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律人谈论流行文化的 13 种方式 | 麦读人文

2018-01-09 桑斯坦 麦读

 

人类这个种族可以一分为三:

一是热爱(love)《星球大战》的

二是喜欢(like)《星球大战》的

三是那些既不热爱也不喜欢它的。

如果读法学院的你

打算约一名女/男孩子看电影

推荐给你一本书

拯救话题和冷场

有一股原力已经觉醒,你感受到了吗?——斯诺克(Snoke)

 

与政治纲领或传教小册子不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并没有告诉你要去思考什么,对该系列电影的阐释仍具有开放的空间。作为一部英雄之旅,《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能够接受多元化的阐释,这是其最好的特征之一。对于结构开放的作品而言,阐释行为即具有创造性特征,此类阐释行为包括作品原创者的续集创作活动。这些行为并非仅仅是对原有作品内容的考古式挖掘,而且还具有开放性。接下来,我将讨论对《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十三种观察方式。其中,多数观察方式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些许依据。有一些观察方式冒着傻气,但它们仍不失巧妙,而且从某些方面来看,它们可谓是最佳的观察方式。

 

1 基督教的视角

 

《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所讲述的实际上并非达斯·维德的悲剧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牺牲、爱和救赎的基督教传说。毕竟,阿纳金·天行者是其母亲处女受孕所生。在人类学意义上,他并没有父亲。他最终变成一个基督般的人物,是人类罪孽的化身和象征,并为此而死。以坎贝尔的元神话理论(monomyth)为依托,卢卡斯对耶稣的一生进行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重构,在这一重构中,耶稣本人是罪人,他自己没能抗拒魔鬼撒旦的诱惑。直到最后,他才幡然悔悟,为自己的孩子(意指所有的孩子)牺牲了一切。做个回顾便可发现,对(阿纳金爱人)永生的承诺便是魔鬼撒旦的苹果。狡猾的蛇(即议长帕尔帕廷)就是这么引诱了阿纳金,诱惑他放弃了自己的灵魂。(所以,这里也有一次浮士德式与魔鬼的交易。)但是,通过牺牲自己的生命,阿纳金击败了魔鬼,并在这一过程中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借助对自己儿子的爱和杀死魔鬼撒旦,他最终重新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就实质来看,这是一个基督教的传说故事。「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哥林多前书 13:13)

 

人们也可以说,卢克才是真正基督式的人物:身为人子。在一个和荒野差不多的地方(农场)度过其少年岁月后,他最终还是牺牲了自己自主的生活,转而为人类的利益而战斗。或许《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有着自己神圣的三位一体(Holy Trinity):阿纳金、帕德梅和卢克。该系列电影为圣经故事提供了一个带有刺激性的重述。在该故事重述中,卢克无疑像是耶稣,但他成功地避免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命运。

 

人们不会误解《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的神学意义,基督教的色彩笼罩着整个系列;该神学意义似乎像用于织布的丝线一样,被织入到电影情节当中。整个故事讲述的是选择的自由、福音和救赎。人们已经能够找到有着此类标题的书籍:《〈星球大战〉的福音书》《〈星球大战〉与耶稣》《在一个极为遥远的星系寻找神祗》,这算一件奇异的事情吗?

 

2 恋母的绝地武士

 

然而,上面的阐释也许全盘皆错。也许,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阐释才是对《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最好的理解,即将其视作一个有着浓厚恋母情结色彩的故事,该故事的主题与父亲、儿子以及苦寻却不得的母亲相关。弗洛伊德(Freud)的理论而非圣经才是正确的解读依据。

 

没有父亲的阿纳金在苦苦地寻觅某种如父如母般的人物,对此,他的情感不可避免地是复杂矛盾的。一开始,这个人是奎刚,而后变成欧比旺,最后则是皇帝帕尔帕廷。作为一名典型意义上的儿子,阿纳金最终杀死了皇帝帕尔帕廷,并要为奎刚的死承担间接责任,同时,他还非常努力地要杀死欧比旺。阿纳金因帕德梅而堕落,后者要比他大得多,毫无疑问是在扮演着母亲般的角色。「你是个有趣的小男孩。」在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帕德梅这么对阿纳金说道。「安,你永远都是我在塔图因星球上遇到的那个小男孩。」在分别多年后,当阿纳金已经长大,两个人再次见面时,帕德梅如是说道。

 

