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见:有症状可来这!防疫也做、检验也做…政策调整后,基层再度忙碌→)
目前社区医院的接诊情况如何?
上海社区医生:
阳性门诊开诊第一天,大多数就诊者都很淡定
12月12日,社区医生杨小云在社区医院首日设立的“阳性门诊”坐诊。那一天,她接诊了5位阳性感染者。“很忙,但是充满期待,感觉短短十多天时间里,大家大多已经转变了认识,面对奥秘克戎感染,大多了有了一份平常心。有的感染者,甚至主动‘自报家门’,说出自己需要的药品。”她回忆首日开诊的场景。杨小云所在的上海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社区医院一样,都在12月12日当天开出了核酸、抗原阳性患者的专门就诊区域,这也意味着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做好准备,接诊新冠病毒感染者。在12月防疫政策优化前后,记者多次与杨小云对话,力图呈现一位社区医务工作者在转折时期的真实工作状态。以下是杨小云的讲述。讲述人:杨小云 职业: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 年龄:80后在“阳性门诊”首日接诊5位感染者这次,当我在社区医院内穿上熟悉的大白服,走进“阳性诊室”时,感觉到真正的转折点要来了。在这以前,我们这个社区医院不要说是接收阳性感染者了,就算是发现了发热的患者,都需要立即转诊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去。但将近一年以后,上海社区医院的阳性门诊几乎在同一天开出来了。大家也都通过“上海发布”以及各个街道的公众号了解到了这个消息。但“阳性门诊”开诊第一天究竟会面临什么?我们没有做太多的预设,能做的就是把院感流程梳理清楚。我是穿着二级防护服,也就是“大白”进去的,这让我很有安全感。毕竟以前在社区,我们也经常需要穿着“大白”面对新冠感染者,这都是驾轻就熟的事。这一天,我发现大部分走进阳性患者就诊区的患者都很淡定,有的甚至都知道自己该吃哪些药,就是来找我确认下然后开药的。只有一位50多岁的阿姨来就诊时,看起来有些慌张,她说自己是清洁工,每天接触的人很多,现在感染了有点失去方向。我询问后,发现她没有什么基础病,就宽了宽她的心。我也会对来就诊的患者说明:“如果觉得自己症状不严重,而且家里也有对症的药,也不一定非得看医生,可以早点回家休息。”其中就有一位感染者,是在医院门口做抗原时才发现自己是“两条杠”的,护士要把他引导进入阳性病区看病,后来他权衡了一下后,也没进来,直接回家休息了。我觉得大家感染以后这么平静,主要和这十多天里媒体、相关部门对防疫政策、居家治疗方案的密集宣传有关。一个人一旦听得越多,身边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痊愈的例子越多,恐慌就会越少。从我第一天的坐诊情况来看,患者的症状也确实都不重,大多是39度以下的低烧,伴有肌肉酸痛、咽喉痛、咳嗽这样的普通感冒症状。三类患者都有单独就医通道相比之前漫长的抗疫路,一切变化来得太快了。尽管面对必将到来的这一天,我们社区医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在全国一些地方防疫政策出现变化,但上海还没松动时,我们医院药房就收到了通知,让我们多准备一些缓解新冠相关症状的药品。当时的囤货量达到了平时的好几倍。接收阳性感染者前几天,我们一直在重新规划院感流程。现在主要是要把三条通道切分清楚:普通患者、发热且核酸阴性的患者以及核酸阳性的患者都有单独的就医通道,互相在空间上独立。持有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的患者或者是抗原现场测试为阴性的患者,一律进入普通门诊就诊。发热且核酸阴性的患者进入发热门诊。原本我们医院一直就设有发热哨点,在独立于医院门诊主楼的一个单独建筑内。上海今年春天那场疫情开始后,为避免院内感染,我们遇到发热患者来就诊,会送到设有发热门诊的定点医院去。但现在,发热门诊重新启动了。核酸或者抗原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则会被引导进入“阳性门诊”。这个门诊在发热门诊附近,但与之并不相通。三类门诊都有独立离开医院的通道。按照院内规定,当天坐诊阳性门诊的医生也要看发热门诊的患者,所以那天我就在两个诊室之间切换。每次出一趟诊室,我都要换一身防护服。好在那天两个诊室就医的患者都算集中,我一共就换了3次防护服。