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发现 | 广西柳州凤岩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付永旭 陈坚等 文博中国
2024-09-08



2023年6月至1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柳州市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凤岩遗址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遗址远景

凤岩遗址位于柳州市鱼峰区白莲街道大桥社区法山村东南的罗汉山上。罗汉山是一座石灰岩孤山,相对高度约30米。三千河由南向北在其东南流过,并在其东北5公里处注入柳江。罗汉山的北面紧临千亩湖,东南距著名的白莲洞遗址约2.5公里,北距柳州城区约9公里,西南约0.5公里为都乐公园。遗址西、南方为峰丛地带,遗址周边为溶蚀洼地,地势较为平坦,环境极为优越。罗汉山上有多个溶洞,其中位于东侧山腰的洞穴,在山体内部蜿蜒曲折,大体呈“丄”,于山体东、南、北侧各有一出口。位于东侧的洞口编号为A洞厅,方向为220°,洞口宽约6.5、高5米,洞口现已砌有石墙,墙上开有拱门。洞厅面积约250平方米,保存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堆积,洞口外右侧残存有约10平方米原生堆积。南侧洞口编号为B洞厅,方向为225°,因山体坍塌,已将该洞口几乎完全掩盖,洞内采集到少量遗物。北侧的洞口编号为C洞厅,方向为12°,洞口宽4.3、高4.4米,洞口砌有石墙,墙上开门,洞厅内可见明显文化堆积。


遗址于20世纪50~60年代遭到严重破坏,洞厅内上部包含螺壳的地层堆积几乎破坏殆尽。1999年,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首次调查发现,并采集有较多石制品和兽骨,命名为罗汉山凤岩遗址。2000年前后,随着都乐公园的开发建设,社会人员为开发旅游,在罗汉山上修建上山步道,并在洞内硬化地面,塑造佛、神像,再次对遗址造成破坏。同时,将罗汉山更名为仙佛山,凤岩更名为仙佛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调查人员将该遗址登记为仙佛洞遗址。2012年,遗址被公布为柳州市(都乐—帽合遗址群)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柳州白莲洞洞穴科学博物馆、柳州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在柳州市鱼峰区开展洞穴考古调查工作。其中,对仙佛洞遗址复查中,在遗址洞壁上发现有胶结的螺壳堆积,现场采集有大量砾石、燧石制品以及水陆生动物遗存。根据遗址出土遗物和地层堆积情况,联合考古调查队一致认为其仍保存有较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堆积,对探索旧-新石器时代过渡,丰富本地区史前文化内涵,构建本地区史前年代序列等具有重要意义。遂于同年11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


本次发掘采用探方法向下清理。考虑到洞穴遗址的实际情况,布方时采用全站仪辅助,以象限法布方,方向为正方向。在遗址东南100米处设虚拟基点,并洞内布设多处控制点。以A洞厅内东南角为原点。遗址绝大部分探方均位于第四象限。探方规格为2米×2米。根据既往洞穴发掘经验、A洞厅内原生堆积保存现状、地势走向和既往调查情况,分别在A洞口外、靠近洞口处各布设探方两个,在洞厅中部、后部分别布设两排探方。同时,为了解C洞厅内堆积情况,还在C洞厅中部布设一个探方。


发掘工作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采用平剖面相结合的方法,自上而下、由晚至早逐层清理,每次清理按照5厘米深度向下发掘,水平层与自然层发掘相结合。发掘过程中,采用0.5厘米方孔的筛网,对发掘的全部土样进行筛选,绝大部分筛选后的土样,还进行水洗,以期尽可能收集遗物。同时对各地层土样抽样进行浮选,以获取炭化植物遗存。


发掘工作于2023年6月初启动,至11月下旬结束,发掘面积约50平方米。根据初步清理可知,遗址残存堆积最深处约2.85米。洞口处地层堆积亦较深,约2.3米。如果加上洞口处破坏的深度,遗址原有堆积深度应该超过4米。


