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阳”后出现肺炎人群占比公布!​乙类乙管时机是否恰当?最新回应→

上观新闻 2023-01-11

今天(1月8日)开始

我国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

此前报道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

我国感染新冠出现肺炎人群约占8%


目前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总体态势如何?政策转换与春运叠加是否会加大疫情风险?我国的医疗资源准备兜不兜得住老百姓的就医需求?就公众关心的问题,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


总台央视记者:实施“乙类乙管”以后,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了,这样老百姓对于整个疫情情况的了解只是来源于身边的感受。从全国来看,现在我们疫情形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2022年12月中旬,全国发热门诊的就诊量进入了一个快速上升的阶段。到12月下旬和2023年元旦的时候,急诊量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急诊高峰意味着重症救治的高峰也同步到来。从现在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主要的城市,也就是直辖市、省会城市,包括一些计划单列市,这些中心城市正在渡过或者已经渡过感染的高峰。现在从这些大城市的情况来看,急诊和重症的高峰,尤其是急诊也出现了回落的迹象,重症救治是处在一个高位平台期。在春运之前,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实际上也已经迎来了感染的一个高峰。根据这个趋势来看,在春运期间有可能会迎来这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急诊和重症的一个发病高峰。


总台央视记者:“乙类乙管 ”提出把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冠病毒感染,但从老百姓实际的感受看,肺炎的人数并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在之前每一版的诊疗方案里,轻型是有发热、咳嗽、咽痛这样一些症状,但是轻型是没有肺炎表现的。普通型就是出现了肺炎了,从2022年我们国家的奥密克戎临床病例的分型情况来看,出现肺炎,也就是普通型的占比还是相当低的,不到10%,大概是8%左右。现在因为感染的基数大了,出现肺炎的绝对数值一定是大的,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再低的比例,变成绝对值,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总台央视记者:在春运的背景下,我们1月8日开始实施“乙类乙管”,您觉得这个高峰会不会超过前面的高峰?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主要还在这些大城市,人口数量大、密度也大。这些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主要中心城市已经渡过了感染的高峰。现在有一些中小城市,包括农村,应该说感染率也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所以我认为在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不一定是一个感染的高峰,但是有可能会出现急诊和重症的高峰。



焦雅辉介绍,从去年12月到今年年初以来,全国三级医院,包括地市级医院、县医院急诊和重症监护室的床位使用率快速增长。记者在梳理官方公布的数据时发现,截至去年12月25日,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使用率约为54%,而目前,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的使用率达到了约为80%。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感染率增长的局面,我国的新冠病毒感染医疗救治任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焦雅辉介绍,早在去年上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已经印发了应对奥密克戎大规模感染要做好准备的工作方案。去年11月下旬,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印发了要求各地加强医疗资源准备工作的方案。方案指出,各地要抓住窗口期,加快推进各项准备,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所有的医疗机构都要接诊发热患者,配备常用退烧药、中药,要求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对各级医院的重症床位的比例、人员培训都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实施“乙类乙管”后,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重心从预防转向救治,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目标,刻不容缓做好医疗资源准备。



1月7日,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帷幕。1月8日,我国正式实施新冠“乙类乙管”。对于即将迎来的大规模人员流动,焦雅辉表示,在春节期间,更大的考验在于农村的重症救治压力。农村地区急救体系相对薄弱、救治资源包括人员药物等相对缺乏,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农村的重症病人能不能及时转上来。


总台央视记者:上一次您在接受采访时说“药能下去,人能上来”,这个“人上来”是怎么安排的,有没有一些准备?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中组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几个部门也牵头专门制定了一个农村的疫情防控方案,并且提出要按照脱贫攻坚的五级书记抓脱贫这样一个模式,由五级书记来抓农村的疫情防控。特别是要求基层的党组织、村里的两委,包括县乡的党政组织,要组织车辆、组织运力,在出现农村重症患者的时候,快速协助把这些重症患者转运。首先最起码要转到县医院,如果超出县医院救治能力,如果患者还能够转运,那就转到城市的三级医院。我们要求市县之间建立这种转诊的绿色通道,如果转不了,那就三级医院的专家团队带着设备下来驻点到县医院,来帮助开展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总台央视记者:从整个疫情防控来看,您觉得这三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我们从体系上、能力上、人员队伍上、应对的心态,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从临床上看到的病情来讲,虽然大家感觉现在肺炎比较多,但是从临床上反馈过来的信息看,同样是肺炎,现在的肺炎和三年前的肺炎,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现在的肺炎绝大多数经过及时治疗和干预,是可以拉回来的,也就是说可以治好的。而且波及的人群也不一样,三年前在武汉波及的人群主要是青壮年比较多,现在波及的人群更多的是脆弱人群,就是高龄的、有基础疾病的,最重要的是没有接种疫苗的这些人员,受波及影响的范围更大。所以我觉得变化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曙光就在前头”,我觉得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


“乙类乙管”时机是否恰当?

