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文|联动数科吴锋海: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究竟有哪些?


3月19日,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指导下,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北京市银行业协会、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与金融科技会客厅联合推出的中关村金融科技大讲堂第六期圆满结束!联动优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吴锋海围绕区块链的源起与信用机制重构”展开了精彩的分享,并获得广泛好评!本次分享内容大体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区块链的起源-可信记账、区块链的本质-信任和共识 、区块链+应用-解决信任问题及区块链的展望-机会与前景 。


扫描上方图片二维码,观看第六期回放!


合作媒体直播回放通道:


(百度财经直播回放)

(新浪财经直播回放)



【大讲堂实录】


各位朋友晚上好!非常感谢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搭建了这样一个直播平台,让我们来学习和分享区块链的知识。

 

区块链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的火爆,今天我尽可能地从它的源起以及它怎么重构信用机制等角度来诠释一下。

 

我是来自联动优势(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吴锋海,我也是北方工业大学金融科技与信息安全法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所致力于金融科技领域金融信息安全保密以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将促进立法和相应的工作。我也是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与信息领域)的校外博导,同时是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家委员会的第一届委员,我个人完成了很多区块链、大数据相关的发明专利,2017-2018年间也参与完成了很多与政府(包括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支付清算协会、数字研究所)相关的区块链、数字货币和监管科技相关的课题。最近刚把《区块链技术原理与实践》这一本书出版了,这本书是2018年我参与编辑的。

 

我简单介绍一下我所在的公司——联动优势。联动优势是2003年由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联合发起成立的,它主要专注在金融支付和金融增值服务上。2011年人民银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我们全资成立了联动优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子公司主要做移动支付相关业务,现在在行业里面也是排名前列。经过15-16年大型金融机构服务和分布式架构的经验沉淀,去年我们成立联动优势(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把联动优势10多年积累下来的数据融合(包括数据集市、决策引擎、贷中监控和建模平台)、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等这些能力发挥出来,让数字产生价值,用科技来洞见决策。



01区块链的起源

导读:记账技术的进步,让金融活动更可信。人类经历了所有者记账、第三方记账到区块链账本。区块链账本具有多方交易、多方记账、共享账本、无需对账的特点,满足了“可信记账”的需求。


大多数人认为,区块链起源于2008年底中本聪发表的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到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实际上,区块链技术的思想有着更渊远的深层需求——那就是“可信记账”。


大家都知道,人类大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很小的体积,却能完成很多的复杂功能。现在比较高级的人工智能,比如说深度学习、人机网络算法,本质上是在模拟人脑的处理机制。但是人脑也存在很多缺陷,它容易遗忘,遗忘的时候就像内存清理一样,新的内容会把老的内容覆盖掉(看看这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它也容易被欺骗,被欺骗的时候就像被病毒程序侵入一样。

 

但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件很严肃事情,不能建立在 “易遗忘的”大脑之上,比如,“某人欠钱却忘了还”,脑袋忘记了怎么办? 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老话,叫“口说无凭、立字为据”,目的是通过字据来建立信任的关系。基于这个“字据”把经济活动相关的“账目”记录下来,实现记账、存帐、认账的效果。它主要是通过数学实现精确的计算和记账,但是也能够跨越时间来可靠的存账,又能够跨越多个主体来认账,比如你借钱给他人,记在账本上,你得认账,不仅仅是你认,对方也得认。所以说,记账技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不断推动着所有经济活动的发展。

 

我们要怎么来记账?怎么才能记得更准确?更容易保存?更让人信服?最早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的时代,比如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类就学会了通过“结绳”来记事。古书上面记载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意思是说事大用就用个大绳,事比较小就用个小绳,绳结的多少跟随物的多少。后来,由于记账涉及大量数学计算,古人就发明了“算筹”来辅助计算,也就产生了现代数学中的 “运筹学”,成语“运筹帷幄”也是由此而来。

 

据考古发现,公元前七世纪古巴比伦时代,就出现了金融世家——艾智比(Egibi)家族,该家族五代人经营贷款达百余年之久。他们通过数以千计的泥简(Clay Tablet),记录了向艾智比家族借钱者的名字。如图,记录的意思是“在37个月间,共收到29086单位的大麦,由库辛签发。”泥简(Clay Tablet)本质上是一种集中化的记账核算系统。 