就某个意义而言,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难道不是所有的男孩都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吗?从这个角度来看,达斯·维德的悲剧是对索福克勒斯(Sophocles)作品的一次重塑,这次重塑既复杂,同时也敏锐地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即便多少有些令人困惑)。

 

作为对《俄狄浦斯王》的再创作,《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主题乃是儿子对父亲的爱战胜了心中的仇恨。宽恕的美德最终大获全胜。无论人们是把阿纳金还是卢克视为《星球大战》故事叙事中的俄狄浦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解释,这有助于分析故事人物的俄狄浦斯情结。表面来看,卢卡斯当时可能拍出的是《飞侠哥顿》式的电影,但这当中隐藏的心理暗流就十分复杂了。毋庸置疑,凯洛·伦最后确实令人感到惊悚地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这使得《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的俄狄浦斯主题变得清楚无误。

 

3 女权主义

 

没有人会怀疑《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给予了性别平等强烈的支持:蕾伊无疑是英雄主角(即新的卢克!),她沉重打击了反派力量。此外,影片中还有莱娅将军、法斯马队长(Captain Phasma),在领导层的各类职位上都能找到女性的身影。

 

对于特定年纪的男性来说,整个系列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出现在《星球大战·绝地归来》,即莱娅身着比基尼被捆绑起来的场景。从女权的角度看,这难道不是一次大的历史退步或情况恶化吗?但是,还存在另一种看法。由于莱娅使用抓她的人用来锁住自己的那根锁链勒死了对方,上面说的一切是否就得到了弥补呢?莱娅勒死敌人的这一幕是否属于对贬低女性地位的实质性补救呢?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正传三部曲和前传三部曲中,莱娅公主和帕德梅·阿米达拉无疑都是主要角色。她们可以很容易地被视作核心人物,而且是揭示整个系列电影最深层内涵的最佳线索。

 

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莱娅成了将军,对此,人们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若是要把《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阐释为女权主义电影,这可能要费些周折,但就其所处时代而言,它们的表现可谓还不错,甚至,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它们还颇令人振奋。卢卡斯对电影情节设计的安排确实鼓舞了许多女性。在《星球大战》的前传三部曲中,尽管帕德梅这一人物形象饱受诟病,但其性格却如磐石一般坚定。她同时也是观察世事时最洞若观火的人(即便她的某些台词并不是那么绝妙)。她是一名领导者,即女王,后来又成为银河共和国的参议员。在较早的时候,帕德梅便对共和国将来的命运有所预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影片中的男性角色——阿纳金、卢克和汉——都实在是很不高明。

 

不管我们如何评价正传三部曲和前传三部曲,都不能改变这样一个真相,即在《星球大战》系列的第七部电影中,真正觉醒的原力乃是性别平等。在该部电影中,蕾伊是最强大的角色,同时也是最好、最吸引人、最风趣、最敏锐、最复杂以及对原力最敏感的人。 (因此,当蕾伊的人物形象一开始没有被列入游戏、玩偶以及其他电影周边产品时,公众的抗议完全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还不确定蕾伊是谁的女儿,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在最深层次的意义上,她是天行者家族的人。

 

4 托马斯·杰斐逊与绝地武士

 

骚乱……将孕育善好之事,它防止政府退化堕落,并培育民众对公共事物的普遍关注。我坚持认为,偶尔发生的些许骚乱是一件好事,政治领域里的骚乱就像自然界中的风暴一样具有必要性。——托马斯·杰斐逊

 

根据该观点,《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真正主题是杰斐逊式的,指向的是抗争的价值与自治、共和国的长处以及帝制的缺陷。银河帝国和「第一秩序」组织藐视骚扰,它们把骚扰视作混乱的一种形式;它们要的是秩序,在它们看来,秩序是无需选择的另一种说法。卢卡斯至少是部分地以这种方式看待事物的,据此,他把银河帝国的皇帝视为理查德·尼克松式人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尼克松即代表着法律与秩序。)卢卡斯甚至把义军当作越南人,把银河帝国看作是美国(在未来10年)被诱导去的目标方向。艾布拉姆斯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通过描述「第一秩序」组织与抵抗组织(the Resistance)之间的斗争,延续了这一杰斐逊式的主题。在主题方面,《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使人产生一种尚待澄清稳定的晕眩感,但或许它还蕴含着一个远更严肃的内涵,即对政治领袖的密切监督是多么的重要,怀有戒心的公众必须对政治领袖给予严密控制。事实上,我认为整个系列电影确实告诉了我们这一点。它描述了秩序和自由选择之间持续的对抗关系,而且也在两者当中作出了明白无误的选择。在个人层面的人物塑造上(卢克、汉、阿纳金、蕾伊和芬恩),整个系列电影坚持关注「抉择的作出」这一主题,该主题也被移植复制到系列电影的政治含义当中。

