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蚂蚁摄影奖”(第十届)揭晓,李克君斩获大奖,苏里、鲍时代、王大可获优秀奖

蚂蚁摄影奖 蚂蚁摄影
2024-08-31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2021年2月26日晚,2020“蚂蚁摄影奖”(第十届)揭晓,评委萧沉在颁奖群及同步直播颁奖信息的多个微信群宣布各奖项,共3200多名影友在线观看了颁奖典礼。最终,李克君凭借一组《垄歌》斩获大奖,优秀奖由苏里、鲍时代、王大可获得,获得入围奖的是刘滨、马晓春、杜永盛、李刚、丁文成、项新平六位影友。



2020“蚂蚁摄影奖“(第十届)简述

萧沉 

2021.2.19


本届319组参赛来稿图片,虽比上届少了近百组,但参赛作品质量感觉比上届要高,职业摄影人的参与数量也明显增多了。锦上添花的是,本届来自于民间所捐赠的奖金数额,也是蚂蚁摄影奖十年来最高的,共有75位捐赠人,承诺捐赠的数额合计为33521元。感谢你们坚定不移地支持蚂蚁摄影奖!感谢你们对摄影的无限热爱与无私奉献!

本届的参赛来稿,一反以往历届以社会人文纪实摄影为主的形态,观念摄影的数量大增,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强。这是好事,也是摄影向前走的大趋势。由此也可感到,有想法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了,想表达自我思想感受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了,强调主观意志的摄影人越来越多了。虽然180年前摄影诞生时的原教旨是客观记录与还原真相,但这个任务早已转交给动态录影了,甚至已转交给了无处不在无需人控的摄像头。

今天我们所注重和强调的“真相”是人的灵魂,是藉由摄影所呈现出的“心相”。一百多年来,摄影早就不满足于当初只对写实绘画的大举侵吞,早就开始了也要“印象主义”,也要“表现主义”,也要“超现实主义”......但归根结底,作为后来者的摄影是包容与开放的,并藉由先进的工业科技手段,率先摈弃了在技艺层面上的低阶角逐。

有关对本届参赛来件的评审,我曾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不能转向太猛,依旧给予社会人文纪实摄影以合适席位。与此同时,对一些表达自我个人感受的作品我也不是十分满意,且以为大有可拓展深入的思想情感空间和表达方式,这有待于摄影人再继续探索体悟吧。实验性的作品显然是有风险的,实验与创意本身就是风险,但我提倡,并期待下届能看到令我击掌的作品。是为弁言简述,不赘。



2020“蚂蚁摄影奖”(第十届)大奖


奖金21450元


李克君《垄歌》


创作说明:

在开封北郊黄河滩区这片土地上,村民们把黄土当舞台,把蓝天白云当背景,无拘无束、畅快淋漓地进行着他们的本色表演,演绎着他们的性情和历史。

尽管这里的村民们靠土地为生,收入微薄,但他们知足常乐,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画面中,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中国传统农耕生活中农民的幸福感在这样的笑容中得以影像化。

不过,在急进的现代化浪潮中,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正在朝着现代工业文明加速转变。伴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那曾经强大和稳定农耕文化关系已经到了终点,来自土地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将很快离他们远去。他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黄河滩区这片土地,已经被重新规划,村庄将不复存在,村民们将集体搬离。可以预见到的不远的将来,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那从黄土生发出来村民的憨厚的笑脸、淳朴的民风以及温暖的乡情,将成为昨天的故事,就像史书中的一个段落,成为一个静态的想象……

“垄歌”是一种农药的名字。一次在农村拍照时,偶然看到农家院墙上张贴的一则杀虫剂的广告中“垄歌”这个名字,感觉既响亮又喜庆,与我多年拍摄的乡村主题相吻合,于是借用过来,将作品命名为《垄歌》。
                                                         
拍摄时间:2010年至2020年
拍摄地点:开封市北郊黄河岸边
























评委萧沉点评:


蓝天-白云-金灿灿的谷物-绿油油的田野,多么健康亮丽且充满阳光的社会主义乡村新中国大背景啊!而农民们的衣著服饰无论多么艳俗或低档,劳动工具无论多么落伍或简陋,他们幸福的笑容却依然灿烂如开花馒头......

