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放飞了!浦东明天华城午夜解封,居民挥舞双手走出小区…难忘的14天,他们这样度过→

尖尖志彦幸阳鑫琳 上观新闻 2021-01-05
零时的钟声响起
小区门口的隔离围栏警戒线撤出
小区闸门缓缓升起


一辆一辆汽车接连驶出小区
穿着睡衣的裴阿姨和爱人
纷纷挥舞双手走出小区
 

零点到来之前
一名物业工作人员
打出“心安即家安”
“我们胜利了”标语


12月5日零时,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由中风险地区调整为低风险地区。据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信息,截至12月4日,浦东新区周浦镇明天华城小区连续14天内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

明天华城是一个拥有2000多户、6000多位居民的大型社区。11月20日,2位确诊病例所居住的明天华城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小区内展开“地毯式”核酸检测。


6000多位居民经历了14天集中隔离的生活,还有上百名社区工作人员在小区大门封闭时紧急返回工作岗位,与居民们一起“战斗”,他们是小区里的居委干部、保安、保洁、维修工人、客服专员、志愿者……所有人都经历了可能是一辈子忘不掉的14个日夜。



除了本小区居民
有些意外进入小区
还没来得及出来
就滞留在小区的人们
也迎来了等待自己的家人
因为到朋友家修电脑
滞留在小区当志愿者的葛庆海
在“解封”后等待妻儿来接自己回家

葛庆海摸二儿子的耳朵。

滞留在小区内,葛庆海帮助居民修理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而获赠“一修哥”称号。14天里他帮助多户居民维修过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还帮助过居民安装电脑系统和液化气灶。“力所能及嘛”葛庆海说。

同样是被滞留在小区里
的网约车司机彭辉和女朋友相聚

女友说
“看到他吃胖了,我就放心了。”

他在小区封闭之时载客进入小区被滞留
后来却成了小区里的志愿者


封闭以来
小区里发生了一系列特殊的故事

一对做农产品批发的夫妻,一整车土豆被滞留在小区里,结果大家都来帮忙“消灭土豆”。
一名外地装修工人在装修房子时意外被滞留在小区,小区客服每天下班后都去给他送饭……


小观记录下
他们14天来的日与夜

由小区居民自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入夜  “明天”在哪


“困难毕竟是短暂的,我们要为明天考虑。所以我们的小区叫明天华城。”


11月27日晚8时,70岁的孙爸爸一手搀着老伴儿,一手提着保温壶,在寒风中沿着周星路颤颤巍巍地一路走。不久,明天华城亮着白光的一号门便映入眼帘。他们的女儿孙华定是这个小区的物业工作人员,7天前的夜里,女儿接了一个电话后便匆匆出门,至今没有回过家。

一袋橘子,一罐蜂蜜,保温壶里装着女儿爱吃的油豆腐炒荠菜、炒鸡蛋,老人带来的东西经过保安消毒处理,交到孙华定手上。“你饭菜趁热吃了。”隔着冰冷的空气,孙妈妈抬了抬嗓门跟女儿说。“知道了妈妈,你们快回去吧,太冷了!”孙华定在栅栏后探着头。“你衣服够吗?”“上次拿的已经够了。”“你洗澡怎么洗?”“公司安装了临时热水器。”“哦……”

看着远处的女儿小小的身影,两位老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那行,我们回去了,你自己照顾好自己……”小区门口的灯光落在老人身上,小孙看着两个身影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中才转身离开。

孙爸爸和孙妈妈隔着安全距离与女儿对话。

11月20日晚上,孙华定出门前只是跟爸妈说“回小区加个班,最多明天就回来了。”她心里清楚,走进这扇门,最少也要14天才能出来。在明天华城,和孙华定一样家不在这里,却在小区大门落下那一刻紧急“逆行”的工作人员共有51名,“很多人都是当晚从被窝里被拉出来的。”

第一夜,核酸检测从20日晚8时持续到21日晚8时,经历了整整24小时,明天华城里的所有工作人员一天一夜没有休息过。当孙华定瘫倒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时,才发现大家都回不了家,洗不了澡,也没有地方睡觉。

居委会给这些“无家可归”的工作人员腾出了所有能用的空房间,办公室、值班房、活动室,甚至地下车库。有的人睡在行军床上,有的在冰冷的地板上打地铺,两三天才用临时热水器洗一次澡,但总算在每天高强度工作后有了一个“安身之处”。

周家父女从小区封闭后就第一时间当上了志愿者。

小区大门落下的那天,居民周伟还在外面办事,只有妻子和女儿周昕瑜在家。小周跑到楼下,只见大批穿着防护服,带着口罩、面罩的核酸检测人员已经进入到小区现场。

一切来得猝不及防,6000多位居民的日常生活突然被打乱了。为了保障居民的生活,周浦镇和居委会连夜组成了三个后勤保障组,负责为居民采买日常用品、药品,紧急送医和应急响应。

