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臭氧污染治理“弯路”带来的启示:注重科技支撑,进行协同减排
文章导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要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十四五”期间,如何针对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前体物 VOCs 和 NOx的精准调控,使臭氧治理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是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的课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回顾美国的臭氧污染控制历程,能够为我国臭氧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美国初期臭氧污染控制策略因考虑不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1970年-1990年,美国环保局和国会一直在推动将VOCs减排作为实现臭氧达标的主要路径。但是,《清洁空气法案》规定的臭氧达标目标一直没有实现,而且非达标区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使得VOCs减排的策略开始受到质疑。20世纪80年代末, 人们发现之前使用的排放清单有两个重大缺陷:一是显著低估了移动源的VOCs排放,二是未考虑天然源的VOCs排放。
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的报告也指出,各地方控制本地VOCs排放并不能完全解决全国的臭氧问题,需要新的控制策略,并提出应该在某些未达标地区同时控制本地和上风向传输的NOx。美国国会希望能有研究确定哪些地区可以通过控制NOx排放有效减轻臭氧污染。于是,美国环保局和州政府开始建立各类研究项目,以科学解析臭氧生成和传输问题。
充足的科学研究助力美国臭氧治理
存在臭氧污染的各州也在1990年前后开始开展研究。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南部地区氧化剂研究:1988年起,这项研究开始实施,覆盖范围包含南部10个州,近500名研究参与者来自80余个单位。这项研究将大量的科研、财政、社会组织资源整合在一起,协调配合实施科研和评估项目。
这项研究关于城区臭氧生成的主要发现包括:第一,静稳天气下倾向于VOCs敏感。在美国东南部,臭氧浓度最高的情况都发生在静稳条件下,因为其增强了VOCs的敏感性。第二,良好的扩散条件会导致NOx敏感。在正常的平流条件下,城市尾羽层在臭氧浓度最大时是NOx敏感,与静稳天气的VOCs敏感正好相反。第三,城市本底臭氧和尾羽层中的臭氧需要不同的控制措施。城市本底臭氧是光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条件,几乎都是NOx敏感。而尾羽层中的臭氧可以是NOx敏感也可以是VOCs敏感。
基于对臭氧生成机理的发现,研究提出,在美国南部的农村地区和类似亚特兰大的城市中心区,与减少人为的VOCs排放相比,减少NOx排放对于降低臭氧浓度更有效。
美国经验对于我国臭氧治理的启示
基于美国的臭氧研究经验,我国在“十四五”及更长期的臭氧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科研支撑作用,通过法规或制度设计,保障科学研究在决策程序中的角色与作用,并通过持续组织大型研究计划,汇聚多种资源,涵盖污染生成、传输、暴露及健康影响等基础科学研究,为臭氧治理持续攻关。
美国的教训也提示我们,臭氧污染生成机制复杂,应当规避“统一”策略而倡导差异化、精细化的治理措施。这对科学研究和政策实施都有较高的要求,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如排放清单的完备性和准确性不足)和政策实施的不确定性(如目标不明确、执行力度的偏差)都会影响措施实施效果。所以,需要谨慎选择特定前体物主导的减排策略,重视NOx和VOCs的协同减排。
作者单位: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近期热文
三步推进大气治理!吉林省发布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在福建!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
“中国大气网”公号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添加刘女士微信:Liu-T1997。
责编 | 刘彤 统筹 | 李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