本次共发现墓葬1座、用火遗迹27处、活动面1处、灰坑3座,同时发现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大量与加工打制石器有关的石料、断块、石核、石片、碎屑等。另外,还发现有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的变化情况,可将遗址划分为上下两部分堆积。下部堆积为厚厚的胶结层,可进一步分为两层,下层为红褐色粘土胶结堆积,上层为黄白色胶结层及钙板层。两层出土遗物相同,主要为大量啮齿类动物的遗骸,以及少量哺乳动物遗骸。绝对年代不晚于距今40000年。


凤岩遗址上部地层堆积剖面

 凤岩遗址下部地层剖面

凤岩遗址下部堆积出土兽骨、牙齿


上部堆积由早到晚划分为四个文化时期。第一期,文化堆积几乎遍布整个洞穴,但其上部地层遭到扰动。地层中包含有少量胶结层或胶结物。本期发现墓葬一座,编号为M1,侧身屈肢葬,颅骨保存较为完整,躯干和四肢骨几乎不存。墓主人为成年女性,年龄在35-40岁之间。其他遗迹主要是用火遗迹,本期发现的用火遗迹有27处,主要是分布在洞口处。文物遗物主要是大量细小燧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石屑等,成形工具数量较少。动物遗存发现数量较多,主要是各类型哺乳动物。此外,水生软体动物数量较多。绝对年代在距今40000~30000年之间。

第一期用火遗迹Z10

第一期用火遗迹Z8

 第一期用火遗迹 

Z8底部红烧土

第一期细小燧石制品



第二期的大部分地层遭到破坏,洞壁厚厚的胶结物和痕迹,可为认识本期地层堆积原貌提供重要参考。本期地层中螺壳等软体动物构成文化堆积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哺乳动物遗骸,主要以鹿科动物为主。工具主要以大型砾石工具为主,其中陡刃砍砸器最具特征,几乎不见或少见燧石工具。绝对年代距今30000~12000年。


第二期凹石

第二期砾石刮削器


第二期砾石砍砸器


第三期地层基本被破坏殆尽,仅在A洞厅深处岩壁上,残存少量堆积。文化遗物仅见少量陶片,主要为黄褐色夹大颗粒方解石。与甑皮岩遗址第二三期或顶蛳山文化陶片的制作工艺、陶质、陶色、羼和料相近。绝对年代距今11000~8000年。第四期受地层破坏影响,未在遗址中发现明确地层。仅采集有极少量陶片,陶片上装饰压印纹,具有浓郁高庙文化因素。距今7000年左右。

第三期夹方解石颗粒陶绳纹片

第四期压印纹陶片


凤岩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是近年柳州地区少有的大规模洞穴考古发掘项目之一。本次发掘最重要发现之一是清理出一座距今三四万年的墓葬。这是近年来柳州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早期墓葬,也是近年广西地区发现的屈指可数的早期墓葬之一,为认识柳州乃至整个华南地区早期现代人起源与扩散、人类体质特征提供重要资料。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遗物丰富了遗址文化内涵。明确了细小石器与砾石石器的地层关系,为探索白莲洞文化提供重要资料,验证了白莲洞遗址的五期文化发展序列。同时,也为构建本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重要资料。华南地区被认为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的史前源泉,凤岩遗址的发掘,既可以研究中国万年文化史提供丰富资料,同时可以明晰华南地区为中华文明形成提供的信息。遗址中出土的陶片,为认识本地区文化面貌,以及与周边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特别是高庙文化陶片的发现,为认识高庙文化向珠江三角洲传播,提供了新证据。一直以来,本地区洞穴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相对薄弱。凤岩遗址的发掘,对于认识本地区史前文化特征和内涵,确立柳州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讨整个柳州地区洞穴遗址、柳州史前史、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体质、古代环境及其变迁和人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执笔:付永旭、陈坚、徐可、韦丽伟、韦新泉、谭慧之)



诚征巡展单位,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邵文柯
复审 | 冯朝晖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博中国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