第二天,周伟就到居委会报名当志愿者,第三天,他又把女儿也“拉”了出来。父女俩每天搭档“扫楼”,到各个楼道张贴生活起居便民告示,教小区老人在网上购买蔬菜和生活日用品,收集每户居民的困难之处,寻找有特殊技能的小区“达人”帮忙解决……

“我们待在里面,是为了里面的人安全,也是为了外面的人安全。”22岁的周昕瑜说。“困难毕竟是短暂的,我们要为明天考虑。所以我们的小区叫明天华城。”

“从大门封闭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孙华定至今还记得小区封闭的时候,一些居民站在门前,焦虑地朝小区外观望。道闸落下去,就不能随意升起。小区的明天会怎样?大家心里不清楚,但那一刻,没有人选择离开。


深宵  共同守候


“对明天华城而言,我是一个陌生人,但在这里,大家从来没有把我当陌生人看待。”

11月21日凌晨两点半,怀孕9个月的妻子已然熟睡,浦东祝桥镇新生小区居民吕剑飞还坐在床边想着心事。几小时前,小区因有确诊病例而封闭,他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妻子会不会被感染。

预产期是1月2日,夫妻俩在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预约的产检定在12月1日。隔离后,好不容易约上的产检肯定要错过了。居委会了解到情况后,马上联系了周边医院,将妻子的档案转移过来,并在严格防护下护送她到医院完成了产检。“现在妻子的胎动次数终于恢复平稳正常,我们心中的石头也落下了。”

大门紧锁的小区,四名保安隔道而立。


11月24日凌晨,位于浦东祝桥镇的营前村降为低风险地区,祝桥镇“机关青年防疫冲锋队”志愿者杜春华裹着大衣,站在村口牌楼下维持秩序。这是他在营前村的最后一项任务。但他还不能休息,因为就在营前村降级前三天,杜春华自己家住的新生小区也被列为了中风险地区。

对于杜春华来说,今年的冬夜特别漫长。在村里的每个深夜,杜春华和志愿者们一起打地铺睡在村里主楼的宴会厅里,“垫了两床棉被,还是觉得太硬”。每到这时,他就会想起家里的床铺和妻子做的饭菜。然而当新生小区被列为中风险地区后,杜春华再次申请加入小区防疫工作。“这里是我的家,我义不容辞。”


夜深了,周浦镇明天华城的许多居民家中仍亮着不眠的灯火。这时,一段轻声的对话在一个小窗前响起。“小彭叔叔,我一个人睡觉害怕,能不能跟你一起睡?”9岁的小杰眼巴巴地望着彭辉。“好啊,我们一起去居委会二楼,你睡我的行军床,好不好?”小杰紧绷的脸一下子绽放出笑脸。

彭辉是一名网约车司机。11月20日晚上,他搭载乘客返回浦东周浦明天华城小区时,恰遇小区实施封闭管理而被迫滞留。14天来,彭辉穿起了志愿者的红色马甲,忙碌在小区的各个角落。后来,他又多了一个“临时奶爸”的新身份。小区封闭时,小杰的父母正在浙江,家中只有他和23岁的姐姐。然而有一天,姐姐突感不适被紧急送医治疗,剩小杰独自一人在家。

还未成家的彭辉,带孩子是平生第一次。白天,他在小区做志愿者,小杰就在居委会做功课。9岁的男孩,正是最调皮的年纪,彭辉只要稍有空,就会回来看看小家伙,带他去小区湖边走一走,到儿童乐园玩荡秋千,滑滑梯。没有亲人在身边,小杰看到陌生人总是很紧张,但只要彭辉在身旁,孩子就恢复了原本的童真。

每到晚上,与小杰挤在一张行军床上,看着孩子在摆弄手里的变形金刚和奥特曼时,彭辉就感觉一切都如同做梦一般。“对明天华城而言,我是一个陌生人,但在这里,大家从来没有把我当陌生人看待。”

夜深人静,有的人已经休息了,但有的人仍在坚守岗位。晚上10时已过,清洁工徐芹芳仍在用消毒拖把埋头清扫1号门前的一幢居民楼过道。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把这栋大楼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消毒三次。“你几点下班?”“反正现在还没下班。”她说。

这段时间,徐芹芳和工友们白天从事清洁工作,晚上就住在小区地下车库的临时办公间里,6个人一个屋。“虽然条件是艰苦了些,但大家住在一起还挺有劲的。”车库里没有电视机,闲下来时,几个人会聊起小区里的防疫情况。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不安,但大家都在默默地坚持,等待解封的那一天。

凌晨1时半,郊区的气温跌到8摄氏度以下。保安张宾把手往黑色大衣里缩了缩,距离早上6点换岗还有5个多小时,他在寒风里走起了“圆圈步”,通过运动来增加身体的热量。11月20日晚,封闭小区的指令就是他通过对讲机传达到各个门岗的。