在15世纪(1492年),资本主义刚开始萌芽的时候,意大利人卢卡·帕乔利发明了“复式记账法”, 主要贡献是把企业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进行了分离,并通过借、贷相符,实现交叉验证。这个验证有什么好处呢?增加了账本的可信度。

 

如果借和贷两边不等,可以通过两边相互的验证,来找出中间的错误。“复式记账法”大大提高了账本的可信度,对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特别大的促进作用,一直延续到现在。公司财务,包括银行在内所有的公司,都是通过“复式记账法”来做账,卢卡·帕乔利也被称为“现代会计学之父”,会计记账也变成了一门科学。我相信有很多朋友,可能也是学会计出身的,学财务出身的,都是基于这个原理来做账。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记账需求。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在地球村时代,各种经济活动的发生需要更大范围的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特别是金融相关的活动都走向了电子化,金融业脱媒了,金融交易时去掉了中介,直接在供需双方进行,这个时候怎么去真实和准确的记账?又如何大范围的、跨越时间来做记账?比如某笔帐要记100年,我们的纸质小本可能已经腐烂了。怎么去保证账本的可靠和可信?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涉及到大量不同的主体,怎么来实现大范围的、跨越空间让大家来认账?

 

在一个集团里,我们可以通过复式记账法去协调、去对账、去协同。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集团之间,如何去对账?比如说现在某个公司要上市,公司需要找一个会计事务所,需要找一个审计机构,来帮公司做账务的核对,通过中介机构来实现不同的主体之间账务的记录。当不同的、特别多的主体参与这个过程,一个中介不能覆盖所有主体时,需要多方参与、共享账本时,区块链记账的需求就产生了。

 


简单总结一下,记账技术的进步让金融活动越来越更可信。最早的时候,我们通过所有者来记账,通过复式记账法,通过经营者和所有者分别记账,然后两两对账,用第三方来记账,用这些方式来实现账务的可靠。当多方交易的时候,需要多方来记账,多方共享账本,也就是现在说的“分布式账本”,我们就不再需要对账的动作。“分布式账本”有什么好处?它打破了“人性本善”的假设。只有我们不需要对账的时候,才不要去考虑人究竟是善良还是“人性本恶”。


02区块链的本质

导读:不可篡改性是区块链信任机制的基础。区块链可从算法结构、空间分布和算法序列三个维度进一步加强数据的防篡改能力。哈希算法是数字世界防篡改的基础算法,而哈希指针、块链结构、默克尔树则是区块链中防篡改的数据结构。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包括存证类应用、溯源类应用、资产类应用和智能合约应用等,区块链在这些场景应用的区别只在于防篡改的内容不同。总之,凡涉及增信的场景,区块链都大有可为。


区块链有一个特别大的特征——高度的防篡改。正因为高度的防篡改,区块链构建了信任机制。2015年10月美国《经济学人》杂志用区块链做封面,相关文章说:“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区块链是怎么做到这些的?信任是什么?信任从哪儿来?信任的基础又是什么?信任,肯定是相信对方,相信对方是诚实的,是言行一致的,是说一不二的;觉得对方是正直的、公正无私的、刚正坦率的;是可信赖的。什么叫可信赖?你自己拿着个账本,不一定是可信任。但是如果你拿一个账本,我拿一个账本,他也拿一个账本的时候,那我们认为相关信息是可信任的。我们拿到着的这个账本可以多方去校验,你可以去验证,我也可以去验证,而且验证的过程是可以追溯的。通过历史记录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就能够实现信任。

 

中国2005年颁布了电子签名法,我们可以基于电子证书去做数字签名,电子签名是有效的,所以现在我们有很多电子合同,或者叫电子协议。区块链做了什么?区块链只是通过三种不同的维度,对电子签名的防篡改能力做了加强。

 


首先是算法结构。基于PKI体系的数字签名,通过哈希指针-块链结构、默克尔树等相关技术,把整个数字签名的算法特征做了加强。

 

