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斤芹菜”引来国务院督查,为何值得一说再说?

林子璐 上观新闻 2022-09-11


“5斤芹菜”大小的事,也会引来国务院督查组?近日,有群众在 “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陕西榆林的一家个体户卖了5斤芹菜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罚了6.6万元,后国务院督查组对此展开调查走访。目前,当地因处罚过当被督查。(详情


这件前两天被热议的“小事”,细究起来,确实是件值得仔细省思、长期重视的大事。网友们对此热议纷纷,不仅是出于震惊“五斤芹菜却能罚出六万元”的反差,也有一份曾在日常生活经营中遇到过乱罚款、从严罚款现象的共情。单论榆林当地,督查组查阅其市场监管局2021年以来食品类行政处罚台账时便发现,针对小微市场主体的五十多起处罚中,罚款超过五万元的就有二十一起,而他们的案值却只有几十或几百元。如此从重从严判罚,到底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还是为了借此在短期内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过往案例中,地方政府通过乱罚款增加收入的情况有不少。比如2021年12月17日,国办督查室就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公开通报了北方某市为解决财力紧张等问题而大规模乱罚款等问题。而在多地地方政府面临收入下降、创收艰难困境的时期,对这一问题的叩问与监督更显必要。


受疫情、房地产调控等影响,地方政府财政确实面临压力。但这份压力如果转移到普通民众、小微企业身上,甚至以罚代管、以罚创收,就算短期内能带来收入的增加,长期来看不啻于竭泽而渔,绝不会给发展带来任何好处。


这道理不难明白,小微主体多数注册资金少、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较低,在整体经济形势下行的情况下,本就面临着更为艰难的发展前景,对营商环境的变动也更为敏感。但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细胞的安全关系着整体的安全。执法者有严格执法的“冷面孔”固然是维护市场秩序、规范营商环境的一种手段,但与此同时,也决不能忘记服务企业的“热心肠”。在营商主体同样面临生存压力的情况下,如若还巧立名目,从严执法,只有“冷面孔”,便很难给市场送来融冰消雪的“春风”。


进入新发展阶段,房地产等在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下降,地方财政面临收入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暂时困境,是正常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困境,考验的是地方政府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能力。这当中,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必由之路。


而如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绝非喊几句口号、发几点福利便能实现之事。市场信心并非空旷的概念,而是构建在每一个经营主体的心中。若是一边减税,一边增罚,重塑的市场信心未尝不会因为经营风险的增加而动摇。行政权力大不可成为经营潜在风险的来源,作为监管者与服务者的行政权力,要时刻谨记何事能为,何事不能为。


这段时间以来,中央已经多次关注到乱罚款的现象。就在8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到,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坚决避免乱罚款,严格禁止以罚款进行创收,严格禁止以罚款数额进行排名或者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


此前,国家发改委也联合工信部、财政部以及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称将全面排查多领域涉企违规收费问题,专项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建立协同治理和联合惩戒机制。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取消了29个罚款事项,改为用其他方式规范管理,包括对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依照规定定期提交报告,逾期未改正行为的罚款等。这一系列行动,深入到行政对企执法权力的最末端,从“该不该罚款”“罚多少”“怎么罚”的细节处入手,释放出中央政府少罚慎罚、呵护市场活力的决心。


罚款作为行政处罚权力的一种补充手段,看似小事,背后却是行政权力到底能介入到何种程度的边界问题,是关系到政商环境的大事。罚款式创收,毫无疑问是一种本末倒置,伤了营商主体的信心,也挡了企业稳定发展、地方财政持续性创收的前进道路。


而罚款的 “当罚则罚”,如何是“当”,多少算“罚”,也大可以此事为契机,进一步去讨论与厘清,尽量压缩行政随意裁量的空间,真正做到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不打压小微主体发展,给企业以稳定可控安全的营商环境,助推市场信心与活力的恢复。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林子璐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飞飞

◢ 猜你想看↓↓
景观灯关了后,“素颜版”上海视频刷屏!我们应打造怎样的城市夜景?
又有人代做核酸被识破,上海警方通报→
即将退出中国市场?麦德龙:谣言,已报警
飞行途中,法航机长和副机长竟在驾驶舱里打架斗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