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 | 安徽阜南县新发现一处商周遗址
2024年1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对阜阳市部分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共调查新石器时代至宋代遗址10处,墓葬3处,清晚期至民国时期窑址1处,此次调查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安徽省阜南县新发现一处商周遗址,该遗址规模较大,保存情况较好,根据其所在位置称其为佛圣寺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了解润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的分布状况提供了新材料。
润河流域相关遗址概况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流域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
润河是淮河中游的重要支流,源于阜阳市临泉县迎仙镇集苇河,东南向流,途经临泉、阜阳、阜南和颍上四县。《水经注·淮水》有载:“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水首受富陂,东南流为高塘陂,又东,积而为陂水,东注焦陵陂。陂水北出为鲖陂。陂水潭涨,引渎北注汝阴。四周隍堑,下注颍水。焦湖东注,谓之润水,迳汝阴县东,迳荆亭北而东入淮。[1]”淮水东北向流,左边汇入润水,润水源于富陂,经富陂东南流经塘陂,东入焦陵陂,焦陵陂朝前流又会润水。河水流经之处积为陂水或形成陂塘,《国语》云:“陂塘污庳,以钟其美。”韦昭注:“畜水曰陂,塘也。美,谓滋润也。[2]”润河位于黄淮平原南部,由于这一地区水源充足,陂塘星罗云布,河道多串连贯通,形成天然利于农业灌溉的水网,滋润着淮北平原,且河流平稳适宜先民长期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润河干流沿岸出现的古遗址群和聚落中心不胜枚举。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情况可知,该流域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时期的遗址数量众多,是文明发展和繁荣的摇篮。
图一 润河流域商周遗址分布图
目前润河流域已调查或发掘的商周时期遗址包括临泉县境内的陈冢遗址、陈小湾遗址、台阳寺遗址、张大营遗址、冢子湾遗址、马寨遗址、吴营遗址;颍上县境内的铜台子遗址、王岗遗址、灵台遗址;阜南县境内的台家寺遗址、朱大湾遗址、黄丘遗址、迎水寺遗址、东岳遗址、贺胜台遗址等(图一)。
本次调查情况
▍遗址概况
佛圣寺遗址位于阜阳市阜南县柴集镇郑楼村石家庄村南,地处润河北岸,南距润河约150米(图二)。遗址保存状况较好,由于常年耕作取土,遗址边缘已不明显,遗址整体为中心凸起的缓坡台地,高1-3米,根据地表陶片分布情况判断遗址现存面积约15000平方米(图三)。
图二 佛圣寺遗址位置图
图三 佛圣寺遗址现状照(南→北)
地表陶片较丰富,多为泥质灰陶,少量夹砂陶,有少量红陶,因现代化机械耕作,地表采集的陶片较细碎,大多器型不可辨,少量可辨器型有罐底、鬲足、鼎足等,纹饰以素面为主,少量绳纹。根据地表采集到的陶片判断,遗址年代为商周—汉代。
图四 佛圣寺前碑
台地最高处有一座现代庙宇,坐北朝南,庙门前东北方向地面平置一块花岗岩材质石碑,其上布满杂草和泥土,经过现场简单清理可知,该碑碑首朝东北方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图四)。通高198.5厘米、宽76厘米、厚16厘米。碑首为圆首,两侧阴刻双龙戏珠及云纹图案,碑额阴刻“皇帝万万岁”,整体形状对称(图五)。
图五 碑额局部图
碑身长158厘米,碑身四周阴线刻边框,正面碑文皆为楷体,直书阴刻,碑底座似有残损,残长15.5厘米、宽31厘米。结合碑文内容判断其为咸丰元年重修佛圣寺碑记,碑文主要记述清代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重修佛圣寺事宜及资助者名单,由于保存不当,部分字迹剥蚀漫漶(图六、七),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重修佛圣寺两廊并塑各神碑记
