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学院学生必读的 25 本社会学经典著作 | 麦读书单

2017-10-16 吴飞 麦读


作者=吴飞,浙大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刚卸任)

来源=微信公众号:重建巴别塔

原标题=《精读完这几本书,你就达到了社会科学研究生基本水平》


如今之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出版的大国了。2009 年新书上市 16.8 万种,2010 年为 18.9 万种,2011 年 20.8 万,2012 年 24.2 万,2013 年 25.6 万。2015 年全国共出版图书 475768 种(初版 260426 种,重版、重印 215342 种)。不过,书虽多,但一则书的质量良莠不齐,二则人的精力也有限,所以选什么样的书来读,也是读书人的烦心事。

 

苏轼说:「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今天我推送一份书单,这是一份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书单,不包括哲学和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类的著作(下次找时间再推送这一方面的著作)。

其实,好书很多,在历史上河中的睿智的思想家灿若星河,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因此,所谓的推荐书目,多少都包含了个人的选择偏向。



 


《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于 1723 年出生在苏格兰的克科底,青年时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 年到 1764 年在格斯哥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威望。但是他的不朽名声主要在于他在 1776 年发表的伟大著作《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该书一举成功,使他在余生中享受着荣誉和爱戴。1790 年,亚当·斯密在克科底去逝。他一生未娶,没有子女。在《国富论》里,斯密提出了一个核心的观念,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农场主因为想要城里一些小装饰品(baubles and trinkets),所以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事物,这让城市的繁荣发展成为了可能。农场主绝不是因为对城里人的同情或慈善才送给他们食物的,而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但这样反而让城市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斯密说,顾及自己的利益、想让自己更开心是没有问题的,而且国家就是应该让人民都更开心。因此他认为国家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当时更主流的一些观点,比如增加国家财富。斯密更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买卖有两个主要基础,一是分工,二是自由交换。而市场在宏观的层面上让我们每个人的自私自利成为了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情。这就是市场的伟大之处。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作者为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科学革命的结构》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算得上是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其影响不仅仅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对于从事科学史研究的人来说,《结构》当然是一本必读之书。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的横空出世,为民族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这个范式努力避免了「欧洲中心」或「西方中心」的观点,把常被人忽略的美洲,东南亚甚至非洲囊括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但是,出生于中国云南的安德森,对于中国这个无论面积、人口或影响力都难以从地球上抹去的地区,却鲜有提及。这似乎表明,安德森所构建的理论体系,在解释中国的民族主义时,存在很大的困难。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 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规训与惩罚》作者:米歇尔・福柯,20 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判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 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直至逝世。1972 年至 1974 年间,米歇尔•福柯完成了《规训与惩罚》的写作。当时正值法国极左翼运动的衰退阶段,而此前的几年,福柯一直积极地参与到法国毛派运动中,他甚至组织了「监狱信息小组」,尝试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摧毁一种简单的、基本的意义形态,即关于善与恶的意识形态。《规训与惩罚》被称为是关于「现代道德谱系」的论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并发展了尼采的《论道德的谱系》中的观点与论辩方法。伴随着惩罚的人性化,自由反而日益丧失了。近代以前的酷刑是权力对身体无可奈何的标志:它只能人为地使人死,却不能人为地使人生,因为生是自然的过程,不受权力的干涉。于是,权力最多只能在死的过程上做文章。近代以来人们发现:身体,这个心灵与世界之间的枢纽,可以成为权力的对象。通过对身体进行军营式的规训,预先设计好的生活模式逐渐成为下意识的,于是权力获得了既可以使用(活着),又便于使用(如同无生命的机械一般「自动」)的人。人生活在所谓「全景敞视」之中,规范早已内化,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警察,以至于外在的警察很少需要行动。而这恰恰是奴役的本质:当强力蜕变为权利,当受迫蜕变为义务,无名的权力完成了其运作方式的高效化,现代社会便是仿照这种监狱/军营/医院/学校的模式构建的。

 


