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鲅鱼圈,不是鱿鱼圈!又有人去旅游后确诊,有人在摄影基地停留仅30分钟,也确诊
新增1例确诊病例,情况如下:
2、某某,女,中国籍,家庭住址:沈阳市于洪区碧桂园繁华里小区和于洪区阳光100小区。曾于5月1日一家三口自驾前往营口市鲅鱼圈旅游,当晚入住万科海港城,5月3日入住望儿山温泉酒店,5月4日自驾返沈。作为鲅鱼圈返沈重点人群,于5月16日19时在浑南区应急检测中心进行主动核酸筛查,5月17日8时和合检验所报告其核酸检测结果阳性,13时30分经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报告结果为阳性。目前该患者已转入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治疗。经省级医疗专家组会诊,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普通型)。
营口鲅鱼圈区检出7个环境阳性样本
截至5月17日15时,营口市鲅鱼圈区已完成两轮全员核酸检测,累计采样925356人,检测922156人,除报告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外,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对环境重点部位采集样本662份,其中,在金色童年摄影基地、艾居金洋酒店705房间共检出7个阳性样本。
随着疫情的发生
营口鲅鱼圈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那么,鲅鱼圈这个特色地名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1984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
《辽宁日报》早前报道提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黑龙江人给刚到鲅鱼圈做生意的家人写信,他只是大致听说“鲅鱼圈”,却不知道是哪三个字,于是根据读音展开联想,猜测是国家建设的某个农垦区的名字,便写成“八一”,把圈字画个“○”,于是信封上出现了“营口市八一○区”字样,幸亏营口市的邮递员解读能力强,将信顺利送到。倒是收信人对“八一○”百思不解,直到跟朋友通了电话才明白个中原委。
报道称,更多的外地人把鲅鱼误写成“鱿鱼”。营口开发区报社的一名记者收到一个邮包,细看之下放声大笑,原来邮件地址被写成了“鱿鱼圈”。还有根据当地人方言发音写成“八鱼圈”的也不在少数。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辽宁省地图上,把鲅鱼圈标注为“巴鱼圈”。
另外,鲅鱼圈的“圈”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是听本地人念出来,不了解情况的外地人会读作“juàn”,认为是养殖鲅鱼的地方。
鲅鱼好理解,但“圈”字来源说法不一。
上述报道提到,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钻研地方史多年,曾在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为什么叫鲅鱼圈?这是我听过最全的答案》一文。他称,盖州市档案馆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是解释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根据,如今,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究。据他介绍,鲅鱼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滩,只是海边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150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开时,也是这里的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交易中心堆满了黄花鱼,待价而沽。因为当地人排斥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1955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1958年成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间,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16日,辽宁营口鲅鱼圈区,牙诊所停诊
营口鲅鱼圈
▽
暂停网吧、KTV、洗浴中心等文娱场所活动
△辽宁营口收费站设立检查点,无72小时内核酸证明将被劝返
钟南山最新发声:
中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群体免疫
日前,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疫情远远没有结束,未来抗疫的关键,是要留意病毒的变异问题,以及尽快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下一步的关键就是通过广泛接种疫苗,建立群体免疫。接种越早,建立群体免疫越早,病毒的变异就越少。这对我们中国来说是非常急迫的。”
为应对未来疫情大流行,钟南山院士表示,病毒是人类的敌人,各国之间应建立一个更高层级的合作机构来共同努力应对。
嘿,星标我们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