 

没有比中国农民更简单朴实的了,无论是审美还是幸福感。然而,正如作者所言----“垄歌”其实是藉用了一种农药杀虫剂的名字,这种农药主要针对的也是蚕食农作物的害虫。而伴随大跨步的“乡村城镇化”进程,这种简单原始的农耕生活景象,其实也在迅速消失并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了。福兮祸兮?不好说,也不知道。而“幸福感”究竟又是什么?社会各行业各阶层民众的认识与理解恐怕也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样,“快乐”永远是简单的-基本的-普遍的,“痛苦的苏格拉底”毕竟只有一个。

 

就此组作品而言,我对作者的思想维度与表达能力是持肯定态度的,尽管他动用了一些“美术化”的手段,将背景和笑容等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渲染和夸张处理,但摄影依然是“底子”。有关对原始图片大动手脚的做法,尤其主旨是记录与实证目的的纪实摄影图片,以前我不是很赞成。但此组【垄歌】不是记录与实证目的,而是作者就世态情境的一种自我思想表达。打破摄影的边界并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道路有很多条,手段与方式也五花八门,没有既定的限制与标准。尤其是进入当代,各种跨界技术皆可动用,目的只有一个----只要有助于合情合理的精准表达。

 

我将【垄歌】选入本届蚂蚁奖后,才得知此组作品的作者是河南-开封的李克君。十多年前在平遥摄影节上我们见过面,也知道他是个摄影老手了。同时我也以为他之于摄影,惊世骇俗之作虽不易出,但至少也是个拍不坏的人了。职业摄影师的生涯与深厚阅历,既会让他养成一种摄影惯性,也会促使他摆脱惯性而不断思考变革。我想,李克君在摄影上应该是一个不断求变的人,从他以往的作品看,他也有这个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笑容”这个表情显然很可疑也很好玩,随你怎么理解都行。二三十年前,我曾在画家方力均和岳敏君的作品里见过这种几近荒诞谐谑的笑容。时逢当下,我也想每天都这样笑著,不再说话......



2020“蚂蚁摄影奖”(第十届)优秀奖

共三名,各奖奖金4000元

苏里《诺曼底的痕迹》

创作说明:
这里留下了人类最残酷战争的痕迹,这里也留下了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们写生的痕迹,这里也有出产世界最优质的牡蛎和奶酪的痕迹,这里也留下了对于我的内心不可磨灭的痕迹。这里有过血腥,有过艺术,有过浪漫,有过美丽,更有我的成长经历。
 
 从巴黎开始摄影,这里就伴随着我从懵懵懂懂,步履蹒跚到慢慢走向职业化,这里,这里的天空抑郁深远,这里的云翻滚厚实,这里的空气凛冽甘甜。我人生拿起相机的时候,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里,总是回去看看那些端详了千百遍的痕迹,捋了又捋那些经历过千百遍的关系。

 这里就是位于法国的西部,整个欧洲大陆的西边,诺曼底大区。我断断续续的拍了它很久,主要记录下来这些年我心里的痕迹和变化吧。
























评委萧沉点评:

1944年6月初,约28万参战盟军以阵亡5.7万-受伤或失踪15.7万的代价,成功从法国诺曼底海滩登陆;而德国守军也以阵亡2万-受伤6.7万-失踪近20万的代价全面溃败了。二战史上这片残酷血腥的天空-海水-大地,如今格外湛蓝与平静,甚至颇富诗意。不不不,是作者拍出了诗意!

 

然而,这种诗意之外,我感到的却是虚幻与迷惘!尽管那个被移到海水中的水泥碉堡,感觉比整个大海还结实沉重;尽管延伸到海面的栈桥像一座能让你与上帝沟通的天梯;尽管拉烟的飞机与游人之间所形成的时空感如同历史与今天......但林立的白色十字架和一排排虚空的黑色折迭椅,似乎在说----黑白无非一瞬间,虚实无非一场梦。

 

虚幻与迷惘,正如那个身着当年德军军服并戴着墨镜的人,镜片上反射出的蓝天白云,你认为是过去也行,现在也行,未来也行;心情也行,思绪也行,憧憬也行。但生活在法国多年的作者,或许已被法国和诺曼底异化了,因他以往的人生就在那里,他的职业摄影历程也始于那里,他对诺曼底充满了需要反复回去认识的情感。而他拍出的诺曼底,很像那只飞往陆地的海鸥,引领着人们再重蹈一次诺曼底登陆,看看究竟会有什么感觉。



鲍时代《把你的手给我》 


创作说明:

在野草的纠缠不清中

发现一条小路,跟着我走吧

山谷在画眉的啼鸣里渐渐变空

像一只旧手套

抛在河流的上面


一条几乎难以觉察的小路

伸到林子深处

又清晰起来,自己的脚

被早晨的光线装饰成

生满绿苔的石头

跟着我走吧,在寂静的空气里

不要说话


牲畜的叫声

从我们的身边传来

通过树木与树木的缝隙

你转头就能

看见模糊的房屋和一只

蹲在树叶之间的

白鸟

跟我走吧

很快就会到达                             


有关故乡的记忆始终萦绕心头。这是个最慢长的一年...我在城市里寻找过往的风景:在水洼里照见潭水,在垒石里遇见山峦,在耳朵里聆听虫鸣,我在寻找我……从我体内飞走的白鸟!


眼前这个懵懂的孩子,继续着他不寻常的游戏. 如同曾经的我,爬上岩石,狂呼大叫,累了躺在草地上,看风起云涌。现在我走了,在生活里迷失,母亲在天黑后遍寻不着。


枕着一夜的雨声醒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把你的手给我》


评委萧沉点评:


有些摄影人是把摄影当诗来拍的,因为你看他的图片不是那种拍什么就是什么的图片,他拍一条河,表达的却不是你在照片上看见的那条物质的河,而是他的某种心绪或感觉。我以为此组图片的作者便是。其实,万事万物皆可成诗,只要心里有。而诗是什么?就是感觉,就是对世俗思维逻辑和语言逻辑的反动,就是“不好好说话”乃至“不说人话”。比如“春天啊/春天是我的品质”(海子)。于是,读者晕了,春天跟他的品质有何关系?于是就开始瞎猜,他指的是能给人以温暖么?还是能给人以活力?抑或是别的什么?

 

像朦胧诗一样,不确定性是此类摄影作品的特征。你不能具体地加以解读,一具体就错。你只能咂摸他图片所传递出的调子或味道,是伤感还是喜悦,是渴望还是绝望,是无奈还是抗争,是清醒还是恍惚......此组【把你的手给我】,调子显然是黑白之间的“灰色”,不喜也不悲,但能嗅出一丝渴望。有关故乡的记忆和貌似丢失的自我,甚或包括理想,他想努力抓住并找回来。玻璃缸内的游鱼和缸外的死鱼,溺于玻璃器皿中的人偶,漂浮在水面上的水黾,水龙头凝固的冰柱,握在手中并反射出灯光的圆镜,指针停在下午4点半的表盘,模糊的人脸和宇宙星河,惊悚卧在野外草丛间的猫,鸽子一样飞翔的白鸟,头枕双臂仰面而睡的人......图片中呈现的这些意象,或许能帮助读者接近作者的内心。

 

不过,有人或许会说,这片子简直就是让人猜闷儿,感觉也是头疼屁股疼的无病呻吟,累不累呀,走不了这脑子,不看了行嘛!行,我也就此收笔,只当什么也没说,头枕双臂睡觉去。



王大可《大可&小可》


创作说明:
大可小可,是我和女儿的名字。
希望她长大以后能像我一样优秀,一个优秀的股民。


2014年元旦,山东青州市,我俩的结婚照。 


2018年冬,山东省青州市,雪地里的爱人。


2019年秋,山东省青州市,一个裂开的石榴。


2019年秋,山东省青州市,孩子出生。


2019年冬,山东省青州市,小区外结冰的河。


2019年冬,山东省青州市,晒太阳的孩子。


2020年初,山东省青州市,火疖子。


2020年春,山东省青州市,小区里的废弃的椅子。


2020年夏,山东省青州市,落地灯。


2020年秋,山东省青州市,飞虫。


2020年夏,山东省青州市,床单上的尿痕。


2019年秋,山东省青州市,医院宣传画上的划痕。


评委萧沉点评:


此组图片,作者先是将夫妻二人的新婚以“手铐”的方式“套牢”,由此象征终生不离不弃的愿望,随后便展开了对美好婚姻“结果”的叙述。冬天雪地中站立的妻子已看不到面孔,感觉是一种“无我”或“舍我”的意味,抑或是开始经受孕期考验的寓意,因为次年秋天,女儿“小可”便诞生了。“裂开的石榴”这个意象,我以为在女儿“小可”诞生前用得好,既象征着孕育,也暗合了新生命即将破壳而出。而小可诞生后的图片,则又是冬天中的冰河,或许是想表达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将面临最初的艰难吧。我忧心于沙发上的那只雏鸡,那么弱小,却要面对落地灯上无数的飞虫。然而,这就是人之初,虽然父亲“大可”已为女儿“小可”灭掉了世上的一切侵扰。我以为父爱其实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言说,但作者的表达很精彩,真没想到他会用床单上那一小片“爱心”形状的女儿尿痕,这也是整组图片中的点睛之笔,我鼓掌!然而,作者的表达并未由此戛然而止,最后一张医院宣传画上划痕的图片,像是一篇散文的“豹尾”,意味深长!