我们院的全科医生是轮班进入“阳性门诊”坐诊的,我正好轮上了开诊第一天,和我一起的还有一名护士,她要身兼挂号员、引导员以及护理人员等数职,因为在这样的病毒污染环境里,肯定是流程经手的人越少越好。在第一天接诊阳性感染者的门诊中,现场也产生了一些之前没有预估过的小问题。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开出了药方,但是阳性诊区并没有单独的药房,感染者也不能自己去普通门诊的药房拿药,这该怎么处理?很快我们就协调了办法:由分诊台护士无接触配送到我们这个楼的门口,再由阳性就诊区内的医生拿给患者并且讲解用法。一天下来,基本阳性感染者来就诊的所有流程也都理顺了。实际上,这个阳性就诊区也可以看除了奥密克戎病毒感染以外别的病症,比如外伤、肠胃问题等,但是今天来看诊的患者还都是聚焦于感染后的一些身体症状。我想随着感染的人增多,来看其他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慢慢变多的。更“热火朝天”的阵地是线上问诊第一天来线下问诊的感染者只有5位,我咨询了第二天坐诊的同事,也只有4位感染者来看病。与之相反的是,我们医院向社会公布的24小时的咨询热线,接到的咨询电话就没断过。在阳性门诊坐诊后的第二天,原本是我休息的日子,但是我还是决定在“健康云”上线上坐诊一天。因为从我第一天坐诊的经验来看,这几天线上问诊的人数一定会暴增。果不其然,那天我早上8点起床就不断收到患者的挂号提示,不到上午9点,我的号就挂了将近100个。这让我想起了年初上海那场疫情时,我一天要线上接诊近200位患者,后来上海解封后,每天线上问诊的患者就稳定在一二十人。这次,我赶紧让客服把我的挂号系统关掉了。我想这一天自己能解决好近100个患者的问题就很好了。果然这天来问诊的人大多都是有感冒发烧症状的患者,只有两位是来看慢性病、皮炎等其他问题的。很多人来问诊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求药,他们已经出现症状了但是药没有备足。一般按照互联网问诊的流程,我上午给他们开出药方,由上海市区的药品仓库统一配送,一两天之内就能送到上海患者的家中。问诊的人中,来询问孩子发烧等感染症状的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但是从那头的语气可以推断,这些家长还是挺镇定的。有的人一家子都感染了,询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再出去做个核酸,我解释最好是等所有症状都消失了再出门做核酸。还有一位来咨询的母亲,儿子在学校被感染了,但是家里没有备药,她有些焦虑。但是我听她的描述,发现孩子的症状不重,发烧也就是38℃多,我就赶紧安慰:“很多孩子感染后症状都不重,即使不吃药也能自愈。”在问诊时,如果遇到发烧的患者,我会问一句他们的抗原或者核酸结果。但是我也不会特别强调这件事,毕竟感染者有90%以上就和患了感冒差不多,我们还是对症处理,该止咳就止咳,该化痰就化痰,是不是感染病毒对我的诊断影响不大,没必要给他们增加“已经阳了”的心理负担。我了解这些患者是够已经感染,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根据情况判断他是否可以居家,我也不主张症状很轻、身体底子不错的患者动不动就出门就医。还有一部分有基础病的老人,对自己的身体是否能抵抗住感染还是很焦虑的。我发现劝说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拿和他们情况相似的老人感染了然后痊愈的例子来举例。听过这些案例,他们就会有信心了。经过安抚后,大部分感染者都能安心居家休息了。但我也会劝其中一小部分人及时就医,比如一些发高烧的小朋友以及基础病不是很稳定的老人,毕竟他们的抵抗力会弱很多,不适合居家。在这天的问诊中,我也会遇到一些完全没有感染症状的人,他们就是想通过线上问诊买些感冒药备着。大多数时候,像这样的问诊者,如果家里不是毫无储备,我会直接拒绝他们的请求。不是我不想帮忙,而是目前有限的药品资源应该优先满足有症状的人群。有不少咨询者焦虑现在抗原、退烧药在线下药店甚至是网店里都买不到了,我就宽慰:“你们要相信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包括我们医院在内,各个医院和社会面的药店都在积极备货,药厂在抓紧生产。只是因为防疫政策的调整节奏有些快,所以需要等几天每个链条才能重新顺畅连接起来。”即使最不济,患者在没有药时被感染了,也可以去像我们这样的阳性就诊区配药,无论如何,医院内发热门诊、阳性门诊的基础用药都会有基本保障的。