《正义论》一书,洋洋洒洒 40 余万字,实际上是一本论文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一书,自 1971 年问世后(罗尔斯针对该书出版后的批评意见,1999 年重新做了修订),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重视,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将被列为历史经典名著之林。该书出版之后,受到热烈讨论,被列为不少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籍之一。由它引发的各类争鸣或研讨文章,更是汗牛充栋,目不暇接。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罗伯特·达尔表示:罗尔斯的著作在英语国家立即被承认是对政治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文化的解释》作者:克利福德·格尔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修辞家、符号人类学和释义人类学倡导者,普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本书是格尔茨文化人类学研究论文的精选集。该书全面梳理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误区,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所有的论文基本上都是通过从一个又一个案例中提出的一个个独特观点,来阐明什么是文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文化研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恰当方法等问题。作为一位雄辩的理论家,格尔茨以其《文化的解释》、《爪哇的宗教》、《地方性知识》等著述影响了人类学界内外的众多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一位「具原创力和刺激力的文化人类学家,也是致力于复兴文化象征体系研究的知识运动的前沿人物」。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作者艾伯特·班杜拉(Aibert Bandura)出生在加拿大艾伯特省的蒙达。1951 年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翌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3 年,他到维基台的堪萨斯指导中心,担任博士后临床实习医生,同年应聘在斯丹福大学心理学系执教,1964 年升任正教授。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堪称是学习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首先,它标志着学习理论的参照点由行为、认知、情感或环境等单一方面向三者综合的转变,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强调单向决定作用而忽视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思想倾向。在该书的序言中,班杜拉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理论「冠以『社会』一词,意指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诸多社会根源;冠以『认知』一词,是认识到思维对人的动机、情感和行为的因果归因影响」。其次,该书改变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方向。

 


《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作者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代表人物,拟剧论的倡导人。生于加拿大曼维尔。1945 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1953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2—1968 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1968 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本杰明·富兰克林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1981—1982 年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一书系作者根据一项在设得兰群岛一个佃农社区所作的实地研究资料写出的,而其中的许多闪光的观点至今依旧对读者有着毋庸置疑的说服力。在戈氏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借助着某个生活场景的情景和道具,在与剧班的其他成员的合谋之下,共同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出出真情抑或假意的剧目。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剧本,但在互动中已然存在一个达成共识的契约,这个契约是由社会制度、法律条文、组织规定等等诸多外在强制性规定所先验地框定,根据情景定义的不同而随之修改。

 

 

《区分》。作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是当代法国最具国际性影响的思想大师之一,任巴黎高等研究学校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2002 年去世。1979 年,布尔迪厄的《区分》在法语世界问世了。这本书的出版并非横空出世:在此之前,布尔迪厄发表了《论摄影:一种中等品味的艺术》(1965)和《爱艺术:欧洲博物馆及其观众》(1966)两篇文章,可以视为《区分》的经验调查基础;在《艺术感知大纲》(1968)一文中布尔迪厄业已讨论了艺术、审美问题,论述了他在接受潘诺夫斯基对哥特建筑和经院哲学的关系启发后,对艺术感知的文化社会学分析。当时他就坚持认为:象征符号领域不能与社会实践相割裂,否则会堕入文化神圣化的孤立主义。《区分》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尽管如此,无论研究对象或研究方法上,《区分》还是被看作实现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此之前,涂尔干为了证明个人受社会支配,曾把最个人化的自杀行为当作研究对象。在《区分》一书中,布尔迪厄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将他的社会学研究建立在对「趣味」也就是审美判断力的经验研究基础上,这种从个人的行为推及社会的研究方法、这种把个人品位当作研究对象的做法在上世纪 80 年代拥有思辨传统的法国都被视为极其革命性的。

 


《现实的社会构建》。作者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两人私交甚笃并长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宗教社会学和关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学理论。其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现实的社会构建》这本书分两个大部分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和作为主管现实的社会,进行分析。前部分分别从制度化和合法性两个角度着力;后部分从现实的内化过程、内化与社会结构、关于认同的理论、有机体与认同四大块进行解释性构建。全书考察了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得到代表它的制度和拥护它的人的维持和修正;现实是怎样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人与其共同体之间的符号、象征关系等。

 

《创新的扩散》。作者为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Everett M.Rogers)。在书中,罗杰斯用细腻的文笔阐述创新如何在人群中得以扩散,并梳理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 S 曲线、临界大多数、扩散曲线,以及商界耳熟能详的「跨越鸿沟」等,不仅改变了许多知名企业的新产品营销策略,而且重新定义了扩散的实务。作者在本书中提到的创新扩散的过程的描述,认为创新的传播包含五个步骤:即认知(knowledge)、说服(persuasion)、决定(decision)、实施(implementation)以及确认(confirmation)。罗杰斯创新扩散的受众分为五类:①创新者(Innovator),②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③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④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⑤落后者(Laggards)。