我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依据是什么?

梁万年回应


三年来新冠病毒频繁变异,疫情态势不断变化,科学精准防控策略不断调整,我国为何选择在1月8日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这样的时机是否恰当,我国疫情防控的步骤、理念又是怎样变化的,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对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应。


总台央视记者:冬春季本来就是新冠病毒相对活跃的时期,在中国1月7日已经开始了春运,我们在1月8日实行“乙类乙管”,很多人质疑这个时机是不是不恰当、不合适,您怎么看?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从科学防控的角度,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才能够选择比较适宜的实行“乙类乙管”的时机,这也是不论从专家组也好,还是国家层面反复思考的问题。除掉医学疾病的要素以外,我们还是要考虑到社会、经济、人口,特别是人群免疫力水平的变化等,众多因素在一起考虑。我们考虑到,从病人的角度来看,现在是一个奥密克戎的变异株的亚型,虽说传播力在增强,免疫逃避在增强,但是它的致病力确实是明显下降。另外人群的免疫水平现在处在比较好的状态,特别是我们国家主要是靠免疫接种来获取主动免疫,整个人群的免疫接种率全程都超过90%。另外我们医疗系统的救治准备,包括相关的一些储备和能力,我认为所确定的时机是科学的,是恰当的,也是合乎有关的要求的。


总台央视记者:一些国外的媒体认为中国是被动放开,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在被动和主动之间您认为我们中国是怎么选择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三年的疫情抗击以来,我们一直是牢牢把握着疫情防控的主动权。对疾病的深入研究,对病原体病毒的把握,使我们的知识空白点越来越小,我们对它更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边防控,边做准备,边做能力建设,实际上我们一直通过抗疫,就想找出一个最佳的时期,来适时优化完善我们的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除掉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以外,更多要考虑我们如何把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身体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个大的理念下,进行一些措施的完善和优化,我们一直是在主动作为的,在积极寻找条件和时机,成熟一个我们就调一点,成熟的时机更充分,就调的大一些、快一些。



总台央视记者:疫情防控到现在三年了,我们一直在说我们是科学精准动态调整防控政策,但很多公众和网友反映,感觉我们中国的防控政策只有管控和放开两个阶段,而不是像我们说的一直在科学精准地去管理去调控,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中国的疫情防控一直是依法科学的,按照我们对疾病等相关的认识在逐渐地调整优化和完善的。其实从2020年疫情开始到今天为止,我们经历了几个阶段,2020年的1月份到4月份,我们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一个新发传染性疾病,当时采取的最重要的策略是应急围堵,而且是一种超常规的应急围堵的阶段。2020年的5月份以后,进入了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时候,我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没变,但是我们的策略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要实行“乙类乙管”,其实又形成了一个大的战略性变化。不论是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疫区的划定,包括从全国范围来看,几道防线的设立,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过去我们划疫区大小的时候,一开始最早是以省为单位,后来以地市为单位,然后以县为单位,最终精确到以街道,以居委会,甚至门洞、班级为单位,这些都是在变化的。


总台央视记者:我们一直动态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动态调整的依据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这个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学特征,以及导致疾病的病原体,新冠病毒它的变异性特征,致病性特征,我们对它的掌握的程度以及它的变化的情况。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的抵抗力,包括人群的免疫水平,包括卫生健康系统的救治能力和疾病的防控能力。第三就是我们适度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我们采取的强度以及它的执行情况,始终在这个过程来寻求最佳的平衡状态,来确定我们防控的策略和具体的措施组合。所以它是依据科学的,是考虑平衡,在众多因素当中来找出一个相对优的权衡的解,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思考。



在此前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从乙类传染病的甲类管理到乙类传染病的乙类管理,它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没有变。法定传染病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措施,这个是法律规定的。比如疾病的报告,病人的管理和救治,必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干预措施,包括监测,都是法定的,所以绝对不是放任不管。像这种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仅仅靠政府是不行的,必须是政府、社会、单位、部门乃至个人大家形成合力,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大家各自都有责任,当然政府是主导责任,所以每个人都还要做工作的。



梁万年表示,为有效防范风险,当下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医疗救治,把重症治疗放在优先位置。加强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保护,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的救治能力建设等。同时还必须要强化对病毒、病原体的监测,一旦有新的变异株或者亚型出现,能够快速发现、预警,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台央视记者: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到最初的疫情之前的状态,大家想要的、需要的状态?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所坚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没变,这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国家三年的疫情防控,我认为是成功的。可以说是在人类和重大传染病性疾病斗争史上,中国创造了一系列的奇迹。我认为我们现在已经非常接近疫情前状态的这种窗口期,但是当下我们仍然是疫情吃紧的阶段,还需要大家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也期盼着疫情前的状态早日实现。


“乙类乙管”后是否会有第二轮感染?

