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驻沪总领事:20年前看到上海街上那么多德国车,好像回到了家乡
“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德国官方还是企业,都非常希望能在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建领事馆。”作为第十一任总领事,2021年到任的贺德满(Pit Heltmann)说,“从过去到现在,历届德国政府都对上海高度重视”。就在1986年,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与上海结为友城,如今已成为关系最密切、交往最活跃的友城之一。
虽然在东亚兜兜转转工作近40年,贺德满依然能感受到德中间的差异性。“有人会将之视作巨大困难,但我觉得可从中感到地球的多样性。我从没将差异当作是负担,而是当作充实与丰富自己的契机,我每天都兴奋并享受其中。”
“鲜活”力量推动双方合作
和德国总领事交流,话题自然离不开汽车。20多年前,第一次来上海的贺德满惊讶地发现,街上到处是大众汽车,特别是出租车,几乎都是桑塔纳,“这是种很特殊的亲切感,在异国忽然看到那么多常见德国车,好像又回到了家乡”。
这种亲切感,始于1984年中德合资成立上汽大众公司。这位严谨的德国总领事用“非凡成就”来形容那次“牵手”——不仅成为德国在华首个合资项目,也是德国大众公司全球最大的海外项目。也就是从那时起,包括奔驰、宝马、奥迪在内,越来越多德系车来到上海、进入中国。
同时而来的,还有大量汽车配套零部件工厂,它们看似不太显眼,却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部件。“感觉好像中国企业具有特殊的掌握复杂精密技术的能力。”贺德满感慨,许多企业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也成为吸引德国企业来上海投资合作的动力。
数据显示,上海有2300多家德资企业。从企业数量还是投资规模来说,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都是德企在华首选。他举例,德国汽车零配件供应商采埃孚集团,把亚太区总部与研发中心设在上海;德国胶带企业德莎,也在上海找到伙伴与市场。“这归功于双方合作中的‘鲜活’的力量”,在贺德满看来,有了之前成功案例,就能带动更多德企来上海落户,一棒接一棒,形成源源不断的良性循环。
如今,上海与德国各领域合作进入新阶段。过去,多是德国企业来上海发展,如今越来越多上海企业前往德国投资兴业。“非常希望德中合作能继续下去。”贺德满很有信心,一个佐证就是,他发现不少上海理工科生能讲一口德语,这不仅表明上海与德国高校间有密切交流,也能证明上海与德国还有更大的合作潜力。如今,中国150余所高校开设德语专业,德国有超过3万人学习中文。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合作建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
就在不久前,贺德满邀请了十多位上海青少年来到位于徐家汇的总领事官邸,参加“中德青少年音乐交流季”活动。“小音乐家的演奏水平特别高,我很欣赏上海年轻人的音乐素养。”贺德满说那一天特别高兴,“两国交流不再只存在于线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德国音乐家来到上海”。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文交流在上海举行。今年8月,德国柏林贝格鲁恩博物馆来上海办展,2023上海双年展上也有不少德国作品。
作为生活在上海的5000余名德国公民之一,贺德满喜欢上海的包容度与开放性。在这里,德国家庭既能享受到高便利度,比如上海有包括两所德国学校在内的众多高质量国际学校,也能找到不少德国元素,比如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参与了浦东临港新城城市风貌设计;德国医生宝隆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学堂,也就是同济大学前身。
对于上海市民,第三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阿恩特(Arndt)曾如此评价,“上海人能干、机灵、反应快,完全是大城市类型的人。这样的人能理性、艰苦、充满幽默感地生活,也能与之理性、艰苦和充满幽默感地磋商。”而贺德满也找到在上海的交友之道:“保持本真,不要装成你认为对方会喜欢的样子;努力共情,尽量思考别人为何这么想。由此很多误会可以避免”。
除了经贸文化话题外,中德关系问题绕不开。“当前两国关系处在关键时刻,你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记者提问。
贺德满想了想,给出否定答案,“作为外交官,我差不多每天都要和各种差异打交道,其中还包括政治体制的差异。只要双方合作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合作是可以实现的”。在他看来,还要做到两点,一是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二是能找到明智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一旦合作成功,我会有种喜悦感”。
结束采访前,贺德满专门还对外界“德国人刻板”的评价进行评价:“作为生活在外的德国人,一开始听到总不太高兴,觉得我们肯定不是这样子。只能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点,这种特点会带来优势,同时也有可能被人‘漫画化’”。
“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如果能好好研究,不仅可以更好了解对方,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促进双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贺德满露出了笑容。
警惕!上海已有人中招,迷惑性极强!这种免费送上门的“服务”,发现后请立刻核实
价格大降!上海有人两三天一顿:终于能想吃就买了!从业者却忧心忡忡
上海未来三天气温回升 !大雪节气直冲19℃,后天更热,周日起降雨降温
光天化日!三男一女在上海街头挟持一男子,并连夜离沪,所为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