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书展来了“大明星”!他们告诉你:上海为何是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施晨露 上观新闻 2021-01-05
体育+文化
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今天上午,上海书展有一场“特别的比赛”

徐寅生、郑敏之、施之皓、丁松等
乒乓球名宿出现在上海书展
用书做球网
手机当球拍

读者跃跃欲试
想与世界冠军一较高下

《国球之“摇篮”:上海乒乓名将访谈录》首发式现场,气氛热烈。该书由上海通志馆、中国乒乓球学院联合推出,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口述访谈系列”之一。

书中收录了薛伟初、杨瑞华、徐寅生、张燮林、林慧卿、李富荣、余长春、李赫男、于贻泽、郑敏之、姚振绪、李振恃、黄锡萍、张德英、陆元盛、施之皓、沈剑萍、曹燕华、倪夏莲、丁松、王励勤等上海乒乓名将的口述人生故事。


为什么上海被人们称为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

在书中开篇的《上海:乒乓球世界冠军的“摇篮”》中,徐寅生的回答是,“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共获得115个世界冠军(包括奥运会冠军),来自上海的运动员、教练员就有20人之多,在全国排名第一。

徐寅生认为,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经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

乒乓球运动起源于英国,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祥地则在上海。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上海已经开始流行乒乓球运动。据说,当时上海有个经营文具的商人在日本看到有人在桌子两边打球,发出“乒乓”的声音,觉得蛮有趣,就把它带到上海。他找来几个人学打,并在商店里进行展示。以后这项运动就在上海逐步流行起来,并扩展到其他城市。


当时上海人打乒乓,直握球拍,和日本人相似,很少有像欧洲横握球拍打球的人。从这点分析,从日本传过来的说法比较靠谱。

上海人打乒乓球按理说受日本的影响较大,但从发展情况来看,上海人跟日本人走的不是一个路子。同样是直握球拍,日本人使用长方形球拍,握拍方法僵硬,限制了手腕用力,反手击球比较困难,只能依靠正手进攻,所以被称为 “独角龙”。

徐寅生介绍,上海人打乒乓球后来演变成为用圆形球拍,握拍方法顺其自然,手腕灵活,正反手运用自如,打法多样,各显神通。中国人聪明、智慧,接受新鲜事物快,引进、学习外来的东西,不单纯模仿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同样反映在上海人打乒乓球上。

上海是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参加历届世界锦标赛主力队员的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年第20届世乒赛至2018年第54届世乒赛,中国国家队的主力队员中有上海队员近60人次,占全部队员的近三分之一。

上海还是知名乒乓球教练员的摇篮。担任过国家队男女队教练的有杨开运、傅其芳、孙梅英、李赫男、徐寅生、张燮林、李富荣、林慧卿、陆元盛、施之皓等,担任过八一乒乓球队总教练的有李振恃。上海还是乒乓球技术的摇篮,比如说削球。

上海出现了很多擅长削球的名将:张燮林、林慧卿、郑敏之、姚振绪、黄锡萍、陆元盛、丁松。

上海何以成为国球之“摇篮”?

书中分析道:

  • 首先因为上海是一个开放型城市。


  • 其次是乒乓球运动普及的基础好。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乒乓球运动已十分常见,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 其三是一代带动一代,上海教练和上海运动员的师承关系:杨瑞华—倪夏莲、李赫南—沈剑萍、李富荣—李振恃、张燮林—曹燕华—许昕、林慧卿—曹燕华、林慧卿—张德英、于贻泽—施之皓—王励勤、陆元盛—丁松,这些都反映了乒乓球运动的传承性。


  • 其四是因为上海始终处在技术进步的前沿。乒乓球运动是一项特别讲究技术变化的运动。技术的每一次变化,都会带来一片新天地。小至乒乓球拍胶皮由正胶换反胶,拉弧圈与防弧圈的博弈,大至技术风格的转变,上海选手始终处在转变的前沿。


  • 上海还有国际交流的便利来上海交流的国际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和乒坛人士络绎不绝,在上海举行的交流比赛也始终不断。


“有一种城市精神,叫‘上海乒乓’。”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洪民荣说,记好上海历史、讲好上海故事、传承上海精彩是方志人的职责,上海兵乓的故事正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折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者:施晨露
微信编辑:车车
校对:huisong

◢ 猜你想看↓↓

知名女星为何在餐厅“吃别人剩菜”?“半份菜”为何销售火爆?袁隆平一席话,令人深思…

故伎重施!美国将孔子学院美国中心列为“外国使团”,中方回应→

短短1个月,收到16万件投诉!其中上海市民投诉最多的竟是……

搞权钱、钱色交易,上海金山区一女干部严重违法被政务开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