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留美学霸万字长文“讨伐”父母,12年不回家过春节,谁之过?

2018-01-30 上观新闻

这两天,一篇“控诉父母”的万字书信热传

主人公

高考理科状元

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

王猛(化名)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

王猛和父母的决裂

  • 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

  • 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

  • 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

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


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成都商报《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父母不解儿为何决裂望儿回归重建亲密关系》相关报道发出后引发了网友大讨论。


当事人最新回应

王猛的父亲说

看到了报道,此前他说

不明白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现在他表示,

不能把过去简单地看成废墟。

即使是废墟,也应该用心清理。


王猛则表示

接下来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


王猛父母的管控到底有多严?

我们来回顾一些细节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从小到大穿衣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信件部分细节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一家做生物工程科学实验的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王猛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网友评论炸锅:谁之过?


网友不断追问:

“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父母与孩子为什么会演化成今天这种局面?”

“到底是父母的教育责任还是孩子的心理问题?”


有网友表示理解王猛的心理状态,并表示自己也有类似遭遇:


“其实我很能理解他,我小学三年级那时还不会自己扎头发,很多亲戚都取笑我,然而我的爸妈并没有维护我,任凭别人的取消,可以说现在长大了的我很没有安全感而且特别敏感,特别在乎别人的看法,真的很能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



“感同身受,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都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从小在打骂中长大,为什么要打?因为数学不合格……”



“我想到了自己,过年真的不想回去,回去一次失望一次”



“有类似经历的人才能知道男主的痛苦,否则没有感同身受,只有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高二得过抑郁症,所以我很能理解这个可怜人”


也有网友表示,全怪父母是不是太过苛责了?


“父母教育他必须学会跟各种人打交道没错啊,他自身个性发展缺陷不能全怪在父母头上吧。”


“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更是一种懦弱无能,这辈子就这样了”

“典型的巨婴”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强大来欺负两个已经不能伤害你只会爱你的老人?”


上观评论员封老师则表示:

细细阅读王猛写下的控诉长文,笔者心里充满了疑惑。帮助孩子选择衣服和学校、干预孩子的社交圈、拜托亲戚朋友照顾出远门读书的孩子,举凡种种,不都是“中国式家长”的通行做法吗?如果儿子以“状元”身份考上北京大学,又有几个中国妈妈能憋得住气,不向别人炫耀一番呢?


如果仅从王猛所写的长文来判断,他的父母算是比较强势,管得也比较多的。但如果放在“中国式父母”这个群体里去衡量,这对父母的表现顶多也就居于中上位置,远没有突破“正常”的范畴。


封老师继而说——

受限于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中国式父母”很少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越俎代庖、包办一切是“中国式父母”的常态。与此相对应,父母要求孩子乖巧、顺从、听话。如果孩子不遵从父母的意志,两代人之间很容易爆发矛盾冲突。


成长于一个物质充裕、信息发达、自由宽松的时代,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体个性鲜明,更加渴望主体性和独立性身份,更加需要自由空间去展现自己,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千千万万的“王猛”希望父母尊重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双方构建一种更加平等、理解包容、充满温情爱意的亲子关系,而不是僵硬粗暴的“操控—顺从”式亲子关系。遗憾的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有网友提出些建议:


@兔叽要早起:有的小孩天生敏感,需要感情的适当回馈,我长大后也会跟父母聊天,指出他们以前做得对我有影响的地方,我妈从不解释,直接道歉说当时确实没做好,我心里的疙瘩就没有了。说到底,一家人要互相尊重。


@红海云上:其实能理解,中国的老一辈父母太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好多年轻人自己在成长中受的痛,自己也在慢慢修正。要改变,让下一代的教育更科学。


@姐姐:都有问题,父母过度溺爱保护,孩子到17岁离开父母才开始性格的转变已经太迟了,温室里的花朵,没有抵抗外界的力量,儿子曾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适应外界,可惜失败了,就把这些全部归咎于父母。希望双方以后还有缓和的机会。


这位网友的评论也许点出了问题所在:


@夏天快来吧好冷啊:孩子一直在等父母说抱歉,父母则在等孩子说句谢谢。


父母与儿女应该如何相处?

这道巨大的难题没有标准答案。

它需要“王猛们”和他们的父母共同思考,共同检讨,共同探索。当年轻人一股脑儿责怪父母的时候,也许他们更应该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立场考虑一下问题。爱是双向的,当儿女责怪父母过度宠溺、过度关爱自己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又曾经给过父母怎样的爱,怎样的理解和宽容呢?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留言讨论


小观想说,无论如何,回家吧少年

网友们也都期待着你们互相谅解,阖家团圆呢


本文来源:综合成都晚报、红星新闻、上观新闻、新浪微博等

相关作者:田雨霖、封寿炎等

微信编辑:纳米


大家都在看↓↓↓

火大!东航厦航共同发声怒斥,台湾当局又干了什么荒唐事?

提篮桥街道撤销了!你知道“提篮桥”的名字是从哪来的吗?

2.4万元免排队?游客曝上海迪士尼VIP团插队费,网友却说:没毛病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