疫情信息如何统计?

吴尊友回应


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对于疫情监测数据通报、病毒变异是否会引发新一轮感染,我国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继续实施监控,总台央视记者独家专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总台央视记者:大家都在担心在国际上的奥密克戎BQ系列,然后包括XBB系列的变异株,它们在我们实行“乙类乙管”,出入境打开以后,进入国内会掀起第二轮的感染,这是大家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您认为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我们也对国际社会的各个国家流行的新毒株的情况进行了解追踪,那么同时对国内发生的疫情也进行了毒株变异的监测,特别是从境外回国人员当中也检测到这些毒株。会不会造成新一轮的疫情,取决于变异的毒株和我们刚刚流行的这些毒株之间,在结构上面有多大的相似性,或者说它的变异差异有多大。从目前来看,因为它的变异也是奥密克戎亚型里面的分支的变异,马上造成新一轮传播的这种风险的话,应该说不会太大。



总台央视记者:还有一种担心是认为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感染的人口基数也大,会不会产生新的变种,从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病毒序列,或者说整个世界的病毒的进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优化防控策略以后,本地传播的疫情病例数在有一定的水平和规模的情况下,确实存在着新的变异毒株的可能性,我们也密切关注。所以在“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的疫情监测方案当中,就专门提到了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监测,在现阶段,每天都在进行新的毒株的样本收集和测序,来对它的变化进行监测。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们现在发现的所有的毒株,都是已经在国际共享平台上分享的毒株,也就是说在国外已经报告了,或者说主要是从境外流行以后传入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国内新出现的变异毒株。



为指导全国各地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监测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及时动态掌握人群感染发病水平和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和预测疫情规模、强度和流行时间,动态分析病毒株变异情况,以及对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及检测试剂敏感性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总台央视记者:对于之前疫情通报的数字和自己本身的感受,很多公众觉得差距比较大。我们国家一直的疫情统计和发布的疫情信息,是如何去监测和统计报告的?现在有没有相应的调整?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在武汉疫情控制以后,到我们优化防控方案这期间,是叫严格管控时期。每一起疫情的源头、造成感染的毒株,几乎每一个感染者都能够被诊断管理,所以我们采取的是一个计数统计。现阶段由于防控方案的调整,报告病例数和公众感觉的数字,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不再实行行政区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了,除了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以外,采取的方法是愿检尽检的方法,这样的话检测的人数、报告的人数就有明显的下降。第二个方面,疫情的感染者主要以轻症为主,多数人还在家庭自我休息调整、进行抗原检测,这一部分也没有纳入到传染病报告,这就造成了这样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做好统计工作,联防联控机制制定下发了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疫情监测方案,采取的是多种渠道的监测,包括住院病例的报告监测、核酸抗原检测的数字统计,还有重点机构像养老福利机构的监测,再有像学校学生的呼吸道症状的监测,以及对部分病人的检测。还有我们在全国设立500多个流感哨点监测。我们采用了多种统计方法综合运用,也能够相对准确评估疫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能够对于疫情的发病,流行的强度,流行的趋势,流行的时间做出研判,对防控效果作出评价。在过去几年,欧美国家和全球其他的国家实际上也是采取这样一个统计方法,它主要就是通过抽样的方法来反映总体情况。




本文综合自:央视新闻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凯利


感染后怎么办?实用信息收藏备用
上海新冠感染诊治规范
社区医院吸氧输液住院服务了解XBB变异株 如何更好地保护老人白肺能治吗  哪些情况要送医健康咨询热线  居家用药指南  线上配药   各医院儿科服务指南加强免疫接种指南老年人新冠疫苗怎么打


◢ 猜你想看↓↓
今起重大调整!不再开展全员核酸、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测温……这些变化与你息息相关
首批入境旅客顺利通关!浦东机场连夜拆除闭环转运防疫围挡→
大量细节曝光!傅政华被政治骗子拿捏20年;张新起送孙子孙女高档别墅…
新年第一周,两位总统相继访华!他们都是首次以新身份来中国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