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方舱患者的第一眼“大白”:大家放心,适不适合在方舱治疗,我还要在转运车上筛选一遍

上观新闻 2022-04-24
26岁的言午(化名)是浦东一家医院的影像科医生,从3月底开始,他加入了一个新的编制——方舱医院开荒医疗队。

所谓“开荒”,他解释,就是把一个刚完工的大型工地变成一个符合院感流程的治疗场所。比如要划分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洁净区,并确定不同人员出入的通道等。

“我们是第一批进驻方舱的医疗先遣部队,几乎是踩着建筑工人退场的节点入场。”言午说。短短半月里,言午已“开荒”了2个临时集中隔离点和2个方舱医院。

同时因为有隔离点工作的经验,每一辆转运车开到方舱,言午都是第一个上车和患者见面的医生。这些天,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一群疲倦的‘患者’被转运到方舱,他们想听到医生的一句话会是什么呢?”

讲述人:言午(化名) 年龄:26岁 职业:上海某医院影像科医生


开舱时,9名后勤员工因错误操作被判“密接”

从收到命令接手方舱,到方舱收治患者,我们往往只有很短的时间。

4月9日中午,我到达航津路2200号的方舱医院时,床和物资都已经摆放好了。当天晚上,这里将会迎来第一批感染者。

这是一个由3层大厂房改建而成的方舱,建造时长仅60多个小时,预计收治4600多名患者。放眼望去,空荡荡的一排排床位,有些壮观,也有些压抑。

舱内的一切或许在普通人眼里已是整齐有序,但当我们检查时,还是很快发现了问题——工作人员穿脱防护服的地方没有做到严格分区,很多通道上都没有明确的指示牌,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而当日晚上要正式收治患者的命令是毋庸置疑的。这意味着,改造的时间只有一个下午。

我们立即把方舱内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清楚,上报在场外的医院总指挥,请他立即做出整改方案,我们这些场内医护人员负责具体细节的落实。

确定院感流程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把方舱内每一个通道的功能划分厘定清晰:医护人员、患者、物资运送人员还有后勤人员分别从哪里进出,我们必须自己去走很多遍,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没有任何潜在风险。当时我们还打印出了超大字体的红色、绿色字提示牌,贴在显眼的位置。

与此同时,我们还把所有保安、清洁工召来做岗前防疫培训,最主要的一点是教会他们正确穿脱防护服,并学会在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洁净区做相应的操作。

至于方舱内一些硬件上的小问题,我们也会查漏补缺,但这些相比院感流程,还有稍多一点的时间可以慢慢理顺。

言午在尚未开放的源深路方舱内做准备工作,直到凌晨2点才下班。受访者供图

当天夜幕降临时,航津路方舱迎来了第一批“客人”。大巴车陆续停驻,带着倦容的人们缓慢下车。

就在登记入病区的队伍缓缓向前时,我们发现有保安穿着自己的衣服进入了方舱了!这在院感中是禁忌——方舱医院所涉及的范围并不是建筑物本身,一旦你进入方舱医院外圈的围栏内,你就是在方舱医院了,也就是在污染区了。

后来我们查明,穿着自己衣服进入方舱的工作人员一共有9位,立即都被判为“密接”,被带去了隔离点。毕竟感染这件事,没有0和1之间的中间地带

有了这次教训后,我们更加谨慎了。我甚至站在方舱医院大门口,充当起保安的角色,专门监督进出的后勤人员是否按照流程做好了防护。

4月12日,航津路方舱的运行已经进入了正轨,我们“开荒医疗队”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转战去源深路方舱。这个方舱原本是一栋十几层的新办公楼,所给的改建时间只有48个小时。

无论是三层还是十几层的建筑,院感的重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高层建筑里,“通道”有时候变成了上下的电梯,需要给患者、医护工作者和货运分别安排专用的电梯。

一切都是就地取材,我们只能把院感的原则灵活运用到现实的场景中。

我们首先把办公楼周围一圈都拿泡沫围墙围了起来。还是同样的原则:围墙之内都是方舱,即污染区。在办公楼正前方大概30米处,我们搭建了一个临时的医护人员穿脱区,并且在那里开设了医护人员专用通道。让我们欣喜的是,这个方舱有几面镜子,可以方便医护人员自查防护服穿脱是不是到位,而且这里还多了很多柜子,医护人员自己的衣服总算是有地方放了。

言午拍摄的源深路方舱外景。受访者供图

吸取了上次的经验,我这次花了更多精力培训方舱内40名保安院感知识。穿脱防护服时,我把指导要领转化成尽量简单的语言,比如:你在进舱前要检查你身体的每一处都没有暴露在空气中,全身都没有透风的地方,互相还要检查一遍防护服穿着是否到位。再比如教他们七步洗手法,有些人也记不住,只能再和他们解释:只要你们涂上消毒洗手液,不断揉搓,坚持15秒以上,洗手的流程才算完成了。