2020“蚂蚁摄影奖”(第十届)入围作品

共六名

刘滨《丰子恺,丰子恺,丰子恺……》


创作说明:

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如此,人物亦然。名人,某种程度为公众所创造,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历史的模糊,其形象不断被解构,建构……
 
丰子恺,作为桐乡市的文化标签,旅游名片,在大街小巷处处能看有关丰子恺漫画元素的衍生物:政府宣传栏、商业广告牌、墙画,以及各类资本化的产品。它们被二次挪用,创造,形成了语境碰撞和时空错位的具有当代性的独特景观,以期更符合今人需求。我们重塑丰子恺,反过来丰子恺也在影响着我们。这是一种彼此影响、塑造的过程。而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其最终的精神指向,就是要在艺术的领域,构筑一个对抗现代科技文明的精神世界。
 
现实中,我们在瓦解漫画里的世界,又在这个世界里硬生生地摁进无数个我们试图恢复的漫画里的世界。我照片的所有素材,皆来源于互联网图片:丰子恺漫画和一堆劣质的免费的摄影照片组成。看似毫无相关的媒介、世界并为一处,乍看“相安无事”,细看“漏洞百出”。我甚至在后期制作中故意流下这些蛛丝马迹。它们廉价,在海量的互联网图片观看中,如沧海一粟,甚至粗糙到无法放大。
 
就在这种材料、媒介和场域的转换中,摄影的媒介性的特点便自然浮现,和绘画同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交互性和差异性,可以在一个画面里同时出现,但是他们却有完全不同的外观和内涵。这些丰子恺漫画的素材,我并非全部使用丰子恺真迹,还故意混入了后人以假乱真的丰子恺伪作,他们借丰子恺以获利。这些伪作,让人真假难辨,到底哪个是丰子恺真迹呢?我们眼中的丰子恺是丰子恺吗?我们是否真的认识丰子恺,热爱丰子恺?………我把一系列问题丢给观众。这种对观众的真与假的欺骗中,我——丰子恺真迹——伪作——观众,四重身份的建构中,延伸了空间,指向一层一层的显现出来。某种程度,作品本身成为了我和观众共谋编织的骗局。
 
作品试图对丰子恺进行解构和重塑,参杂真迹与伪作,而作品本身就是解构和重塑,真与假共存。我和所有人一样,其实都在消费丰子恺,为我所用而已。


















评委萧沉点评:


我预想到让这组作品获奖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太“美术化”了,太“嫁接”了,太“跨界”了,几乎已将摄影的成分挤兑殆尽。但这也是一组在众多参赛来稿中难得一见的创意作品,摄影的成分在画面所占的空间比例虽极少,却正被凸出强调了出来。不过,让你更想不到的是----即便是那一点点残余图片的成分,也不是作者拍的,而是下载于网上的,许多甚至像素极低,无法放大。即便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作者事先也特别说明“混入了伪作”。

 

显然,作者这次不是来跟大家拚摄影技艺的,而是来拚“思想观念”或想法的。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作者并非旨在表现画面“皮相”所呈现出的情景,至少不是只想表达“濒危的树木/烟囱污染的环境/浮华的假圣诞树/写于山石上的庸俗词语/古典建筑中的土堆与垃圾场/斑驳难看的月球/面临拆迁的房屋/高楼大厦屋顶的假自然环境”......因为主题很明确,是重复了三遍的“丰子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三遍后的感觉是更加强烈的感叹!丰子恺先生怎么了?丰子恺先生的画儿又怎么了?作者为什么在画中植入了不是丰子恺原作里的东西?

