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0日晚上10:30,王放正在松江区米兰诺贵都小区观察一只受伤的貉。突然,一阵尖锐且带着点凶狠的叫声,划破小区宁静的夜晚,循声赶来,眼前的一幕,让一直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王放感到震惊,随即掏出手机拍摄了下来……
在这段长35秒的视频中,20只左右的野生幼貉聚在一起抢食猫粮,时不时相互撕咬,背后的黑暗中还有十几只发光的眼睛。堆在它们面前的猫粮,目测有一两斤左右,似“小山”一般。王放听到的叫声,正是这群幼貉争抢食物时发出的。
→居民刘女士说:
“有天晚上我下楼倒垃圾,垃圾桶边有十多只貉直勾勾地看着我,吓死了。”
→居民朱先生表示:最近早上出门锻炼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野生貉的出没。“它们不怕人,还会跟着人走,就像是来讨要食物一样。”
朱先生说,有人一边走,一边朝野生貉吹口哨,它们就会跟着人的脚步,缓慢地走动。朱先生担心,这些野生貉如果一直在小区活动,难免会伤人,“业主群里有人说被貉咬到了,但是不知道真假。”
→有居民说:“(貉)真的太多了,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前年大概只有几只,今年大概有50只以上了,晚上已经不敢带孩子去散步了。”
野生动物为何出没在
上海这种大都市的小区里?
据了解,小区里有好几位喂流浪猫的人,他们通常把猫粮洒在一些角落,喂完猫后,没吃完的猫粮就被遗留在原地,因此吸引了野生貉的光顾。
“从20日观察的情况来看,这个小区的貉数量之多,在我们调查的所有地点里前所未见。这里的成年貉依然对人类保持警惕,躲在灌木丛观察,但本应温和、羞怯的野生幼貉,已丧失了对人的恐惧,挤在前面抢食的大多是今年新出生的幼貉。”
视频拍摄者王放,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研究员,曾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取得学士、博士学位,2018年结束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后的工作后,入职复旦大学,从事野生动物种群和群落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昨天,记者联系上王放的时候,他正和二十几名伙伴在黄浦滨江绿化带考察生物多样性。他告诉记者,米兰诺贵都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他和团队的注意,准备带学生分5路对小区的野生貉数量、成幼年比例做仔细测量。王放表示,自然条件下,成年貉与幼貉的比例应当在2:2-2:3之间波动,但20日晚在连续3小时的粗略观察中看到的情况是,小区成年貉与幼貉比例达到了1:5左右。“一般来说,每2只成年貉一次能繁殖8-10只幼貉,这意味着,在米兰诺贵都小区几乎每一只新出生的小貉都活了下来。这在自然界之中太反常了,意味着种群数量的失控。”松江区林业站的工作人员苏先生介绍,貉生性胆小,一般不会主动接触人类,但是如果人们对它投喂,养成习惯以后,一旦它们碰到没有食物的人,很可能会发起攻击。目前,林业站已经向小区居委会、物业建议,及时提醒居民不要投喂貉,并且在小区发现貉之后,主动避开,尽量远离它们。看到它们就当做没看见,不要投喂或干预它们的行动。如果遇到主动靠近人的野生貉,不要后退逃跑,也不要主动攻击,大声呵斥,它们就会害怕跑开。③
不能捕杀
貉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俗称“三有”动物,受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严格保护。居民不可以自发组织起来“处理”野生动物,需要向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林业部门等提出诉求。貉属于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不得随意捕杀。一名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人士表示,“比如,蝙蝠是吃蚊子的,蝙蝠大量减少,是不是会造成蚊子的增多,进而通过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貉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苏先生看来,自然状态下,野生动物是可以与人共同生存的,只要人们不过多地干扰,不去投喂食物,野生动物的种群可以进行自然调控,并不会呈现爆发性增长。
市野生动物部门表示,目前正会同本市野生动物领域权威专家以及区野保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怎么处理貉、蝙蝠等野生动物和居民正常生活产生矛盾的问题,包括未来可能出现其他野生动物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具体该怎么处理,将尽快形成应对方案。
警惕!大连又发现2例确诊病例,将对近19万人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