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再现史前河洛全景 见证多元文化交流——河南宜阳苏羊遗址
发掘单位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任广
01
发掘背景
苏羊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西部、下村南部,遗址坐落于洛河南岸的二级阶地及黄土台塬上,北临洛河,南望熊耳山,地势南高北低。遗址东西宽约970米,南北长约1050米,面积约63万平方米。
苏羊遗址位置图
苏羊遗址周边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苏羊遗址总平面图
苏羊遗址不同时期聚落范围分布图
依托“考古中国-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大项目,自2021年开始,洛阳市考古研究院联合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连续三年对苏羊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截至目前调查面积120万平方米,勘探面积3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了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龙山时期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基本厘清了遗址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范围。
02
考古发掘收获
仰韶早期环壕聚落位于遗址北部,面积约6万平方米,整个聚落有人工环壕围绕,环壕外西南部有墓葬区,发现有仰韶早期的土坑墓、瓮棺葬、多人二次埋葬坑等遗迹。
苏羊遗址内环壕平剖面图
苏羊遗址发掘区航拍图
苏羊遗址仰韶文化早期人骨埋藏坑
仰韶中期聚落在早期聚落基础上向东南部扩展,面积达20万平方米。目前共发现房址54座。F44和F47为两座仰韶中期大型半地穴房址,为举行公共活动的礼仪性建筑。F4为地面式连间房址,面积约30平方米,墙体为木骨泥墙,大部分倒塌在屋内,在墙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门;地面和墙面经过细致加工,类似现在的“水泥面”。代表了仰韶时期建筑的最高水平。
F44、F47
苏羊遗址房址分布图
F4航拍图
仰韶晚期聚落范围进一步向南扩张。面积达63万平方米。主要发现有墙垣、房址、灰坑等。墙垣现存基槽部分,呈东西向,宽1-1.1米,目前发现长30米,基槽内有密集排列的柱洞,墙垣为院落围垣或聚落内功能分区的隔墙。基槽北部有面积达上百平方米的房址F27。仰韶晚期的灰坑中出土大量屈家岭文化风格陶器。
墙垣
F22航拍图
龙山时期聚落同仰韶晚期分布范围大体一致,自然壕沟外围也有少量遗存发现,主要发现有墓葬、房址、灰坑等。墓葬区面积15000平方米,发现墓葬900余座,发掘墓葬75座,均为竖穴土坑墓,少数随葬玉石钺和石器。
龙山墓葬航拍图
龙山墓葬局部图
出土遗物包括陶、石、玉、骨、牙、蚌、动植物遗存等。器型有尖底瓶、平底瓶、盆、钵、罐、豆、簋、鼎、瓮、陶铃等;骨器有锥、簪、镞、针、镖等;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钺、兽首石雕、玉钺、玉璧等。
苏羊遗址出土仰韶早、中期陶器
苏羊遗址出土仰韶晚期及屈家岭文化因素陶器
苏羊遗址出土骨器
苏羊遗址出土玉石器
多学科研究贯穿考古工作的始终,在发掘过程中注重材料的采集和收集,从测年、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残余物分析、陶器成分和产地的研究、体质人类学、古DNA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综合研究,深入挖掘遗址蕴含的丰富信息。
通过三年的持续工作,我们对苏羊遗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初步认识:遗址从仰韶早期晚段开始营建,修建环壕作为防御设施,环壕外有集中埋葬区;仰韶中期随着聚落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居址区范围扩大,房屋体量变大,出现了面积达上百平方米的大型中心性房址,建造技术也日益精湛;仰韶晚期聚落继续向南扩展,覆盖了南部大面积的黄土台塬区域,在聚落内部更加注重布局和功能分区,开始有意识地修建墙垣加强聚落的内部管理,这一时期周边多元文化汇聚于此相互交融加速了该区域文明化进程;龙山时期聚落延续了仰韶晚期的聚落布局结构,在东部自然壕沟外侧有集中埋葬区,通过之前吸收大量外来文化因素,选择性地进行融合改造与创新,逐步形成自身的文化特性,为之后二里头文化的强势崛起奠定了基础。
03
价值与意义
苏羊遗址是河洛地区古国时代的一处大型中心性聚落,是该区域社会复杂化、文明化的缩影,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苏羊遗址延续时间从仰韶早期一直到龙山文化晚期,文化序列从早到晚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且含有油子岭、屈家岭、红山等诸多文化因素,为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提供了新的材料,遗址呈现出的不同区域多元文化在此交流与融合的场景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的重要见证,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体现。
04
发掘工作照
1
2
3
4
5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张涵清
复审 | 冯朝晖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