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一生!35年坚守一所山村学校,河北57岁老教师:离开,对不起我的良心
河北青年报《家长会》周刊官微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一座大山,一所学校,一个学生
这就是今天要讲述的主人公的故事
一个人坚守大山一年,两年
可能平常人咬咬牙就能过去
难的是这一呆就是三十多年
他就是
张家口阳原县揣骨疃镇中心校
香草沟教学点的一名代课老师——马斌
出阳原县城,沿243省道向南,跨桑干河,穿揣骨疃镇,再在蜿蜒崎岖的村道颠簸半个多小时,就抵达了恒山脚下的小山村香草沟。
在香草沟村西北坡上的教学点,只有一位老师,一个学生,师生二人是这个山沟沟里最特殊的存在,也是最靓丽的风景。
1
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
2019年3月4日,是学校开学的日子。
这一天马老师像往常一样把一切都打点妥当,
迎接他唯一的学生——朱琪的到来。
每天在上学前,
马老师总是要走一段山路
从朱琪家人的手中把他接过来,
香草沟教学点建在半山腰,是整个村里建设最好的房子。走进校园,一眼就可以看到一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这对师生最庄严的守护。
在开学第一天,马老师担任旗手,带着朱琪进行了升旗仪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朱琪举起右臂,向国旗敬礼。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在这所只有一名老师,一名学生的学校上空……
香草沟教学点是阳原县最偏远的教学点之一,生源覆盖香草沟、金卜罗和小井沟3个小山村。
但是由于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近些年,随着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都随着父母进城上学。以香草沟为例,村民总共约有800多人,现在村里只有300人,大多剩下中老年人,久而久之教学点只剩小井沟村的一名学生朱琪。
2
“离开这儿,对不起我的良心”
在村口初次与马老师见面,他从一群羊后面走过来,笑脸盈盈。个子不高,步伐矫健,常年的风吹日晒使他的脸庞变得黝黑,声音温和又不失力量,这是他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1984年中专毕业后他成为阳原县小井沟学校一名代课老师,从此和山里娃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57岁的他已从教35载,35年来不知把多少贫困山区的孩子送入了知识的殿堂,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最开始教课时,班里孩子能达到30多个人,六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间教室上课。村里条件艰苦,不通自来水,都是用管道把山里的水引到村里的水井中。以前每次吃水都要走一段山路,挑着担子去村头水井打水。现在虽然条件有了好转,但是整个山村仍然很破旧。
这几年不断有学校高薪聘请他去任教,他有很多次机会,都可以离开这里,但是他一并拒绝了。
贫困的山村,生源越来越少,就剩下几个孩子,家里经济条件都比较差,我如果离开这儿孩子们上学的情况会更困难,这样我对不起自己的良知。
3
山沟沟里的“教育家”
(1)多媒体辅助教学
马老师虽然已经五十多岁,但用起电脑辅助教学时十分熟悉。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很多教辅用书,“我在给这个孩子讲课的时候就结合他的情况参考着这些书给他讲课。”
教室的黑板也是智能的,在装智能黑板之前,中心校还专门派人过来教他,“其实我自己看说明书就学会了。”马老师告诉记者。
(2)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交谈中,马老师一直这样说:
不要违背教学规律,一般情况下,孩子在12岁之前尽量不要离开妈妈去住校,再好的生活老师也不如孩子他妈。
在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一个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得一百分都重要。
学生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在每个阶段都要做适合事情。玩也是一种学习。现在朱琪就是要玩,好好玩,每次下课之后去玩球,玩五子棋等等,有时候我和他下棋,我都赢不了他。
马老师和朱琪课间玩球
(3)培养众多山里娃走出大山
香草沟的学生从这上到二年级就要到附近的双塔学校去上学了,这几年,双塔学校前三名学生都是香草沟学校的。马斌老师向我们回忆:很多农村学生按照正常的说法来讲并不比城市孩子差。