 

今天我们所接触到的有关丰子恺先生的一切,似乎都需打个问号。尤其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全民都在消费丰子恺!连城市围墙宣传画上的道德说教也在消费丰子恺!我想,这会儿丰子恺先生一定肩负他的小猫坐在浮云上说----“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马晓春《面目全非》


创作说明:
画面中这些坚硬的宋代石像,默默地站在原野上已经数百上千年了。 
在自然的风化和人为的损坏下,如今有些已经变的“面目全非”。 
自然风化固然可惜,可人为的损坏却更加可怕, 
这些模糊不清的石像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我感慨这种物是物非,物是人非的无情与无奈…… 




















评委萧沉点评:


河南-巩义-宋陵的石像生,去拍的人可能很多,但专捡面孔五官被抹平或无头的石像生拍,我想作者大概是出于对文物遭损而生发的无奈与慨叹吧。是的,全国各地因自然风化或人为破坏的石像生太多了,作为摄影人,也只能拍些片子振臂呼吁一下,其他问题也解决不了。当然,这组照片一俟作为投稿参赛的摄影作品,就又多了一层“艺术”的概念,由此也让我生出一些形而上的认识与理解。

 

说实话,我已不大关心文物保护的问题了,也不是我能操心的事。看到这些面孔被抹平的人物与动物雕像,从哲学与艺术的角度看,倒有了另一种感受。二十多年前,我在老友吴祖光(木雕家)那里就看到他的木雕人物面孔皆无五官,而被极简掉五官的面孔,那时我便以为更具冥想空间,人物大气呀!五官啊,整那么清楚干什么?知道长成什么样子干什么?能看到喜怒哀乐的表情干什么?

 

庄子笔下的混沌就没有五官(七窍),南北二海的倏与忽好心帮他凿出七窍,反而把他给凿死了。而大是什么呢?就是混沌模糊。此正所谓大象无形-大器免成,少些什么正好,倘都全了,也就完了。由此我想,神佛之类其实也都大可不必五官清楚,否则就太人间了,就太限制信众们的想象力了。哲学地看,人亦如此,你是秦皇汉武也不行,唐宗宋祖也不行,早晚会被光阴的恒沙整得嘴脸模糊,思想混沌。你早就不是你了,你早就不认识自己了,你甚至永远也搞不清你是谁。



杜永盛《边》


创作说明:

长城在晋北横穿而过,当地老乡称为“边”。

山西大同新荣区,2014年  一辆毛驴车穿过断长城隘口


山西大同左云县 2015年   长城边上,打谷场的孩子


山西大同阳高县 2015年   长城两边寥寥的游客


山西大同阳高县 2014年   年久失修的城堡门洞


山西大同阳高县 2016年   荒野中,仅存的长城烽燧


山西大同左云县 2016年   八台子教堂遗址,游玩的一家人


山西忻州偏关县 2014年   长城垛口旁,新修的佛像


山西大同天镇县 2016年   为保护长城,给墩台加了个铁箍


山西大同左云县 2014年   长城下玩耍的孩子


山西大同天镇县 2014年   风化的城堡静静伫立在山里


山西大同左云县 2014年   一群羊在长城墩台上吃草


山西大同左云县 2014年   长城脚下村里,绑扫帚的妇女


评委萧沉点评:

山西-大同我去过两次,只看过云冈石窟,不知道那里还有明代长城遗迹。看到作者拍的这组叫【边】的长城,才知道那里的乡民把长城称作“边”。这个字好,言简意赅。自春秋战国以降,历代长城本就是中原与北方游牧部族之间的边界,且以此作为防备侵袭的人工屏障。但今天想来,历史上的长城其实也没能挡住谁,你说它是装饰性的“花边”似乎也行。

 

作者的这组【边】能看出他在掌控影像上素养,也比较善于观察取景。就主题内容而言,他没想说什么,投稿甚至也没有文字简述。有些摄影大概本来就不必说什么,就是看看而已。边,你能说什么呢?说遗迹保护么?说附近乡民的日常生活么?说历史上的黄土夯筑么?一个摄影人,觉得应该去看看土长城,于是便走到那里,把看见的一些景象拍下来,画面干净朴素,有黄土的气息,有岁月的痕迹,有边塞的沧茫与浑厚,有固守在边地的生机......或许这就够了。

 

对没有什么说明文字的摄影图片,拍摄者未必就没多少感受的话要说,只是无须过多解读或解释而已,抑或也是想给观看者留有更多自己认知的空间。尽管图片这东西很诡异,全部的景象即便都展现在图片上,观看者也不见得就能洞察出拍摄者在拍摄时所持有的背景或动机,而图片上所呈现的事物也不见得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边】的作者将这组图片黑白化,亦有审美的倾向和将此种摄影视为艺术的因素,亦如以往王征拍摄的【西海固】,苍凉之外我也愿意选一幅挂在家里当画儿看。



