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克斌:几十万人联动实现“奥运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文清华讲坛 Author 耿天悦
文章导读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各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前期筹备,其中就包括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时曾练过一次兵。当年实现“奥运蓝”采取了哪些措施?联动了多少地方?牵涉了多少人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接受“人文清华讲坛”独家采访,讲述“奥运蓝”背后的故事~
▲来源:人文清华讲坛 作者:耿天悦
空气质量保证压力重重
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成为世界焦点。为切实履行申办奥运会时的环保承诺,保证赛时空气质量成为重要工作之一。当时成立了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贺克斌教授的恩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及北京大学的唐孝炎院士是领衔专家。早在1998年,贺克斌教授就率先在国内建立了PM2.5的长期观测采样平台,十年的数据积累使他成为组里的中青年骨干,负责空气保障方案的目标制定等工作,通过“减排—效应量化模型”,确定出优先控制源和关键污染物,并在上报国务院的保障方案中担任第一执笔人。
他坦言,这项工作面临着内外双重重压。2008年之前,北京的实际空气质量距国际奥委会所要求的水准有较大差距,当时的主要污染物是PM10,指数比国际标准超出百分之五六十。“当时国际上也给我们好多压力。国际奥委会的技术官员每天都会上网查看北京环保局的监测数据,如果空气质量有明显不达标的情况,可能就会随时中断调整赛程。”贺克斌教授回忆道,“西方媒体也一直质疑北京的空气质量能否像中国政府承诺的那样达到举办奥运会的要求。”
多方联动群策群力
一项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背后是多方联动凝聚而成的巨大合力。北京采取了机动车排放控制、严控重点施工工序、重点污染企业减排等覆盖六大领域的治理措施。但大气污染物是区域动态传输的,仅靠北京一个地方的努力不能解决问题.
提及如何说服众人,形成合力,贺克斌教授回忆说:“中间用了很多渐进式的办法让大家逐渐形成共识。先由清华、北大和北京市的环境科学研究院与监测中心形成技术方案,之后请周边省市主管环保的领导,比如河北省环保厅长和主管环保的副省长等,组成领导小组会,会上由技术组先讲工作方案,介绍北京的工业企业和能源结构怎么调整、机动车怎么治理,以及临近奥运会时的一些临时性限制措施。告诉大家北京真是下了大力气,但最后我们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北京做了这么多事以后,离国家承诺的目标还差一截,那这一截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完成国家任务。第一次会开完以后,把北京的方案发给大家,请大家参照方案来看有哪些北京做的事情,在你们那儿也可以做。由当时的环保部组织,各地会后一个月内报上来,把这些措施整理出来以后,我们技术单位又把它算到分析模拟体系里,看能减多少污染物,环境空气浓度能改善多少。第二次开会时说,你看你们加入进来以后明显好了,但是离承诺目标还差那么一点儿。再给一个月时间,大家再想一想是不是还可以再加码。至少是经过2~3个轮次,最后再到北京开会时,我们把整个方案拿出来。实际上这个方案不是北京市或者中央政府的环保部单向要求地方做什么事,而是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提出可以做哪些事,然后经过科研单位反复核算分析形成的,按照这个方案做下去,我们能够比较大概率地完成空气质量保障任务。方案原来涉及华北五省市区联动,传统的华北里没有山东,后来临时把山东加进来,因为当时山东燃煤平均硫含量相对比较高,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对北京和华北区域影响较大,所以要求山东采取一些加快治理二氧化硫的措施。”
上至决策,下至执行,六省市区几十万人联动工作,仅重点源减排工程就达500多项。
功不唐捐,美丽“奥运蓝”
但赛事当天这场大考还没有结束。
2008年8月8日,奥运会如期举办,但格外闷热,各国参会的领导人热得纷纷脱西装外套。闷热的天气给空气质量保障专家组带来巨大压力,“那天的气象条件太特殊了。湿度太大,开幕式前后要下雨又下不来的那个劲儿,对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的下降,是非常不利的。”贺克斌教授回忆说郝吉明院士参加完当天中午的奥运新闻发布会后急得吃不下饭。“为了确保开幕式结束时的烟火效果,气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延迟降雨,让开幕式最后的烟火能够顺利完成,所以一直憋到当天晚上12点半之后,观众大部分已经上公交车撤离了,哇,这一下那一场雨下到了第二天。雨下来以后,前几天憋的那个不利气象过程一下子缓解了。”
到8月17日左右,专家组的大考才算真正心里有底可以交卷。“可能是几十万人的拼命努力,感动了上天。正式开奥运会的时候,给我们送来了一段相对有利的气象条件,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既有的保障措施实施之后,最后的效果非常好,大概到十七八号的时候,心里边就有底了。污染物浓度低到超出大家的想象,蓝天白云,大家都很意外地说多年来没有看到这么好的天气,所以后来管它叫‘奥运蓝’。”
