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上海青年》全国私幕众筹动员令

2017-01-01 弗搭界


致全国影迷的一封信

全国的影迷朋友们,你们好:

经过差不多六年的时间,纪录片《上海青年》已于2015年4月制作完成,影片时长510分钟。影片完成后除参加过国内有限的几个独立影展外一直鲜有机会能够正式与公众见面。就《上海青年》这样一部带有很强文献性质的纪录影片而言,作为影片的主创,我们深知制作这样一部影片的意义并不在于创作者个体的独立表达,而在于它的传播,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读懂它,才能将它本身所应具有的社会及历史价值有所实现,并使得人们能从中有所警醒和思考,这也才不枉历史寄予我们的托付。然而与此相悖的恰是影片的时长,这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当然也是对观众的一种考验。

从传播的有效性上来说,八个半小时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这其中包括影展的推广,还有公共渠道的发行都受到非常大的限制。既知如此,那又何必?非要给出理由的话,也只能说这是我们对历史的一种理解,同时也是敬意。但此说难免充分,其实真正能给出理由的应是每一个观众,而不是我们。对于我们而言只不过是“非此不可”,既然是“非此不可”而不是“非此即彼”,那我们也就只有这一条道走到黑了,同样对于动员影迷以自发的方式在各自城市展开众筹进行自主观影的放映形式正是在这“非此不可”之上的迫不得已。

其实在《上海青年》的后制阶段我们就曾通过微信平台发起过一轮众筹,想在解决部分后制资金问题的同时,也为这部超长规格的影片寻找它未来的观众。当时我们设定的目标是300个,最后众筹到的人数是17个,且多是亲朋好友,令人不甚唏嘘。好在后来因为黑鳍(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及时介入,影片最后才得以顺利完成。虽然《上海青年》的首轮众筹不甚理想,但我们已逐渐意识到众筹作为一种电影生产和发行的一种方式,可令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资本和政治环境的挟制,从而保持其相当的独立性,同时又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可能,暨与那些具有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支持者们建立连接,以不同的形式展开更具深度和内容的合作与交流,进而由原来的彼此,连结成一个可称之为”我们“的共同体。我们亦知此路漫长,但我们愿通过持续不断的创作和生产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在此,我们附送一首被片中“上海青年”吟唱过的歌曲《送你一束沙枣花》。这首歌曲创作于1964年,当年10万上海支边青年就是唱着这首歌进疆参加屯垦戍边的兵团建设。现在我们也把它送给年青或不再年青的你们,召唤你们也加入我们。



上海青年

Shanghai Youth

弗搭界

2015|普通话/上海方言|中文/英文|纪录片|510min 

导演:高子鹏 吴梦

摄影:高子鹏 吴梦

监制:赵川

剪辑:高子鹏


一代人与一个国家


作为与“新中国”同龄“共产党培养最成功的一代”的知青,他们那被国家所决定的命运,和时代在他们身上的烙印,即使在几十年之后,如今在他们的晚年生活中,依然是清晰可寻的。本片所拍摄这群从1963年到1966年支边新疆的十万“上海青年”,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历史背景,相较于其它知青群体,因其所经受的不一般的磨难,从而使得所谓时代的烙印在他们身上就显得格外的深刻。尤其是在经过回城返沪后三十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上访维权活动中,他们通过对自身身份的不断地反省和认识,而慢慢体认着他们所代表的这一代人与这个国家之间的关系。

——《上海青年》影片简介


纪录片《上海青年》所处理的是一个国家与一代人的关系。群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在长达八个半小时的影像时空中碰撞、交织,产生了巨大的言说讨论空间。是的,它言说的是即将逝去的一代人,但同样,它也在言说当下,言说着我们,这是因为影片纪录的是一段未曾完结的历史,而我们每个人正身处其中。所以影片的完成对我们而言只是开始,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放映,不断的讨论,以前来观影的观众为主体,在影片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论述。而这个论述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理解影片,不断厘清自己的一种方式。


私幕或者重回地下


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

——哈贝马斯


如果我们把影院也理解为一个以电影为交流载体的公共空间,那么如今在资本与政治的双重辖治之下,身处于影院这一空间中的观众则像是被打了消费主义的麻醉剂后失去了意识的待宰羔羊。羔羊们只能睁眼看,而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力。以多元和自主作为公共的前提之下,如果观众不是影院这一公共空间的主体,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观看的自由选择权,只是被动的消费或娱乐的话,影院则如同羊圈,其作为一个空间的公共性就始终是处于一种被去势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私幕”恰是羔羊们逃离“羊圈”的方式,抑或是那些不愿做羔羊的人们通过自我组织来建构公共的一种途径,哪怕是遁入地下,它依旧能让身处其中的观众保持其主人的身份,形成一个以交流和讨论为目的的公共场域。


且看八个半


《上海青年》从开始到完成,都没啥业界的资金来源,靠的全是自己、朋友和同道。拍摄历时数年,后期剪辑又花了数年时间,最终的片长达八小时。这样的长度,开始时是高子鹏的坚持。从记录下的这群人的故事,到这个群体所带的历史分量,他觉得非得这个长度才能涵盖。他甚至认为传播已在其次,事情得还以它本身的样子才最重要。他原先剪出的,甚至比这更长。在看到粗剪版本之前,几乎所有听说的人,包括我在内都一致反对。但五个小时的上半部初剪版出来后,看法开始不同。我们不少人转而支持。我想,是那些被记录的老人,他们在生活及其历程中展现出的巨大能量,把拍摄和观看者吸引住了。甚至想说,他们在时代夹缝中顽强抵抗磨难,形成的张力,不断刺激和敲打了我们。 ——赵川(《上海青年》监制)