第二是时间序列。这个世界上,不管是人的生长,还是所有的交易,最不能改变的是什么?时间!我们通过技术处理、区块链的设计,建立时间序列。

 

第三是空间分布、多方参与。我们在技术上增加算法,一个人维护数字签名或者结构不太够,我们让多方来维护。比特币基于双利让大家去挖矿,通过挖矿来保护共识和链块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基于权益Pos模式和基于投票的BFT模式,都是通过技术手段来防范少量节点“作恶”,也是保证防篡改能力的加强。


区块链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其实也是借鉴了现实物理世界的很多做法。帐薄归档时,在相关审计确认后,加盖“骑缝章”,让每个账本页,形成一个“盖章确认”的序列,防止他人偷偷修改或替换其中某一页的内容。 传统纸质票据承兑时,要求 “背书连续”,也是这个道理。 

 

在数字世界中,怎么实现“防篡改”呢? 最基本的是依赖一种单向散列的数学函数——哈希函数Hash。 从本质上讲,哈希函数就好比一个“数据指纹”生成器。 每一个数据,都有其独特的“指纹”。任何修改,都会导致计算出来的“数据指纹”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们用MD5这个算法生成“hello”的指纹,大写H和小写h生成的指纹差别特别大。因此我们只需要对指纹做好备份和健全,就能够快速的识别原始数据是不是被篡改。


在哈希算法的基础之上,区块链还引入了多种数据结构,提高防篡改能力。比如哈希指针通过哈希值将多个数据结构关联起来。一旦某个数据被篡改,则无法形成关联关系,这样就可以快速识别数据是否是原始数据。比如块链结构,通过哈希指针把多个区块关联起来。比如默克尔树(又称哈希树),一点叶子节点上的数据被篡改,就会通过层层传递,改变最上层“根哈希”的值,就会导致块链直接的关联关系破裂。整体结构设计,保证了所有的交易,都是难以被篡改的。一点篡改了,很容易被发现。

 


目前区块链落地应用多种多样,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没那么复杂。其实,其核心差异只在于记录上链的“防篡改内容”有所不同。数据指纹上链,主要是用于存证、公证、版权、病例确认、确权上的应用;历史状态上链,用于供应链管理、防伪,包括像慈善的捐赠、奢侈品的溯源方面的应用;权益账本上链,用来做数字货币、数字化支付、票据、优惠券;程序代码上链,可能大家听的会多一些,应用在智能合约,大家能够多方面去校验和验证,自动化处理,自动化多方执行。

 

所以只要涉及到增信的场景,区块链都能做到很多,基于可信的历史数据、可信的历史交易,通过逐步建设可信数字身份、可信数字凭证、可信数字交易等的基础设施,逐步形成数字信任体系,最终建成一个新型的数字信用社会。总的来说,凡涉及 “增加信任”的场景,区块链都大有可为。



03区块链+应用

导读:区块链技术可为多种应用场景“增信”。在公益慈善工作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对相关捐赠信息的披露备案、捐赠资金和物品追溯,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公益平台。针对文化博物馆的数字作品存在的可复制、非独占、维权难的问题,可采用区块链为作品进行上链、确权,为其提供可信的数字版权保护和生命周期管理。针对数字化政务存在的“全程网办、全网通办”的需求,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可信”政务协同。针对地方非银金融机构在金融监管方面的问题,可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存证和一站式的运维管理,实现“可信”的非现场金融监管。还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强产业链之间共同体的数据协同,解决中小微企业的数据之间的共享,为中小供应商“增信”,实现金融普惠。


我举几个例子,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案例。第一个案例,也是疫情期间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慈善。慈善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善款去向不明、信息不公开。2008年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积极捐款捐物,捐赠资金达652亿。在8年过去后的2016年,就有人统计分析相关公开信息,发现其中有501亿(约76%,将近8成)捐款资金去向不明。2011年,大家熟悉的“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广大网民很多不好的猜测和联想,让红十字会声誉一落千丈,到现在都一蹶不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的湖北红十字会“口罩门”事件,表现出其大权独揽却又做事不力,物资分配混乱且极不合理,更是让大众对其能力产生很大的质疑。这些,一次又一次引发公众多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其中的关键就是信息不透明、捐赠款管理费不透明、善款去向不明、物资分配混乱。公众都希望,把慈善活动放置在阳光之下,重构慈善信任。 

