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23期【中国室内·说道】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实践与总结

2016-04-22 张振华 中国室内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发展

博物馆展陈设计最初是以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为主导组织并实施的,展陈设计以文物为核心,特别注意对于文物的展示与说明,展览图板与模型的使用也多是为了配合文物的展示。博物馆事业伴随社会的发展,展陈设计逐步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设计门类。同时,随着观众对于博物馆展示需求、要求的提高,展陈新技术的诞生应用,也使得博物馆展陈设计越来越复杂,成为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工作。


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其他设计门类的区别

博物馆展陈设计之所以能够成为独立的设计门类与其自身的两大属性以及博物馆对于展陈设计的特殊要求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性。展陈是通过展示形式对展示信息内容的传递,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浑然一体决定了它与其他设计门类根本上的差异。


第二,设计综合性。展陈设计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这必然是一个多行业、多工种的整合工作。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为一个门类庞杂的群体,有历史类的、艺术类的、自然科学类的、综合类的等等。与博物馆相对应的展览也涉及到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等各个学科。


第三,博物馆对于展陈设计的特殊要求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与其他(展览)设计的最大区别。


其一,博物馆不同的展品对于展陈设计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更好展示文物的精美,突出文物的特点,减少对文物的损害,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件文物的展柜、展架、展台、展具进行设计,在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的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文物。在展陈照明设计中, 既需要考虑展示气氛的烘托, 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光照对文物带来的伤害。 总之, 任何危及文物安全的设计都是不被允许的。


其二,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关注观众的体验和感受,成为展陈内容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好的展陈设计不仅能够激发观众对展览内容的兴趣,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能使观众有一个十分舒适的参观体验。


其三,博物馆展陈设计还要考虑到综合效益,在有限的预算内,应用多种材料、手段及技术,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同时要考虑节能环保的需求,做到展陈材料、设备的重复利用,盲目追求声光电而忽视展陈内容真正需求的“炫技”,或一味反对声光电不接受新事物和新的展示手段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十年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实践和总结

我们从 2003 年真正开始接触博物馆展陈设计工作,组织成员中有建设工程背景的设计师,有美术工作经验的创作者,有多年与文物直接接触的博物馆技术人员。从人员结构来看,各方面都具备了相当的基础条件,所以大家也对工作的开展充满了信心。然而,就展陈设计自身而言,工作的本质就是做到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的和谐统一,而展陈设计师本身既不能是单纯的文史学家,也不能是单纯的艺术家,而更应该是一个集合者,是一个具有相当的文学修养、审美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的集合者。他的工作应该是充分理解展览大纲脚本的需求,提取展陈的精神本质与环境氛围,明确展陈意图,树立主题形象,并在此基础之上依据自身的审美标准将不同门类的优秀创作思路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并予以恰当的呈现。


至今,我们经历了两个递进的设计阶段。

第一阶段——内容与形式的拼接磨合

博物馆展览的工作流程大体分为内容策划、展陈设计、施工制作及布展等几个环节。展陈设计在内容策划之后,在展陈施工布展之前,它在展览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展陈设计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内容策划人员展陈意图的基础上,将文字或展陈脚本转化为立体空间和效果,并将其传达给施工人员,指导展陈工程的实施。


对于展陈设计而言,展陈大纲是设计师的设计前提与依据,脱离大纲的设计是完全不成立的。虽然展陈大纲通常都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然而想真正读懂却并不容易,能够充分理解大纲并从中提取、整合出精确的展陈线索则更非易事。在这一阶段,我们着重关注展览段落的分配、展示流线的梳理、空间色彩的选择与典型时代符号的提炼等决定展示效果的设计方向的把握,同时,也充分关注展示材料的使用、辅助展示手段的运用、文物的安装与保护等展览细节的设计,这些都是展陈设计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完成了北京市海淀区博物馆基本陈列、大英博物馆馆藏精品展等作品,由于设计中充分重视了上述要素,所以展览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迈出了展陈设计的第一步,也为下一阶段的设计提升积累了素材,寻找了方向。


这一阶段,造型有创意,选取的符号也符合展览的时代要求了,但在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尤其是如何使设计形式对内容的传递起到更好的提升方面,显得有些一筹莫展,即出现了片面强调形式,多在呈现出的视觉效果、采用的高科技手段、令人目眩的造型样式上下功夫。


第二阶段——内容与形式的渐进统一

在这一阶段,我们有幸全程接触了首都博物馆新馆通史陈列方案的设计过程,并且配合新首博通史陈列的主创设计师完成了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历史陈列的创作,这是我们第一次与国外设计师合作,也正是这两个方案,为我们的设计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北京通史的设计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对展览大纲的充分理解与高度整合,在方案设计中形成了文物与场景两条既可以相对独立又可以相互交融的参观流线,在同一展示空间中非常巧妙地为参观者创造出多种参观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串糖葫芦的展陈方式。同时,基于对展览内容的深入研读,在形式设计中创造性地加入世界简史作为展馆外圈的辅助展线,与北京通史的展示主线相互参照,彼此印证,这是对展陈大纲创造性的补充,多重展示空间的创作设定。正是这个方案让我们真正充分的体会到:内容解读可以对形式设计产生深刻影响,而形式设计同时也可以对内容的深化起到补充与提升的作用。