李刚《脱贫致富之路》


创作说明:

贫富悬殊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中国亦然。虽然GDP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但是还有6亿人的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中国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之路仍然是任重道远,为此中国政府制定了2020年消除贫困人口的计划,并且宣布顺利完成

中国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为了摆脱贫困,北京周边地区的一些农民每天开着改装的农用车,往返奔波百公里左右到城里来自己卖水果。于是在三环主路以小汽车为主的滚滚车流里看见了那些破烂的农用车的身影,他们和各种高级小轿车“与狼共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为了防止“城管”的抓抄,车头围起铁栏杆和铁网。卖水果的时候,一个人望风,一个人称称。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们早出晚归。他们的农用车非常的破,车头没有驾驶室,上面放两块三合板,有的还没有,前面也没有挡风玻璃,两边围了一些麻袋片,真是顶风冒雨。

我这一套片子摄于2020年6至11月,每天晚上9点钟以后至12点之前,他们经过西三环中路的航天桥由北向南返回。我在航天桥旁边的高楼上,在过街天桥上,在西三环中路的旁边每天守株待兔。我还想拍摄冰天雪地的场面,但是11月28日以后,他们没有再出现了。
























《脱贫致富之路》


评委萧沉点评:


作者在简短的作品介绍中说,这组图片就拍摄于首都北京的西三环,就拍摄于2020年6-11月中国已宣布全部脱贫之年。我不知道作者对“脱贫”的具体标准或指标清不清楚,反正我是不知道的。我只是觉得这组图片中并行于西三环的近郊农民的破车与城里人的好车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挺有意思。当然,我们不能一拍脑门就认为开农用破车的近郊农民尚未脱贫,因为外表破衣邋遢的人未必就是穷人,不在意形象或低调活著的人海了去了。

 

此组图片之所以皆是夜景,作者介绍说主要是因首都市区禁行此类农用车,故照片皆摄于每晚的9点至12点间。另外,这些农用破车确实也不规范,许多皆无挡风玻璃,围三两块破板子乃至麻袋片就上路了。我不敢说这种破车与好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就能代表贫富悬殊,尽管贫富悬殊在吾国是客观存在的。我只想说,如果偌大中国的偌大首都也还能看到此种风景的话,中国距现代文明国度恐还有很远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我想说的是----我始终以为社会人文纪实(尤其是关乎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摄影并不是艺术,而是对“严重事实”的提醒与强调。因为此类摄影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个人对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观看与表达,更在于影响到观看者,并借由公众的反响与声音达成对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改善或转变。此类摄影干嘛非得往艺术上靠?不艺术又怎么了?“蚂蚁摄影奖”也不是对摄影类别进行限制的摄影奖,也包括新闻-报道类的社会纪实摄影。而我们的摄影人其实也大可不必为自己所拍的图片是不是艺术而感到“低艺术一等”。艺术是什么呀?艺术在更多时候往往还不如不艺术更接地气。



 丁文成《他们影响并改变了我的生活》


创作说明: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影响并改变我们生活的不仅限于我们接触到的人和事,一本书、一个电影、一项发明、一个决策……他们在遥远的地方,看似与我无关,我可能读过他们的书,看过他们的电影,欣赏过他们的作品,在电视新闻中见过他们,然而,他们却时刻并具体的影响并改变我的生活。

作品采用挪用的方式,借助搜索引擎,尽可能以“人脸识别”的标准选择,按照事先预定的类别,找到他们的肖像并加以归类、通过肖像的叠加,具象的人脸变的模糊抽象,人脸不再可以识别,每个人的独特性消失了,正如他们所产生的影响由每一个具体所形成的合力。

世间万物相连,而蝴蝶正在扇动着翅膀,谁又不是那些叠加在一起的抽象影像中的一员?