佛圣寺,颍郡西南六十里古刹也,其始建无可考矣,自前明以迄我朝,聿耸壮丽之观,用徵皈依之众,每岁四月祭赛祈报,远近咸集,巍巍乎,固一□福庇之所也,奈岁月既久,佛殿摧残,道光乙巳,郑姓复为修葺,而两庑仍颓圮如故,爰乃普为劝□,自乙巳历庚戌凡六年而工始告竣,令庙貌重新,神像全塑,所赖乐善仁人齐与玉成之举,捐貲义士共倾金囊之资,以襄胜事用,为之记。
(捐助人姓名及金额,略)
住持僧澄□□□印化
咸丰元年金塑□□
大清咸丰元年 仲春月 穀旦
图六 咸丰元年重修佛圣寺碑记
图七 碑文局部
图八 寺庙屋后石碑
寺庙屋后横卧两块墓碑,来源不详,均由碑顶、碑身和碑座组成,碑顶为硬山式屋顶造型,材质为花岗岩,碑文皆直书阴刻而成(图八)。
西侧碑底座长81.5厘米、宽27厘米、厚22.5厘米,碑身高108厘米、宽65厘米,碑顶长70厘米、宽23.6厘米,有部分埋于地下,地上露出部分厚27厘米,碑文摘录如下(图九):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杏月榖旦
皇清国彦显考倪二公讳裕仁字新齐府君之墓
酉山卯向 男 鸿举 孙 朝铭 阳 曾孙 祖功 贻 舜 伦 奉祀
图九 西侧石碑
东侧碑底座长84.5厘米、宽32厘米、厚30厘米,碑身长113.6厘米、宽71.8厘米、厚24.2厘米,碑顶长75.6厘米,有部分埋于地下,地上露出部分宽26厘米、厚25厘米,碑文摘录如下(图十):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杏月榖旦立
皇清例赠 奉直大夫/宜人 显 考倪大公讳裕善字在止府/ 妣田太 君之墓
酉山卯向 男 鸿儒 孙 朝聘 杰 英 俊 隆 臣 □ 纲 曾孙 祖 荫 廉 奉祀
图十 东侧石碑
▍遗物介绍
本次调查采集到的遗物以陶片为主,另采集到一件石锛残件。
石锛残件(图十一)1件。
2024FF:1,灰色,仅残存上半部,顶部平,单面刃,刃部残。一面磨光,其他面琢制平整。棱角分明,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残长6.9厘米、残宽5.4厘米、厚0.3-2厘米。
图十一 石锛(2024FF:1)
陶器
口沿(图十二)12件。
标本2024FF:2,罐口沿,泥质灰陶,平唇,直口,素面。残高2厘米。标本2024FF:3,口沿,泥质红陶,方唇,微外侈,口沿加厚,下部残缺,素面。残高3.6厘米。标本2024FF:4,口沿,泥质灰陶,圆唇,直口,卷沿,口沿加厚,素面。残高4.4厘米。标本2024FF:5,口沿,方圆唇较厚,平沿,素面。残高3.7厘米。标本2024FF:6,口沿,泥质红褐陶,尖唇,微外侈,斜折沿,沿近唇处内折近直,素面。残高2.6厘米。标本2024FF:7,口沿,泥质红陶,方唇,外撇,卷折沿,素面。残高2.4厘米。标本2024FF:8,口沿,泥质深灰陶,尖唇,微外侈,卷折沿,素面。残高6.2厘米。标本2024FF:9,口沿,泥质红陶,尖圆唇,微为侈,素面。残高2.8厘米。标本2024FF:10,口沿,泥质红陶,卷沿,微侈,素面。残高4.1厘米。标本2024FF:11,口沿,泥质灰陶,圆唇,敛口,素面。残高2.7厘米。标本2024FF:12,口沿,泥质灰陶,圆唇,微外侈,折沿,素面。残高2.1厘米。标本2024FF:13,泥质灰陶,圆唇,直口,素面。残高3.9厘米。
图十二 口沿1-12,分别为2024FF:2-13
腹片(图十三)9件。
标本2024FF:14,腹片,夹砂灰陶,器表饰绳纹。残高4.4厘米。标本2024FF:15,腹片,泥质灰陶,器表饰交错绳纹。残高3.5厘米。标本2024FF:16,腹片,泥质灰皮红陶,器表饰绳纹。残高2.9厘米。标本2024FF:17,腹片,泥质灰陶,器表饰绳纹。残高3厘米。标本2024FF:18,腹片,泥质红陶,器表饰篮纹。残高2.1厘米。标本2024FF:19,腹片,泥质灰陶,器表饰粗绳纹和凹弦纹。残高4.7厘米。标本2024FF:20,腹片,泥质灰陶,器表饰粗绳纹。残高3.2厘米。标本2024FF:21,腹片,夹砂灰褐陶,器表饰交错绳纹。残高3.0厘米。标本2024FF:22,夹砂灰陶,器表饰刻划纹。残高2.6厘米。
