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的存在,就像不断发出蜂鸣的报警器......
这是生活书店2020年的第12篇推送
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经历空间改造、功能重组、产业升级与正规化,随之而来的是低端人口出局、废品行业紧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高歌猛进,垃圾议题也日渐显著。十年前,垃圾不过是我们不假思索、随手扔掉的废弃之物,没人在乎它们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由谁来负责。有关垃圾的研究显得另类,这本书的书稿也因为不合时宜而难见天日。今天,垃圾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显眼。你可以反感或者厌恶,却很难摆脱掉它。你没法轻易地视而不见。
——张劼颖,《废品生活》作者
文丨张颉颖
距离最初在冷水村开展田野工作,已十年有余。十年来,无论是城市空间、冷水村,还是废品行业、其从业者,乃至我们自己,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就个人而言,十年前,社会世界那些幽暗的、不为人所关注的边缘,强烈地吸引着我。凭着好奇心和一种冲动,展开了这本书的田野。这成为我社会学职业旅程的开端。如今初为人母,做起田野来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却也更加可以理解“垃圾场上育儿”的年轻妈妈们的想法和做法,体会她们的艰辛困顿。女性经验再一次地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一些拾荒家庭因为户口壁垒,加之生计所迫,一再面临亲子分离,孩子不可避免地成为留守儿童。说起这些,仍感痛心。不过,我愿意不厌其烦一再表达的是,在这本书当中,我们并不试图寻找最大受害者,不希望把拾荒者塑造成一个最卑贱、底层、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进而仅仅为了告诉你一个故事——他们有多悲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我们试图呈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我们不愿意把他们变成中产阶级观看和怜悯的对象,而是把他们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用“主体间”的方式去观察、去讲述。更愿意告诉读者的故事是,他们与我们紧密相关,“他们”就是“我们”。另一方面,“主体间”的视角并不意味着取消反思性与批判性。社会科学研究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分析、去批评为什么这个群体被剥夺,不公正何以发生。
▲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书影
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经历空间改造、功能重组、产业升级与正规化,随之而来的是低端人口出局、废品行业紧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高歌猛进,垃圾议题也日渐显著。十年前,垃圾不过是我们不假思索、随手扔掉的废弃之物,没人在乎它们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由谁来负责。有关垃圾的研究显得另类,这本书的书稿也因为不合时宜而难见天日。今天,垃圾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显眼。你可以反感或者厌恶,却很难摆脱掉它。你没法轻易地视而不见。
或者说,我们终于发现了这一事实:垃圾确实无处不在。或许,正应该感谢垃圾,它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让我们注意到人类所处于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所有人、动物、植物、技术、商品、垃圾、空气、海洋,万物皆相关联。这正是本书讲述的故事。我在北京二环用手机点一份外卖,不到24小时,废弃的饭盒就到了五环外的一个年轻拾荒者手上。现在,同一个垃圾袋里还有我女儿的玩具部件,它混合着金属、塑料和两节一次性干电池。年轻人的儿子在垃圾山中发现并继续玩耍这玩具。再造后,这些垃圾又变成了手机APP上售卖的廉价塑胶小黄鸭,被我买回家给女儿,隐隐地散发着古怪的气味。没能再造的垃圾最终被送进焚烧炉,和其他垃圾在850度的烈焰当中燃烧、化合,最后化为一缕烟尘。一阵北风刮来,被我吸回体内。所以,当上海大妈问“你是什么垃圾”的时候,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书影
令人欣慰的是,我注意到,开始有城市规划者、新闻媒体、环保者乃至企业追问: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调查垃圾当中不同物质的循环和回收机制,调查废品行业的运作方式及其从业者的现实处境、想法。这些都需要更多在地的、细致的、实证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需要到田野中进行观察,需要与现实的从业者对话。
同样地,垃圾分类问题本身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垃圾分类研究不能流于简单的臆想或者重复“提高居民素质、加强环保教育”之类的陈词滥调。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垃圾分类的信息不再是刻板的、截断的、碎片的、强制灌输的。在这样的故事中,公众得以获知垃圾的来龙去脉,垃圾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产生、会到哪儿去、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尤其是,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其合理性是什么,又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社会科学提供这样的知识,公众基于这些知识重新理解自身与垃圾的关系,对于垃圾分类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形成新的常识、新的实践。
最后,作为结束,回到个人经验。在哺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我见识了新世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物质盛宴——从尚未出生开始,生活和身体,几乎没有什么细微的方面不被开发为消费的领域,没有什么不是被消费所充斥、所裹挟。我要感谢随之而来的大量垃圾。它们的存在,就像不断发出蜂鸣的报警器一样令人不安。如果说,多年的垃圾研究使我产生了什么改变,那就是,让我可以对这种无限量供应的快乐保持一种警觉。问题是,如果想要改变,我还能做什么。要在这样的经济和生活系统当中突围,并不容易。社会学的启示是,一方面,让我们认识结构的规制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我们相信个人的能动性的力量。正因此,我仍然保有勇气,尝试不断地在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当中反思、突破、创造。与读者共勉。
张劼颖
2019 年9 月29 日
本文摘自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中文简体版序言部分
胡嘉明、张劼颖 著
新书推荐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胡嘉明、张劼颖 著
ISBN:978-7-80768-307-0 定价:3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就了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长按扫码,标记想读
点击上方小程序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书
书影展示
▲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书影
名人推荐
此书另辟蹊径,带你进入“垃圾”的世界;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是对现代的、消费的大城市生活的绝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陈冠中(作家)
“收废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天天看见他们,但又似乎从来看不见他们。《废品生活》引领我们去端详凝视这些人——不仅仅是去发掘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更是去发现他们如何在卑微与挣扎中构建自尊和“意义”,以此捍卫人之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学理,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力作。
——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买买买,也是丢丢丢。嘉明与劼颖的《废品生活》是一部描绘收废品人的民族志,也是一幅“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山水画,揭示垃圾并非中国经济奇迹的废渣或副产品,反而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核心,所谓垃圾围城,垃圾就是当代生活的隐喻。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眼光,以物观我,见微知著,从废品出发,观照中国的盛世背后,社会的建构重组、空间的流转变幻、百姓的得失寻觅。
——卢思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
新书推荐
《废品生活:垃圾场的经济、社群与空间》
胡嘉明、张劼颖 著
ISBN:978-7-80768-307-0 定价:3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点击上方小程序或者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书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 点击图片阅读书单丨生活书店2019年度好书
谅解父母的关键是什么?周杰伦的《说好不哭》的MV中隐藏了这么多东京旮旯有哪些经济学原理,能打通你为人处世的“任督二脉”?
骑士与死亡:精神科医生的诊疗故事“别人家的儿子”都是相似的,但母亲的类型却各不相同
生活书店,始于1932
2020年,关注生活书店
开启全新的生活方式 ☞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
即可关注 ☞
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
微博ID:@生活书店
豆瓣ID:三联生活书店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书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