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愈小锦囊|当“厌童”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现在有个新名词,叫作“厌童症”,指的是看到幼童吵闹感到厌恶、烦躁、不能忍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文秀回忆说,在自己儿子才15个月大的时候,也经历过“厌童”者的抵触和排斥。当时,她和孩子在前往伦敦的飞机上,飞机下降时,也许是因为外界气压增大,耳朵胀痛不舒服,孩子开始哭闹。由于没有随身携带安抚奶嘴,安慰也不管用,周文秀受到了来自个别乘客的指责——一位男士冲着她大喊:你能不能哄一下孩子?这么吵,烦死了!
如今,在不知不觉中,“厌童”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譬如,在高铁上,如果幼儿哭闹,不仅是其他乘客,乘务员也会提醒家长把孩子带到过道上,以免影响他人。对于三岁以下孩子的父母而言,其实是挺委屈的。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怎么听得懂“道理”,也非常难“哄”。当围观者提出抗议的时候,爸爸妈妈也恨不得带着娃赶紧逃走,躲得远远的。
其实,孩子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关怀,也需要社会的宽容与呵护,只有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才能营造更有温度、对儿童更为友爱的城市氛围。
三岁以下孩子的特点:
(一)言语还未发育,或者发育不充分。很难用一句完整、恰当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还不能进行换位思考,情绪起伏大。因为他们的需求很难被成人理解,他们也难以体会成人的想法,所以情绪波动大,容易哭泣。
周文秀建议,如果在公共场所遇到年龄小、正在哭闹的孩子,不妨尝试这样做:
(一)如果孩子的父母已经在尽力安慰、阻止孩子啼哭,可以帮着一起维护公共秩序,对孩子父母说一句安慰的话,譬如“带小孩真不容易”,让对方感受到被包容。
(二)可以帮着一起逗逗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譬如拿个色彩鲜艳的物品,在孩子面前挥舞一下,引起孩子的兴趣。
(三)安抚、平复自己的焦躁情绪,努力不被孩子的哭声所影响。
当然,这只适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但对于那些“熊孩子”和“熊家长”,自然是不必“惯”着他们的!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宗哲麟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聚焦国防教育主题,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报告会举行
2. 沈山州区长做客2023夏令热线,回应百姓呼声,畅谈民生发展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