据贺克斌教授团队观测,2008年奥运期间,北京北四环交通环境监测点的PM2.5和PM1平均浓度降幅分别高达60%和67%。与之相比,密云城市背景点的PM2.5和PM1平均浓度降幅分别为32%和24%。
贺克斌教授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第一项跨省联合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和管理实践,“我们在奥运之前这么大范围的联动,从来没有做过,国际上也没有做过,就是一个一个实实在在按照预设的减排方案去做一遍,你可以在计算机上推演100遍,但是实实在在在实战当中做一遍,这个是从来没有的。做了之后,出现这个结果,让之前在科学认知和技术方法方面的一系列科技成果得到了实践检验,产生了实效,使我们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心。”
“奥运蓝”的奇迹有目共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高度评价了北京奥运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与恩师郝吉明院士(右二)一起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治理理念薪火相传
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的成功为后续系列大型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提供了借鉴。继北京奥运会之后,贺克斌教授和清华团队先后负责和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4年APEC会议、2015年大阅兵、201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重要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据贺克斌教授介绍,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空气治理工作与北京奥运会具有很大相似性,以PM10为主要控制目标。但到了杭州G20峰会时,出现了新的变化,颗粒物以PM2.5作为核心控制指标,同时还有臭氧问题,难度不比北京奥运会简单,有很多全新的东西。不过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北京奥运会前后大部分的污染监测和观测以离线的方法居多,到了2016年时,全国一批研究团队已经积累了大量在线数据,无论是杭州还是杭州周边的上海、南京地区都有不少在线数据信息,同时还有卫星和地面遥感的光学信号信息,聚集的模型、观测数据,大大超过了北京奥运会时掌握的内容。“但工作基本构架与思维方式,是由北京奥运会奠定的基础。大家后来对联防联控已经有共识,不需要再像北京奥运会那样一轮一轮地做说服工作。国务院在北京奥运会之后成立了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和长三角联防联控机制。很大程度上,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联防联控与区域联动机制是经由北京奥运会的实践检验之后,推动形成的。”
如今贺克斌教授正带领团队为实现更具挑战的2022年的“冬奥蓝”而努力,让我们一起期待运动健儿们在碧空白雪中创造佳绩,也一起期待蓝天久长。
· 他在中国率先建立PM2.5长期观测采样平台
· 他是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2014年APEC会议、2015年大阅兵、杭州G20峰会、厦门金砖国家峰会等重要活动的空气质量保障专家
· 他参与治理北京大气污染二十余年,为全球城市提供中国经验
· 他为中国空气质量管理的精细溯源和定量评估技术做出重要贡献
· 他用科研服务政府管理,推动一系列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出台
· 他就是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委环境学部主任,全球排放研究计划(GEIA)中国工作委员会主席,全球能源评估研究计划(GEA)环境组组长等。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方面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被爱斯唯尔连续评为2014-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18年-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近期热文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效果如何?投入1元治气,最高收益8元
1250万+869万!唐山大气监控项目&北京大气监测项目招标
“中国大气网”公号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添加刘女士微信:Liu-T1997。
责编 | 刘彤 统筹 | 李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