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室内丨长沙·赖亚楠「设计之问」演讲实录

2017-06-22 中国室内

5月12日下午,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提名“诺贝尔瓷抛砖”巡讲第二站在长沙图书馆举行,提名设计师赖亚楠女士做了题为“设计之问”的精彩演讲。小编精心整理了演讲实录,以飨未能亲至现场的朋友们。





演讲时间:2017年5月12下午

演讲地点:长沙市图书馆二层报告厅


赖亚楠:设计之问

 

一问: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予客户想要的吗?


作为一个职业设计师,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予客户想要的吗?我在很多场合都有问过这个问题,无论你们回答“是”还是“不是”,都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予客户一直从未梦想过的,他可以拥有的东西。客户的愿望是希望得到超越显而易见和平凡无奇的东西、现象,需要一些令人兴奋的,有刺激性的,又切合实际的,性价比合适的提案”。但是客户其实不能够十分明确精准表达出他的愿望,他们会试图说出一堆设想,而你把这些想法总结出来后,你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而这段结论无意当中恰恰解释了关于创意的基本概念。

 

在这个创意的基本概念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新的设计的命题。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并不是寻找对已知特定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而是必须告别已知的、熟悉的,去发现、探险、寻找……所以我一直认为设计是众多人类智慧中的一种最高形式,这是我们尊重设计的原因。

 

二问:为什么设计?

 

设计无非就是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问题。就像苹果手机,乔布斯在某种方面的确缔造了当代人类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设计改变了我们每个人日常的生活、行为模式甚至是思维模式。

 

三问:什么是好设计?

 

在我看来,好的设计应该有超越物质功能的意义生成:产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存在关系,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意义生成,刺激人思考,与人的意识发生互动。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光的追求,但是我们看看这样的产品,灯泡本来就是亮的,但是我们不用它发光,而是以其他这样那样的一种状态来体现出光的温度,所以这些设计已经是一种对于光的渴望之后的升级设计。

 

四问:设计如何提升生活?

 


设计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活,像自拍杆的设计,当我们出去旅行的时候,就不用跟人家说“不好意思,能给我们拍张合影吗?”现在我们自己就可以搞定,所以这个产品很有效地提升了我们的一些日常的行为。

 

五问:设计如何表达情感?

 

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好设计其实就是在日常的点点滴滴和一些小的方面,给了我们太多的温暖和光亮的设计。



设计已经无孔不入,但在现实当中,有的时候设计是很危险的,并已将人类置入危险境地。设计在满足一代人消费上的优越感时,反过来也引起很多问题与争议,如不同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划分,设计有时给我们带来阶层攀比,我们现在经常在一些信息当中得到这样的一些反馈。

 

六问:这是设计的目的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求最好但求最大”,“不求最大但求最贵”的东西。消费者不知道他们用钱买回来的是什么?是身价面貌气质?还是态度格调?



有时候去外地出差,当我从高铁站出来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城市,因为火车站广场周边的形象都是一模一样的。当你在这样的地方频繁走动的时候,你会觉得非常恍惚,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会思考,这些是设计的目的吗?

 

七问:是谁认可了这样的设计?

 

“设计”,相对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来讲,大部分时间如同漂浮在水面的油层,悬浮于空中的尘埃,一直处于消极的、被支配的地位 。

 

作为设计师,我们要始终保持理智——对的就是对的,要学会与自己冷静的对话:设计怎样才算诚实?我们忠实于自己吗?我们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吗?这个城市需要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什么?人类需要什么?历史需要什么?自然需要什么?

