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想买份“沪惠保”,却难上加难:去年的方法也不行……并非个例,他们如何脱困?
“沪惠保”2023版参保通道
已于5月9日正式开启
至7月31日24时前
上海市基本医保参保人均可投保
你购买了吗?
然而
原本简单的操作
有上海市民想买份“沪惠保”
却困难重重……
打开支付宝,进入投保页面,市民穆女士熟练地输入了家庭成员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码,伴随着短信通知、医保扣费,她帮助家人们顺利参保了2023年度“沪惠保”。线上操作如此便捷,仅需短短几分钟便可完成,但轮到穆女士自己参保时,这一切却变得难上加难。
阻碍都来源于自己姓名中的一个“ying”(二声,左王右莹)字。这是“㼆”的异体字,与“莹”同义,至目前为止,尚无法通过输入法打出这个字,这令穆女士几乎与任何数字信息化时代的“红利”无缘。
而这
并非是穆女士一个人的困局
↓↓↓
5月9日起,2023年度“沪惠保”正式在随申办、支付宝及微保小程序上开启投保窗口,部分拥有生僻姓名的市民们集中面临线上办理难题,在数字化时代,他们遇到了尴尬的“姓名困境”。
“我们被数字时代抛弃了”
拨通穆女士的电话时,她的话语里反而透露出些许淡定。回忆2022年,她第一次尝试投保“沪惠保”时,就因无法完整输入自己的姓名,最终宣告失败。此番遭遇投保难题,这已不令她感到意外。事实上,除“沪惠保”以外,姓名中的这个生僻字使得她无法进行任何需要实名认证才能完成的线上操作:无法使用支付宝及微信支付、无法线上购票、无法在线完成退税及保险报销等业务,甚至无法在手机上预约挂号就医......
“简而言之,就是被数字时代抛弃了。”穆女士这样总结和自嘲,而面对这些线上办不成的事,“人工办理”成为了她唯一可以诉诸解决的路径。她向记者介绍,由于去年“沪惠保”投保不成,她第一时间向“12345”求助,几天后,经由医保局工作人员来电帮助,最终通过医保卡号完成了投保。再次遇到问题,穆女士以为自己“有了经验”,但工作人员处理的方式似乎换了一种,“说要通过家人的手机号来完成投保。”这回,反馈和解决似乎都没有那么快。
“打不出”,这仅仅是生僻字数字化困局中最为极端的一种情况。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6000万公民的姓名中含有生僻字,而除去无法输入的汉字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在输入法中找到了这个字,距离正常使用依然相去甚远。
通过搜狗输入法及“苹果”手写的方式,张女士不难找到自己名字中的生僻字,但键入支付宝等App时,全部显示为一个空格。去年投保“沪惠保”时,她从上海人社App中将这个空格复制到了支付宝中,成功完成了线上投保。然而,此番再次按照老方法操作,系统却提示“无法识别”了,“只能拨打电话反馈后,等待人工处理。”
更为奇怪的是“㛃”(jie,二声)这个字,既能通过输入法输入,也可以在各电子设备准确显示,但一到实名认证环节,却无一能够顺利通过。姓名中带有该字的网友王女士告诉记者,遇到具体事务,“等待人工处理”几乎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情,而最终“无疾而终”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看到‘实名认证’,我就紧张。”她坦言。
“生僻字”如何变得“生僻”?
其实,这些汉字明明在身份证上可以显示、字典中也能查到,但在公民的日常数字化生活中,为何却仿佛“隐身”了呢?
对此,一位银行信息技术从业人员向记者提供了解释:“通常来说,各个电子平台要能成功识别出一个汉字,需要满足3个条件。首先,要能在输入法中输入该汉字;其次,要有相应的编码将其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的二进制语言;最后,是所使用的设备、软件、系统等包含相关字符集。”拆分来看,当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中文输入法及信息系统均采用GBK编码字符集,这套于1995年发布的汉字编码标准仅收录常用汉字2万余个,无法覆盖大部分在人名或地名中使用的生僻汉字,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用于转换字符的Unicode标准持续更新,由于前后两端的“过滤”,无法输入或无法识别的情况便极易产生。
事实上,汉字编码标准也并非没有更新。在2000年及2005年,新的汉字编码标准GB18030分别正式发布第一版和第二版。不过,不少输入法及信息系统的字符集并未随之更新,再加之没有相应的强制监督手段,生僻字的数字化问题便如同“滚雪球”一般积累起来。
当前,公安部门使用的人口信息字库能够在最大范围内覆盖生僻汉字,其所使用的是国际编码标准及国家编码标准设立时划定的自定义编码区块(即私用区,Private User Areas),这样一来,即便通行的字符集中尚未收录此汉字,也可以将其进行数字化登记。“可以说,这是一种临时码,并非正式编码。”而一旦这些PUA字符拥有了正式编码,两个编码之间还会产生一定的冲突,“‘㛃’字的问题就可以这样理解,系统中能够识别的是与键入的编码之间不统一,即便看起来一模一样,但背后的编码不同,识别就无法完成,这种现象也使得生僻字问题更加复杂。”
市民呼吁统一字库标准及处理方式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生僻字的数字化困境正日益凸显,社会各界均对此给予了强烈关注。
2022年7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030-2022),共收录汉字87887个,比上一版增加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并要求公共服务产品及系统至2023年8月1日更新完毕。这不仅意味着可输入、可识别汉字数量的增长,更使得各个系统之间有望实现统一与互通。而在刚刚过去的第十四个“联合国中文日”,“生僻字征集”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由用户提交的尚未编码的生僻汉字一旦经过审核和考证,便有可能被收录进汉字标准字符集,在未来实现数字化输入。
2022年7月发布的《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GB 18030-2022)。
不过,这尚且“道阻且长”,而生僻姓名的拥有者们正在面临着日复一日的不便。因此,针对数字化道路过程中的阻碍,各系统及单位之间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处理方式是极有必要的。
王女士向记者分享自己数次接受“人工办理”的经历时提到,当前各公共服务系统针对此类问题的处理方式尚停留在个案化、个性化的状态中。例如,有的单位会直接通过手写来完成姓名登记,有的则采用拼音或替换同音字的方式来录入系统,“乍一看,好像每一个问题都解决了,但时间一长,很容易在信息匹配上遇到问题,这使我总要费心费力地去证明‘我是我’、‘这是同一个人’。”
而针对此番“沪惠保”的投保难题而言,不少市民也希望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出台统一的“帮办流程”。如此一来,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生僻姓名群体”的办事体验。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唐乙隽
微信编辑:安通
校对:纳米
◢ 猜你想看↓↓
事发上海豫园!4岁男孩九曲桥“卡头”,情况紧急...消防人员决定→
最新提醒:上海今夜至明天局部大雨!注意交通安全...下周气温再冲30℃+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载上观新闻APP
“分享点赞在看,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