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食堂火了!菜品多、分量足、价格实惠,白领都来吃……“好吃不贵”的原因是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层阁 Author 唐烨 舒抒
像成年人拳头一样大的酱油肉
烧得软糯酥烂
卖14元一份
炖了三个小时的乌鸡香菇炖
香气扑鼻
不到20元一大碗
土豆丝3元一份、麻婆豆腐4元一份
打菜师傅会建议两个菜“双拼”
分量一点不少
但价格按照最低价菜品算
只收3元
位于静安区新闸路上的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开业一个多月来,凭借价廉物美,受到越来越多周边居民与白领的青睐,每日接待就餐人次上千位。
这两年
在上海中心城区涌现了不少社区食堂
其中一些“好吃不贵”的社区食堂
收获了颇高的人气与口碑
让人念念不忘
这些食堂为何能做到价廉物美?
仅仅靠“好吃不贵”
就让这些食堂脱颖而出吗?
记者日前进行了一番调查
成为知名商圈的一处“打开点”
日前,中午10时30分,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的打菜窗口,已排起了20米的长队。一个个透明玻璃后,是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品。
这边,一位爷叔打好两道菜品,拿出了打包饭盒。一个盒子装了一条大红烧鲫鱼,一个盒子装了四块宽宽的油煎带鱼。爷叔说,两道菜要带回去和老伴一起吃,再炒个青菜,就是一顿很好的午餐。“午饭可能吃不了这么多,晚饭还可以再吃!”两道菜,刷静安寺街道的社区老年卡可以打个“八五折”,只要30元!
那边,一位阿姨端了个托盘,上面是一道红烧酱油肉,半份虾皮冬瓜、半份白菜面筋,再加一碗米饭。红烧酱油肉是这里的经典菜,基本天天有,老年人特别喜欢,硕大一块才14块。虾皮冬瓜4元一份,白菜面筋3元一份,两道菜拼在一起叫双拼,只收3元。“最近我中午基本不烧菜,就来食堂吃,不重样的!”
“同心荟”社区食堂菜品多样,每天早中晚供应,午餐与晚餐供应60道菜,天天翻花头。“老年人特别喜欢的18道经典菜,如酱油肉等,我们基本每天供应,但其他的菜品,隔天要更换,确保老人吃不厌。”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运营方负责人李嘉俊说。
不仅菜品多,这里的价格也非常实惠。一份素菜基本在3到4元,一份小荤菜在6到10元,一份大荤菜大多在12到15元。“20多元,一大荤菜、一小荤菜加上蔬菜和米饭,一个人可以吃得相当饱、相当好!”李嘉俊说。
食堂还鼓励消费者进行菜品的“双拼”、“三拼”,素菜和小荤菜都可以拼起来吃,价格按照最低的那款收取,这样可以品尝到的菜品就更多了。
静安寺商圈是上海响当当的美食天堂,在这里能把社区食堂办火,不仅靠着菜品的价廉物美,食堂还有一个“镇店之宝”。
在炖菜窗口,一只只冒着热气的大锅中飘着浓浓的香气。乌鸡炖香菇、炖蹄髈、炖排骨、炖三鲜,炖菜口感酥软,有汤有肉,非常适合老年人的口味。但炖菜一般要制作两三个小时,很多人家都不愿意做。社区食堂的“镇店之宝”就是每天供应的四款炖菜。荤的炖菜16元到18元一份,素的只要几元钱。买上一份炖菜,再点一碗米饭,就能吃得饱饱的了。炖菜每天都是最早卖光的菜品。
为老人服务,食品安全最重要。“同心荟”社区食堂从源头上把握食材,注重品质与新鲜。“所有的蔬菜及各类肉制品均实现了源头供应,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中都实现了全程可追溯。每一道菜品都要有检验报告,如,主食来自自有东北五常生产基地的小町大米直接供应,所用的食用油和各类调味料均选择上市公司的著名品牌。”
食堂最近还推出了“你点我烧”服务,在大厅增设留言区域并附上餐厅工作人员微信,邀请居民留言。有个性化需求的居民,可以提前留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食堂将满足菜品预留、定制服务等需求。
拿出“黄金位置”布局社区食堂
这两年,上海中心城区有不少好口碑的社区食堂。它们凭啥脱颖而出?
