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十一14年了,你厌倦了吗?

上观新闻 2022-11-2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原点original Author 林子璐

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近几年最平静的双十一。


两大电商巨头,天猫和京东,在今年默契地选择了不再公布双十一具体交易数额。相比过往实时刷新的销售战报,双方只用上“稳中向好”“超越行业增速”等形容,显得格外含蓄委婉。


而在局部的小气候里,消费者和商家们也倍显疲态。即便是在热门消费种草平台上,“双十一不买”也成为热门话题,“不买最省钱”不再是说说而已。亦有不少商家发出感慨,今年远比往年清闲,“作为电商人,甚至可以在这个周末约人出去野餐了。”


就连讨论声量都仿佛变小了。有网友坦言,“不是身边朋友提了一嘴,我都忘记了双十一要开始了。但刚开始的时候,我都是提前列好购物清单掐点抢单的。”


走过14年的双十一,今年似乎真的走到一个拐点。看过近4年热搜数据与700条豆瓣讨论帖,我们试图厘清,双十一,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买账了?


01 狂欢的醒来时刻


在没有任何节假日的十一月,双十一是这30天里最能引起狂欢的关键词。


双十一的热度曾经直观地反映在公众讨论中。在2019年,双十一相关微博热搜的平均在榜时长为464分钟,接近8小时。“双十一过后等快递的你”“双十一九型人格大赏”“双十一期间的我本人”“双十一省钱段位PK”等话题热火朝天,多为消费者对自己的调侃与省思,群体模因的持续传播,延续着这一人造购物节一贯的狂欢气氛。


但到了2022年,双十一相关热搜的在榜时长则滑落到182分钟,不到4年前的一半。



相关热搜的数量也有了明显的滑落,和2021年的71条相关热搜相比,2022年双十一相关微博热搜只有40条。管中亦可窥豹,人们对于双十一的讨论套路,免疫力在逐渐提高。


具体到热搜内容,也许更能发现双十一传统的叙事套路正在失去吸引力。2019年,人工造“梗”相关的微博热搜能占据全部内容的37%左右,在202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0%。消费者越来越懒得分享自己的“双十一画像”,成为近年来的显著趋势。


段子总会审美疲劳。“剁手”“尾款地狱”“吃土”等调侃,在年复一年复现后,生命力也不复开始。


不仅如此,双十一相关的负面情绪也在上升。2021年,双十一相关热搜数量为近四年之最,有71条,但大众对其评价却并非全然正面:在这一年,双十一相关的负面热搜前所未有地增加到13个。



“退款”“诈骗”“消费套路”等字眼频现于热议内容中,对双十一性价比的怀疑、对狂欢的反思纷纷在2021年集中出现。曾有研究者分析,“消费行为本身具有转移痛苦、排解寂寞、获取成就感等精神抚慰作用。在商家所营造的节日狂欢氛围中,双十一成为了年轻群体用于释放生存压力、化解边缘感与失落感的情感宣泄阀。年轻群体在打折优惠的购物行为中、在社交网络中互晒‘抢购战利品’的精神满足中,日益形成网络消费图腾之下的集体无意识。”


换言之,购物节的气氛,本身就是吸引人们参与的重要因素。当一场狂欢开始逐渐祛魅,它的号召力也将自然衰减。


02 消失的历史最低价


讨论热度的下滑姑且算作消费者嘴上说说,“拒绝购买”的行动来的更为实在。


买东西的动力或许各有各的不同,但不买的理由看下来,倒是大抵相似。


上观新闻收集了豆瓣“不要买”小组内2022年双十一不购物相关的全部发帖,消费者们身体力行拒绝今年双十一的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不便宜,不需要。



首当其冲的依然是对价格的吐槽。回归双十一本源,价格始终是双十一最能拿捏消费者的因素。


相当一部分人提出质疑,“我为什么觉得今年双十一很多东西反而变贵了?”