 


《文化的重要地位》。作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教授,是社会人文学博士,曾主管过 IBM 欧洲分公司的人事调查工作,荷兰马城(Maastricht)大学国际管理系名誉教授,在欧洲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香港大学荣誉教授,从事组织机构人类学和国际管理(Organizational Anthropology andInternataional Management)。1993 年退休以后,他依然是香港、夏威夷、澳大利亚的一些大学的客座教授。霍夫斯特德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 66 个国家 117000 位 IBM 员工的工作价值,形成了 1980 年出版的《文化的重要地位》。他提出了能够对企业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即权力差距可接受程度的高与低、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及男性化与女性化。他认为,这四种文化指标或因素对于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结构和激励内容,将产生巨大影响。后来,霍夫斯泰德又结合中国文化特点,加入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这一指标。这本学术专著使他成为跨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创始人。



《动机与人格》。作者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智商高达 194 的天才,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伟大的先知,犹太人。这本书是马斯洛的代表作,奠定了马斯洛的学术地位。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其中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高峰体验理论最为广大读者所熟悉。本书自 1954 年初版后,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是一部经典的、解读「人性」的著作。

 


《独自打保龄球》作者罗伯特·D. 帕特南(Robert D. Putnam),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学家,现任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政策马尔林讲座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学、国际政治和公共政策,发表的著作包括《手拉手:西方七国峰会》、《独自打保龄:美国社会资本的衰减》、《让民主运转起来》等。作者认为,民主质量的好坏或民主制度的绩效,可以从公民社会的状况得到解释;如果某一个社会的民主运转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那一定是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公民组织、公民行为等,总之是公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例如,社区生活走向了衰落。帕特南加入到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当中,他敏锐地感到,当初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Bowling Alone」这个词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并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理论解释。在他看来,「独自打保龄」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而不易确定的,但后果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公民参与的衰落。

 


《心灵、自我与社会》。作者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实用主义和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毕业于美国奥伯林学院。1887 年进哈佛大学深造。1888 至 1891 年留学欧洲,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进修心理学、生理学和哲学。1891 至 1894 年与杜威同时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结成密友。1894 年随杜成到芝加哥大学任教授,并一道加入美国实用主义最重要的派别——芝加哥学派。1904 年杜成离开该校后接任哲学系主任,直至逝世。《心灵、自我与社会》展现了米德社会心理学体系的基本轮廓,是他讲授社会心理学 30 年的记录。米德的理论和思想奠定了社会心理学及相关哲学流派的研究主题。在书中,米德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的心灵和自我从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随着现代研究的深入,《心灵、自我与社会》已成为多个学科的经典。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作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 年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其要作品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他对宗教社会学最初的研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韦伯并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于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民主与教育》。作者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这本书中,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有学者认为《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西方教育史上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并列的伟大作品。杜威在这本书中全面而细致地阐述了自己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呼吁通过民主的教育来创造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在这本书中杜威的论述不仅涉及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教育哲学等纯理论的内容,还涵盖了教材、教法、游戏甚至是具体科目(如第十六章的「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性」)的教学如何能更好地与儿童生活相联系等实践性极强的内容,是他创办芝加哥实验校十余年改革创新的经验总结和思想的升华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作者熊彼特(1883~1950) 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当代经济学代表人物。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一个织布厂主家庭。就学于维也纳大学,1906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曾游学伦敦。先后在奥国几所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任教。曾任经济计量学会、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本书是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以创新理论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研究社会制度形态问题,得出了资本主义存在不下去,社会主义行得通,资本主义可以自动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结论。

 


《以自由看待发展》。作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 199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他 1933 年生于印度。1953 年在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赴剑桥大学就读,1959 年取得博士学位。森曾执教于伦敦经济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现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森的学术思想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等古典思想家的遗产,他对全世界各地遭受苦难的人们深切关心,享有「经济学的良心」的美誉。森的思想已经产生了重大影响,联合国出版的《人类发展报告》就是按照他的理论框架设计的。197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肯尼思·阿罗认为,「在社会选择、福利经济学基础理论、更广泛的分配伦理学以及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测量问题上,森是一位无可怀疑的大师。」。《以自由看待发展》综合了作者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全书论证,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泛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根据大量的经验研究资料,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阐明在实践中富有成效的解决途径。在强调市场机制、全球化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基础性重大贡献的同时,他指出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在人的生存、保健、教育等领域承担责任,更需要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全面的社会交往和变革中发挥主动作用。