他们是谁,我又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
 
47位政治家


48位科学家


56位作家(中国)


40位作家(外国)


39位世界富豪


66位艺人(男)


63位艺人(女)


42位世界著名摄影家


44位当代艺术家


我遇见的陌生人


我的家人和朋友


疫情中的英雄和百姓

评委萧沉点评:
 
因将许多人像图片加以叠加而形成的模糊人像,很像五官模糊的当代表现主义人物油画,使读者简直无法识别图片中的人究竟是怎样的相貌,但这是作者有意使用的手段与方式。作者标明----第1幅叠加了47位政治家,第2幅叠加了48位科学家,第3幅叠加了56位中国作家,第4幅叠加了40位外国作家,第5幅叠加了39位世界富豪,第6幅叠加了66位男性艺人,第7幅叠加了63位女性艺人,第8幅叠加了48位世界著名摄影家,第9幅叠加了44位当代艺术家,第10幅叠加了作者遇见过的陌生人,第11张叠加了作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第12幅叠加了疫情中的英雄和百姓。
 
上述叠加的人像照片,除了作者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外,基本皆是借助搜索引擎的人脸识别功能搜来的。但这些人,无论通过亲自接触还是阅读过他们的书籍-传记-演艺-作品等资讯,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过作者的人生或思想,以致于使作者无法判断目前已形成人生观的自己还是不是真正的自己。作者不认识自己了,嗯,这是个老问题了,许多哲学家-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等都问过自己“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若干年前,我也写过一首“对镜自览”的诗,结尾的一句就是“我最陌生的人/就是镜子里的这个人”。
 
这是比较典型的观念影像作品。三十多年前的1987年,我的一位老友摄影家莫毅,就用过无数次重复曝光最终像千层饼一样叠加成一张照片的方式,完成了他拍摄于天津滨江道的【我虚幻的城市】。(虽然丁文成的这组图片不是重复曝光的结果,而是数十张图片的后期叠加,但效果是殊途同归的。)记得八十年代时老莫的这些作品也被摄影界的某几位知名评论家和杂志编辑视为“废片”不予采用。嗯,或许当年老莫的摄影观念太超前了吧,连摄影界的大咖们都认不出,何况一般读者。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摄影界还有人觉得眼前丁文成的这组作品是“废片”么?如果有,我也并不感到意外或吃惊,同时鼓励并祝贺丁文成同志继续将“废片”的事业进行到底!



项新平《七个葫芦娃的家》


创作说明:

这是一个七个孩子的家。


十多年前,二个各自离异的男人杨乃洪和女人乐官敏,带着创伤,背井离乡在温州相遇。同在异乡,同是受过感情创伤,他们很快抱团取暖。同居不久就有了一个儿子二个女儿,加上女人与前夫所生女儿,有了四个孩子。


有儿有女了,可由于杨家和乐家男丁少,在村里碰上一点为难事,总感觉势单力薄,认为女孩派不上用场,会被人欺负,没有人帮忙。于是,他们有了要生二个以上的儿子的指导思想。2009年为了逃避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的追踪,来到了东部一个小城镇,居住在破旧、阴暗、潮湿的农村出租屋里过着艰难的生活。


在东部不到5年时间里又生了三个儿女,使生活更加困难。


男人没有多少文化,只能每天临时找一些重活、脏活、累活干。一个月3000元左右打零工收入,难以承受吃饭穿衣、读书、医病等日常开支。女儿近视200度也没钱给配眼镜;衣服穿别人捐赠的;第七胎本不想生,因交不起1000多元的手术费,而放弃手术,2013年5月有了第七个“葫芦娃”。

(拍摄时间:2012年-2020年) 


2013年5月杨家有了第七个葫芦娃


晚上几个儿女绕着父母打闹是最开心的时候


8岁大的大女儿背着小弟拉着小妹到外面玩耍


七个孩子的母亲要照顾大的又要管着小的


没多少文化的男人为了多挣点钱,什么累活、脏活、重活都干


六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午睡


兄弟姐妹几个为了多争到一口方便面互不相让


杨家为了减轻家务,用零用钱的方法分配几个大一点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杨乃洪从工友那里拿回了借钱的借条


大女儿因为父母拿不出钱给她交学校的集体活动费而哭


杨乃洪尽管在外干活很累了,回家也得抱抱刚生下不久的第七个孩子


一家八、九口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破旧房子里生活

评委萧沉点评:


社会人文纪实摄影走到今天,其实已没多少人能拍出新意了。这组《七个葫芦娃的家》其实也没什么新意,只是我看到这组图片后,对这七个无辜无助的孩子动了恻隐之心。如果社会人文纪实照片所呈现出的情境触动了观看者,这其实也是一条重要因素。如同一场演讲比赛,成功的演讲人不是只端给听众一篇精彩的演讲词,而是让听众忘记他在演讲,注意力和心绪已被他所说的内容带走了。
 