“我已经教了600多名学生,不少学生已经成家立业。我的学生里至少出了20多个大学生,还有7名硕士研究生,3名还读了博士。”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小旭,现在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我平时种了点地,当时这个孩子个子不高,经常拿着一把小铲子,跟我下地干活。他名义上是在和我干活,实际上是在让我给他辅导作业。他有个好习惯,一夏天连根冰棍都不吃,妈妈给他的钱都省下来买书。”
最让马斌引以为豪的,不是他曾多次荣获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而是他培养的众多山里娃走出了大山,有了出息。
马斌老师虽身处大山,
却潜心研究教育规律,
在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作,
让荒芜的田间地头结出希望的硕果。
4
一次特殊的家访
寒假期间,我们跟着马老师去家访,从学校出发,远处蓝蓝的天空和苍凉辽阔的大地界限分明,行走在乡间小路上,马老师的身影孤独而又坚毅。风在耳边呼呼的吹,马老师向我们讲述着一路经过的房屋是谁家的,什么时候建的。
沿途沟壑纵横,周围都是没有人住的废弃的房屋,途中有一个将近五米的坑,坑上都是石子,马斌老师已经将近六十,但是仍然身手敏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下去了,而同行的几个年轻人都不敢从那走,选择了绕行。
身手敏捷的马老师
“遇到下雨下雪天,我都是抱着孩子过来,就害怕孩子掉下去。”眼前的这条路,他走了不知多少遍。每天上学的时候他都要走一段去接这个孩子,放学之后则把孩子送到他妈妈手中。
沿着这条满是石子,高低不平的路,我们到了朱琪小朋友的家。马老师坐在朱琪小朋友的家中炕头上给他检查作业,我们捕捉下了这一温馨的一幕。
马老师对待朱琪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或者朱琪妈妈有事不能接他的时候,马老师总是会留下朱琪一起吃饭。
朱琪的爷爷,爸爸,姑姑都是马老师的学生。当朱琪妈妈被问到:别的孩子都走了 ,为什么你还让孩子留在这上学?她回答: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是马老师的学生,我们了解马老师,把孩子交给他我们放心。
现在,马老师回忆起这些仍然很感动,他说: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
回去的路上,
走在这个空旷的田间地头,
马老师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35年,
他从一个年富力强的小伙子
到如今年过半百,
背已没有当年直,皱纹也早已爬满了额头。
他正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他说的话,
“能让他们学到知识,走出大山,
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是我毕生的愿望。”
5
“老师”是他一生最自豪的称呼
朱琪,见到陌生的叔叔阿姨不一会儿就相处的特别熟,在课堂上也经常大胆发言,和马老师互动。虽然这所学校只有他一个学生,但是从他的表现中看不出任何孤独感。
马老师告诉记者,
“平时我经常鼓励他多说话,在课堂上也让他多发言,尽可能多的训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山沟的孩子也要敢说话才行。”
孙丽杰,马老师的学生,现在是张家口宣化区的一名小学老师,他告诉记者,
“我现在也是一名老师,有时候回老家见到马老师,也和他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觉得老师的教育方式到现在也不过时。
老师经常给我说,教孩子的时候一定记得,多鼓励孩子,多付出爱,别看孩子小,总有一天他会懂事的。这句话我记到现在。”
我上学的时候,村里面都不上晚自习,没有电灯,就是生炉子,马老师当时找人接了电灯,我们就特别高兴的晚上在教室写作业,听马老师讲故事。”
从教三十多年来,周围的几个小山村的村民都认识他,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六七十岁的老人,谁见到他都会叫他一声马老师。“每次听到他们叫我老师,我的心里都挺自豪的。”
马老师平时种了几亩地,到秋收的时候,不用马老师说,学生的家长就把机器开到了马老师地里,帮他收割庄稼。
马老师说,
我们这里的小山村虽然贫穷,但是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我在这里虽然每当孩子们放了学,学校里空荡荡的,只剩我一人,也挺寂寞的,但是想到村里的孩子们都成了才,改变了命运,我觉得这些年的坚守都是值得的。
马老师每天站在这里目送孩子离开
“您打算在这待到什么时候?”
“待到我干不动为止吧!”
马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妈,月薪5000和月薪5万遇到的男人是不一样的”,这封女儿写的信火了
来源:河北青年报记者李梦颖、杨利军
编辑:韩雅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