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室内丨苏丹「超越室内」演讲实录

2017-05-08 中国室内

2017年4月26日下午,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提名“诺贝尔瓷抛砖”巡讲,首站上海站启动,提名获选人苏丹先生做了题为「超越室内」的精彩演讲。特此整理演讲实录,以飨未能至现场聆听的朋友们。






时间:2017年4月26下午

地点:上海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 6F宴会厅



苏丹:超越室内——关于环境意识的复兴



意识的觉醒,将会改变审美因素


在1980年代,环境意识就已经在中国学术界萌发了,当时很多建筑师包括艺术家们感觉到环境对心理观念的影响,因此在艺术创作上和展览方式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在建筑设计上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观。


在新的时期里,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又会发生一些变化,它是在不断的演进的。1980年代我们谈环境意识,更多的是针对那个时代匮乏的东西,更多是指向人性,而今天指向的就不是简单的人性,而是更复合的东西。


 

“自然主义”的室内设计观


“光合未来”是我的学生做的创业项目,致力于借助科学与艺术,号召并帮助人们重返自然,在室内构建绿色花园。他做了一款专利,就是智能室内绿植,植物能够种在墙上,还能活得很好,有一套控制系统可以监护绿植的营养状况和浇灌状况,另外可以把植物的荷载和厚度优化到极致。



为什么“光合未来”能获得像天使基金这样的投资支持?就是因为他捕捉到了一个新的未来的趋势,未来他的这个产品会改良室内空间的界面和环境。相对来讲,他会改变人们将来对室内空间环境的一个要求,我们会诞生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新的一种美学。

 

结合地域和环境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


上海世博会荷兰馆的建筑师约翰·考美林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师,在他的设计方法里,可以看到荷兰设计的影子。荷兰国土面积相当一部分是处于海平面之下,因此它的建造非常独特,有船的概念在里面,这是特殊的地域环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约翰·考美林在讲座里展示了这些年所做的各种建筑实验,而这些实验不再是传统经典的建筑学的实验,而是一种环境实验。比如他做了一个转盘,一个建筑是能够放到地上用转盘的方式在旋转。

 

艺术形式逐渐由纯个人化向环境意识发展

构成的因素逐渐变为立体的、环境的


2014年的11月4日,艺术家Jennlifer Rubell在纽约带着他的团队做了一个大型的活动,题目叫《丰饶女神》,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这场活动是为一个大公司做庆典,除了庆祝以外,在活动里,Jennlifer Rubell通过食材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氛围。



活动里一共四道菜,我的学生何为是其中的一个项目执行者,第一道菜就是他做的,叫《垂死的橡皮鸡》,鸡里面装了胡椒,倒挂在天花上,下面桌子上放了鸡蛋。客人来取食鸡蛋的时候,要拿棍子敲打鸡,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作品有一种互动,进餐过程变得非常有趣。艺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强调空间的特质和环境的特质,这是最先锋的一个事。


 

环境意识


环境指的是从物质、制度、表意性文化和心理等层面上影响人们并使之感受到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适应的周围境况。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两大类。自然环境一般由居住区的天然地势、地貌、天然资源以及气候等组成。社会文化环境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影响着人类群体或个人行为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它包括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建筑环境等。

 

环境的意识从古到今一直就有,可能古时候人们在进行劳作和创作活动时对环境更有敬畏的心理。



这是中国古老的窑洞。

 


艺术家古文达的作品《碑林》。

 


宋庄的艺术家吴高钟的作品,表明主体和外围的关系开始发生转移,主体赖以生存的环境变成了重点。

 


大地艺术家安迪·戈兹沃西,他几十年来一直通过在大自然中劳动和身体去体悟环境。

 


2015米兰世博会奥地利馆“感官森林”,项目中一系列起伏不平的小丘陵和郁郁葱葱的植被景观,为置身其中的游客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感官之旅。

 

这些事件让我对“环境”这个词浮想联翩。但是因为环境的复杂性,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梳理。

 

一 “自我”

 

长久以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都是一个话题,人的本性里面既有社会性的一面,也有反社会性的一面。个人对社会一方面向往,一方面排斥。反社会性就是说人对社会性又有本能的排斥。

 


