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

四川考古研究院 文博中国 2024-05-06



发掘单位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郑喆轩





项目概况




濛溪河遗址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川东丘陵地区,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左岸,西距资阳人遗址直线约35千米。遗址距今约5-7万年,是罕见的同时发现有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的旧石器时代综合性遗址,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富植物遗存的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物质遗存和相关行为要素最丰富全面的遗址之一,被权威专家论证为“特殊、罕见、价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义”。

濛溪河遗址地形地貌及位置


遗址发现于2021年9月,因洪水冲垮五一水坝及附近河岸发现,同步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发现11个文化堆积有关联的遗址,构成濛溪河遗址群。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2023年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2023年,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并联合国内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法国波尔多大学等)专家团队同步开展年代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埋藏学、微痕与残留物等多学科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



一、地层与年代
遗址地层平均约7.5米厚,堆积连续且清晰,初步可分为3套大的沉积单元。最上部约4米主要为黄褐色及红褐色粉砂质粘土,无文化遗物;中部约1.8米为黑灰色粉砂质粘土,呈明显水平或波状层理,底部存在明显侵蚀面,为湖相沉积,仅最底部与文化层交错地带有零星石器、化石;最下部约1.7米为红褐色粘土质粉砂,为主要文化层,共分为6层,包含大量石器、动物与植物遗存,部分区域被上部湖相层严重侵蚀。底部为红褐色白垩系砂、泥岩的基岩。
经初步但系统的环境考古与埋藏学分析,遗址为古人类多次在水边的占据并随着水的进退而人类栖居的进退所形成,文化层基本为原地埋藏。另外,文化层分布在濛溪河现在的平水位以下,为特殊的饱水埋藏环境,得以保留大量有机质材料。
经碳十四测年,遗址文化层年代超过常规测年上限(距今约4.35万年),经光释光初步系统测年,遗址文化层距今约5-7万年,处在现代人起源扩散的关键阶段。

发掘区三维正射影像图


二、主要遗物遗存
经科学精细发掘、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全部系统采样(对文化层所有土样均收集作为多学科研究土样,其中2023年已收集浮选土样10913份),遗址发现非常丰富多样的遗物。2023年已出土石器、动物化石及碎屑10.5万余件[现场编号石器和化石标本6865件,另从4445份(占浮选土样总量的40.7%)重浮样品中挑选出石制品碎屑15424件,化石碎屑82807件],另有数以万计的植物遗存[294份(占总量2.7%)轻浮样品中挑选出30629件种子、果实,另有芽孢及残碎的枝叶等32784件]和少量木器、骨器及其他遗存。另外,还发现有用火、切割、刻划、琢制等痕迹。

濛溪河遗址群的调查与发现

局部地层剖面(⑥至⑩层为文化层)