在我看来,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往往会过度囤药,误以为每对应一个症状,就要囤一种药。实际上,我们医生开药的时候一般因为会针对患者的好几个症状联合开一种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平时大家感冒,最多也就只需要吃两三种药。总之,我认为还是应该把目前有些紧张的药品资源优先留给已经感染的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生活的规律新的防疫出台后,社区医院日常的诊疗工作还要继续。在普通门诊,我们医院的医生每天都在增加对诊室的消杀频次。其实政策调整以后,对于明确在阳性门诊坐诊的医生来说,防护等级没有变,风险也没有增加。现在面临风险最大的是在普通门诊坐诊的医生。但是大家心态都很稳。在议论“何时被感染”这件事时,也大多会互相调侃、舒缓紧张。但是我们也很清楚,难免会有“中招”的一天,只是越晚越好,尽量避开患者就医高峰期。相对于医院这个防护相对还是比较有保证的场所,我觉得我们医护人员更多感染机会是来自社区和家庭。我有一位同事在院外已经被感染了。最先出现症状的是她从学校回来的儿子,然后她被感染了。现在我去小区医务室值班时,“行头”也从原来的医用外科口罩改换成了一级防护服。我还请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医务室开诊当天,协助我一起筛查:如果有感冒发热症状的患者来,就请他们去社区医院就诊 ,不要进小区的诊室。毕竟现在大家不太做核酸了,来社区医务室的大多又是有基础病的老人,我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保护措施。这几天,来找我电话咨询打疫苗事宜的人又多了起来。防疫政策转向后,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次疫苗注射,2小时内就注射了150人次,其中有20多人是来注射第一针的,这些注射的人中,老人有40多位。这比上海年初疫情刚结束时,来打疫苗的人还要多。前几天,我起床后想去做核酸,却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告别了每天做核酸的生活,忽然还有点不适应。这3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次转折。我还记得上海春天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位社区的老大爷向我感慨了一句:“活了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到医院也关门了。”现在国家在这个时候做出政策转向,我能理解,我接触了那么多感染者,也发现感染后的症状越来越轻,病程也越来越短了,这是动态的科学规律,应该遵循。未来几个月,我们都站在一个交错点: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但另一方面大家似乎也在回归真正的“正常生活”。比如我们医院虽然要求患者入院看普通门诊时要有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但如果这位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没做,我们在医院门口可以提供他抗原,显示结果为阴性后,还是会让他进入普通门诊就诊,没有一位患者会被拦在医院大门之外。我观察了下,这几天开出阳性就诊区后,其他普通门诊的患者也没有减少。我回忆起在疫情以前,我们是以“是否发热”作为区分患者入院看普通门诊还是发热门诊的依据的,因为发热很多时候是由于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我也期待着有一天,新冠病毒的感染者也以“发热患者”的身份进入发热门诊就医,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差不多走出疫情,新冠只是一个普通的传染病了。政策调整后,我也拥有了今年第一个双休假期,这一年一直在社区做各种防疫工作,每天都觉得消耗挺大的,两天的假期根本不敢想象。现在,我们依旧很忙,但是一种有规律、有方向的忙碌,也许还会经历一些“阵痛”,但我还是看到了希望。
最近,N95口罩由于防护级别更高而热销
那么,买不到N95,KN95
和一次性医用口罩就不能防护?
