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房电梯梦碎,全因底楼反对!该少数服从多数还是“一票否决”?
小观曾经报道过:上海市中心某社区有一幢“超级老人楼”, 30户居民中,9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4户,80岁以上高龄老人有17户,其余17户中60岁以上老人也很多。
为了给楼里装上电梯,一位83岁的老先生已经奔走了6年,到了最后关头,还是卡在了底楼住户不同意这个问题上。
居民们不解:
上海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加装电梯楼业主90%以上同意就可以了,他们楼里30户居民,29户同意,已大大超过了90%的比例,区房管部门为何不受理呢?
”原来,居民们忽略了文件规定中的另外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 “其他业主没有明确反对意见”。
底楼这户居民曾经打过12345市民热线进行投诉,反对在本幢楼装电梯,这个明确的反对意见因此被记录在案。事后,居委干部和所属区房管局的住宅修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都试图做她的思想工作,但都没有说动这户居民。
”
无独有偶,从2007年起,徐汇区小木桥路345弄汽车公寓4号楼的居民们就在为加装电梯而奔波。
如今10年过去了,尽管设计方案、资金都齐备了,但对于楼内的17户居民来说,电梯仍然是遥不可及。原因在于,一、二楼有3户居民,在这件事情上始终不肯松口。
一直以来,老房子加装电梯这件事情,面临的一大难关就是“底楼居民的意见”。正反方的意见都很鲜明——
正方
加装电梯是民生大事,应极力促成
大型小区业委会主任老方,对于加装电梯中的“一楼钉子户”有点义愤填膺。“谁都会变老,谁都会有爬不动楼梯的一天,一楼住户坚决不同意加装电梯的行为太自私了。我所在的小区就有极小部分这样的‘刺头’,他们对于利益大家的事情总是心怀敌意,总担心让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
在老方看来,“加装电梯楼业主90%以上同意”的新规还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在大家没办法一起说服一楼住户的情况下,就应该直接通过二次征询启动装电梯,毕竟这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
当然,老方也认为,整个操作过程中还是要照顾到一楼利益。比如,其他楼层的住户可以额外集资一笔钱,用于适当补偿一楼邻居,或者在电梯施工过程中顺带帮一楼居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听说过有的小区装电梯时,施工队顺带整修了一楼天井和花园,为一楼住户重新安装了铁门,为他们改善居住环境。”
反方
应尊重反对者的意见,装不成别强求
徐汇区高层住宅楼一楼住户方嘉尔说,电梯间与她家就一墙之隔。“与电梯为邻的感受并不好,夏天有时候想开一会儿门,电梯声音很吵,而且每个等电梯的人都有可能在我家门口徘徊张望。”
方嘉尔告诉记者,她有个朋友住在老房子顶楼,房子卖了几年卖不出去,一加装电梯立即就成交。而相比之下,本来老房子的一楼挺好卖的,但装了电梯之后可能会受影响。况且,有些楼栋加装电梯后还会给一楼住户带来其他影响,比如影响采光通风、占用建筑面积、噪音大灰尘多等等。
律师张军说,装电梯是件“民生好事”,但应尊重反对者的意见,装不成也不要强求。应该在加装电梯这件事上尊重每一户居民的意见。
求解
“底楼尴尬”有办法破解吗?
事实上,在上海已经有不少老房子加装电梯成功的案例,是如何取得底楼居民同意的?从中我们可以借鉴哪些经验呢?
怒江苑小区7号楼
普陀区长征镇怒江苑小区7号楼,因为成功加装电梯的事成了网红楼。也正是因为这装楼的成功事例,2016年6月市住建委、市规土局等在怒江苑召开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现场会,并第一次透露出审批流程简化的好消息。也是从那时候起,加装电梯的审批章从46个章精简到15个,大大缩短申请流程。
7号楼是1998年建成的小区,不算老公房,但也属于售后公房。楼里的居民全靠自治的方式,办齐了手续,要说“制胜法宝”,可能是邻居间的团结精神促成了这件事。上上下下的邻居都对爬楼梯的苦楚彼此理解,六楼还有位刚从财务岗位上退休的居民推掉返聘工作,主动揽下加装电梯申请、报批等最繁杂的手续。一楼两户居民也特别通情达理——101室住着70多岁的陆老先生夫妇,102室住着一家三代张先生四口人,当他们拿到征询单时,都迅速地大笔一挥勾上“同意”,楼上邻居主动提出集资补偿他们,也被婉言谢绝,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将心比心,装电梯应该支持。”
五洲大厦小区3号楼
同样取得成功的长宁区水城路五洲大厦小区3号楼,也是得益于这样的一楼好邻居。和很多建于本世纪初期的商品房小区一样,这里既有高层电梯房、也有没电梯的6层楼多层房子。在这个案例中,帮助促成电梯安装的功臣是当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杨家生,他每天白天忙完工作,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业余时间泡在3号楼里为居民们出力。从一开始的居民意见征询、到每户人家怎么算钱,以及电梯选址、哪个品牌靠谱、电表和监控怎么装等专业问题,都由他来牵头。而一楼邻居的态度也让杨书记印象很深:“一楼住户特别帮忙,不但无条件同意,还主动借出家用电方便工程队施工。”
延安西路150弄1号楼
较早完成电梯工程的静安区延安西路150弄1号楼,如今已成了试点小区,经常接待各种上门讨教经验的团队。幸运的是,这幢楼里没有遇到“一楼难题”,这是因为,底楼4户人家产权仍归一家单位所有,装电梯的费用也由单位出了。
竭力促成这件事的热心人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会长陆纯告诉记者,当时他想到一个大家都没想到的问题,楼房外侧加装电梯后,整幢楼多出35.6平方米。谁说底楼居民没有得益?楼房面积增加了,分摊到每户家庭头上,增量超过1平方米以上,底楼的增量部分还比其他楼层多一些。他希望今后能向房地部门申请,为居民重新办产证,让增加的面积名正言顺,也让居民出的钱获得更高潜在收益。
甘泉苑小区
而早些年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的甘泉苑小区的成功案例,倒是一下子解决了更多问题。前几年,街道牵头选了两幢老式居民楼试点加装电梯,同时把6层楼的房子加了层,让底楼几户人家搬到顶楼复式新房,腾出一楼新建街道图书馆和残疾人“阳光之家”等。
当时操办这件事的街道干部已经退休了,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这件事对底楼居民来说其实很划算,房子面积大了很多、到手里的还是新装修好的房子,而且楼里还多了公共设施。但即便是这样的好事,也只有两幢楼成功了,其他楼里的居民说什么都不答应,生怕做这个决定会吃亏,最后其他居民都觉得很遗憾。
不少人表示,非常支持老房子加装电梯这件事,同时也能理解“底楼尴尬”。虽说装不装电梯由业主自己决定、自己筹资、自己办理,但当居民遇到难题的时候,政府部门有责任出门协调,促成加装电梯的事,为老年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排忧解难。职能部门要从制度设计上理顺这件事,居委会、业委会等组织也要帮一把、托一把,促成更多老房子成功装电梯。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栾吟之
编辑:皮小姐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上观新闻网站浏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