 

5 赞同秩序,反对混乱

 

然而,或许上述观点的对立面才是对的。或许绝地武士们才犯了错——他们不明事理、制造障碍而且无力维持稳定。或许皇帝帕尔帕廷才是隐秘的英雄人物。这或许才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黑暗内核,是其真正持有的立场。

 

上面的最后一句表述似乎是胡言乱语?起码从2002年开始,便有思维活跃的人提出这样的主张。在共和制政体当中,事物很容易陷入混乱,绝地武士们无力确保稳定的秩序,而秩序却又是人类真切的需求。(由此来看,或许尼克松并非全然是错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内含的部分矛盾即源于对强力领袖无可厚非的渴求,后者有能力将人民团结起来,并将人民从混乱的状态中解救出来。所有类型的强力领袖都会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持坚定立场;弗拉基米尔·普京正是一个典型例子,在2015年和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令人惊讶的总统竞选活动也反映出某些类似的特质。(对此,你可能会说他们像是希特勒,而他们则可能会以乔治·华盛顿自况。)绝地武士们在竭力恢复秩序的过程中惨痛地失败了,皇帝帕尔帕廷取得了胜利。《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全片在探讨秩序与混乱之间的紧张关系,并在悄悄地支持前者。就这个方面而言,该片是此前六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延续。用一位评论家的原话来说就是:

 

没错,作为银河帝国的皇帝,帕尔帕廷是一位独裁者,但他像皮诺切特一样,乃是一位相对仁慈的独裁者。这是一种人民可以与之协商的独裁统治。帕尔帕廷及其手下征收税赋,在各个星球上空巡逻。他们努力消灭有组织犯罪[此类犯罪具体表现为赫特人(Hutts)的一系列走私集团]。对遵纪守法的一般人来说,帝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无实际影响。

 

还有一种态度更为坚决鲜明的主张:

 

是帝国而非义军联盟为民族的未来提供了最美好的希望。是帝国而非义军联盟才是给这个麻烦不断的银河系带来和平与繁荣的最佳保障……通过反抗、颠覆以及最终摧毁银河帝国,义军为其子孙后代留下的是一个充满混乱、落后和从技术上看属于历史倒退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几乎必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沦为无政府状态。

 

这样的解读很别致,但在我看来,认为《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是对银河帝国的讴歌,这种观念无疑是疯了。(《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确实引发了一些复杂的诠释,但若要说它站在「新秩序」的立场上,那么便十分牵强了。)

 

6 行为科学视角下的《星球大战》

 

关于人类行为是如何与完美理性南辕北辙这一议题,行为经济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已经探索了数十年。宣称人类不是电脑,这绝非什么新鲜的观点;在做决策时,人们并不会对预期结果进行量化,也不会去计算概率。不过,至少在多数时候,我们也不是非理性的。行为科学家们所证明的是,人类会受到预测误差(predictable biases)的困扰。那些发现此类误差的「绝地大师们」已经赢得了至少五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撰写了一本令世人印象深刻的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他正是这个领域里最有名的大师;对许多人来说,他乃是现实世界中的「尤达大师」。(卡尼曼教给了我们一个生活经验:即「在生活当中,除非你认为它特别重要,否则,没有什么是非同小可的。」请琢磨一下卡尼曼的这个观点,它很重要。)

 

如下是人类行为瑕疵的一些例子:人们有过于自信的毛病。(「抵抗组织在对抗‘第一秩序’时毫无胜算;这是抵抗组织在垂死挣扎!」)我们倾向于关注今天和明天,而非下个月或下一年[即「现时偏见(present bias)」]。我们会显露出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心态。(研究发现,大约有90%的司机自认为他们的驾驶技术要高于平均水平。或者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一切都在按我所预见的那样发生。」)我们饱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因此患有拖延症。在评估风险的时候,我们采用的是简单的启发法或经验法则,而没有查验相关数据。(比如,近来在我的社区是否发生过犯罪事件?帝国是否会袭击我们所在的星球?)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正有条不紊地自我循环证成。(「对我最有利的事情就是最公正的!」)我们厌恶损失,其程度远远超过我们获取同等价值物品的满足感[即「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因此,高尔夫球手打出标准杆时,其感觉要好于打出小鸟球的时候(打出柏忌意味着损失,人们讨厌失去感),这不应让人觉得惊讶。同样不应令人惊讶的是,假若你想要人们节约能源,你应当努力去强调,如果他们不使用节能技术,便会遭受经济损失,而非强调如果他们使用了此类技术就会获得经济好处。

