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1届“蚂蚁摄影奖”揭晓:大奖空缺,靳华、纪雪晗、袁小波、袁徐庆分获优秀奖

蚂蚁摄影奖 蚂蚁摄影
2024-08-31

 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2022年3月19日晚,第11届“蚂蚁摄影奖”揭晚,评委萧沉在颁奖群及同步直播颁奖信息的多个微信群宣布各奖项,共4700多名影友在线观看了颁奖典礼。最终,大奖空缺,优秀奖由靳华、纪雪晗、袁小波、袁徐庆获得,获得入围奖的是卿卿、王晴、贺肖华、李龙俊、魏冬、蒋舟喆等六位。


文无第一

写在第11届蚂蚁摄影奖评选之后


萧沉 

2022-03-19于天津


文艺类的评奖,其实最难排座次,因为不是数理化或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结果很明确。也不像比武,甲把乙打倒了就是打倒了,没争议。而文艺则不然,即使评出个第一的,也不见得就比第二第三的好,全看评委的审美-识见-主张了。南朝的钟嵘写《诗品》,把曹操的诗排在下品,他儿子曹植的诗则评为上品,清代艺评家刘熙载就不同意,另一位诗评家王渔洋也认为曹操的诗应列上品。已故硕儒钱钟书先生也不服钟嵘的评断,说钟嵘眼力不高......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中国古人才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慨叹。


蚂蚁摄影奖的评选亦如此,这是没办法的事。况且评委又只设一人,连个讨论商量、交换意见的人都没有,评选机制就是这样子,也只能“独裁”了。而我个人在知识结构与审美智识上的局限性,肯定会出现以砖为玉或拿玉当砖的情况,最终结果能否令人满意或服众,只能请大家多多包涵了。


本届蚂蚁摄影奖,若依照往届惯例,应在10名入围作者及作品中评出一名大奖和三名优秀奖(其余六名为入围奖)。但我在反复权衡了列入前四名的作品后,感到尚无足以让我无话可说、无可挑剔的杰作,故决定本届大奖空缺。与此同时,增添一位优秀奖。考虑到每届奖金必须在当届全部颁发出去,故本届奖金42422元将均分为四份,每份10600元,颁发给四名优秀奖获得者(同时亦颁发获奖证书)。其他六名入围作者与往届一样,仍以获奖证书的形式以兹肯定与鼓励。谢谢大家!



第11届“蚂蚁摄影奖”优秀奖


共四名,各奖奖金10600元

(按投稿时间排序)



靳华《2020视觉日记》


获奖感言:

谢谢蚂蚁摄影和萧沉老师,我第一次正经的参加蚂蚁摄影的活动,与其说是获奖感言,我其实更想借这个机会聊聊最近对摄影的一些思考,以及对这次蚂蚁奖的一些感想。


我开始摄影,是在20多年前,我父亲去世以后,我开始独自旅行来缓解内心的沉重。那时候陪着我走了很多地方的是一个相机。最初的几年,摄影带给我的是一种安慰。因为失去很痛苦,所以,过去是能够通过摄影被保留下来的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我来说就像找到解药一样,我一直服用到现在。我把相机当成收集时间的工具。那些我不忍心它们就这么“逝去”的,我都把它们收集到我的照片里来。


然而,万事万物都在变,摄影在变,照片的意义也在变,现在广义上的拍摄更多的变成即时的分享,它同现在(即当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相对于最初的,它打动我的,是,它同过去的关系。


去年这个时候,三月中我刚结束了视觉日记的拍摄。从去年三月到现在,又一年过去了,我其实没怎么拿过相机。我觉得我来不及思考。光被动的接收信息就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变化和发生来的太快,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从一个事件中抽离出来,就立马被进入另一个事件。疫情还没有结束,战争紧接着就来了。没有给旧事件收尾的空间, 我们甚至已经没有缓过神来的时间了。


当发生的太快,逝去的就更快,被遗忘的速度也就更快,现在人们的心态是巴巴的期待着的是下一个社会关注点来填补社交媒体上的兴奋感,所以这是一个很少有人会回头观望的时代。因为大家都不想 out.