 

一般来讲慈善机构的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接受捐赠,我们需要做捐户管理、捐赠协议、捐赠票据、公允价值证明,这中间最需要的是信息披露,然后是备案。二是管理捐赠的资金和物品实时财务管理、内控内审管理,并支持外审和监督。需要物资资金的追溯,我们的资金用到哪去了?物资现在在哪?三是信息公开。物资资金究竟给谁了?怎么募捐?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登记到区块链上,让每一笔捐赠都不被损耗,都流通到它应该到达的地方,到达每一个受捐人身上。区块链企业现在都在尝试做募集物资可信的去追溯、善款自动拨付。韩红说:“一包泡面的去向都可以公示。”我们可以通过区块链去追溯善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去拨付。

 

除了慈善公益这一块,我们还在尝试通过区块链把商品价值放大。每一件商品的价值,既包括了原生价值,还包括品牌价值。同一类商品,其原生价值相对稳定;但品牌价值相差很大,比如,同一个代工厂、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鞋子,如果是给Nike代工并贴Nike商标的,可能卖得很贵。而用其他商标的,则便宜许多。其中的差值,就是品牌价值。

 

如何提升品牌价值,是每一个商家都在琢磨的事。传统的做法是提高外观设计能力、提高实用性、打广告等等。那么,全新的做法是引入区块链技术,大幅提升商品的品牌价值,获得超额的红利。中小企业每生产一件商品,都能够用低成本的方式简单快速地将商品信息上链,通过追踪溯源、防伪打假,品牌价值就会慢慢增加,这是中小商户上链。从消费者触链来讲,消费者自己能够验证、追溯、体验商品的品质。对开发者而言,可以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二次开发、定制和优化,把相关场景记录在区块链。


还有文化博物馆的案例。比如数字博物馆里有很多的数字作品,数字作品的特点是可复制、不独占,可以篡改,很难去维权。怎么办?通过区块链的策略和方法,数据指纹上链,通过数据签名做确权,多方共识,内容不可篡改,有效地把证据实时固化。确认艺术品的数字作品版权是谁的,就能做到有效流通。也就是说,依靠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可信数据版权,完成数字作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下面讲的案例是数字化政务。平常我们到政府机构办事,一件事可能跑了十几个局,大家都希望提高效率。但是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证隐私,在“标准不统一、平台不连通、数据不共享”的情况下很难实现。众所周知,数据既是隐私,又是价值,是资产,怎么去打破数据资源的壁垒,深化数据资源的应用呢?这是目前整个政务服务领域都想做到的。想实现“全程网办、全网通办”,一次性把工商企业和老百姓的事办完,不递交太多材料,不来来回回跑,区块链可以提供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数据的共享,优化业务流程。第一,通过目录来保证哪个委办局,比如说它有些哪些数据,它有哪些流程,然后我们通过数据质量把它链接起来;通过智能合约把每一块的链接做成自动化的处理,自动化处理时,相关人员能看到每一次访问,谁调用的比较多。如此一来,政府部门能够有效的去评估哪一个委办局对民生的影响比较大,哪一个委办局需要提高效率和处理能力,哪一个委办局服务意识如何,这样能够很好的评价每个委办局的服务水平。

 

这里还有一个案例。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包括商业银行之外,还有众多的非银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基金、支付、小贷、征信、财务公司、融资租赁、担保等等) ,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监管,比较成熟和明确,但是对于各种非银金融机构,监管方式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难点,比如说信息获取比较难、风险识别难、是否会引起社会矛盾、出问题后怎么举证、怎么稽查等等。

 

地方非银金融机构的监管,还大量依赖各种现场检查,每次的检查内容也不确定,这又对合规的非银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带来很多困扰。在银保监会2019年第7号令中,确立“未经立项审批程序,不得开展现场检查”原则。新增和规范了部分检查手段和方式方法,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并根据工作需要,探索线上检查、函询稽核等新型检查方法。

 