一轮教学下来,我的嗓子也哑了。这些事情,或许在方舱的院感管理流程内只是几个字、一句话,但是想要落地的确还是劳神费力的。

“我是登上转运车的第一个方舱医生”

我们的开荒医疗队,除了要不断把控、完善院感流程,还要负责对每一辆装载着患者的车辆进行他们出社区以后的第二遍筛查:如果遇到有重大疾病还有孕妇、幼儿等不太适合方舱条件的,我们要把他们筛选出来,建议他们前往定点医院治疗。

这看起来似乎就是一个入院前的寻常流程,但实际运行起来,非常艰难。好在我有3个月隔离点工作的经验,对于感染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顾虑还算了解。

航津路方舱内景。受访者供图

每一辆转运车辆一到方舱门口,我都是方舱里第一个上车和患者见面的医生。每一转运车上的人来这里之前其实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有的患者比较年轻,也刚从社区被转运出来才几个小时,他们做了相对充足的准备,情绪还算稳定,精神也不错;有的车上的患者到达方舱时已经十分困乏焦躁了。

这时我的第一句话很重要,需要能宽他们的心,建立双方最基本的信任。所以我一般会说:“大家先原地坐好听我说几句,大家放心,无论你们来的时候遇到什么问题,我这边肯定会帮你们一个一个都处理好。”这时,原本喧闹嘈杂的车上基本会安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我会接着说下去:“我要介绍一下这个方舱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你们在方舱内的注意事项。如果你们有什么重大疾病,不能隐瞒,每个人有什么困难都要和我说。”我觉得这句话很重要,这能让他们进一步信赖我,紧接着我会把方舱的情况如实告诉他们。

接下来就是分流的时间了,我对车上人说:“现在还不清楚自己身体情况的,请先在原位坐好,觉得自己身体状况不错、身体没问题的就跟我下车。”这样一来,大部分人都会下车,车上的人少了,我再到他们的座位前逐一甄别,他们是否符合进入方舱的条件。如果遇到那些身体状况比较差、或者是孕妇等不建议进入方舱的患者,我也会和他们解释清楚原因,并且在他们的转运单上把这些原因标记上,方便接下来遇到他们的定点医院医护人员问诊。

转运车上的患者基本都会在方舱下车,留在车上的一般是心脏病、高血压、癫痫等基础病患者,他们会继续被送往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可见,大家也还是很配合现在的治疗方案的。

但是这些入舱的患者,也会有让人觉得特别心疼的。当时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一个3岁、一个7岁的儿子在方舱门口徘徊。妈妈知道这里不能洗澡后,一直在担心孩子能否适应方舱的生活,她越想越着急,哭了起来。我在一旁一直安慰这位妈妈:“您如果和孩子进舱了,我们医护人员一定会尽力照顾你们的。”犹豫了20多分钟后,这位妈妈决定入舱了。

就这样,我们每天大概要在方舱门口迎接30多辆转运大巴车。大巴车一停下来,我就要上车和患者沟通。我们那个方舱的喇叭一直没配齐,所以我上车只能靠嗓子喊,开荒队的其他两位同事在车下辅助我做登记筛查工作。一天喊下来,我的嗓子几乎哑了,但我还是想上车去,让这些患者第一时间见到我,这对他们来说,也算是一种心理支持吧。

在一些需求重点关注的患者进入方舱后,我们都会给他们做好病例标注,请方舱里的医护人员多去查房。

方舱向患者开放前的午休时间,医护人员抓紧在露天吃饭。受访者供图

现在我们方舱内的医护资源其实还是很紧张的,1名医生和4名护士在他们的轮值时间段内要负责500名患者的治疗康复和心理疏导。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赶紧把患者都收治入舱,这样我还能有一些时间转战到病区,看一看我收治进来的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慢性病平稳期患者,看看他们的药是不是够用,需不需要添一些生活物资。

虽然我们的条件有限,但我真的很想让进入方舱的每一个人都能安下心来。我更希望,他们和我一样,只是这里匆匆的过客,因为他们的终点站是家。


我们是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点栏目,目前推出【留声机】专题。或许你正因封控居家办公,或许你是逆行的一线抗疫人员,或许你默默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再或许你在病房内,无论你在哪儿,你是谁,无论你是要倾诉,还是有困难,我们想听见你的声音,请通过微信公号“原点original”(id:jfyuandian)留言联系我们。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杨书源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rong
◢ 猜你想看↓↓

圣女果包装阳性,已致11名接触者感染!“物传人”到底怎么防?

援沪物资被铲入垃圾车?杨浦一居委会倒卖捐赠物资?都有回应了

上海市民:你们果然带着物资来了!京东小哥:我对上海有信心;盒马:一起为老人尽份心

梅陇七村孕妇大出血求助未果死亡?不实!上海警方:36岁张某被行政处罚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