 

事实上,现代行为科学诞生于1970年代晚期,75这恰好是《星球大战·新希望》上映的时候。这有无可能是一个巧合呢?

 

这并非巧合!《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是对行为偏差(behavioral biases)的一系列实例研究。达斯·维德与皇帝帕尔帕廷都受到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和自我循环证成的困扰;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会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运转。他们的自负使其自身在紧要关头犯下大错。(「第一秩序」组织的最高领袖斯诺克也有同样的问题。)同时,《星球大战》系列电影还知道行为偏差的发生并不局限于原力黑暗面的拥护者。汉·索罗是我们的英雄,他同样受到乐观主义偏见的影响:

 

C-3PO:索罗先生,成功驶离一片小行星带的概率大约是三千七百二十分之一!

 

汉:别跟我扯概率!

 

当然,就在那片小行星带航行来说,事物的发展走向有利于汉,不过却让维德和帕尔帕廷大失所望了。乐观主义偏见能够在你最困顿的时候帮助你战胜困难。(然而,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中,汉性格当中对不切实际之乐观主义的偏好导致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即被自己的儿子凯洛·伦所杀。他本应该对此有不好的预感才对。)

 

卢克和蕾伊都受到思维惯性以及与其相近的行为偏差,如「现状偏好(status quo bias)」的影响,所谓「现状偏好」是指即便作出改变是一个好的选择,但人们还是倾向于希望使事物保持原来的状态。欧比旺曾建议卢克随自己到奥德兰星(Alderaan)去,但思维惯性和现状偏好使卢克在一开始选择了拒绝。同样是这二者解释了蕾伊为什么会拒绝接受卢克的光剑。幸好原力在天行者家族血统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他们有能力克服其行为偏差。(归根到底,原力是否就是为了克服行为偏差而存在的呢?这是否就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告诉我们的道理呢?)

 

结合《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就行为经济学主题讲授一堂课。或许这便是如何理解该系列电影的最好方式。(不过,人们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也需要受行为偏好的影响。)

 

7 技术的隐忧

 

或许,《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主题是在提醒人们警惕技术的非人性化效应。卢卡斯无疑是在用这个视角进行创作。他对这个主题感到着迷,着迷于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星球大战·新希望》开头一幕便是各种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看,它们是整个电影故事的讲述者,而且它们拥有人类的性格特征;这便是其部分魅力所在。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机器人BB-8扮演着与R2-D2在《星球大战·新希望》中相同的角色,这两个机器人都像是可爱的宠物或是忠心耿耿的年幼弟弟、妹妹。(如果安排它们具有潜在的叛逆性格,这将使电影更有趣,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并没有这么做。让机器人BB-8变得离经叛道?那可能有点吓人。)不过,以机器人或机器部分的形式来表现非人性化,这在整个系列电影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1962年,卢卡斯本人遭遇了一场几乎夺取其性命的摩托车事故。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高中的时候,我生活的全部就是做一名赛车手,随后我遭遇了一场非常惨烈的车祸……一辆时速90英里左右的车把我撞飞了……我本应被撞死了。」医疗机器设备帮助卢卡斯活了下来。不管卢卡斯个人的经历是否对其在《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中关注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毋庸置疑的一点是,该系列电影确实关注了这种关系。

 

达斯·维德令人恐惧的原因在于他部分是人,部分则是机器。在《星球大战·绝地归来》里,欧比旺对卢克说:「当你的父亲从那熔岩中爬出来时,他便永远变了。他成为了达斯·维德,阿纳金·天行者的影子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了。他无可挽救地堕入了原力的黑暗面。他伤痕累累,仅仅靠机器设备和黑暗的力量维持着生命。」

 