在内蒙古博物馆新馆通史陈列的方案创作中, 设计师再次打破了传统历史陈列的按时间事件分段方式, 整个展厅呈完全开放的状态,形式设计以散落在草原的珍宝为创作的核心理念:“牛羊”即是“珍宝”,是从中国草原民族诗歌中概括的生态形象,辽阔而出奇的静谧。开放的空间与四周象征草原天际线的折线形的展墙表达了辽阔无垠的草原意向,箱式展柜零散分布在展厅之中,整个展示空间以一条蜿蜒在草原上的栈道进行空间分割,有机串联起所有的参观流线。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设计方式,不仅完整表达了大纲要求的展示内容, 更准确体现了展览的意向之美, 创作过程直观反映了内容解读与形式设计之间相互推动对展览效果产生的积极影响,为我们的设计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


在这一阶段,我们先后完成了卢浮宫文物特展、朝阳规划馆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形式设计开始尝试空间布局、流线设置、意向氛围的统一塑造,展陈效果出现比较显著的变化,空间组合方式逐渐丰富,表现手法变得多样。这一时期的设计工作开始尝试增加内容解读环节,组织内容解读人员与形式设计人员沟通,互相碰撞,激发设计人员的想象与灵感,开始一种展览设计的新实践,为下一步的设计发展确定方向。


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一批博物馆有迫切的建馆意愿,然而由于受条件限制,尚不具备完整的专业人员设置,因而在内容策划上有着比较强烈的需求。鉴于此,我们开始尝试增加内容策划、解读部门,其任务主要有两个:1. 内容策划:为不具备大纲撰写能力的业主提供大纲编写服务。 2.内容解读:在形式设计人员创作之前先对业主提供的展陈大纲做一次内容解读,在内容策划与形式设计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开展内容策划的优势在于展览实践更丰富,对于展览的认识和理解更深入,形式设计人员与展陈设计工作更加紧密的结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弥补形式设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的不足,还能够将展陈意图最大程度地传达给形式设计人员,确保展陈形式与设计的和谐统一。内容解读人员从浩繁的大纲中提取出最精炼的展陈线索,选择最适合的叙述方式,用文字描绘出大纲编写者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与期望要达到的展示氛围,为形式设计者描绘出一个既有想象空间又确定了相对范围的设计方向,在内容解读人员进行文字解读的同时,形式设计师也从自身的视角对大纲进行自己的解读、提炼,深入推敲空间、意象,考虑色彩、符号,选择材料、设备,并充分调动形象思维与艺术想象,将展示的重点、亮点、核心、氛围在文字基础之上形象化、立体化,将文字的意境之美形象化,表现为空间的意境之美。设计过程中不断地保持两者之间的充分沟通,相互推动,相互启发,力求使展览的文学空间与物理空间高度吻合。


通过上一阶段的设计实践,最终寻找并形成了我们这个团队特有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即内容解读与形式设计并举,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每一个个案设计之前,我们都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内容策划或解读、资料收集与整理、现场采风,与业主、内容策划或解读人员反复沟通,使所有展示氛围的确定、设计元素的选择都有据可依,都能从展示内容中还原出出处。


这一时期完成的安吉博物馆生态展厅的设计与无锡阖闾城遗址博物馆展陈的设计,都经历了内容策划、解读与形式设计之间无数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方案逐渐成形,也正是这两者之间的推动力,使得展陈的形式与内容真正的统一起来。



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展望

随着设计经验的丰富,结合正式开展之后馆方、专家、观众对于展陈设计的综合反馈,我们逐渐认识到,展陈的细节设计对于展出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在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展品与观众的需求,从而更大程度的保护文物安全,带给观众一个舒适、愉悦的参观感受。


10 年设计历程使我们更加明确:博物馆展陈设计必须摒弃重形式轻内容、或重内容轻形式的片面性,建立相互决定的逻辑,才能使内容与形式达到更高的和谐,设计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与此同时,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博物馆的展示特点和需求,关注观众的参观体验和感受,实现展示效益的最大化。


博物馆行业以及与之伴生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不断地变化、前进,每天都有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以及新的工作方法在产生,同时淘汰旧的,发展变化永远不会停止。对于博物馆展陈设计本身和从业人员来说,任何展陈设计的个案都是不可克隆的,我们将继续永不止步的探索之路。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

《中国室内》20163月期

您想与全国的一线设计师们分享更多《中国室内》的精彩内容吗?只要加入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您就会免费获赠中国室内设计界权威学术性刊物,回复入会获取加入CIID的方法,咨询电话:010-8835604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