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广角镜|千年的故事,舌尖的青团

上海黄浦 上海黄浦 2023-09-25


时至清明,忆故人,寄哀思。


母亲带上隔夜备好的饭菜、糕点、水果、鲜花、香烛等,早早喊我出门。一路驱车来到公墓,祭扫人群纷至沓来。已是仲春与暮春之交,外祖父、外祖母坟前生机盎然,呈现一派吐故纳新的旺盛景象。


供品次第摆开,青团是必不可少的。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肥而不腴……望见那一只只青翠欲滴的团子,总能叫人沉郁的心情缓和几分。



外祖母祖籍宁波。记得在我幼年时,每逢清明节,她总会自己包制青团。将鲜嫩的艾叶捣成汁,与糯米粉混合搅拌均匀,再包上细腻的红豆沙,搓揉成孩童拳头大小的团状,放在蒸笼里蒸熟即可。我和表哥、表姐围炉而坐,闻着蒸笼里散发出的淡淡的青草香。


这种习俗据说从唐代就有了。“诗魔”白居易曾写道:“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制青团,留下的诗句就更多了,如明代文学家文徵明的“时光已到青团扇,士女新裁白苎衣”、清代文人徐达源的“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说的就是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的传统。



关于青团的由来,民间也众说纷纭。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叫金兰的年轻人,从小骄纵懒惰,父亲早亡,靠母亲纺织为生。朝廷下令,田地荒芜将被处决,他只好硬着头皮下地干活。一日,在野地里看见母羊给小羊喂奶的情景,想起平日里动辄打骂母亲的不孝之举,愧疚万分。
恰好此时,母亲正提着竹篮来送饭,他主动上前迎接,母亲却误以为自己送饭迟了,又要遭儿子打骂,竟投水自尽。金兰见状,立刻下水救母,却只摸到一块木板,于是拿回家供奉在堂前。在母亲放置竹篮的地方,长出许多艾草,他便采摘下来制成苦饼,后来演变成了青团。母亲自尽的这一天,也是小伙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被称作“清明”。
故事真假虽不得而知,反映的却是中华民族敬拜和祭奠先人的“孝道”文化。



经过千百年流传,青团在形态上并无多大改变,各地的叫法和做法略有不同。比如宁波一带叫“青团”,杭州一带叫“清明团子”,四川川东地区叫“清明菜粑粑”,贵州及浙江西南地区又叫“清明粑”。


点击观看视频↑


外祖母过世后,青团都是买现成的,变成了一种时令小吃,豆沙、蛋黄、酸梅、咸肉,各种馅料,百般滋味,但我依然常常惦记着小时候的那一缕青草香。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这一枚小小的青团啊,青的是坟前响铃草,盼的是人间真团圆!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张姗

图片 / 张雯婧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美好食间丨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


2.  我市三级医院“清明”假期门急诊安排一览


   JOIN U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