而且貌似过去也已经不再需要摄影,现在的过去都被变成了数字记录下来。就像我们在群里聊天时萧老师提到的一位故去的友人,我们怀念他们的时候是翻看聊天记录,朋友圈。我们已经不再用物理的照片去怀念故者了。


所以就摄影这个媒介,在这个时代就变的有点矛盾,因为这个媒介的性质本身,注定了它和过去的关系,就像巴特说的,every photograph contains the sign of his death 每张照片都有他死亡的痕迹,因为它记录的都是已经死亡了的那个瞬间的。它不是现在进行式,更不是将来式。所以,当现在变的瞬息万变,当过去被轻易翻篇和遗忘,在人们的心态变成巴巴的期待下一刻的当下,摄影在这个时代,就是逆行,而我们都是逆行者。我们通常把时间比作流水,我们大家都是逆水行舟的人。


在蚂蚁摄影里,还能看到这么多逆行的朋友,努力的在给过去留一份档案,给自己也好,给家人也好,给社会也好,甚至更大的留给历史。都是一件非常非常令人感动的事情。


我们在群里聊天的时候袁小波老师说“我们象武侠小说中行走江湖的剑客,相机就是手中的剑”我拍视觉日记的一整年,有时候感觉自己象一个在沙滩上收集漂亮贝壳的小孩子。一个人在海边玩一下午。沉浸在发现和收集的乐趣里,蚂蚁摄影这个平台,把这么多逆水行舟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分享我们各自收集的时间的宝贝。是件非常愉快,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还是要特别感谢一下萧沉老师,之前对萧老师,说实话了解不多。这次接触下来让人敬佩。那么大量的审稿,我相信萧老师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萧老师的犀利坦诚和直言不讳,以及一个人做评委的担当,都是我们特别特别值得学习的。现如今感觉在公共场合说话都需要勇气,更不用说面对那么多观众不忌讳的说真话了。当沉默的大多数人都主动或被动的顺流而下的时候。萧老师也是逆行者。逆流而上。


当现实不再需要过去,而过去也貌似不再需要摄影的时候,我们这群逆行者的坚持反倒平添了些许悲壮的浪漫。为了这样的浪漫,我建议,令胡歌下次颁奖的时候准备瓶香槟~ 就让我们继续拍下去吧。


创作说明:

《2020视觉⽇记》是我在2020年三⽉开始创作的⼀个拍摄项目。《⽇记》拍摄了 2020-03-18到2021-03-17 ⼀年内⾃然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记》以图⽚和⽂字的形式⼀起记录了我在这⼀年⾥对⾃然的观察,以及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对⼈类和⾃然的关系做的思考。《⽇记》是以在线实时更新的形式进⾏创作的,每天拍摄的图像和⽂字同步更新到社交媒体上。


这个项目的起源和逐步展开都跟疫情有着密切的联系。2020年三⽉疫情开始在蒙特利尔传播,同时在⼈群中迅速传播开来的还有各种负⾯情绪。社交媒体上充斥着⼤量的⽆法分辨真假的有关疫情的各种信息,⼏乎是⽆孔不⼊的涌⼊⼈们的⽣活。当时的混乱和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们的精神状态和⾝⼼平衡处在⼀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三⽉刚好是开春时候。加拿⼤的冬季特别长,三⽉⽓温逐渐回暖,冰雪开始融化,植物开始抽芽,在⼤⾃然⾥,⼀切都开始复苏,慢慢地欣欣向荣起来。初春⼤⾃然⾥的⽣机和⼈类世界⾥的挣扎形成了鲜明的对⽐。 


当成⼀种抗衡也好,不同的声⾳也好。我希望打破⽇复⼀⽇不断涌进来的过盛的负⾯新闻,给网络世界添加⼀些不⼀样的内容。在对抗死亡的时候,我们缺的不是有关疫情的各种消息,⽽恰恰是⼀些能够衍⽣正能量唤醒⽣命和希望的内容,⼀些简单的真善美。综上所述促成了这个项目,意图通过我的拍摄,轻抚⼈⼼。 



2020 03-22 三月,每日,鸟儿们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规律飞出去,又飞回来。

 

 

2020 03-30 我从未想过在我的生命中还会经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似乎只出现在书本上,它并不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的正在构建着历史。我们将如何书写2020年这一页,我们的孩子将在多年以后怎样阅读它?

 

 

2020 04-08 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到地球周长的10倍。差不多10-15次长途往返飞行的距离。身处全球化时代的我们,我相信有许多人早已经飞过了这个距离。

 

 

2020 04-11 诗人里尔克描写春天:“又到了春天。大地就像一个深谙诗歌的孩子。”Rainer Maria Rilke: “It is spring again. The earth is like a child that knows poems by heart.”

