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个金庸迷最爱乔峰,葛均波院士荣膺上海市“科技功臣”

顾泳 上观新闻 2021-05-31


“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去年疫情期间一封“请战书”燃爆社交媒体。学生们对老师这样的行为并不奇怪,“葛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如他最喜爱的文学角色,金庸笔下的乔峰,家国情怀,大侠风范,其实也很像他自己的写照。”


葛均波创造了冠心病治疗领域多项第一,他始终强调,“我不是医神,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强调救死扶伤精神,让患者享受最适宜的治疗。”


今天,他实至名归荣膺上海市新一届“科技功臣”。


儿时骨折痊愈,自此立下从医志向


葛均波立志要做一名医生,志向源于儿时经历。生长在山东五莲的他,11岁那年调皮摔了个跟斗,结果断了胳膊。当地接受一番治疗,三个月未见好,这可急坏了母亲,“孩子要是这么就残废了,以后连媳妇儿也找不到咋办?”


历经一堆土方偏方后,在一位医生妙手医治下,少年葛均波的手臂终于纠正好了,“以后我一定要做个医术高明的好医生,可以帮助别人!”从医的种子,就这样深埋在他心里。16岁那年,刻苦如他,如愿考入青岛医学院,8年后,他来到原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心内科博士,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1990年,葛均波作为公派生前往德国进修,在德国学习9年,他首次发现冠状心肌桥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使心肌桥检出率由不足5%一下子提升至95%以上,半月现象一跃成为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这也被国际医学界称为“葛氏现象”。面对年轻中国医生的突出成就,国际专家不吝赞美。


欧洲著名心血管病专家Sanchez教授评价:葛氏现象的发现,是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的先驱。


敢于尝试创新勇当“吃螃蟹”的人


作为骨灰级的金庸迷,葛均波说,自己喜欢乔峰,也有点儿像乔峰,“看到路上打架有人被欺负,就很想上去帮忙!”他有着古道热肠,更不忘医者仁心的初衷。


1999年回国之初,葛均波就学以致用,在华东地区建立了首条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救治“绿色通道”,重症患者抵达医院后,90分钟内就能得到有效救治。20年间,这条生命通道成功救治了危重患者万余例,成功率超过了96%。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这是葛均波的座右铭,他敢于突破创新,勇当第一人,由此创下许多生命奇迹。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最后的“堡垒”。传统术式开通率很低,葛均波在无数次实践后,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系列辅助技术,介入手术成功率一下子提升至 90%以上,而今已成CTO介入治疗三大常规术式之一。


高危心脏瓣膜疾病治疗领域,葛均波打破外科手术禁区,于国内率先开展“经皮二尖瓣夹合术”,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和创新性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器械,明显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成功率。


常年穿30斤铅衣,责任奉献不言劳累


葛均波的日常行程非常繁忙,常常科研、教学、门诊、临床、手术连轴转。身穿近30斤铅衣,做介入术直至汗流浃背,这是他的典型写照。长时间站立,导致椎间盘突出,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他躺在床上也要指导学生,不肯休息片刻,“当医生,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


时间就是这样被他一点点挤出来,成就更多突破。


曾几何时,进口支架一统天下,患者治疗费用下不来。葛均波着手研制可降解冠脉药物支架,与学生们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全部扑在找材料、搞药物涂层技术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率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枚“可降解涂层支架”、“生物可吸收支架” ,显著降低致死性支架内血栓风险,实现我国冠脉介入产品自主研发的重大突破。国产支架大幅降价,更多患者从中获益,每年为国家节约医疗费用超过10亿元。

“再好的医生长一百只手,24小时不睡觉,也看不完所有的患者呀!”葛均波总是这么着急地说。他想尽一切办法,以点带面救治患者,携手同行构建救治体系。在葛均波的倡导下,我国建立“中国胸痛中心”、“中国房颤中心”等,目前全国重大心血管疾病国家救治网络初具规模,心血管疾病分级诊疗已初具规模。



他高度重视医学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免费培养带教贫困地区医生1000余人次,提供免费心脏手术救治17人次。团队每年完成疾病诊疗68万人次,介入诊疗手术2.4万例,近3年学科排名均在全国位列第二、上海第一。


“我总是想着,更多人可以像我小时候一样幸运,生了病遇到好医生,获益一生!”新晋“科技功臣”最后如是说。





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今天揭晓
共授奖281项(人)
葛均波获科技功臣奖
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45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
3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
181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
10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
美国籍专家布鲁斯E.瑞特曼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重大心血管疾病临床技术革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首次发现心肌桥血管内超声特征性“半月现象”,确立心肌桥诊断金标准;首创“逆向导丝技术”及其辅助技术,成为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常规术式;国内首创冠脉“可降解涂层支架”,使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首创“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式”及微创器械,实现我国这一领域的重要突破。

葛均波院士

效率是传统码头的213%

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码头

有个聪明的“大脑”


在获奖项目中,两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洋山四期超大型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在生产管控系统、工程设计、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建成了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洋山四期码头。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码头作业管控系统,在全球港口行业首次实现全业务自动化和核心业务智能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并实现反超。项目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码头生产效率屡创世界纪录,生产作业实现本质安全,劳动环境极大改善,劳动生产率是传统码头的213%,码头作业实现零排放。项目成果已在14个国内外码头中应用,彰显了“中国智造、中国服务”的实力。

洋山四期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黄海华 摄)

健康绿码的背后

是中国人18次破世界纪录!


“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提出了面向人物的图像视频结构化分析创新理论方法,构建了跨时空多模态的全流程人物特征理解技术体系。项目团队获发明专利授权165项、软件著作权15项、国际国内标准9项,系列技术18次刷新世界纪录。项目团队研发出国内首个健康码,覆盖10亿人口;国际上首次将远程身份核实系统应用于互联网银行;开发的复工复产国家政务平台累计调用超10亿次,经济效益86亿元,为社会治理和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贡献,推动了人工智能行业进步。
疫情期间,健康码被广泛使用。李茂君 摄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顾泳 俞陶然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佳思敏

◢ 猜你想看↓↓
一场赛事21人遇难!致命的“失温”到底是什么?失温后喝热水,反而会丧命?
公务员招录“大户”竟是这几所高校!上海近30所高校历年应届生就业数据大盘点
今天遗体送别后,“袁老回家了”...
上海医保局长透露了!看病已经不用带卡,今后“本”也不用带→
上海4000多家沙县小吃店,到底正宗吗?当地2两面,上海为何成了3两?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嘿,星标我们了吗?




“嗯,这篇正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