这是我为摄影师冯海在北京做的一个展览。这次展览有三个部分,肖像系列,就是时尚摄影;戏装系列,像昆曲《游园惊梦》;“面具”系列,一共选了13张。通过他的作品,我看到在社会里面个人内心的一种孤独感。我评价“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面具,面具是应对社会的,而面孔是自己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内观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孔”。

 


我的一位大学同班同学,这些年沉醉于各种极限运动。在过去大家一定会认为他是一个很另类的,不合群的人。但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大家认为他是活得最明白的人,是真正直在按照他的方式在寻找自己。

 


2015年,我请美籍华人设计师石大宇给我的朋友演奏家冯满天定制竹椅。因为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开幕式上有一场演出,我想在这场演出里面加一些设计的元素,因此我就想给一个独特的人做一把独特的椅子,家具不再是一个现代生产的概念,而是一定要按照个人的特征去做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暗示,告诉我们无数的个人开始从这个社会生长出来,因为在过去中国社会没有个人,我们奉行的是集体主义,所以“个人”出现的时候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一个时代。


二 社会


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个人是一个关键词。社会,其实讲的就是由人构成的一个群体,这些人互相有一种依存关系,又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今天我们就经常会讲到族群、社会、社区这些概念。

 


社会对人是非常重要的,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对人性对社会性关系的一个剖析以外,其实他还对环境的神性做了一个点拨。“派”怀念人类社会,怀念家人,怀念过去生长中所有的一切,祈祷祖能够让他重返人类社会。而且最终当他完全失去社会,在他还能生存的时候,通过一只老虎重新构建了一个社会关系,老虎通过人性的反射形成了另外的一个“人”,它的危险代表了社会性里面存在的那种危险,同时要让他重活,代表每个人在社会里担当一种责任,这个老虎变成一个中性的东西,折射出人性社会性的几个方面。

 


2015年,我在米兰世博会做了一场舞剧,请了全球九个国家11个著名的芭蕾舞演员。当时意大利很多媒体对我进行采访,问我这个命题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说我要讲人和社会的关系,着重于个人,我要预示一个时代的产生导致教育发生的变化。这种教学理念是按照人去塑造的一种教育,所以每个教授很强大,围绕这个教授去制定一种教和学的关系,制定一种知识传授。这代表未来的一种可能性,未来每个受教育者是独特的,教育者也是独特的,我们要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的框架里面构建这样一种关系。

 


达明·赫斯特做了一个展览叫《难以置信的毁灭中的珍宝》。本次展览共展出了他最近10年创作的190件作品,部分展品为了看起来像是沉没在海底遗失千年的珍宝,艺术家把作品放在海底享受了一场天然海水浴。虽然要给观众呈现遗失千年珍宝的主题,但观众会惊喜的发现这些雕塑作品的模特包括了蕾哈娜、菲董、凯特莫斯、尤兰迪维瑟,以及米老鼠、高飞等卡通角色。在艺术博物馆里看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人类的文明和自然的关系不堪一击,再华丽的东西,再伟大的东西,自然很轻松的对你进行羞辱、淹没,所以自然才是最伟大的。



 

三 自然


一个线索是探讨自然到底是什么,另外一个线索就是环保,针对于目前的状况要保护自然。

 


2014年黄笃策展的“鲨鱼计划”全球巡展中,通过关注鲨鱼,唤醒人们对于环境变化的察觉、警觉。展览的入口是艺术家王鲁炎的作品“一张巨网”,通过一个鱼网装置,参观者把自己和鲨鱼的身份进行了一个角色交换。因此也改变了观看其它作品的立场和视角。这是典型的观念性表达的当代艺术展,终极目的是改变观者的思维方式。

 


2014年,我们的一个老师用5万倍的显微镜分析雾霾,发现雾霾里面有丰富的物质存在。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有一个重要的行为艺术的活动,艺术家聚到天坛,一人拿一张照片祈祷蓝天。按照传统的美学,这个作品什么也不是,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在特殊的空间和时间即环境里面,关注深刻的自然问题。

 


