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您好,受您子女委托,今天由我来代替他们探望您,以此来表达对您的思念,”做完自我介绍后,工作人员在墓碑前鞠躬、供祭、燃香,并进行视频连线。
戴着口罩的客户有些哽咽:“妈,今年情况特殊,我们没法像往年一样来看您了,但通过网络平台我再一次来到您身边,我要告诉您,您最爱的外孙女钢琴弹得越来越好了,相信一定是您在天上护佑着她,也保佑着我们全家健康平安……”
在客户遂心表达完思念后,工作人员又完成了敬茶、献花和鞠躬的祭扫步骤。
上海福寿园花店里的代客祭扫花束。(刘雪妍 摄)
这是上海福寿园的一次代客祭扫服务,从2月到现在,这里的代祭已经进行了400多次,还有近2000个订单集中在4月1到6日的清明节前后,代祭之类的线上服务以前需求量比较少,去年福寿园一年总共也只进行了100多次代祭。
而今年这个特殊的清明节,上海推出了集体祭扫、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3项便民服务措施,倡导尽量不现场祭扫。因为疫情的不可抗力,民众无法出门,也害怕人群聚集,但又想在清明时寄托一份哀思,于是代祭需求激增。
3月28日是预约祭扫开始的第一天,早上温度只有6摄氏度,冒雨来上海福寿园现场祭扫的人不多,可在平台的纪念空间中,通过保存照片和视频、敬献虚拟用品、写纪念文字,思念依然在不断累加:“爸妈,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居家抗疫,禁足宅居已一个多月,仍无法来看望爸妈,只能与爸妈云相见。祝爸妈在天堂里天天快乐。”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年因为疫情不能过来祭扫,愿爸妈在天堂一切安好。等疫情过后一定来看你们,愿阿奶公公保佑你们心爱的雷雷一切平安顺利。”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你永远在我身边”……
云祭扫服务主打“见屏如面”,将墓园搬到线上——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一屏进墓园,通过线上祭扫、在家祭扫等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当班的工作人员会按照客户的需求开展服务,将“家信”一封封送到,让每一份亲情和思念不被距离阻隔。
推出“福寿云”云祭扫服务的第一天,上海福寿园就接到了客户提出代祭服务需求30余单。著名美学家蒋孔阳的夫人、复旦大学教授濮之珍也委托福寿园的工作人员代为祭扫,她表示:“今年清明遇到这样的特殊情况,福寿园换一个方式把纪念活动做的更好,保护了大家的健康,我们也能理解,相信老先生在天之灵也会认同。”
据客服部孙经理介绍,代祭看起来拿到手只有几张照片或一段视频,可背后有个复杂的流程,不是在墓碑上放束花这么简单,时间有时不亚于落葬,“接单之后,先要备货,然后到现场找墓,再做一系列完整的流程,基本上需要20-30分钟,还要把照片或视频存到每个客人的文件夹里,上传之后客人就能通过订单找到,我们这才交付了服务。”民众转变多年来的祭扫传统不容易,临时多变的特殊要求也不少。孙经理说,有些老人非常在意时间,要求必须在9点45分之前或者8点之前完成祭扫,还有人前一天晚上说好要放一瓶酒,第二天早上临时又换成一包烟,而且要求某个牌子,因为过世的父亲喜欢,工作人员在去祭扫的路上还被叫回来换祭品。
不同公墓提供的服务也不尽相同,上海福寿园的代祭服务中,客人可以选择35元、58元、88元等多种套餐,每种套餐里都有固定的物品和服务流程,比如35元“菊香忆故”套餐就包含7朵菊花,完成默哀、鞠躬、擦碑和献花等服务,其他套餐还有上香和敬茶等不一样的流程,但客人临时的需求变化很多,每户人家要增添的东西也不同,孙经理说:“我们需要一个个处理,满足每份需求。”
福寿园集团的云祭扫平台里就接到过一位客户的特殊需求,客户表示做梦梦到父亲想吃“韭菜炒鸡蛋”,但她身在国外,由于疫情不能回国,云祭扫的套餐中也没有“韭菜炒鸡蛋”选项,为此,工作人员贡献厨艺,敬献了这份特别的祭品。
今天一天上海福寿园完成了66个代祭预约单,大多都集中在早上9点前,工作人员一处处穿梭。雨不停地下,代祭的莲花烛台里火焰也一直燃着。门口大大的标语上写着“关不住的思念,云上见”。
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聚集可能引发的交叉感染风险,今年清明期间,上海不提倡市民进行现场祭扫。对个别确有原因需要现场祭扫的市民,采取“限量预约、约满为止,分时祭扫”的措施。
工作人员检查市民出示的电子预约凭证(顾杰 摄)
市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开通网上预约当天下午4时,全市已有68.5万市民预约成功。为了避免市民未预约就前往墓园的情况发生,除了电视滚动字幕、“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各墓园还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发布预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