三、内涵与价值
初步综合研究表明,遗址的重要内涵价值包括以下5个方面。

1.罕见的全要素物质遗存,特别是极为丰富的植物遗存,在同期、同类遗址中前所未有,显著地增加了历史的丰度和信度。
从生产工具上,发现石、骨、木等所有材质的工具,是罕见的早期加工利用有机质材料的实证。
从生活对象中的动物遗存上,发现象、犀牛、熊、牛、鹿、猕猴、鱼、龟、蛇、蛙、鸟、豪猪、竹鼠等至少30多个种类,包含大中小、水陆空、食肉食草类等几乎所有大类型的动物,显示出古人类对动物资源的深刻认识和广谱化的狩猎能力,是国内最早发现大规模水生动物遗存的遗址,最早发现鸟类和明确利用食肉动物的遗址之一。
从植物遗存上,发现从树木(例:最长约9.6米,树龄最大约210年)到果实、种子再到孢粉,极为丰富地保留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大量植物信息。普遍认为,旧石器社会是一个狩猎采集社会,但狩猎的证据尚不普遍,采集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能依靠想象和少量微观的微体植物化石,濛溪河遗址丰富多样且肉眼可见的植物遗存为探讨狩猎采集经济中的采集经济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证。遗址初步鉴定发现了柏科、壳斗科、豆科、桦木科、茜草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石竹科、葫芦科、蓼科、莎草科等30余科的植物种子、果实。初步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分析表明,种子、果实以人类可食用范畴的为主,其中以坚果类的壳斗科(以水青冈为主,另有核桃、橡子等)、水果类的蔷薇科(以悬钩子属为主,另有桃、葡萄等)为主,另发现有块茎类的莎草科;部分种类(桃等)是目前国内甚至国际旧石器遗址中最早甚至唯一的发现,代表着古人对植物性资源的深刻认识以及可能对相关植物的最早利用。植物的广谱化利用以往被认为是旧新过渡阶段开始,本遗址的出现,将极大地改写史前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历史。另外,发现了比例较高的接骨草和筋骨草,是中医中治疗跌打损伤、舒筋活血的药用植物,可能蕴含着药用植物早期利用的行为。
另外,极为丰富的全要素的动植物资源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环境、气候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材料。

部分核桃

部分炭化种子

  疑有刻划痕(橡子)
2.发现石器以特殊的硅化木作为主要原料并加工小型工具,是华南大的砾石石器传统中罕见的小石器组合,凸显出石器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和晚更新世人类文化的复杂性。
初步统计和岩性分析表明,整个濛溪河遗址群调查及发掘的石器超过95%是由硅化木作为原料,是对单一特殊原料的强化利用;且石器工具类型均以小型的刮削器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小型凹缺器、尖状器、石钻及零星的砍砸器,是华南地区大的砾石石器传统中罕见的小石器组合,且持续稳定的长期存在于濛溪河流域。

部分石制品


3.多种本阶段罕见乃至国内甚至国际最早一批的复杂性行为的系列集中发现,对探讨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起源扩散等关键问题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骨器、木器等有机质材料的加工利用,鸟、鱼、龟鳖、熊等特殊动物及从宏观到微观的丰富植物的发现与利用,在石器、骨骼甚至可能在植物上的刻划等,是国内甚至国际最早一批的发现,这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现象和行为以往多认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甚至旧新过渡阶段才开始出现,过去在这么早的阶段发现其中一项都很重要,而在该遗址则成系列的发现,这更加凸显了遗址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部分动物化石

部分种子遗存


另外,还有用火、切割等其他行为(例:同一区域内炭化的木头和烧过的剑齿象的上下颌,可能指示的是用火加工消费象头的行为;烧过的种子;在熊趾骨上的切割)。

骨锥

木器

切割痕(熊趾骨)

烧过的剑齿象颌骨

刻划痕(石)

刻划痕(骨)

4.罕见的全要素物质遗存及背后系列行为的发现,有助于更全面和高分辨率地透物见人,可以极为罕见地复原一个立体而又复杂的旧石器社会场景,活化一个现代人起源扩散关键阶段的“不简单”的旧石器社会。


5.这是一个文理高度融合、多学科跨领域的重大发现,不仅是考古学意义的,极为丰富的全要素的动植物遗存也将推动我国在古植物、环境、气候及树轮年代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

四、小结
总体而言,遗址饱水环境下保留的系统、丰富的遗存蕴含着详实的古环境背景、完善的生产(石、骨、木质工具)生活(广谱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多样的行为(工具加工、狩猎、采集、用火、切割、刻划等)以及古人类对早期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刻划),从而能够全面立体地反映现代人起源扩散关键阶段的早期人类社会真实图景,是过去认为“简单”的旧石器时代复杂化的综合实证,也是旧石器时代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最佳例证,为深入探讨早期人类对特殊石料及有机材料的认知及加工利用方式,对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广谱化,艺术萌芽和技术与认知能力发展、现代人的出现和扩散等国际重大问题,提供了关键节点的重要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国际性意义。




诚征巡展单位,
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涵清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