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业者说丨把兴趣当作职业,就能摆脱精神内耗?

上海黄浦 上海黄浦 2023-09-25

随着职场竞争与内卷越来越激烈,精神内耗也出现在你、我、他的身边。精神内耗大多体现在自我否定、负面情绪、消极思维模式等,常导致情绪低落、自我压力过大、自我怀疑等问题,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人感慨:如果自己的工作正好是所热爱的,或许就能摆脱精神内耗了!真的是这样么?





讲述人: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员 林嘉欣


做过文案策划,当过主播,做过机构老师……25岁的小齐在短短三年间已经换了五份工作,工作履历几乎占满两张简历。在与小齐的沟通交流中,我了解到她兴趣爱好广泛且多才多艺,但是不论做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在过了与每份工作的磨合期,真正上手之后,对当前的工作又失去了热情,因此换工作频率逐渐变高,在各行各业都呆不长久。


当我问小齐为何频繁换工作时,小齐坦言:“本来是因为感兴趣才入职,但做起来并没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还怕因为工作消耗对自己原本喜欢的东西的热情,感觉陷入了精神内耗。最近也面试了几家单位,都比较在意我频繁换工作,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而当问到小齐有没有想好具体的行业和职业类型时,她表示还没有。


小齐的情况其实是不少年轻人求职现状的缩影:找工作时,一切“随心”,认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才叫有意义的工作,当新鲜感褪去,发现现在的工作与预期有了明显的差距,就冲动离职。存在这样的现象本质在于意识上认为自己想从事、能从事的工作与实际存在偏差,兴趣是短暂的,而工作是长久的。



根据小齐的困惑,我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转变心态,不将兴趣作为衡量工作是否合适的唯一标准。工作并非检验兴趣的“试金石”,将兴趣发展为日常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兴趣变质的风险,因为兴趣爱好往往在轻松的氛围中产生并实践,一旦变成日常工作,伴随着压力,会发现原来乐在其中的爱好变得枯燥。我建议小齐在求职时应优先关注职位要求与其个人能力和专业的匹配,找准擅长领域,先发挥所长,将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转化为个人对工作的满足感,把有兴趣才能做好的心态转化为做好了才产生兴趣的心态,同时若有余力,可以将兴趣爱好发展成副业,等确实认为可以作为终身事业时,再转为主业也不迟。


其次,正视过往履历痛点,做好职业规划。在沟通过程中,我关注到小齐健谈、风趣、为人亲和,面试交流不成问题,因此建议其可以投递一些看重沟通交流能力的行政文秘类工作,在简历和面试中着重体现自己过往在各个行业工作时表现出的这方面的优势,比如如何和团队共同完成并执行一份策划案,在机构工作时如何充当家校沟通桥梁的角色。对于频繁跳槽的问题,也无须刻意回避,可以强调自己在各个行业培养的相应的工作能力、掌握的对应的工作技巧,从而体现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同时准备好有针对性的三至五年职业规划,涉及个人能力利用和提升以及未来发展,以此体现在应聘职位上长期发展的愿望,可以一定程度上弱化频繁换工作体现的不稳定性。


最后,做好预期管理,给工作、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建议小齐调整对工作的预期,人无完人,工作亦是如此。在工作开展没有想象顺利的时候,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或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应当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判断是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对任务的理解问题还是人际沟通问题,再有针对性地耐心解决,避免习惯性逃避。



以兴趣为标准求职,往往会因为高估兴趣的重要性和持久度而陷入更严重的内耗之中,尤其当需要兴趣为我们创造价值时,兴趣和工作间的裂痕就会越来越明显。对还没决定从事什么职业的求职者来说,不妨先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起,把握机遇,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即便错过了落日余晖,也可以期待满天繁星。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区就业促进中心  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考古黄浦丨《真理的味道》“真甜”


2. 喜报!黄浦50家企业上榜“专精特新”



   JOIN 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