深夜守门的张宾。

每天守在小区大门前,张宾经常透过栅栏望向马路对面的那座小区,心里会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老婆和孩子。“隔离,其实是为了大家。”张宾说,每天看着对面的小区,他总在想:“因为我们封闭了,所以他们就是安全的。”

深夜的小区并不是绝对的安静。有因打地铺被冻醒而“出来走走”的居委干部,还有仍在清运最后一车废弃垃圾的工人。封闭期间小区的垃圾量猛增到平时的三倍,负责拉桶的清洁工王国新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点。

此时,忙碌了一天的小区早已沉沉睡去,只剩下清运车划过路面的“哗哗”声还在深夜里回响。

深夜时分,一名超市店员隔着道闸给居民送外卖。


日出  迎来“新生”


“离开小区后,我想先回家洗把澡,再好好睡一觉。”


“能出门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拉着老婆去拍孕照,再不拍就来不及啦!”

“叮咚买菜,18C,5959!”“每日优鲜,12D,7794!”11月29日是周日,上海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晴好天气,在上海张江镇顺和路126弄小区门口,这听起来有点像“暗号”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就在小区封闭第二天,一个纵深2米的隔离区出现在小区门口,身穿防护服的志愿者每天早晚准时上岗,为纷繁而至的快递和外卖充当传递手。


顺和路126弄的居民大多为在张江上班的白领。“年轻人不常做饭,外卖和快递叫得多。如果居民直接与配送员接触,会增加病毒传播风险,我们志愿者在中间,阻隔了这个传播途径。”29岁的陈希(化名)在张江从事超导体材料研发,他的公司离126弄5公里。“我都是利用周末,加上请了几天年假来这里当志愿者。”他做这件事是瞒着“全世界”的,“爸妈和公司都不知道。”


小小一方空间,形成了一个小区与外界隔绝的“真空区”。刚开始,志愿者们曾在一天内传送过20多台电脑,还有许多孩子的同学家长送来的作业本。而如今每天早晚,外卖和快递纷至如潮,一个志愿者一上午就要传递50多个外卖。“上岗的这四个小时里,我们一般不吃饭、不喝水。”志愿者曹燕疫情以来累计服务超过40个小时。“动起来的时候不觉得饿,到结束的时候才发现累得瘫倒。” 


外卖柜前,分别出生于为1995年、1999年、2000年的三个小哥哥,是一家做智能外卖柜的享取网络科技公司员工,他们每天值守10小时,帮骑手和居民存储外卖。在一群骑手中间,还有一位特殊的“外卖员”,华顺居委的“外援”居委干部沈毅每天跑遍浦东各大医院,为隔离中的居民紧急配药。


这条“传送带”上的每个人都来自各行各业,有居委干部、企业白领、公司职员,还有周边超市的店员,他们一次次穿过马路,给小区送来“补给”。小区里有很多老人不会网购,超市就将电话发给这些老人,让他们打电话来购物。“老人不会用手机,钱怎么付?”“先记在账上欠着呗,这个时候,不在乎这些。”一位超市员工说。

午后的阳光正好,久违的温暖似乎也暂时驱散了笼罩在封闭小区居民心上的阴霾。


11月24日,经过14天“封村”的营前村降为低风险地区,村口恢复了往常的热闹。营前村人打开手机,随申码从此前的黄色变成了绿色,熟悉的生活又回来了。

12月5日,明天华城小区降为低风险地区。“离开小区后,我想先回家洗把澡,再好好睡一觉。”孙华定说。徐芹芳最想做的事是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一直和儿女住在一起的她从没有和孩子们分开过。而周昕瑜走出小区后的第一件事,是去“剪头发”

“我想和一起战斗过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去吃顿饭,纪念一下我们这段经历。”彭辉说。“我一直有个创业梦,在心里酝酿了很久都没有付诸行动。这段时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意外,关键不在于遇到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面对。”但彭辉说,不管他明天会去哪里,这14天都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

对于新生小区居民吕剑飞夫妇来说,有件事特别“迫切”。“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俩本来计划到影楼拍一套孕照纪念一下。产期临近,能拍孕照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吕剑飞笑着说,“能出门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拉着老婆去拍照,再不拍就来不及啦!”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黄尖尖 王志彦 胡幸阳 赖鑫琳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凯丽


◢ 猜你想看↓↓
回家!回到亲人的怀抱~近4700人5次核检,这个条件达成!蹲点6天,直击浦东医院闭环管理
4~9℃!今天上海冷爆了,入冬却要再等等~网友:根本不想入冬好伐~
张文宏实至名归!金句王,硬核医生,张爸....这次获得的新称号简直更适合→
最新!浦东医院12月5日零时结束闭环管理,8日上午8时全面恢复门急诊等业务
4岁幼儿趴睡后死亡?幼儿园回应:与趴睡无关,老师未失职,网友吵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