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起每个普通人的梦想,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梦想
在秘鲁安第斯山脉的怀抱中,马丘比丘遗迹静静矗立着。1977年,马丘比丘会议提出“城市不是机器,而是一个有机体”学说,在城市学术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从早期的“机器”“有机体”,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城市生命体”概念,随着学界对城市的认识不断深化,城市承载美好向往、托举炽热梦想的功能定位愈发清晰。对上海而言,让生活其间的人感到幸福,已然成为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谆谆嘱托音犹在耳,三个月前,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又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一要求指引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
人民城市的未来,就蕴含在探路者的一串串脚印里。
向心之力
“城市一直在两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生长。一种是向心力,它让你怀揣梦想;另一种是离心力,它让你肉身疲惫。”经济学家认为,在向心力的牵引下,越来越多人正向大城市汇聚。
是什么推动人们走向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但城市仅有硬实力还不够,涵盖民生、文化、环境等因素的软实力同样不可或缺。说到底,一座向心城市,融聚的是民心,自然要以人民群众刚性的需求和软性的感受为标尺。
比如,宜居安居就是民心所盼。今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召开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显示出对这一议题的重视与关切。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支撑,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抓手。
这样的宏观理念,已经融入一项项微观工作中。就在“新年第一会”召开之际,凤南一村小区原居民黄老伯“开门有喜”,收到了杨浦区控江路街道发放的搬家过渡费补贴和爱心牛奶。这一老旧小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包括黄老伯在内的1813户居民曾居住在此。“1813户背后就是1813个故事。”街道干部通过一户一户走访,摸清群众真实诉求,做细“一户一方案”,同时盘活资源,嵌入公共服务设施,最终获得了全体居民的支持,顺利推进小区改造更新工作。
“两旧一村”改造的同时,城市新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正拔地而起。床位月租金不超过千元,冰箱、空调、独立卫浴一应俱全,距离工作地点很近……目前,上海已筹措首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1万张,接下来还将加快为更多来沪新市民、青年和一线务工人员提供住房保障。
对于南来北往的人来说,乐业与安居同样重要。根据前不久发布的“乐业上海优+”行动,上海今年将举办不少于2000场招聘活动,提供不少于30万个就业岗位,并将灵活就业人员全面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很多求职者发现,在上海,不光就业机会多,而且职业有成长、技能有提升、权益有保障。
“城,所以盛民也。”换句话说,这座城市可以安放人们的梦想和肉身,更能让缥缈的梦想变得真实,让沉重的肉身变得轻盈。
要吸引更多人才、凝聚更多人心,城市管理者更需持续关照、回应一个个具体的人的需求。
比如,截至2022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达553.66万人,他们的“衣食住行医”是不是件件顺心?解决了“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的问题,“最后10米”的养老服务能不能更到位?
又如,“最柔软群体”如何得到更优质的照护?怎样减轻更多家庭养育负担?
聚焦一“老”,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列明“助老清单”: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30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关照一“小”,今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出新增3000个公办幼儿园托班托额、7000个社区托育“宝宝屋”托额,以数字赋能构建托幼服务“15分钟生活圈”……
人民城市,正是在答好这一个个人民之问的过程中赢得民心,从而更具向心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人文之风
上海博物馆东馆可谓沪上“新晋顶流”。当观众在“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欣赏黄金面具时,黄金面具也凝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目光炯炯,一眼千年。
与此同时,原来的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也正积极筹备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787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文物尚未抵沪,就在社交媒体上刮起了旋风。
中外文化交汇、古今文明交融,这是一座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有魅力,更厚植起人民城市的深厚底蕴。今天,上海正在全面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全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在全球城市竞争格局下,如何理解、如何践行这一文化新使命尤为关键。
上海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引领风气之先。今年上海两会会场,不少代表委员就提出,要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塑造更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一朵“百合花”悄然绽放:根据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正在上海芭蕾舞团进行排练,将为观众呈现一部浪漫、抒情的红色题材舞剧作品。
就在同一天,随着司南转动,豫园千灯点亮,灯火璀璨。有人感慨,在豫园灯会可以感受到最具仪式感的中国年味。悬浮花灯汇成的“一夜鱼龙舞”灯组,更被誉为“中式浪漫天花板”。
浸润传统文化的一盏盏华灯,前不久还来到了万里之外的法国巴黎。这是上海豫园灯会举办29届以来首次走出国门,受到当地游客热烈欢迎。类似的一次次文化“出海”,展现了上海文化走向世界的信心和决心,搭建起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
在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源源不断的人文之风,不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滋润人心,让人民城市“近悦远来”。
近年来,上海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大歌剧院等重大文化设施,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功能,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夜间服务。
去年,市民夜校火爆“出圈”,上夜校成为年轻人最时髦的生活方式之一。为了更好满足市民需求,今年市民夜校将增加教学点位和课程数量,让市民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真正有所收获,提升幸福指数。
上海独树一帜的城市文化,也正拉动城市文旅消费迭代升级。从“城市漫步”“城市骑行”到“城市考古”,上海有了越来越多的“打开方式”。此前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更为人们读懂上海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入口。
关于上海城市文化,可谈论的还有很多很多,未来可展望的也有很多很多。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何以上海”“何以中国”。
善治之钥
人民城市,不但要回应人的向往、尊重人的创造,还应充分彰显人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上海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无疑离不开“四个人人”的重要驱动。
龙年春节期间,上海天气晴好,不少市民慕名来到长宁区“苏河超级管”桥下空间打卡。这一曾经的“城市边角料”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地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附近居民的建言献策。
原来,桥下空间的改造肇始于居民区上报的一份建议,不久后长宁区建管委就在居民区启动了意见建议征询。经历过苏州河步道贯通等项目的意见征集,居民们已经非常熟悉城市更新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流程,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最终不少建议都在这个新空间落地。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也意味着要在党建引领下汇聚更多力量,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最优的供给服务人民,以最佳的环境成就人民。
在黄浦区小东门街道一线江景办公楼上班的白领们一直有个烦恼:地铁站距离公司一公里远,两者之间没有公共交通线路,通勤只能靠步行或骑车,刮风下雨天特别不方便。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小东门街道深入推进“零距离家园”工程,携手滨江党建联席会议成员,整合成员单位的资金、技术、志愿者等资源,发起了“南外滩金融直通车”项目,为共建企业白领提供免费乘车服务。项目一推出便受到欢迎,目前单日乘车人数近2000人次。
城市不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能呼吸、有智慧的生命体。“善治”之“善”,同样需以越来越智能化的技术手段为钥。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累计推出41个“一件事”,200个高频事项实现“智慧好办”,296项政策服务实现“免申即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累计汇集各类应用1466个……过去一年,上海通过推进“两张网”建设,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为打造韧性安全城市提供支撑。随着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持续提升,上海“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这张治理名片,正被越擦越亮。
去年12月中旬,上海发布了下半年首个寒潮预警,各个社区立即开展大走访,为居民尤其是老人筑牢“温暖防线”。实践证明,有了数字化治理工具,还要继续用好“铁脚板”,深入听民情、察实情、增感情,扎扎实实地解决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
“融汇民智、融通民情、融解难题、融合中外、融炼机制。”正如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郭凯和同事们提炼并践行的社区建设“五融法”所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强化责任担当,不懈探索城市善治之道。
一步一个脚印,实干方能出实绩。站在新的起点,上海将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秉持“一抓到底的执行力”,奋力谱写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周程祎 顾杰
微信编辑:泰妮
校对: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