我的一个意大利朋友被称为当代达芬奇,他过去是建筑师,现在还从事包括展览,信息设计等。他和意大利几个重要的建筑师围绕一个模型做了一个主题展,他们要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在这个模型里面展望了未来生活居住包含社区场所的一种模式。所有的模型都在叙事,这个模型最后用微摄镜把它构造出来。这个作品其实传达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我和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合作了一个项目。丁肇中先生给我几点启发,一个是他在研究暗物质,他说理论推翻不了实验,实验能推翻理论。所以他是实验物理的一个中坚力量,他完全是靠实验把很多科学家打败了。第二点启发是,他认为科学是全人类关心的,跟国界没关系,科学研究的就是客观世界的一个真相,这个真相是什么,可能我们也把它叫做自然。

 

环境意识与未来生

 

米开朗基罗·皮累托斯托是当今意大利重要的艺术家,这些年他最伟大的思想成就是在“环境”这个问题上发现了的一种关系。这个关系中一个圈是人,一个圈是社会,一个圈是自然。两极是社会和自然,中间是人。他最后的结论是,和谐的世界需要在社会、个人、自然三者的关系建立一个良好的循环状况,这才是无穷的。

 


2016年,我们在米兰第二十一届三年展国际展览上,做了一个跟教育有关的展览叫《二十一世纪人类圈——一个移动的演进的学校》。这个活动清华一共有100多人参加,涉及到四个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信息学院、材料学院,一共有10个命题,这里面探讨很多关系,包括社会性和反社会性的关系,社会性里面光靠和谐不够,有的时候有争执、有对抗,交流和对话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表象背后都有一种决定性的东西。大家关注到这个展览是独特的,探讨到未来教育的问题,但是教育的问题是通过不同的科学实验得出一种可能性。


 

环境意识是什么,就是要在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取得平衡。但是自然这个概念又不是过去简单的“自然就是青山绿树”那么理解,自然有一种神秘的属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限可能的,是不断生长的一个东西。社会是什么呢?最早的社会是简单的是人和人的关系。自我,就是最渺小的,世界像原子一样构成世界,每一个自我又是最大的,它是通向自然的一个通道。有可能你的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一个东西,最大的一个世界。

 


一个新的世界要到来了,新的世界最根本的动因是什么,可能就是技术的变革所导致的整个生活方式观念的变化。在新的世界构成过程中我们要协调新的关系,建立新的准则,这就是一个环境的规则。因为现代主义利益最大化不考虑这个问题,而是局部考虑问题。整体考虑问题,是把社会、自然、人协调到一个框架内去考虑,这种东西就需要你有更大的智慧和更宽广的视野和包容心,需要一系列的努力和等待。

 

环境不仅仅只是关乎于自己,关乎于人性,它还要继续关乎于社会,从而建立使个人之间相互连接并达成共识的可能;在未来它更要关乎自然,因为关乎自然的精神就会赋予环境一种神性,这是建立信仰的开始,是自觉诞生的曙光。










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评选过程

 

2016年11月-2017年1月

由9位特邀专业评选媒体主编,6位连续两届“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获奖者,组成评选提名委员会,进行“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进行推荐候选人、评选提名人两个阶段的工作。


9位特邀专业评选媒体主编是:《室内设计与装修id+c》孔新民、《美国室内》中文版(INTERIOR DESIGN) 韩晓岚、《室内设计师》徐纺、《设计家》许晓东、《现代装饰》陈雅男、《TOP装潢世界》孙楠楠、《瑞丽家居设计》周小捷、新浪家居网 戴蓓、网易家居网 胡艳力。


6位连续两届“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的获奖者:琚宾、吕永中、林学明、宋微建、萧爱彬、叶铮。(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2017年2月-9月

获“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提名”共有18位。

分别是:陈彬、陈厚夫、陈耀光、葛亚曦、韩文强、姜峰、梁建国、陆嵘、赖旭东、赖亚楠、凌宗湧、苏丹、孙华锋、孙建华、沈雷、吴滨、杨邦胜、余平。(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他们,在今天的中国设计思辨中,分别作出不同的思考与实践,且不止于设计。


并将在全国10个城市:上海、长沙、宁波、深圳、重庆、武汉、哈尔滨、南京、厦门、北京,进行巡讲活动,分享他们的作品和观点。

 

2017年9月-11月

特邀专家组、参评媒体代表、及网络投票将对18位提名设计师进行最终评定,

最终评选出10位“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

在2017江西年会颁奖典礼上颁奖。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室内·设计·学术

欢迎关注

欢迎转载

欢迎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