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完疫情信息失眠?别怕,你的焦虑很多人都有!一起来解决心理疙瘩→
有不少读者向小观反映
有连续失眠的情况
“一边看着新闻,一边就心里紧张,总觉得自己在重大疫情中难以幸免,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嗓子难受要咳嗽。”其实,这是典型的焦虑体验。
不止是你我
直面病魔来袭的患者
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公安、道口检测人员、复工的一线工作者
焦虑不安的大众包括儿童和青少年
对患者
“医生,我手麻胸闷,是不是要脑梗了?”“医生,你看看他,病情这么重,我是不是也会被传染?”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陈俊为多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提供了支持性心理治疗。“有些患者的表现症状很有代表性。”陈俊说,焦虑、抑郁、失眠、愤怒……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确诊患者与疑似患者若出现一些精神情绪,属于应激反应,并非精神疾病,绝不应该在此时再给他们扣上帽子。”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指出,“在隔离病房,不是平日常规可能长达一小时的心理治疗,患者没有精力体力,医护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因此每句话都要落在实处,让患者感到安全。”同时,要尽量帮助他们促进正常功能的发挥,“我们看到,在武汉方舱医院,患者们一同跳广场舞,乐观的心情会感染自己和周围人,重新获得对健康、生活的掌控感,也有利于抗击病魔。”
两位专家也特别提到,随着抗疫逐渐深入,社会各界也应该开始关注治愈后、隔离期后的患者群体心理状态。
对医护人员
在武汉三院住院部,一间换药房被第三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员改造成“沪鄂心连心”心理咨询室。一位护理人员来访:“晚上一个人在房间,感到有点咽喉疼,会不会是感染了新冠肺炎?想着想着连觉也睡不着了……”
因担心自己受感染或将病毒传染给家人,不少医护人员不敢回家,只能暂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不少人已连续工作超过一个月。工作压力大,无法与家人团聚,由此带来孤独感,其中一部分人出现较为严重的失眠、焦虑等症状。
长宁精神卫生中心医生陈亮亮说,部分医护人员本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工作中自责和无力感会更强烈,需及时心理疏导。作为一线医护人员,须知道自己可能会目击甚至经历某些极端事件,如患者反复抢救后突然去世,或了解到患者的不幸遭遇与困境,难免心情沉重,要提前做好心理危机预防。比如进行团队合作、重视伙伴关系、防止救治患者过程中过度代入导致出现替代性创伤。
“特殊时期,应合理规划个人日常生活,安排有规律、可预期的事来主动获得控制感。”长宁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季海峰建议,再忙的一线人员,下班后也可听听音乐舒缓放松。对于那些过于投入、不愿按时轮休的工作人员,也应及时给予提醒,不提倡“轻伤不下火线”。
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认为,在重大疫情期间,适度的焦虑对于大众来讲,是难免的,也有一定必要性,有助于引起市民的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防控疫情。但是,市民朋友们需要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
专家现场视频↓
上海官方热线:“健康上海12320”、“青年之声12355”
上海近日下发《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众心理疏导的工作方案》,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关于加强疫情防控公众心理疏导的决策部署。
《方案》提出,本市将进一步加强“健康上海12320”“青年之声12355”热线建设,市区两级精神卫生中心咨询热线增设固定电话,充实人员和设备保障,组织专家热线接听,形成市区两级咨询热线的服务架构,便捷高效、有问必答,确保市民电话打得通、问题说得清。同时还将依托上海“健康云”,结合疫情防控信息和城市管理信息发布,聚焦公众关注热点,通过留言解答、在线咨询等方式,积极打造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并根据疫情最新发展态势,及时推出系列问答集锦。
还有些高校和企业做的免费平台——
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
已在为疫情中的青少年和亲子关系提供咨询
长时间宅在家中,也引发了一些家庭冲突——儿子执意要下楼玩耍,妈妈在多次劝阻后情绪崩溃,脱口而出:“你出去就是送死,被感染还不如被车撞死。”13岁的少年梗着脖子回应:“那我现在就跳楼!”第二天这位妈妈非常后怕,打电话给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她想不通,儿子以前一直都很听话,现在怎么变得这么暴躁。
“父母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稳定,恐吓和限制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逆反。”12355心理督导建议。
因疫情推迟开学,中高考学生如何在家安心学习?
居家防疫生活无规律,孩子睡眠不佳怎么办?
还可以和家人在家一起做运动
比吃双黄连什么的有用多啦
上海体育学院90后美女老师
自编的“一平米操”操作性很强↓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努力做到
除了可以远程办公的单位
其他企业正在陆续复工
倡议大家能不出门的依然坚守在家
外地返沪人员请一定配合隔离须知
有这么多人在默默为我们付出
我们更要树立信心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