对于最早是依靠价格战杀出重围的双十一而言,这算是相当严重的指控。但这部分体感并非空穴来风,上观新闻收集天猫v榜商品的双十一价格,与过往历史价格进行比对,不难发现,确实有小部分商品并非历史最低价,甚至相较常买价悄悄涨价。真的慷慨给出历史最低价的商品,在样本里仅占据1/4左右。



在具体折扣方面,2022年大部分商家给出的折扣在6折以上。老消费者们所怀念的“曾经的双十一真的是实实在在的五折”,已难觅踪迹。


也许能让人稍微宽心一点的是,至少大概率,你今年买到的东西比去年双十一买的便宜。


但即便失去了历史最低价,大部分双十一商品换算下来还是给出了一定幅度的折扣,与历史最低价的差值多在20%以内,比起飘忽不定,可能出现在全年任意时刻的历史最低价,在双十一买东西,大概率还是不亏。


消费者并非不清楚这点,只是,如今的消费者,对自己刚需的审视或许正在变得更为严格。


在相关讨论中,针对“囤货”“强制捆绑销售”的吐槽屡见不鲜。“买正装送正装等量小样”“千元购物金充值优惠”“多买多送”诸般套路,已经被消费者看得门清。过多的囤积物最终难免吃灰的命运,所谓等额正装的小样也许还没拧开就已过期。不止一位消费者发帖感慨,“把购物车在双十一之前全删空了,再也不会去熬夜算折扣了。仔细想想,生活里的刚需没那么多。”


对消费主义的解构当然是一层原因。譬如豆瓣的“不要买”小组组名后,还跟着个“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后缀。齐聚在小组的34万成员,试图以圈层内部力量,回归理性消费。在版头里,他们给自己定出的目标是“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


更现实点说,当消费者手头不那么宽裕的时候,消费欲望自然也会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5月,社零总额同比下降1.5%,即使在6月和8月有短暂反弹,但9月以后,社零增大幅回落,且至今未恢复至年初水平。


在消费信心真正提振之前,要讨好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恐怕“少点套路多点真诚”,也远远不够。


03 双十一,不再“唯一”


其实,双十一也不再是消费者唯一的囤货时机。


对于电商来说,“造节”已经是件常见的事。错过了双十一的满300-50,过几天还能看到300-30。自然节日要过节,吉利日子的谐音能过节,实在不行凑个诸如“夏季冰雪节”的概念,反季节也能找到大卖一笔的好借口。



“过节常态化”的另一面,是商家们越来越不愿意把宝压在单次爆发式的大型促销活动中。


对于中小型商家来说,单次的大型促销活动事实上负担不小。一位售卖童装的电商人坦言,“宁愿平销每天生意稳定点,也不愿意做一次性的垄断生意。囤货太多变库存,但货不够又发不出去,后面还有一堆退货售后,心累。”


大型品牌也更趋向于关注ROI(投资回报率)。“未来参加双11的品牌会更加聚焦于核心客群,重视用户体验。”贝恩大中华区零售业务主席刘洋在接受《第一财经》YiMagazine采访时提出了这样的观察。


天猫的会员数据或许可以侧面印证这一结论。在今年双十一前夕,在天猫获得超过1000万名会员的品牌已超过40家,超过100万会员的品牌有600家,大部分品牌会员带来的成交额超过其总成交额的40%。


就连平台也越来越关注自己购物会员的体验。在近年来的天猫平台上,88会员节同样是个不容小觑的打折季。一些历史最低价,正是出现在此段时间。


在今年,似乎所有人都默契地选择了做出一些转变。就在双十一活动开启前,阿里巴巴集团国内数字商业板块总裁戴珊在发布会上提出,第14年的双十一将保持让消费者快乐的初心,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长期价值创造,为商家带来更多生意的确定性。


是该回望一下双十一作为电商狂欢节诞生的时候。2009年,时任淘宝COO的张勇接到马云“让淘宝在2009年实现盈利”的任务后,以“光棍节一个人逛商场太凄惨了吧”的口号创办了第一届双十一促销活动。那一年一共只有27个品牌参与,但成交额达到了5200万元。


也许在最初的起点,购物节的真谛就藏在这句源自互联网热梗的口号里:看见顾客们被遮蔽的寻求,然后尊重它,满足它。行至今日的双十一,面对迟来的“第十四年”之痒,要反思的,显然不会是消费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林子璐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佳思敏



◢ 猜你想看↓↓
最新通报:新增本土1568+18491!连花清瘟热卖?还有公司团购制氧机?专家:没必要
上海又一郊野公园开园!总面积37.46平方公里,可体验露营、皮划艇…
一分钟读懂一本书?短视频平台上的“推书人”,真分享还是真带货?
与白岩松对话疫情上热搜的他,履新杭州代市长!今年九个省会(首府)市长调整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