对此我们联动优势做了一些探索。今年年初,全国首条地方金融风险防控链、地方金融非现场监管区块链系统发布。该防控链和系统由广东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主导,联动优势积极参与支持搭建。这套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地方金融行业非现场监管的新型系统,通过区块链实现区块链存证,监管非现场,但是可视化,系统通过自动化和常态化的数据收集,实时、动态地把相关业务数据展现出来。通过一站式管理,就能很好地解决数据真实、数据篡改、舆情监控、政务数据打通等问题,做到地方非银机构电子化的非现场监管。该系统有效解决传统监管手段中存在的金融机构与监管者信息不对称、不可靠等痛点,辅助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合法合规经营,更好地保护金融投资者、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从源头减少矛盾纠纷事件的发生,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再谈一下供应链。特别在疫情期间,国家要求对中小微提供金融服务,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但你会发现这中间有个难题,中小微企业数据化程度很低,也没有特别好的IT系统,很难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风控要求。所以中小微企业拿到的资金确实很贵,金融机构不能因为政府要求就真的去给中小微企业普惠,毕竟这些企业的经营数据不清晰,没什么资产,风险很难识别,操作成本高。

 


怎么去破解这个难题?我们联动优势也做了尝试。通过区块链,加强产业链共同体之间的数据协同,主要就是解决中小微企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征信问题。征信靠中小微企业解决不了,中小微企业服务谁?他们服务的企业又为谁服务?把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价值确定下来,然后赋能,通过核心企业把上下游的供应商的征信都确认下来。

 

第二步,把信用在多级成员里拆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里有个例子,传统行业,从信用为A的核心企业A来看,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一般的大型国有银行都会给A做信用融资,利率大概也就4%-6%之间,有时甚至更低。观察一级供应商,服务它们的是中小银行,或者说大行的普惠金融部,现在利率会高一些,在6%-8%。观察二级供应商,会发现利率变成8%-12%或者15%了。轮到三级供应商,不管是非银机构,还是中小银行,都不给服务他们了,因为担心三级供应商到时候还不了钱,利率基本上在12%-20%,相当高。但是我们想想,哪一个商品和服务,它的毛利率或利润率能20%或者30%,这种利率的借贷是不可持续的,效能也不能提升。整个链条里面的服务商,一旦遇到任何的黑天鹅事件,就会死掉。

 

那我们通过区块链解决数据可信化的问题,帮助中小微企业在产业链里实现信用价值的多级流转,从数字凭证的开具到数字凭证的转让,从核心企业到一级供应商,一级供应商到二级供应商,到数字凭证的融资,都可以借用核心资源/核心企业的信用和背书,一级、二级、三级供应商都能拿到比较低的融资成本。


04区块链的展望

导读:未来区块链在技术、应用和前景的展望:技术上,区块链底层技术基本成熟,区块链技术已经从1.0发展到3.0,区块链技术3.0能够支持区块链系统长期演进的安全和可靠性;应用上,区块链走向企业,在生产环境有很多优秀案例,出现个别区块链成为主流应用,区块链将很快走向商业大规模部署时代;前景上,区块链应用落地渐入佳境,目前在司法、金融、政务、监管科技等方面已有相关应用,预计2020年下半年,还能看到更多落地的场景和使用。


以上我们举了几个实际应用的案例,我们再想一想未来区块链在技术、在应用、在前景上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展望。


 

从技术本身来讲,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基本已经成熟了。首先,不同的技术组合,有不同的成熟度。比特币运行了10年,经历了一个周期,相对更成熟。其次,以太坊也跳过了低谷,慢慢往上爬升。区块链技术通过2016年开始火爆到2019年,经过非理性的繁荣后,开始慢慢走向成熟。其次,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有不同的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成熟度。简单来讲,公有链因为有比特币、以太坊这些长期的运转支撑,相对来讲技术更成熟一些。但联盟链在商业应用上更多,在运转下解决了很多具体的商业问题,联盟链商业应用更成熟。总的来说,公有链和联盟链都基本可用了。

 