2016

10.30

北京  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

在UCCA遇见黑鳍的光影世界”—《上海青年》首次公映http://mp.weixin.qq.com/s/vZxbutIYsofv0SRumTdIrg

2016

11.19-20

深圳  越众历史影像馆放映

《上海青年》:一场八个半小时的放映”——放映&讲座&论坛 

http://mp.weixin.qq.com/s/Ohbjk7-1Ec1uGWQdf1TOsg

2016

12.3

上海   浦东     发起人:浩菊 

上海青年想看《上海青年》——《上海青年》私幕众筹观影第一回  

http://mp.weixin.qq.com/s/FTNOfojG2_6ie6TKPuHa3g

2016&17

12.31-1.1

广州  天河      发起人:文锦

跨年观影迎元旦,上海青年到广州——《上海青年》私幕众筹观影第二回http://mp.weixin.qq.com/s/PvgRuUzOy4BqWWGg9FHGmw  

2017

下一个发起人,会是你么?




未完待续



以下是上海站首回放映发起人浩菊所撰写的回顾文章。


发起并组织《上海青年》众筹放映与我以往组织的独立影像放映很不一样。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的放映,历时一个月。其间很多因素将这场影迷众筹活动推动到出乎预想的位置。我并不觉得活动的结束意味着《上海青年》众筹放映的结束。


《上海青年》确实是一部适合集体观看的纪录片。影片聚焦的是一代人,一个群体,一段历史。我很享受在现场和大家一起看片的八个半小时,公共空间集体观看才能更凸显出片子里呈现的时空感和激烈冲突,这些,是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所无法感受到的。这是我坚持《上海青年》众筹放映的重要原因。



《上海青年》私幕众筹上海站现场


《上海青年》众筹放映从一开始就受到很多观众热切的回应。现场观看的有双鬓苍白的老知青,有纪录片导演,有历史学者,也有热心的纪录片影迷。大多数观众看完全场,映后反响热烈。这些,让我意识到,这部片子,可切入的角度的多元,可探讨的空间的广阔。这和我们致力于再造以探讨交流为目的的公共空间的理念是一致的。


《上海青年》可以创造一个多元的讨论空间。


2016年12月3日,《上海青年》在上海浦东首次众筹放映,这是《上海青年》在上海的首次半公开放映,同时也是《上海青年》首次以影迷众筹的方式公映。首次众筹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是对我们来说,《上海青年》的众筹放映之旅才刚刚开始。


——浩菊(《上海青年》私幕第一回发起人)



《上海青年》私幕众筹上海站现场


《上海青年》私幕众筹上海站映后谈现场


《上海青年》私幕众筹广州站映后谈现场


《上海青年》私幕众筹广州站现场

现场观众评论


我是挺喜欢这个片子的。我觉得理想的片子要兼具宏大背景与个人命运。刚开始我以为八个半小时会都是访谈,我之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来看看一个沉闷的访谈片。结果没有想到,这八个半小时,我看得是心潮澎湃。就是我觉得这个时间并不长,看片的过程是挺舒服的,对我来说是一个激动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个片的长度真的不是问题。你可以做八个半小时,也许十一个半小时也是可以,只要观众愿意拿出这个时间来看。

——黎小锋 纪录片导演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


前世今生,过去导致现在,过去的暴力一直持续。片子就需要这么长,这个时长帮你筛选观众,会想看的一定回来看,而且看完一定会告诉别人,这个东西是值得看的。就必须把你生命中的八个小时花出来,做这件事。

——Lesley


八个小时确实很值,时间过得快,很多触动点,上海知青的点线面多少都有涉及,本然呈现了几个知青领袖的命运和现状,真切而真实。这种片子真的需要集体观影才有效果。

——way


我想分享一下作为90后的感受,之前,对于我来说,八十年代、文革是没有时间差。之前看过一部电影《青春祭》,我当时说了几句现在想来特别幼稚的话,我当时说,上山下乡不过就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嘛,你用不着涕泪涟涟的。在我以前的理解中,这些历史伤痛都是概念性的。今天看了这部片子,看到了发生在2009-2011年,和我同一片天空下的人们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他们,也更真实地体验到我生存在什么环境中,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父辈是怎么来的。以前对这段历史是比较有疏离感的,但是今天的八个半小时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感受,让我从以前的浅薄的概念化的理解中走出来。

——王碧燕


潘鸣啸教授将这一群体比为“失落的一代”,确实,他们在最宝贵的年华奉献青春,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面临边缘化的境地。抗争、妥协、生存,在波诡云谲的历史发展中,大国小民的命运沉沉浮浮,犹如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他们执拗,为生存而战,信仰坚定却不合时宜。总有一天知青群体会退出历史舞台,后世的史家又会怎样记录下这被历史遗忘的一代呢?我不得而知,但愿能还原真实。

——俞诗逸



手持《<上海青年>观影手册》的青年召唤你,加入我们

弗搭界面向全国发起纪录片《上海青年》观影众筹

我们相信影迷也能成为观影组织者

我们尝试探索民间影像更多的可能性

有意众筹放映的朋友,请联系我们


联系人: 卢浩菊

电话:18922513757

微信:a18922513757

邮箱:805385022@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