设计师是有责任的。有时候,设计师进入“为了设计而设计”的误区,我把这样的设计定义为“过度的设计”。这几年我们其实也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设计的属性或者未来要走的路。我们在一些产品当中进行一些实践,比如说用适度设计的手法让一些产品转化成一些功能性的东西植入到一些场合当中,而这些东西非常的低调、内敛、质朴。我周边的很多朋友很喜欢我的产品,然后他唯一的要求是,让我们把产品做得相对来说显得值钱,显得上点档次。然后我跟他说,你不知道我花了多大的心思才让它们看上去不值钱。

 


所以这就是一个消费的悖论,在当下的商业社会当中,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因为价值观的分离而形同陌路。很多人说这就是我们设计的产品为什么小众的原因,但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小众,我想大众,但这样的大众是建立在一种共识的基础之上的。

 

八问:设计如何表达文脉?

 

Context一词,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在设计中译作“文脉”,更多的应理解为文化上的脉络,文化的承启关系。文脉是上下文的界面,而它更应关注的是下文,即创造新的文化。当文化存在的“语境”已改变时,我们便需要设计师去创造新的文化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的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为北京的菊儿胡同进行了改造。我曾经几次在菊儿胡同做调研,到老百姓家里头,问她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头感受是什么?通过调研得知,这样的改造提升了老北京胡同里街坊亲密的邻里关系,然后打造了一个相对来说舒适度要高很多的街区的面貌。所以这个建筑的改造其实是给我们能够带来很多的启发和示例的。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我们肯定是需要的一些观念的植入或者是转换。但是我认为这些观念的植入和转换,应该嫁接在一些脉络或者一些构造当中。我们看到一些典型的品牌,他们所做的产品其实是有语言的,有文脉的,是能给我们带来一种亲近感的。

 


我们的设计叫DOMO System Design,2003年在法国巴黎注册的品牌叫DOMO Nature,DOMO是拉丁词的词根,也是一个法语词,它是家和物的结合词。Nature是自然,我认为自然是真正的上帝、是万物的上帝。这个印章是我收藏的一清代官员的一枚闲章,章冒的外面是一个公正的“正”字,而印章里面的图像是一个八仙桌,是一个家具的物件,他希望用八仙桌方方正正的造型告诫自己为官要清正、为人要端庄正直。我把这枚印章植入在品牌的logo上面。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对人文设计做了一些思考。这个其实是我们非常早的一个产品的设计。很多年过去了,这些形式语言我们一直在用,它一直是我们品牌设计的一个最强的基因的模板,只不过是材料和工艺及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每一年我们都会有一个新的系列,这个系列是凝聚系列。做这一套产品是想为一个场景去做设计。我们的产品在语言上比较简单、粗放,体量也稍微大一点,但是我希望它们能够展现一种内在的、内心的力量。我们的产品这些年也收获了一些好的优质的客户,这其实给了我非常多的信心。


20156月,我们又开发了一个新的品牌,叫DOMO Life。我们希望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植入一种轻松的、有度假般的生活形态。

 

九问:我们标榜的生活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

 

奢华的真正尺度和标准是什么?风格等于格调吗?我觉得在当下,如果我们的项目和设计中,不把生活方式、人生观和空间糅合起来,那么这样的产业项目存在的价值有多少呢?

 


居住不再是栖身,而是生命和人格的涵养。在当下,生活当以境界甄别。设计大师柯布西耶说:“我对设计高度的理解是,它达到了柏拉图式的崇高,数学的规律哲学的思想,由动情的协调产生的和谐之感。这是设计的目的。”

 

十问:设计的使命是什么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创造人类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那么什么是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呢?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给了我们一句话,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好好地去认识和思考,那就是“留有余地,适可而止。”


在奔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慢慢忽视、忘却了该珍视的东西:区域背景、历史、文脉、自由、变革知识、开放……随着批量消费潮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渐渐失传。在当下,这些价值观对我们的设计方式和商业方式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停下来仔细认真的在生活历史中寻找“富有”的真正含义,通过重新关注传统技艺重新审视他们的价值,我们才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富有,并传达给我们的后人。

 


商品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带有影响社会属性,扮演一种社会工具的东西。商品只是一个线索,由此呈现的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