 

 

2020 04-19 今天的服用剂量是两杯温暖的日出,同一杯咖啡,茶,或热巧克力一起服用。我开始觉得 Cherry (一只每天早晨敲窗叫我起床的小鸟)的工作就是每天清晨叫我起床看日出,然后让我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你:每天清晨最重要的是欣赏日出,而不是先打开手机浏览糟心的新闻。

 

 

2020 04-20 年轻的白桦树,在它们长出眼睛之前,通过这些纤细的新枝,窃听微风的低语。


 

2020 05-05 那一天,我在树林里散步。突然间意识到一个特别简单的事实 —-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棵树和每一株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的。这片小树林是就是由很多年前的一小把种子长成的。在那一刻,这个简单的事实让我惊讶不已。

 

 

2020 05-12 今天收到的礼物是 Cherry, 一只每天清晨都来敲我窗的小鸟。它沐浴在五月清晨的阳光里。

 

 

2020 05-15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这样的快乐——看着一群鸟儿在春天的树中飞翔。因为冬天你看不到树,而夏天你看不到鸟儿。

 

 

2020 05-22 河水眼中,树的样子。

 

 

2020 06-01 还记得这棵年轻的白桦树吗?四月份的时候它在偷听春风低语,六月的春风就给她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裙。

 

 

2020 09-11 历史上的今天,九月十一日,太阳被尘埃和灰烬遮蔽。

 

 

2020 11-06 当柳树在夕阳下亲吻河水时,倒影揭露了它内心的颤栗。


 

2020 12-02 尽情的生活,艺术会尾随而来,就像这些虫子们尽其一世留在树干上的痕迹一样。


 

2020 12-08 上午读了路易斯-格吕克 (Louise Glück) 的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下面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出了我认为艺术同观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很私密的。观众总是一个一个地来,带着他们特定的感受和独有的生活经验。我的作品并不打算针对一个群体,对我来说,他们并不存在,而是要触及到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2021 12-25 一个湿漉漉的圣诞节,当第一滴雨敲打在地面上的时候,第一声圣诞铃儿,响起。


 

2021 01 -16 有只巨大的手晃动了水晶球里的雪花,是谁在水晶球外欣赏着他制造的雪景?


 

2021 02-10 2月天空的光线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仿佛经过一整个冬天的酣眠,它逐渐苏醒了。它有着婴儿或六七点钟的清晨一样的纯净。


 

2021 03 -09 三月,充满期待的一个月份。


 

2021 03 -17 自去年3月18日,我观察纪录自然整整 365 天了。通过这一年的观察我可以证明,四季仍然象往年一样在交替,天空保留了同样的蓝,跟去年一样,树木在秋天落叶春天发芽,河面在冬天结冰三月开始融化,鸟儿们一样的南北来回飞,而孩子们的笑声一如既往的纯净。这一年我们感觉如此漫长,但在进化的长河里仅仅是瞬间。我第一次有机会细心观察季节里每一天的变化,记录下了地球绕着太阳转的一圈,千年前和千年后,以相同的轨迹。


评委萧沉点评:

自2020年初春,新冠病毒发生并肆虐全球以来,恐怖与死亡的气息一直笼罩著人类,给世界各地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乃至心情都带来了极度的不安与低迷。拍摄者是旅居加拿大的华人,面对当地社交媒体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以及人们无所适从的慌乱世态,她很敏感地开始以“视觉日记”的图文形式进行这个拍摄项目,且每天都依序将图文上传到社交媒体,以期能让更多人看到。


从她的图片中我们发现,其选择的拍摄对象并非疫情下的社会与人,而是自然风物的一年四季。之所以不拍人与社会,她说主要是觉得人们并不缺乏有关疫情的各种图文资讯。她转向拍摄一年四季的自然风物,展现日月草木所散发出的顽强生命力和真善美,从这个角度或立场上看,也可给不安与低迷的人间注入一些美好和希望。她的愿望是好的,“删繁就简”转拍风物以对应心境的想法也确实较新。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些足以体现心绪的大自然景象,平静如水,却充满生机。好看,像画儿一样好看,像孩子的心一样清纯。好看,让你忘却烦恼,每天与大自然谈一会儿心,这就够了。 





纪雪晗《躺平2021》


获奖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第二次入围蚂蚁摄影奖。感谢蚂蚁摄影,感谢萧沉老师以及广大无私的捐助者、影友一直以来对蚂蚁奖的支持。自由是蚂蚁奖的一大特点,可以容纳各种形式的摄影表现,吸引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我认为这正是中国摄影发展所需要的,衷心祝愿蚂蚁摄影奖能够越办越好。