图十三 腹片1-9,分别为2024FF:14-22
器底(图十四)4件。均为下腹、底部残片。
标本2024FF:23,器底,泥质灰陶,平底,边缘较厚中心略薄,素面。残高2.0厘米。标本2024FF:24,器底,泥质灰皮红陶,平底,素面。残高4.5厘米。标本2024FF:25,器底,泥质灰陶,平底,边缘较厚中心略薄,素面。残高2.3厘米。标本2024FF:26,罐底,泥质红陶,平底,腹部以上残,素面。残高3.8厘米。
图十四 器底1-4,分别为2024FF:23-26
器足(图十五)2件。
标本2024FF:27,陶鬲器足,夹砂灰陶,足尖缺失,表面纹饰因现代机械化耕作破坏,仅见少部分绳纹。残高4.1厘米。标本2024FF:28,陶鼎器足,夹砂红陶,足尖缺失,素面。残高5.0厘米。
图十五 器足
1 鬲足(2024FF:27)2 鼎足(2024FF:28)
收获
▍对于遗址性质的认识与年代判断
从润河流域商周时期遗址分布图可以看到,润河上游段遗址呈片状分布;中下游段遗址沿河流两岸线状分布,且多数遗址位于润河北岸。润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在距离河流1千米的范围内分布数量最多,随着遗址与河流距离的增加,遗址数量逐渐减少。从各遗址点分布情况看,河流水系仍是这一时期人类居址选择的重要因素,“临水而居”为各遗址居民提供了水资源和渔猎资源,这是先民延续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润河流域是商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早在20世纪上半叶润河河道中曾相继发现商代铜方鼎、龙虎尊、饕餮纹尊等商周青铜器,此后该流域附近的王岗遗址、郑家湾遗址也曾出土过一批商周青铜器[3]。近年来,随着台家寺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一处具有完整围沟,拥有大型台基和房址,存在铸铜遗存和商代贵族墓葬等重要遗迹的高等级商代聚落遗址呈现于世人面前,台家寺遗址的发现为安徽乃至南方地区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4]。润河素来就有“润水金道”或“鲖水金道”的美称。因其地处平原和缓地带,水流优势明显,为商周时期淮、汝漕运及南铜北运的畅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润河在中原王朝同淮夷部族的作战、交往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润河流域已发现的台家寺、铜台子等遗址都是中原王朝经略润水廊道的重要军事据点,佛圣寺遗址与台家寺、铜台子等遗址规模相近。
佛圣寺遗址点采集器物多为陶片,可复原器少,但通过对遗物的综合观察及对比研究,仍然可以对遗址的文化面貌进行初步推断。
▍意义
总之,润河流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河流,润河承载的文化内涵非常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此次调查新发现的佛圣寺遗址规模较大,保存情况较好,且地处干支流交汇处,位置特殊,为润河流域先秦时期的考古研究新添了一份重要材料。
参考文献
[1] 郦道元.《水经注校正》卷30《淮水》[M],中华书局2007年,707页。
[2] 陈桐生释注.《国语》卷3《周语下》[M],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35页。
[3] 葛介屏. 安徽阜南发现殷商时代的青铜器 [J]. 文物, 1959, (01): 2.
[4] 何晓琳, 宫希成. 安徽阜南县台家寺遗址发掘简报[J]. 考古, 2018, (06): 3-4+127+5-13.
作者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诚征巡展单位,携手宣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编辑 | 卢 阳 实习编辑 | 邵文柯
复审 | 冯朝晖监制 | 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