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强一周】上海最鲜明的品格

朱珉迕 上观新闻 2019-05-24

上海的崭新亮相,也是“全方位亮相”。在迎接进博会开幕和总书记到来的时候,所展示的并不止于“四叶草”内的林林总总,亦不仅是城市的外观,更是内在特质。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了。上海踏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


此前的一周,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无数人都在为这场“不一般的展会”作最后筹备,督促并确保“各个环节必须无缝对接,各处细节必须精益求精,各项任务必须落实落地”。


李强很早就说,这场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推动的盛会,是上海城市形象的一次“崭新亮相”。11月4日,习近平抵达上海,并于次日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办会本身,亦是上海向中央交出的一份重要答卷。


当然,上海的崭新亮相,也是“全方位亮相”。在迎接进博会开幕和总书记到来的时候,所展示的并不止于被称为“四叶草”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内的林林总总,亦不仅是城市的外观,更是内在特质。


进博会开幕式上,习近平特别谈到,“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这番话无疑是对上海的至高褒赏,也道出对这座城市的深切期望。


此前的上海,未必知道最高层会作出这样的定调。但显然,六个字的内涵,却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并被视作衡量城市能级、品质、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习近平过去对上海的一贯要求,亦与之一脉相承。


恰好在上周,李强除进博会筹备外的多场活动,与此不无关联。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会场。蒋迪雯 摄



10月29日,李强在上海中心,会见了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与会代表。他们中包括近3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国际知名学术奖项得主,济济一堂,非但是“城中盛事”,置于全国甚至亚洲也罕有先例。


会见现场还有一个插曲,李强主动提起,今年上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曾两次给他写信,就中国科学发展、顶尖科学家与上海深化合作、上海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等提出建议。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点名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上海对此回应积极,成果就包括促成论坛成功举办。


这是一周内多场关于创新活动的开篇。李强坦言,上海希望吸引更多世界顶尖科学家到沪开展科研活动,在前沿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进行科学探索,以提升这座城市的创新策源力——具体而言,上海希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由此体现科创中心的含金量和全球影响力。


“科学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前途命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福祉。”李强感慨。而要实现上海作为创新之城的理想,“只有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进一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


第二天开幕的2018浦江创新论坛上,李强在阐释上海的创新愿景时,再度强调了开放、协同的重要性,并称这是必然趋势。“上海要坚定不移走开放、协同的创新之路,搭建国际创新大平台,促进全球技术、资本、人才有效对接、有力协同、有机联动,使上海成为开放度高、吸引力强、能出成果的创新首选之地。


10月30日,李强出席浦江创新论坛。陈正宝 摄


同日,在科技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2018年部市工作会商会议上,李强再度表示,上海要推动形成开放、融合的创新新格局,吸引更多国际高端创新机构、研发中心以及世界顶尖人才和团队在沪发展,“在深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上要有新突破,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上要有新作为”。


到了周六,李强前往中船重工七〇四研究所、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调研有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情况,鼓励其整合国内国外各路创新资源。


显然,要更深刻地理解“创新”,上海就必须将自己置身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之中。这既合乎城市素有的开放特质,也是一个世界趋势、历史大势。同时,这与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核心关键技术、改革相关体制机制、优化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等一贯要求,也有密切的关系。


“上海的使命不只体现在自身发展上,更重要的是服务全国大局、服务区域创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李强特别强调,上海要“强化意志力和耐力”,推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更大进展。这种“意志力和耐力”,既体现于技术上的“攻坚”,想来也适用于观念上的“开放”。


11月3日,李强调研中央在沪科研院所。陈正宝 摄



还有一件事,也需要相关方面多一些“意志力和耐力”。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经济发展的“活力”。


那就是支持民企发展。


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再次重申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传递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企发展的明确信号。第二天,李强即前往沪上3家民企走访,听取企业需求,并详细了解有关支持政策落实情况。


一周前,李强专门将一批民营企业负责人请进康平路上的市委办公地,一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并详细听取他们的发展情况和意见建议。


在社会上关于民企问题一度出现各种疑惑、杂音、奇谈谬论,不少民企的经营亦在遭遇实际困难、承受明显压力时,密集同民企接触、为之发声,显然意在让其安心谋发展。


11月2日,李强赴沪上民营企业走访调研。陈正宝 摄


李强反复强调,民营企业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而要让企业心无旁骛,最为首要的在于“一视同仁”,创造让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去年底开始,上海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市层面的重头工作,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塑造这样的市场环境。此番李强再次予以着重强调,表示要全面梳理各领域市场准入情况,坚决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规定,加快消除各种显性隐性门槛,并加大政府采购向民营企业开放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上海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切实打破困扰民企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同时,各类关于民企的支持政策,也被要求百分之百落地落实,真正释放出企业需要的政策利好——当然,其前提是政策本身具有含金量,能够精准切中企业需求。李强打比方说,好政策不能成为“橱窗里的蛋糕,看得见吃不着”


对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来说,政策设计和推行时,无疑更要强调需求导向,围绕市场呼声、企业实际而不是自身习惯性手势来做文章。“需求导向”说来容易,真正着手,却需要一些特别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背后,还潜藏着一种观念——要“一视同仁”,先得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当对方是“自己人”。


对待“自己人”,也就由不得心存芥蒂,更不能“另眼相看”。要体现一座城市的包容,这是很细微却又极其要害的地方。


11月2日,李强赴沪上民营企业走访调研。陈正宝 摄



而对众多民营企业来说,眼前困难不小,却也不妨多一些“意志力和耐力”。


无论是走访还是座谈,李强都一再表示,期待企业家们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从容应对困难和挑战。他还举阿里巴巴为例说,今天人们看到阿里巴巴风光无限,当年他们其实也曾遭遇困难重重,“关键是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看得长远,目标明确”。


在他看来,应对困难甚至危机,企业更需要做精主业、练好内功。“摔倒的人往往是走得太快了,而不是走得太慢了。”李强表示,企业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但是转型不等于“转行”,只有聚焦主业,推动资源向主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进军,才能找到升级的路径。


持续创新,正是解开问题的核心密钥。


“创新是最根本的,技术迭代、产业颠覆、企业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唯有持续创新才能常胜不衰。”李强在民企座谈会上直言,希望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而在民企调研时,他也鼓励相关企业搭建好创新研发平台,以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进而形成集聚效应,更好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这条企业突围之路,同样是整座城市的提升之路。本来,打造科创中心的重要主体,就是企业。而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创造土壤,正是政府服务的重点所在。


“市里支持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研发平台,释放更大创新活力。”李强对民企的表态,既是承诺,也是一种愿景。这座以创新为品格的城市,需要给微观市场主体的创新提供最具开放度、包容度的空间,“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在上海做大做强、走向世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珉迕

微信编辑:大白


你或许还想看↓↓↓

【李强一周】“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为何齐聚上海

【李强一周】四个文件里的“特殊信号”




觉得文章不错,那就点个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