 


《论自由》。作者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古典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密尔主要著作有《逻辑方法》(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自由》(1859)、《代议制政府》(1861)等。《论》一书论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关于「论自由」这本书,密尔在引论中开宗明义地说,他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全书要义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于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二、只有当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对个人的行为有裁判权,也才能对个人施加强制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本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 1942 年至 1944 年的文稿。第二部分是恩格斯 1839 年至 1844 年的文稿。马克思着重谈论的德国新闻出版的自由问题,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犹太人问题。而恩格斯则重点谈论了英国社会的各方面的情况,描述英国的工人阶级状况,历史状况和宪法状况。和老版翻译有很多不同。除了博士论文,强烈推荐其中的几篇政论,对理解他的方法论应该会有帮助。我之所以推荐全集中的这一本,是因为这卷中,马克思对言论出版自由的价值进行了全面论证

 


《人的行为》。作者路德维希·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是奥地利经济学大师,哲学家,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撰写了大量思想深刻的启蒙著作,被视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领袖之一。在纳粹占领欧洲前夕,于 1940 年移居美国,担任纽约大学访问教授,从事讲学与写作。他于 1949 年出版经济学巨著《人的行为》,为奥地利学经济学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学和哲学基础。《人的行为》是米塞斯的扛鼎之作,也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思想史上难得的对经济学理论进行全面整合的著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奠定了系统而清晰的理论基石。米塞斯认为人并非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做出行为的人,他假定有一个「先验的」人的行为之「公理」,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推导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种种安排和运作原理,将建立在个人行为逻辑上的经济学理论提升到社会哲学或人类行为通论的高度来处理,由此开创出「人的行为学」方法论。「不朽的名著,没有时效问题,因而也没有『过时』的翻译;有的,只是无常的『时运』。」这是本书译者夏道平先生在一九九一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的行为》(繁体版)修订版译者序中的第一句话。

 


《论美国的民主》。作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是 19 世纪法国政治理论家、历史学家、政治家。托克维尔于 19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血色黄昏中,深入考察了「自由平等」、「尊重权力」、「尊崇法制」、「主权分享」、「均势制衡」等原则对美国政治制度与民情的影响。托克维尔在西方被尊为社会改革先知,他的学说对民主思潮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他在书中多次提到他认为民主社会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他并不认为回到贵族社会是一个好的选择。他说:「问题是不应当再保持身份的不平等给人带来的特殊好处,而是应当确保平等可能为人们提供的新好处。我们不要让自己仍与祖辈相同,而应当努力达到自己固有的那种伟大和幸福。」他对民主问题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面对必然要到来的民主社会。

 


《东方学》。作者爱德华·W.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艺批评家之一。出生于耶路撒冷,1950 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3 年起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代表作有:《开始:意图与方法》、《世界、文本、批评家》、《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知识分子论》等。萨义德以知识分子的身份积极参与巴勒斯坦的政治运动,为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辩的代言人。《东方学》是本太有名的书,甚至如作者本人为第五版撰写的后记中所说,它「几乎以一种博尔赫斯的方式,衍变成了许多不同的著作」,似乎已经成为一本集体的书。作为一本后殖民主义的经典之作,《东方学》被反复地评论,有人赞颂有人贬抑,但其影响却依然强劲。萨义德自己解释说,《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扫描图中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新编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




猜你喜欢:何海波:2017 版行政法学进阶书目苏力:波斯纳写的书比许多人毕生读的书还多法学教授推荐 最全中国法制史书单最高法院法官推荐:13 本值得阅读的法经济学图书这 7 本专业级别的真实犯罪小说 比 O.J.辛普森的故事更过瘾


苹果设备取消了赞赏,请麦友们每次帮忙点个赞吧!


投稿转载与合作:lushuhui@maidupress.com。「麦读书友会已开通身份群(学生群/律师群/法官群/检察官群)和兴趣群(法律人文阅读群/法律实务群),添加麦麦个人微信( xmxm2025 ),申请入群。长按二维码关注麦读并置顶,防止失散于茫茫公号之海

  进入直达《新编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