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会进一步提高人们之间的平等吗?我们的设计技巧会给别人带来启发和机会吗?这些年我们也尝试做了一些公益设计,比如说“设计为民生”的"12.间”公益设计展,就是为普通老百姓做的设计改造,2012 年我改造房子是64平米,2013年是36平米,2014 年是24平米。为什么越做越小?因为我觉得这些人才是真正需要设计师服务的。



近期,我参与了中央电视台的“秘密大改造”工程,改造对象是一些在我们的身边,默默地为很多人付出热情的普普通通的人。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设计也是爱。

 

关于绿色设计

 

生态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在社会发展中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以牺牲我们的后代为代价的。我们必须质疑,当一个城市消耗的能源是其他城市的20倍时,这是合理吗?


这些产品均来自于垃圾回收站的原料。

 

明日的市场,消费性的商品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智慧型,且具有道德意识,即尊重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实用商品。


未来篇

 

因为过度商业化的原因,价值观、理想主义和意识形态已经过时了,甚至受到了怀疑。但我们作为专业人士,就必须具备特定的价值观。创作,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呈现,都应该以尽多地满足和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所以,设计不是秀自己。


力量掌握在每一个创造者手上,改变的力量停驻在每一个形象上:一个概念、一种结构、一片色彩、一辆车、一条街道、一个商场、一件衣服、一只茶杯………



西方有一句古老的用语:“Tell me what you eat and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即“告诉我你平时吃什么,我就可说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价值观决定着文化观、审美观、设计观,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使命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清晰。我们要拥有自信,要对社会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为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方案。



设计将承载人类理想、道德的重任。而这设计本来应有的“为人设计”的职责在近几十年的商品经济中被严重地歪曲了。而这一切的一切不深入研究,设计将无法抗衡现实世界的诱惑和抵制,设计将无法立足。设计应该认真诚实的体现对当下的思考、昨天的怀念、未来的憧憬。



巡讲第四站预告:


第四站深圳,将于7月7日下午14点在深圳瑞吉酒店5层阿斯特大宴会厅举办。两位提名设计师孙建华和姜峰将亲至现场,分享他们的设计管理与创作。有意聆听的朋友们请及时参加。











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评选过程

 

2016年11月-2017年1月

由9位特邀专业评选媒体主编,6位连续两届“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获奖者,组成评选提名委员会,进行“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进行推荐候选人、评选提名人两个阶段的工作。


9位特邀专业评选媒体主编是:《室内设计与装修id+c》孔新民、《美国室内》中文版(INTERIOR DESIGN) 韩晓岚、《室内设计师》徐纺、《设计家》许晓东、《现代装饰》陈雅男、《TOP装潢世界》孙楠楠、《瑞丽家居设计》周小捷、新浪家居网 戴蓓、网易家居网 胡艳力。


6位连续两届“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的获奖者:琚宾、吕永中、林学明、宋微建、萧爱彬、叶铮。(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2017年2月-9月

获“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提名”共有18位。

分别是:陈彬、陈厚夫、陈耀光、葛亚曦、韩文强、姜峰、梁建国、陆嵘、赖旭东、赖亚楠、凌宗湧、苏丹、孙华锋、孙建华、沈雷、吴滨、杨邦胜、余平。(按拼音首字母排序)


他们,在今天的中国设计思辨中,分别作出不同的思考与实践,且不止于设计。


并将在全国10个城市:上海、长沙、宁波、深圳、重庆、武汉、哈尔滨、南京、厦门、北京,进行巡讲活动,分享他们的作品和观点。

 

2017年9月-11月

特邀专家组、参评媒体代表、及网络投票将对18位提名设计师进行最终评定,

最终评选出10位“2017年度中国室内设计影响力人物”,

在2017江西年会颁奖典礼上颁奖。


来源: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

室内·设计·学术

欢迎关注

欢迎转载

欢迎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