“首先是社区食堂的选址。”不少街道相关负责人这样说。
记者发现,不少街道这两年都拿出了最核心的黄金位置来布局社区食堂。来看今年上海中心城区新开的几家颇有人气的社区食堂: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位于新闸路与胶州路路口,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苏河之眸”社区食堂位于苏州河边,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的徐虹北路社区食堂位于马路临街,都是街道辖区内最便利的位置。
“开社区食堂的选址其实与开饭店选址一样:市口一定要好。只有居民觉得方便,社区食堂才会有客流。”一位社区食堂经营者告诉记者。前几年,曾有一家街道将社区食堂开在了一个居民区内。这个居民区本身不是很大,居民并不多,周边其他较大居民区距离社区食堂有些距离,居民走过来不方便,所以这家社区食堂在过了开业初期的热闹后,人气就回落了。
一些街道还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寻找社区食堂适合的布局点。2022年,徐汇区提出了一站式社区服务“生活盒子”民生新概念,即在居民区的沿街醒目位置建设“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其中社区食堂是“标配”。一些街镇通过前期调研与数据分析,了解周边老年居民的家庭结构、敏感的价格区间,结合“生活盒子”布点等确定食堂选址。如,位于天平路街道的“66梧桐院”邻里餐厅和“550弄堂·邻里汇屋里厢食堂”,日均供餐量总计1600份。街道借助衡复风貌区“慢行街区”的特点选址,让食堂开在了居民15分钟步行可达的范围,从而吸引了源源不断的人气。
选址在“黄金位置”也往往意味着场地成本的上升。但不少区都找到了破解之道,探索了“政府+市场”的社区食堂运作模式,即优先国企或政府自持房源、政府出资装修、专业机构运营,政府与运营方就运营期限、优惠对象和优惠力度等进行约定。如此一来,既能减轻食堂运营压力,还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了餐食的品质。
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的场地就是街道自持的物业,在食堂装修时,街道给予了一定帮助,目前街道辖区内持老年卡的老人来就餐,给予八五折优惠,优惠的部分将由街道给予运营方一定补贴。位于徐虹北路11号的徐虹社区食堂,采用了街道与民企合作运营模式,每天为居民供应一日三餐。同样在徐家汇街道的众乐山社区食堂,则由区属国企上海新徐汇菜篮子与徐家汇街道合作开办,在实际运营中聘请“米其林推荐餐厅”恒悦餐饮作为监理,保障品质与口味。
为老服务更加精细贴心
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居民高龄化,让社区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不同梯度的助餐服务。作为社区食堂,最核心要解决的是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受到欢迎的社区食堂的菜价普遍比市面上的中式快餐店要便宜,最低的要便宜10%,有的可达到20%。
如,徐汇区漕河泾社区长者食堂,在食堂菜品售价的优惠基础上,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9折、7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85折的政府补贴。“老人在这里花不到20元,就能吃到包含一荤、一素、一小荤的套餐,胃口小的老人还可打包作为晚餐。”食堂负责人说。在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南丹路上的“食尚书舍”长者食堂,街道对菜品做了最高25元的限价规定:如,市场上售价超过15元的一碗16只装小馄饨,在这里售价仅10元,70岁以上老人打85折后比市场价便宜近半。
菜价实惠了,菜品质量也不能马虎,甚至还要多些“讲究”。如今,一家好口碑的社区食堂一定实现了从让居民“吃得上”到“吃得香”“吃得好”的转变。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无糖窗口以及偏淡窗口、偏咸窗口等,均能在各家社区食堂找到。部分食堂还用现场手工制作的包子、油条,代替中央厨房冷链运输、现场复热的餐食,为居民提供“有小时候弄堂味道”的四大金刚早餐。