在《区块链:新经济蓝图》一书中,作者把区块链分为三代。第一代,1.0时代大家比较有共识,是基于比特币为代表的密码学货币。第二代,2.0时代主要是基于智能合约可信任的机器,主要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平台,它最重要的能力是通过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到3.0时代,也就是我们正要进入的阶段,在我看来,区块链3.0时代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规模的商业落地,我们离大规模商业落地不远了。比如,央行正在紧锣密鼓地做数字货币DCEP的实验,大规模物联网的应用开始在测试。


如何达到“大规模商用”呢? 首先,要开放。在广域网这个开放网络中,支持大规模参与。 其次,要公平。人人平等,能够支持大范围人群和节点的参与。再次,要安全。不安全的系统,是不长久的。 然后,要可靠。要在一个长时间生命周期内,保持系统高可用性。 最后,才是效率。这个效率,并不是IT意义上的性能等效率指标,而是指社会效率——能够方便地与多方有效协作,提高社会协同效率。所以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老师说,“区块链提高的不是技术效率,而是社会效率。”社会效率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意义特别重大。


区块链系统和常规软件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与区块链周期超长。常规软件运行3、5年就需要更新换代、升级。而区块链软件,则可能需要7×24小时运行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其中,就有很多需要设计考虑的。 


第一,如何规划应对不断增长的账本容量。以比特币系统为例,它已经无故障运行10年多了,按照其设计,全部比特币挖出来需要上百年。目前,比特币区块链账本已经积累61万个区块、280GB数据。那么,100年后得多大数据量?如果超过单机容量要怎么办? 所以,对于一个生产级商业区块链系统,需要一开始就考虑这些。要能支持超大账本(Super-Large-Ledger),账本过大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在线数据归档来缩小账本容量;另一方面,可以在线数据扩容,支持账本的分布式存储。 

 

第二,如何动态修改区块链参数。我们知道,比特币系统在历史上,经历过好几次分叉。为什么分叉呢?各方对于一些参数调整不能达成共识。仅仅是为了将单个区块大小限制从1MB增加到2MB,前前后后争吵了好几年。这对于商业系统是很不合理的。 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把这类修改通过在线完成,一种是基于投票的分布式自治协议方式,一种是基于多子链架构,基于子链共识完成在线修改。我们联动优势开发的优链底层,天然就支持第二种方式。 

 

第三,密码学算法的安全是相对的。一是现有广泛使用的密码学算法,可能存证漏洞。在一些特殊场景,必须整体切换为国民算法体系。二是当前安全的算法,在未来就不一定安全。此时,可能需要升级密码学算法的强度,或者更好为一种全新的算法。比如,中本聪在2018年选择强度为256的椭圆曲线算法,在当时是很安全的算法。但是如果未来几年,在高性能量子计算机出来后,很可能就不再安全,中本聪早期挖掘出来的那么多比特币,就有可能被其他人盗用。这也意味着,整个比特币系统就被颠覆。 

 

我们联动优势采用的方式则是在底层同时支持多种非对称加密算法并行使用。当某种算法不再安全,用户完全可以可以切换使用一个新的密钥地址,将其相关资产转入新地址即可,而底层系统基本不需要修改。 

 

第四,单个节点可以随时进入和退出,可以单独升级,而不影响区块链系统整体的使用。


埃森哲在2016年有一份报告,预测2018年区块链开始走向企业落地。现在来看,这个预测还是比较准确的,目前已经有很多在生产环境中运营的优秀案例,个别区块链落地应用已经成为了主流应用。我们预测,很快区块链会走向商业大规模部署的时代。


区块链最能落地的行业到底是哪些?在2016年早期,大多数人认为区块链与金融密切相关,因此最有可能在金融行业落地。但实际上,由于金融行业严监管,导致这方面的突破极少,而且同质化严重。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收集了国内46家机构111个案例进行分析,发现有 79% 的案例都聚集在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保险、跨境支付、ABS资产证券化等领域。案例之间同质化严重。为什么呢?“监管严”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在于很多与之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尚未完备,如电子版权、电子证照、电子票据等等。 

 

其实,我们联动优势也提交了两个相应的案例,一个是跨境保理融资授信平台,这个平台是2018年金融区块链的优秀案例;二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我们是运营方和技术提供方。

 