来看小观的梳理
传言:K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真相:可以。近日,网传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口罩只有5种,对应的生产标准分别是“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 2010】”“医用外科口罩【YY0469 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 2013】”“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 2016】”“儿童口罩【GB/T 38880 2020】”。相关提示表示,如果口罩外包装标注的执行标准不是这5项,不建议使用。但是,市场上常见的KN95、N95口罩对应的并不是这5项标准,而是“GB 2626”,难道KN95、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上海辟谣平台求证发现,网传“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的说法不准确,KN95、N95口罩可以防护新冠病毒。网传的“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针对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口罩。市场上,除了信息列出的根据5种标准生产的口罩外,还有不同材质、不同花纹的口罩。很多口罩从外观看,很难看出差异;但通过包装上标注的执行标准,可以区分它们究竟能否发挥防护作用。未采用相关标准的口罩很可能只有美观或保暖作用。至于KN95、N95口罩,完全可以用于新冠病毒防护。但它们有别于上述5种标准对应的口罩类型,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类型,对应的标准有我国国家标准“GB 2626《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美国NIOSH(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认定”“欧洲EN149”等。目前,KN95或N95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不同,不作为医疗器械进行监管。但对于它们的防护作用,许多权威机构均给出正面答复。如,中国疾控中心明确表示,颗粒物防护口罩的阻隔能力与医用防护口罩相同。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医务防护口罩的补充,但对于手术室等有卫生学要求的区域不能使用。可适用于较高风险暴露人员,如急诊科工作医护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等。但是,由于KN95及N95口罩过滤性更高,长时间佩戴容易产生不适。吸烟者、肺气肿患者、肥胖者等本来就容易呼吸不畅的人群,再佩戴N95口罩,会更加雪上加霜,甚至加剧呼吸问题。所以,人们日常防护只要选择“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型口罩”即可;前往高风险场所,可以选择KN95或N95口罩,但注意佩戴时间不要太长。传言:普通口罩打结能变N95口罩吗?
真相:不能。网上流传一则视频称,将普通口罩对折,把两侧耳带打上结后再佩戴,就可以使得口罩的密闭性增加,达到N95口罩的效果。这种说法存在夸张。从材料和防护等级看,N95口罩的过滤能力会比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型口罩等高一些,其区别在于不同口罩种类中使用的熔喷布有差异。将口罩耳带打结虽然可以提高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但不能改变口罩本身的材料,所以不能实现“普通口罩变N95口罩”的效果。但要肯定的做法是,佩戴口罩时确实要将口罩尽可能贴合面部。不论何种口罩,佩戴后都要注意压紧口罩鼻梁处的鼻夹,并注意口罩四周与脸部的贴合性。如果耳带太长,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缩短;如果口罩太大或太小,可根据脸型选择不同规格的口罩。传言:同时戴两个普通口罩,能发挥双倍防护效果?
真相:不能。佩戴两层口罩不仅不能增加安全性,而且可能会因为口罩之间互相摩擦造成佩戴移位,反而影响口罩的气密性。在日常防护中,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大小合适的口罩,注意口罩与面部的贴合度即可。传言:口罩级别越高越好?
真相:不是。如前文所说,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佩戴 KN95或N95口罩。长时间佩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容易引起不适,对前文说的那些敏感人群,更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此外,如果一定要选择KN95或N95及以上防护级别的口罩,要注意避免选择带有呼吸阀的型号。带有呼吸阀的型号能缓解佩戴者的不适,但若佩戴者感染了病毒,这类口罩会将佩戴者呼出的病毒散播在空气里,威胁他人健康。传言:口罩要抖一抖才能用,不然会中毒?
真相:不会。合格的口罩没有这种风险。部分口罩在生产时会使用环氧乙烷消毒,虽然环氧乙烷属于一类致癌物,但毒性与剂量相关。根据国家标准,口罩残留的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 10μg/g 都是安全。合格口罩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都低于该标准,且残留的环氧乙烷在流通过程中还会继续自然挥发。所以,没必要在使用前抖口罩。提示:口罩这么选!这么戴!拿到口罩,首先要看外包装上的文字和图片,在外包装寻找“产品标准”。例如:产品标准YY 0469开头,那么它就属于医用外科口罩,适合公众使用。(其他口罩类型及适用场景见下表)
图片来源:“中国疾控”医用类型的口罩作为医疗器械进行管理,须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备案。公众可在口罩外包装上看到注册证编号,然后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https://www.nmpa.gov.cn/或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医用口罩服务专区”进行查询。如果能查到,说明产品经过注册备案,产品质量比较可信。根据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上海辟谣平台还梳理了一些大家佩戴口罩时的常见错误和相关贴士。常见错误——
1、 长时间不更换。口罩内部易附着人体呼出的蛋白质和水分等物质,导致细菌滋生。一般情况下,医用外科口罩使用4小时后应及时更换。
2、 佩戴变形、潮湿或有脏污的口罩。口罩在变形、潮湿或明显脏污时,防护性能会降低,需及时更换。
3、 错误佩戴和存放。如拉至下巴处、挂在耳朵一侧、直接放包里或兜里、挂在手臂或手腕上、随意放在桌上。
4、 多个口罩同时佩戴。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能破坏口罩的密合性。口罩临时存放,怎么办——
1、 可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2、 有独立包装的口罩,取下后朝内对折,放回原包装内。
3、 桌子用酒精消毒后铺上洁净纸巾,口罩朝内对折放置在纸巾上,上方再覆盖一层纸巾。
4、 将A4纸对折,口罩朝内对折后,放入A4纸中,口罩带子不要放入。
5、 自备收纳袋,将口罩放入,注意消毒并定期更换。佩戴口罩时还需注意这些——
1、 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也要佩戴口罩。
2、 家中可常备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当家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时可戴上。
3、 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工作期间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
4、 不要给孩子戴大人口罩,口罩的尺寸要贴合儿童面部,花色口罩要注意是否有掉色现象。N95及医用防护口罩不利于儿童呼吸,并非最佳选择。
除了口罩、抗原、药物
指夹血氧仪近期也热卖
那么感染新冠病毒的普通人需要它吗?