在漕河泾社区食堂,每天10时30分出锅的米饭都会比12时出锅的更软糯,因为前者是老人习惯的午餐时间,后者才是白领光顾的高峰。最受居民欢迎的狮子头中则加入了马蹄、大米调味,减去油腻,让老人吃起来少了负担。在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每天10时30分到11时30分、16时30分到17时30分是老年人就餐的专属时段,这时候摆出来的菜品,注重“少盐少糖低脂”,口味相对清淡,口感也更软糯,而过了这个时段,食堂面向社会开放,年轻白领来了,菜品也换了,一些口味重的菜品,如水煮鱼、小炒肉出锅了。
“社区食堂的本质是为老助餐,因此要回归为老服务本身。”不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适老化环境也是留住老年食客的关键:桌椅的转角要做成圆弧形,坐垫要软而不塌,地砖选取防滑材质,入口处不要有明显的高低落差等。如,在漕河泾社区食堂,配置空调之外,还安装了吊扇,满足老人对自然风的偏好。
不只是食堂,还是情感链接点
最近,上海天气炎热。每天一到14时后,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一侧的几张桌子上,就亮起了学生护眼灯。这是食堂开辟的学生专区。周围居民可以带着孩子来这里孵空调。老人们喜欢围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则可以在护眼灯下学习。食堂还提供免费的“去火茶”供大家饮用。
上海不少社区食堂,并不满足于仅仅提供餐饮,而是努力与社区居民建立链接,不断延伸其他增值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这两年,不少新开的受欢迎的社区食堂都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内,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文体、社区助浴等基础性功能设施相融合,提供给居民一站式生活服务。
如,在徐汇区,社区食堂正逐渐融于居民家门口的“生活盒子”,居民出一次门就可享受全天候、一站式的服务。位于龙华新村的红馨社区食堂与社区卫生站、党群服务中心在同一屋檐下,这个经历“三旧”变“三新”改造后的小区多了助餐、就医、社交等复合功能。徐虹北路社区食堂除了每天供应60多种菜品,一旁还有一座集中医特色服务、文化品鉴和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楼下是社区超市,楼上提供“三点半课堂”、亲子烘焙、助浴理发、屋顶菜园等便民服务,实现了“食医乐购”等功能的融合。
静安寺街道“同心荟”社区食堂与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社区食堂都开在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很多老年居民本来就经常要来党群服务中心,有的是来社区卫生中心开个慢性病药,有的是来参加文化活动,有的是来给老物件“小修小补”的,“顺便”吃个饭,非常方便。社区食堂反过来也增加了党群服务中心的人气。“这几天,上海天气热,我就出一次门。先到社区食堂吃顿饭,再逛逛党群服务中心新开的便民集市,顺便孵会空调,小半天就过去了。”一位南京东路街道的辖区老人告诉记者。
一些人性化的服务举措,也成为好口碑社区食堂的加分项,在居民与食堂之间建立了情感上的链接。
静安寺街道不少老人会从家里拎着海参到“同心荟”社区食堂,请大师傅帮忙泡发。“这是我们的一项特别服务。老人有不会做的食材,可以拿过来,我们帮忙加工,不收费。”李嘉俊说。
“同心荟”社区食堂的店长、厨师长、收银员手机里还加了不少老人的微信。食堂太火了,中午要排队,有的老人不喜欢排队,就发个微信过来,请店长、厨师长、收银员帮忙打好自己常吃的菜,老人到食堂,一拉老年卡,取了菜就能走。对一些特殊情况的老人,社区食堂的运营者也给予特殊照顾。李嘉俊说,他手机中有位高阿姨的微信。高阿姨今年83岁了,子女都还在国外。她晚饭喜欢在19时多以后吃;但这个饭点,食堂的一些菜品已卖光了。高阿姨有段时间特别喜欢食堂卖的虾仁蒸蛋。一上这道菜,李嘉俊就会给高阿姨发微信,告诉她今晚如果要过来吃,就帮她留一份。高阿姨现在几乎天天到食堂吃晚饭。
徐汇区正推动为老助餐服务点向学生、白领、环卫工人、协管员、路面协警等提供就餐便利。“社区食堂应该是一个具有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地方。”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