2018年,区块链落地最成功的行业其实是司法行业,在杭州、北京、广州三个互联网法庭先后都落地了。


2019年,监管科技开始投入使用,包括我们在广东省和广州市落地的监管科技案例,今年我们也会根据它的运行情况与其他金融办做案例探讨和落地。2019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我们也接到了很多基于政府协同、提升政府效率的需求沟通,很多政府部门都在大力推动基于区块链的电子政务,我觉得在2020年下半年,应该能看到很多区块链政务落地的场景,老百姓应该会因此受益。


 

那我们如何选择区块链落地的场景呢?业务场景一定兼具参与主体多、业务流程长、业务价值高,而且吞吐低的特性。具体说来,第一,业务应用合法合规。如果不合法合规,如ICO,可能应用没进入一期业务就没了。第二,场景应用易实现。一开始技术实施难度特别大,实现的周期就会长,后期也不太容易修改。第三,场景应用高价值。高价值业务应用后能够大幅度节省成本,大幅度增加整体利润,商业模式也更清晰。

 

你会发现同时兼具这三种特征的应用是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金融、大宗商品交易,是大家扎堆做的。

 

兼具高价值和易实现两种特征的是前几年的ICO、虚拟货币,还有一些境外的赌博网站。

 

兼具无风险和易实现两个特征的,是存证、确权、溯源,主要应用是在电子政务、数字化政务的效率提升和监管,包括地方监管沙盒。好处在于把数据变成可信的,然后通过数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前面谈到我们公司建设的地方金融非现场监管区块链系统,它其实就是基于上报的可信数据,再通过舆情数据、政务数据三面结合来监管本地的非银机构,非法吸收存款、不良贷款等非规范性的业务和交易很容易被发现。


结合无风险和高价值的特征,是高频的撮合交易,包括央行正在紧锣密鼓布局的法定数字货币、大规模的物联网,如何保证物联网上设备和互联网上软件是可信的,这是区块链要做的事,现在实现起来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问答环节


问题一:量子计算越来越成熟,会不会对区块链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回答:量子计算因为Google的研究越来越成熟,其实量子计算对某一些算法是适用的,对一些算法是不适用的。有一些算法抗量子、抗传统,在区块链本身的加密算法上选择那些抗量子计算的算法来做加解密,这个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问题二:区块链对协同和监管部门的价值有哪些?提高效率还是监管的有效性?

回答:监管有几大难点,一是信息获取比较难,被监管方按监管机构的要求上报信息,信息是否可信不好评价。我们了解到一些非法吸储的案件,被监管方逃跑后删除了相应的数据,究竟哪些人借了钱,哪些人没借钱,不易掌握。如果数据通过区块链上传,上传的信息被修改或调整时会留下痕迹,痕迹会被发现,“留痕”会约束被监管机构。当然,对监管机构本身也是约束。监管机构也不能去修改相应的信息。如此一来,可保证上传信息越来越可靠。

二是,监管信息识别难,举证也难。如果信息写到链上,与互联网法院打通,法院机构(包括公安)可以直接在链上调取数据。这就提高了监管机构对非法的、隐秘的案件的发现效率,能够把相关动作消灭在萌芽状态,提升整个监管系统的效率和有效性。

第三,监管不透明。监管板块把被监管方上传信息、舆情信息和各部委信息综合在一起,能够相对快速发现比较敏感的信息,以及关联度比较高的信息。

 

问题三:疫情之下,线上化业务发展迅速,也造成很多金融机构纷纷转向区块链技术,区块链缘何这么火爆,这项技术满足了什么需求和契机?它是否是解决互联网信用和诚信问题的良药?

回答:区块链是解决互联网信任比较好的方案,它本身就是建设可信社会和可信信用很好的手段。因为区块链链上数据的不可篡改性,保证了链上的信息和数据是可信的,基于这些可信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深度学习、人机网络算法等技术处理,自然能够“算出”我们想要的信息。这个世界上最怕的是什么?最怕信息难辨真伪,如果上链的数据不能篡改,这种“震慑作用”会让发布者在发布时慎重,避免因为虚假信息的上传导致“恶果”。 

 

近期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