近期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上升,方便快捷的家用指夹血氧仪悄然流行。记者查阅电商平台发现,近期指夹血氧仪销量较高,甚至一些商家已经显示缺货。那么普通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是否需要使用这种仪器?哪些人群可以考虑购买?对此,上观新闻记者邀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王胜主任解答。
王胜介绍,氧气通过呼吸膜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是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简称,是指血液在一定氧分压下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血氧饱和度在医院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重症的监护,反映人体组织器官氧气供应的状况,常用来判断人体是否存在低氧血症。如正常人的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值为95%-100%,如果低于90%往往提示有低氧血症,需要采取氧疗等措施予以纠正。
一般家用的指夹血氧仪非常小巧,只需要将其夹在手指上就能检测血氧饱和度,其原理是什么?原来,血红蛋白具有光吸收的特性,氧合血红蛋白和游离血红蛋白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指夹血氧仪通过检测外周动脉血液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光量,从而计算出人体血氧饱和度。
“其实,就新冠病毒感染而言,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必要配备血氧仪。”王胜介绍,一般临床上只有可能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人才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比如重症肺炎病人。血氧饱和度的异常,通常与肺通气功能障碍、肺换气功能障碍或氧输送能力显著下降有关,所以,那些因为脑梗塞、脑出血或颅脑外伤等导致咳嗽反射明显减弱,高龄或中枢及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呼吸肌功能障碍,呼吸暂停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及肺气肿等导致肺通气或换气功能严重受损,以及心功能严重减退的人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可以考虑在家备一个指夹血氧仪。
对于没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普通人群来说,监测血氧饱和度意义不大,不需要跟风购买血氧仪。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者活动后气喘很厉害,已经高度提示人体存在低氧血症,不必依赖指夹血氧仪的测量结果。王胜主任还支招,对于能够正常活动的人,可以做一个简单测试,让其走路或爬楼梯,“能够不停歇连续走200米以上,或不用停留直接上三楼的人,心肺功能通常不会太差。”
防疫政策优化之后,不少市民感到紧张甚至恐慌,害怕感染新冠病毒,指夹血氧仪的热卖或许也侧面反映了这种紧张情绪。对此,王胜表示:“从上海既往的数据来看,排除基础疾病的影响,真正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病人不到千分之一,死亡率甚至比流行性感冒还低。”王胜认为,除了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或免疫力严重缺陷的人需要重点保护,感染新冠病毒对绝大多数的人群没有太大影响,所以大家不用过度焦虑。还是应该放平心态,将新冠病毒感染当成普通流感来看待,既不能轻视,也不必恐慌。
本文综合自上观新闻、东方网、新闻坊等相关作者:杨书源、上海辟谣平台、侍佳妮等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凯莉
◢ 猜你想看↓↓朋友圈卖抗原,最高可判无期徒刑!抗原厂家:订单正逐步交付;专家:不必频繁测抗原
上海地铁新进展:20号线一期西段、12号线西延伸工程先后开工
“地狱犬”杀疯了?北京流行毒株比广州的更“毒”?全球流行毒株毒性和逃逸能力大揭秘
浙江多地看到“火流星”!陨石坠落村民家门口,归国家还是个人?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