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导师专访】方文军:化甘霖以泽新苗 酌匠心以筑大器


人物介绍




方文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导师、竺可桢学院荣誉课程《普通化学(H)》任课教师,兼任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新型飞行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航天绿色推进剂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燃烧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方文军教授的科研主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组织带领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任务,在吸热型碳氢燃料的清洁化、抗氧化、超临界换热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在校内,他与相关老师一起,依托化学学科,以扎实的专业知识讲述化学故事,推动化学科普工作的发展。曾获浙江省省级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称号。先后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特等奖等。领衔普通化学(H)获2021年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022年,方文军教授获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竺可桢学院“最佳任课教师”、“十佳专业导师”荣誉称号。

周日的午后,全媒体中心采访组的记者们在化学实验中心对方文军教授进行了采访。秋阳和暖,楼外的向日葵迎着明媚的阳光绽放,蓬勃而灿烂。“平易近人”“认真负责”“有慈父般的温柔”,这是方老师给记者们留下的印象,他散发着一种光芒,明亮而不刺眼,令人敬意油然。


采访中的方文军老师


躬耕讲台 发光发热


许多同学与方文军老师的故事都开始于大学的第一堂普通化学课。普化(H)课是竺院的荣誉课程,也是很多竺院学生的大学化学启蒙课。


方文军老师长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他也热爱着这份事业,平日科研任务繁重,但他仍奋战在教学一线,担任本科生普通化学、暑假大学化学先修课的任课教师。方老师有过两年辅导员的工作经历,这一经历也加深了他对学生培养、协同育人的全方位认识。基础课程对新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开展新生适应性工作上,方老师认为,除了辅导员和新生之友外,任课教师,特别是上一年级第一学期基础课程的老师具备天然的优势,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尽己所能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他自己也是如是践行。


方文军老师普化荣誉课程答疑


在课堂上,方文军老师尽力发挥学科特长,有针对性地关心帮助学生;同时,他对初高中化学课程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会非常注重大一课程与高中课程的衔接。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使得他的普化课成为了校内热门基础课程。“荷叶上晶莹的小水珠,大家都见过。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在荷叶上会结成水珠而不铺展?”“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互不相溶的。那么从这个思路想,荷叶表面该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呢?”方老师致力于在课程中融入生活实例,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学生们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对于抽象的理论,要从大家熟悉的例子讲起,只有基础扎实了,掌握了化学的思维,才能像骨科医生那样拥有一双‘透视’的眼睛,从现象看到本质。”在他平实浅显的语言中,记者们感受到了一位大师对化学的真挚深情。


方文军老师与助教在学生加油站


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这是大家对方文军老师的评价。获得永平奖后,方老师依旧谦逊如斯:“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上的课也不一定符合所有学生的胃口,但我会努力认真地去上好每一堂课。”


导学互促 教学相长


教有所成,学有所长。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导学关系,方文军老师都十分注重老师对学生起到的引领作用,强调师生间的共同进步是两者关系的核心。


对学生的期待,方教授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全面发展”。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方老师培养出了各个方面的优秀毕业生:有人被科研吸引毅然踏上科研之路;有人磨砺技能,融入基层,为人民服务;有人开拓眼界走向商海,开创一番事业……


方文军老师带队学生社会实践


相比中学阶段,大学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需要激发双方的主动性。因此,竺院导师制的推行,在本科学生与导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低年级师生双向确认导学关系,一对一制定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呈现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导师的引领下,实现学术启蒙与生涯领航。这种本科生导师制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度了解自我、获取多元化知识、接触科研前沿的平台。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呢?很多学生对学术大牛导师青眼有加。其实,这种科研组未必适合所有同学,这类课题组一般师门人数多、规模大,导师较难兼顾到所有同学;并且组内竞争激烈,导师对科研能力要求较高,这自然会使科研压力较大。因此,在选导师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结合自身特质来加以判断与权衡。选择能真正帮助自己提升的导师,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备进入科研和实验室的条件,方文军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三个辅助判断的指标:首先要看自己是否精力充沛,学有余力;然后问问自己是否有想法要去落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否能做到不挠不折,不计名利。

本科生学业相对较重,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同学,有大量的通识课需要去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接触科研前需要做好时间与精力的协调管理,打好一定的基础。对于想要走科研这条道路的同学,虽然刚开始只能接触到最基本的工作,但却可以在当中观察了解,并在适应科研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兴趣,从而慢慢对科研与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方文军老师与学生


醉心科研 初心始终


谈到科研工作,方文军老师陷入了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二十多年深耕科研需要的不仅是起初的一腔热血,更需要坚守的决心。据方老师讲述,在他接手前,课题组里的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几年,这类关系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需要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


近年来,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有人说,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发动机很重要,燃料也很重要—— “发动机就像心脏,燃料就像血液”。方文军老师在谈及此处时指出,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燃料。为响应发展航空航天技术、解决飞行器推进问题的迫切需求,从承担中国石化的石油物性项目开始,方老师团队以燃料新概念为核心进行基础研究。在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后,他的团队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我们很多科研工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讲,要坚持‘四个面向’。”前十年石油化学研究、后十年航天燃料准备,二十余载科研积累,服务“国之大者”,继续向着航空航天燃料研究的深处探索。


方文军老师与学生在实验室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熬得住孤独,方能等到花开”,一桩桩一件件成果的背后都是无数的汗水与心血,方老师将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师易得,人师难遇”。作为育人导师,方老师躬耕讲台,真正走近同学,化作甘霖滋润着他们,“春风化雨,润物无华”,实现了教学相长;作为科研人员,方老师醉心科研,将对化学的热爱融入国家的建设中,“无关迟暮,不问翻覆”,秉持工匠精神,铸国之重器。他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新生,无怨无悔地奋战在基础教育的一线,矢志不渝地用匠心守住初心,用身体力行向我们诠释了“择一项事业,穷一生坚守”的含义。时光知味,岁月沉香,方文军老师在属于他的这条路上栉风沐雨,坚定向前。

\ | /

2021级竺可桢学院导师制已经开启,最后,让我们聆听方文军老师给同学们的寄语吧!




往期精选


1.竺党建】竺可桢学院2022年第二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顺利举办

2.【竺涯共语 | 预告】专业前沿论坛: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3. 深度科研丨票选最佳,共览学术高峰!

4. 竺可桢学院2021级导师制启动仪式暨第一期“知名教授学术小组”师生见面会举行

5. 竺可桢学院与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签署关于加强学生培养合作备忘录

6.导师专访】赵俊杰:从来师俊杰,可以焕丹青


竺可桢学院全媒体中心出品

采访 | 甘嘉仪 危佳妮 廖

文案 | 鲁新凯 危佳妮 甘嘉仪

摄影 | 李敏亦 杜宗泽

排版 | 甘嘉仪

责任编辑 | 朱晴雯 余跃洋

审核 | 林威 顾小雨 周盛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