欧比旺的这一描述既是一个事实,但同时也具有象征性:阿纳金堕入黑暗面,随之失去了许多人性——这是对那些生活在机器时代人们的预警。(近来检查过你的电子邮箱吗?)因此,一个来自与世隔绝之地的农家男孩卢克,给银河系重新带来了和平与正义,这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8 绝地武士的圣战

 

绝地武士所从事的活动是否属于某种形式的圣战?义军是恐怖分子吗?或许,《星球大战》正传三部曲的主题是关于卢克·天行者成为极端分子的过程。或许,该系列电影是对极端化形成轨迹的探究。(回顾一下回音室效应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卢克一开始只是个无辜的农家男孩,没有任何特定的宗教信念。他视野封闭而且出身不明,这是极端主义绝佳的影响对象。根据一个网络评论的描述,的的确确,他投身的是一场「宗教原旨主义和极端主义的黑暗之旅。」作为一名对世事愤愤不平和多少有点困惑的年轻人,在寻找某些解答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欧比旺·克诺比。后者明显是一位宗教狂热者,而且不分青红皂白地追随有关原力的极端思想。「在与卢克接触的时候,欧比旺告诉卢克他必须抛弃家庭并加入自己的事业,甚至对卢克编造了一个令其震惊的谎言说帝国谋害了他的父亲,以此希望鼓励卢克投身圣战。」

 

欧比旺的努力成功了。渐渐地,在说服卢克接受狂热的宗教式原力信仰过程中,他说服了卢克信奉其激进的事业。为了促使卢克成为一名激进分子,欧比旺「在借达斯·维德的手自杀时,默念了一段绝地武士的祷告词。你能想到有任何其他组织在实施自杀式袭击前,会通过高喊祷告词来拼命煽动恐怖主义吗?」最终,卢克变成了一名彻底的恐怖主义者。

 

好吧,上述从圣战角度的解读也是一种疯言疯语。

 

9 黑暗面与魔鬼的随从

 

人们可以大声和骄傲地说:维德悄悄地成为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代言人。在该系列电影中,谁是最令人难忘的人物呢?答案是维德。对此,其他人望尘莫及。

 

《星球大战·新希望》《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和《星球大战·绝地归来》最令人痴迷的时刻,就是维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当他退场时,这几部电影便有些逊色(起码《星球大战·绝地归来》是这样的)。在今年刚过去的万圣节,我的儿子迪克兰装扮成了达斯·维德,还有许多六岁的孩子也选择了达斯·维德的装扮。那么,又有多少孩子装扮成卢克·天行者呢?而且,你是否曾经看过有人装扮成欧比旺呢?哪怕就一个?

 

无疑,卢克很有魅力,而且他确实很不错,甚至还成为了一名绝地武士。但是,有哪个男孩看完《星球大战》系列电影,随后这么想:我要成为卢克!他的形象太正经了,孩子们很难想成为他。除此之外,他还没有女朋友。莱娅是他的妹妹!汉·索罗则酷得多,他也是我个人最爱的人物形象。汉是一个离经叛道的洒脱之人,但也是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物,这便带来了一点小问题。

 

在一篇出色的论文里,莉迪亚·米利特(Lydia Millet)写道,维德「是《星球大战》系列当中最有性魅力的人物,而且是唯一一个悲剧性人物,鉴于此,他的身上有着一种可怕的美感」。作为一名贵族式人物,「维德自信、优雅而且举止得体。」同时,他也是「《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带给观众的唯一困惑,是电影所呈现的唯一谜团」。杀人技艺高超、冷漠、强势是他的标志性特征。在米利特看来,他「在性方面有吸引力,这是因为他能得到他想要的。」(确实如此。)他使黑暗面看起来变得性感。(难道不是这样吗?)

 

10 汉·索罗是绝地学徒

 

《星球大战》的影迷们就是运用前述阐释思维方式的行家。这里有一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汉·索罗拥有运用原力的能力,但他却不知道这一点。85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么能够逃脱那些赏金猎人的追捕?如果没有原力,他又怎么可能只是简单向右偏了一下头,就躲过格里多近在咫尺的射击呢?(在我看来,这与公认重要的汉与格里多谁先开枪这一问题属于同一类问题。)

 

而且,当汉说道,「孩子,我已经在银河系各个角落闯荡多年,」并补充道,「没有什么神秘的能量场能控制我的命运,」此时,为什么欧比旺会露出那个一切了然于胸的微笑呢?难道不是因为欧比旺在向我们透露一个小秘密:汉·索罗本人是某种形式的绝地学徒!或许,这将给《星球大战·原力觉醒》里汉与凯洛之间发生的种种事情带来新的解读?或许,我们所见到的一幕并不像我们以为自己看到的那样?

