《空间与时间》。晚至白农路沈思岩处。今日有音乐会,到迪生夫妇、谢文通夫妇及学唱歌浙大学生华景行、周桐、陈伯陶等二十余人。节目有沈思岩、陈伯陶之独唱,梅家大小姊之钢琴。九点一刻散。到家已过十点矣。


《空间与时间》之第六章讲狭义相对论,谓 special theory 即狭义的相对论,与广义 general theory 不同。因后者完全为数学,而前者之创立乃所以解释 Michelson迈克耳孙与Morley 莫雷之 ether drift 以太漂移试验之失败而来。一般士、民往往为由相对论所发生之奇妙事件而怪异。如Langevin 朗之万之长生不老人,只要能住在一永久运行而速度极大的地方。Jeans金斯谓燃烧能使一壶水变成冰。此类事虽属可能,但机会极少。欲知相对论者,不应注意在此。简单言之,如声浪受风速之影响,但何以光速不受ether drift或地球运行之影响。且Doppler effect 多普勒效应既能成立,何以地球随太阳前进每秒达30公里之速度。冬夏两季(或春秋)地球朝相反之方向而行,何以光之速率不会增损。但Michelson之试验证明在地球上光线之速度随处相同,且发光体本身之行动与光速亦无关。如发光体之速度有关,即不致有 Doppler effect。根据 Fitzgerald 斐兹杰惹与Lorentz洛伦兹之解释,谓空间之距离,静立一处与向前行动者所量乃不同,并谓长度可因运行而减短(但寿命则增长)。故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空间与时间之定义,不能独立分离,均有赖于运行。故两地间所谓同时,必须以光定之。所谓时间或同时,须依观测者之位置而定。如尺上之两刻度(在空中所量之二点),其距离须视观测者从何方向而来及其速度而定。因尺上之刻度与空中二点均以每秒卅公里前进,而观测者视之,所谓尺上之两刻度,所量者未必即为吾人视为同时之两点。盖彼所谓同时,非吾所谓同时也。据狭义相对论,各种速度以光速为最大。有人以为速度既可增加,何以须有一最大而不能超越之速度。但此犹如数学上1加1/2、加1/4、加1/8以至无穷,数目虽可继续增加,但总数不能超越2。要之,相对论打破时间与空间分离的观念。时间上之一秒,即为空间之卅万公里(光速)。同一房间内,两桩事情其发现先后相差一秒,则在太阳上观测者,此二事相距卅公里(因公转),而在月亮上(因地自转)则相距500公尺,如此房间在地球赤道上(p.165)。


今日秤得松28磅,宁81,梅99,允敏97,桢106(去衣)。十一点半睡。




读后感】

探知·博学·求索

——竺可桢1943年3月10日日记读后感

穿越时间的长河,在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我看到竺可桢老校长处理浙大繁忙校内事务的不易,读到他对前沿的物理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感受到这位杰出的气候学、物候学家内心灼灼如烈火的求知欲。


日记中,竺老校长对于相对论、以太漂移试验等前沿理论试验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不局限于对书中内容的复述,更关注生活中那些发人深省的例子,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声浪受风速之影响,但何以光速不受ether drift或地球运行之影响。且Doppler effect 多普勒效应既能成立,何以地球随太阳前进每秒达30公里之速度。”竺老校长在日记中连续发问,不断深究,又在其后续上自己的解释与思考,如“犹如数学上1加1/2、加1/4、加1/8以至无穷,数目虽可继续增加,但总数不能超越2”,逻辑严谨。这一不断探索真理的“求是”精神,让我不禁肃然起敬。


没有博览群书作为前提,是不可能在日记中对物理学知识进行此般记录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竺校长不仅精读细读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而且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文献资料。无论是这里的科学著作《空间与时间》,抑或是之前的《通雅集》《四十年前之小故事》,无一不在他广博的书籍储备库中。像竺校长这样,对各种书籍都爱不释手,对各类知识都如饥似渴地汲取,才能将各领域间的壁垒打破,架构起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桥梁,才能形成此般令人赞叹的,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而驱使竺老进行阅读、学习的,正是他强烈如洪水般的求知欲。竺校长并没有将书读死,他将抽象的理论,化作生动形象的比喻;没有只着眼于某一方面,而是不断链接新知旧识。求知欲促使他不断探索未知,将自己的视界边际外拓,学而思之,以思促学,解决一个个问题,获得一份份满足,走向学术的更高峰……


以史为镜,向竺老校长学习,我们作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对待前人总结的知识当秉持“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待未知的领域当保有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满怀激情地探索,努力达到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科研最高境界。


3月10日这篇日记中,竺校长那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学术的热爱,值得我们每一位浙大人尊敬、学习。


——陈俊桦 常赫峰 巴德年2101

纪念竺可桢校长系列

1. 共读竺可桢日记,传承科学家精神

2怀竺老风骨,续求是精神 | 纪念竺可桢校长诞辰132周年

鸣谢 | 浙江大学档案馆 张淑锵

排版| 廖

责任编辑|尤释卫

审核 | 卢佳颖 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