今天的中国乡村,依然延续着“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这是导致片中原本各自离异、而后又重组新家庭的这对夫妇过多生育的主要原因。生育是天赋人权,诞生的新生命也是天赋人权。但现代文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城市人)似乎早已明白----作为父母,如果没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获得良好的生活与教育成长,还不如不让孩子出生。倘若多生孩子的立基点除了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外,也包含了为自己未来养老买单的想法,则无异于道德绑架了。
 
此类中国乡村的社会问题我就不多说了,也轮不到我来说教。就图片而言,摄影感还是蛮强的,我比较喜欢一排小脚丫那幅,也是苦涩中唯一能带来稚趣的一张片子。反映底层百姓艰难生存的社会人文纪实摄影太多了,以致于我不得不更愿意看些不苦不沉重的,即便是骗自己的心情多轻松一会儿。


关于蚂蚁摄影奖


“蚂蚁摄影”是一个非盈利性摄影组织,是一个对摄影有追求、有态度的交流平台,蚂蚁的宗旨“批评若不自由,赞美则毫无意义”,成立于2009年8月,主体为一个简单的微信群,蚂蚁历史成员千余名,现群内成员110余名。加群有门槛(发送作品,群内投票成员支持过半),但不限器材、不论题材,去留自愿(加群请联系微信号:kama1643966400)

 

蚂蚁摄影奖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金来源于影友们的自愿捐赠。原本旨在鼓励群内的蚂蚁,现已扩大到全社会。



本年度奖项设置:
1、大奖一名 获实际奖金募集总数64%
2、优秀奖三名 每名获实际奖金募集总数12%


2020年承诺奖金捐赠者及金额(按承诺时间顺序)

上海- 匿名影友   2000元

南通- 凉白开   300元

巴中- 灰阶   200元

昆明- 栗子   100元

陕西- 匿名影友   500元 

阳江- 红Hong   500元

温州- 匿名影友   2000元

澳洲- 匿名影友   1000元

沈阳- 有福人家   100元

青岛- 王雷雷   200元

衢州- 云叩柴扉   200元

南通- 宛如相遇   200元

绍兴- 匿名影友   2000元

扬州- 荷之味   200元

陕西- 方燕   200元

安徽- 匿名影友   300元 

深圳- Nina   200元

广东- 匿名影友  2000元 

红河- 李明强  100元

北京- 斯基   200元

新疆- 夏建国   1000元

衢州- 茉莉   300元

衢州- 宝贝妈   100元

深圳- 李立新   200元

广东- 一路向东   600元

江苏- 凡是小编   300元

上海- 鱼   200元

山东- 郑小乐   200元

辽宁- 毕利新   100元

杭州- 默目   1000元

海南- 飞越   200元

江西- 无戒   200元

浙江- 二人地理工作室   500元

山东- 吉堃   300元

山东- 小保哥   200元

贵州- 极地阳光   200元

渭南- 孙先生   100元

温州- 黄一汉   500元

山西- 爱摄影工作室   100元

上海- 玉儿   100元

北京- 徐成   200元

金华- 宁静   300元

昌邑- 落花生   100元

眉山- 民民   100元

郑州- 石玉霞   500元

深圳/西安- 陈先生   500元

嘉峪关- 酩酊   200元

瑞安- 匿名影友  500元

上海- 匿名影友   200元

曲阜- YK   100元

厦门-小王 1000元

北京-周挺 100元

山东-李百军 500元

河南-匿名 100元

云南-罗怀学 100元

江苏-匿名 500元

湖南-匿名 200元

北京-匿名 1000元  

上海-杨熙东 300元

南通-匿名 300元  

常州-金晶 300元 (以Jeff的名义)

内蒙-妖歌 300元

杭州-杨虎良 1000元

山东-白杉 100元

上海-快乐的友友 100元

南京-若水 100元

贵阳-自由心情 100元

北京-蒋志 500元

长沙-华剑 100元

广西-覃士柱 500元

江西-恬静 500元

内蒙古-黄笑映 2121元

温州-托马斯大火车 100元

山东-王爱华 1000元

南京-驻华大使 1000元


合计:33521元

(截止2021年1月31日,欢迎继续捐赠)


给蚂蚁摄影奖捐款的方式:承诺一个金额,奖项确定后直接汇款给获奖者,没有中间环节。

给蚂蚁摄影奖捐款请联系微信号:Antphotos



END





—【蚂蚁摄影】—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关注)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