 

11 另一个兄弟!

 

在2015年,人们开始议论卢克和莱娅还有一个兄弟!这一假想的线索源于《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片头的字幕叙述,根据该叙述,莱娅「在苦苦寻找她的兄弟卢克(her brother Luke)和寻求其帮助,以使银河系重获和平与正义。」这是一个线索,因为名字「卢克」前面和后面都没有逗号,而实际上本来应该有这两个逗号的。

 

据此,考虑一下这个理论:「由于莱娅只有一个兄弟,因此没有必要在字幕叙述中写出他的名字,这意味着这个名字应当与两个逗号相并排。」而如果没有这两个逗号,「她的兄弟卢克」这样的表述似乎就是在暗示还有另一个兄弟,这就好比在这里说「她的兄弟斯诺克」或「她的兄弟波巴」一样。

 

当然,这样的阐释或许并不正确。

 

12 佛教的视角

 

观察一下尤达大师在《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里身披斗篷的坐姿,他看起来很像佛陀,不是吗?

 

绝地武士是佛教徒吗?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他们主张断绝七情六欲的重要性,还强调通过某种宁静致远的方式超越恐惧和仇恨的重要性。尤达大师有句名言:「恐惧带来愤怒/愤怒带来仇恨/仇恨则带来苦难。」让我们把这句话与佛陀的说法做一个对比:「世间有苦难/苦难有因/苦难可化解/八正道可化解世间苦难。」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把佛陀所说的八正道视作尤达大师对卢克所做的教诲的原型。(尤达大师的教诲是从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属性以及转变路径的观察开始的。)

 

针对绝地武士的戒令看起来很像佛教徒的戒令,而且绝地师父-学徒的关系看起来像是佛教当中师父和徒弟关系的投射。在这些关系里,「正念(mindfulness)」这一概念深受重视,「正念(mindfulness)」是佛教用语,源自禅法四念住经,指有意识地关注当下而不作评价。——译者注或者说,对当下时刻而非过去或未来的关注才是重点。你可以把《星球大战·新希望》以及欧比旺对卢克的教诲视作与正念这个主题相关。

 

13 达斯·加·加

 

加·加·宾克斯是一名西斯尊主,这一说法在2015年年末流行起来。这是对前述阴谋论式阐释方式的实践应用,是一次尤为大胆、怪异却又有说服力的阐释。(「问问你的感觉,你就知道它是对的。」)根据红迪网(Reddit)用户兰帕瓦鲁(Lumpawaroo)的说法,加·加「并非像许多人以为的那样,只是帕尔帕廷所操纵的一个不知情的政治工具,与其说他被操纵,不如说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和帕尔帕廷之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且完全有可能的是,在正传三部曲和前传三部曲中,帕尔帕廷是听从宾克斯指挥的一个走卒」。

 

在前传当中,卢卡斯原本计划在全部三部电影里都给加·加·宾克斯安排像尤达大师那样的重要戏份。宾克斯的行为举止像一个傻瓜、小丑和白痴,但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装疯卖傻,但却是幕后的主导者。他像拉小提琴一样把绝地武士玩弄于股掌之间。根据兰帕瓦鲁的说法,卢卡斯不得不放弃了他的计划,因为太多人讨厌加·加了,他们不会支持加·加扮演这样的角色,而且将其视作种族主义的产物。

 

确实,所有的这一切听起来都很疯狂,但兰帕瓦鲁用细致、勤勉、坚韧和执着的态度详尽阐释了这一理论,使其实际上能够自圆其说。由此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有一个域名为darthjarjarcom的网站专门讨论这一观点。这种说法是对的吗?卢卡斯不得不出面公开否认这一解读,避免其形成真正的势头。

 

现在他会否认这种说法,不过以后呢?


麦读书友会」已开通兴趣群(法律人文实务群)和身份群(学生/律师/法务/法官/检察官)。在麦读书店购过书的读者请加麦读君 maidujun ,发送截图申请入群。长按二维码即可进入麦读书店



关于麦读以及长期招聘:从「麦田」到「麦读」:探寻法律出版的明天

转载投稿与合作联系麦读公号主编

lushuhui@maidupress.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置顶麦读▶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麦读书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