关于我的作品为何能够入围可能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解。借这个平台我也想分享一些我在创作过程当中的一些想法。


这套作品是我结合自己研究的一套先行实验作品。在拍摄方式上,这两年我做过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需要用大量文字去解释,在观众的理解上如果不是以展览的方式会产生许多歧义与不解。另一方面,我在片子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感情上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所以这种直接表现也是我对以上两点做出的一个妥协吧。另外,因为学习摄影,让我对摄影的看法产生了很大改变,甚至在这两年感到了一些疲惫。所以去年在摆脱了一些客观限制的情况下我希望能创作一些更加自由表达自我的作品。


然后是萧老师在评语中写道的关于我行为+摄影的方式。这种形式确实是我接下来要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当代摄影中,多形式媒介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形式。但是在究竟是否还是摄影这一点上确实会产生许多争议。我曾经做过两年关于摄影与装置表现的研究,这种结合在近两年的摄影表现当中出现的非常普遍,但也减弱了摄影在作品中的地位。而我所做的行为与摄影其实是想找回一种回归摄影本身表现特质的表现形式。而说到行为,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的出现并不是很早,它的临场性,强刺激性,交互性既成为了一种优势也成为了一个问题。相对的,摄影表现具有瞬间性,间接性,可以给观众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在摄影的创作过程中其实多伴有行为的发生,因此我想通过将两者结合的方式将他们各自的特性进行中和,把行为表现通过摄影在视觉上进行集中,并通过行为来完成一种自我的体验与引发观众的换位思考,提升摄影作品的思想性与观众体验。这种方式也将行为的直接表现间接化,使其成为建立思考的桥梁,并将艺术中极其重要的体验引入摄影当中。这种表现形式或许也更符合东方人的含蓄审美。当然,行为艺术只是行为艺术化的一种方式,单就行为与摄影的结合还有许多种方式,今后我也会进行更多的研究与实验。


如果结合我的作品进行举例的话,在摄影语言上,我通过大画幅和冷面摄影的方式构造了一种较为客观冷视的画面。希望借助这种方式来表现当代社会的人们对于年轻人躺平的漠视与不解,使人思考我们为何要躺平。另一方面在行为上,我的在外躺平从符号上表现了我在生活中感到的疲累,以及在公共场所中躺下所带来的恐慌感。使用快门线自拍也是为了感受这种对于画面的未知而产生的恐慌。我认为这正是当代年轻人躺平下的一种心态。同时我也认为这种社会问题需要探究其成因以及理解。


最后再次感谢蚂蚁奖、萧沉老师给我了一个平台能够分享我的作品和思考。也感谢影友们的批评与支持,我会反思作品的不足并继续努力。


创作说明

我是一名在日留学生。2021年,是我经历人生低谷的一年。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迷茫使我神经紧绷。在精神上,我有了抑郁症的征兆,经常在深夜中失眠,幻想自杀。而这些精神上的不稳定也让我在身体上出现了问题。那就是我的扁桃体问题在2021年集中爆发,每当我心情变差,休息变差,扁桃体就会发炎化脓导致持续10天左右的高烧。这种情况几乎是每月一次,全年总计发烧超过3个月时间。这也使我被迫回归了马斯洛参考模型当中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一方面,这严重的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让我对躺平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样在去年,“躺平”成为了中国的热门词汇,而这两个字包含了长辈的指责,也代表了年轻人的自嘲和无奈。更是 “内卷”所带来的影响之一。我身边很多优秀的朋友都选择了躺平,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理解到躺平有时是被动的,并且是带有不甘甚至不安的。这是由于在现在内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透支身心的更加努力,却不一定能够得到一个结果。因此,有些年轻人看透了这个模式并感到无奈选择了躺平,而另一些人则被健康压倒被迫躺平。可以说,在这个社会给与年轻人期待的时候,也在不断压缩他们的空间。而比起期待,在这个代沟如此严重的时代当中,年轻人需要更多的被理解和关怀身心健康。因此,我以躺平为题在这一年中去过的地方进行了创作。在过程中,通过一根十米长的快门线进行自拍,通过这种无法看到画面的方式来表现我在躺平当中的惶恐。


































评委萧沉点评:

“躺平”是2021年的一个网上热词,对工作与生活压力巨大的当下年轻人而言,意味著放弃远大抱负、不想有什么作为、不求被他人认可或迫于无奈,虽然消极,但也隐含著不屑与反叛。作者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因身心疲惫透支,健康状况也出现问题,导致抑郁乃至一年中有三个月因扁桃体炎症而发烧,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生活,不得不被迫选择“躺平”。

就影像而言,他的表现方式很直接,就是选择自己学习、生活、居住、出行等方面的所在地躺平自拍,或居室、或学校走廊、或阶梯教室、或影棚、或商店门前、或美术馆前、或新干线列车站台、或停车场、或居酒屋、或户外吸烟处、或泡汤馆、或郊野外、或游乐场等,手捏一根10米长的快门线,估算好自己躺平的位置后进行盲拍。这种“看图识字”的直接表达方式虽说简单浅显了些,但很实用,也很容易理解。

不过我以为,“躺平”的意义更多其实是心灵或精神上的,所以在影像的表现中不见得非要安排自己真的躺在地上。你也可以站著、坐著、走著、跑著、手舞足蹈著......就看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站著坐著走著跑著手舞足蹈著了,只要能体现并传达出不作为或无奈等意味就没什么不行的。亦如写诗,你若表达压抑的主题或感觉,不见得直接用“压抑”这个词,你可以说----“我是门缝儿里的一束光/被挤扁”,这就大不一样了,你说呢?




袁小波《川流不息》


获奖感言:

首先感谢萧沉评委对这一组照片的肯定,能荣获本届蚂蚁摄影奖优秀奖,荣幸之至。


这一组照片选自拍摄于多年以前的一个长期系列,这一系列我予之命名《川流不息》,所以这一组投稿的照片也沿袭了这一名称。拍这些照片的时候我还很年轻,现在却已步入中年,回头一看,这些照片依然令我沉醉,并且恍然察觉当年背着相机的行走拍摄,仿若古代的仗剑侠客,这对于我来说,真是人生体验中非常重要且最惬意的组成部分,不管这些作为结果的照片它们到底会怎样。


或许有的朋友会觉得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还会执迷于如此老套的“纪实性摄影方式”,并用它来投稿蚂蚁奖?为什么不用现在最新、最流行摄影视觉方式呢?我只想说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了,最新的不一定适合我,更不代表着最好。其实在我来看,这一组照片也并非纪实,因为它不存在实指的事件性和叙述性,我更倾向于认定它们是与我生活和行走相关的一首首散文诗——纪而不实。


不知是否因为我的驽钝与无知,越来越觉摄影的局限性何其之大,不论是在记叙作用还是艺术性上皆是如此,影像的具象视觉往往让人觉得其具有无以伦比的真实性,但影像并不会自我阐述真伪,所以它并不“实”,而也是因为影像的具象视觉,又容易对观者的感知带来清晰的指向和锁定而失去其想象空间,于是丧失了相当程度的艺术性。在这种两难之间,我更倾向于忘记这些真与假、高与低、旧与新的条条框框与其背后的目的性,彻底沉浸于享受摄影的过程之中去,这也是我作为一个非职业摄影师愿意去做的,毕竟人生不过就是一次体验么!


最后感谢蚂蚁奖背后默默耕耘和工作、以及无私捐赠的朋友们,作为一个老蚂蚁,看着蚂蚁奖这么一届一届的走过来,虽未亲身体验其中工作,但也能感知背后的辛勤与不易,唯愿蚂蚁奖能在所有人的热情与奉献中秉其澄澈长长久久。谢谢!


创作说明:
片内片外,皆是我对生命与自我存在的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在感知中迷朦,在迷朦中消逝。
 
川流不息......

 

这是一组拍摄于2000年至2018年之间的照片。

 

于我而言,拍摄照片的意义在于记录那些我所怀念,或者行将消失的人或场景而不在于其它;他(它)们不仅存在于现实和镜头之中,更深深沉淀在我的记忆和情感里,而拍摄则是显影之于记忆。

 

我的拍摄对象是我的家乡——四川川南长江及其支流流域。

 

家乡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永远是川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四季氤氲于层峦叠嶂之间的水汽。四川地貌普遍多山,自古以来皆陆路艰难而水运兴盛,河流承载着经济与文化的繁衍生息,所以凡江河水路交汇之处必有繁华生机,我的家乡也是如此。是以此辑名《川流不息》。

 

从2000年之初我拍摄第一张相片开始,直至如今已过去二十多年。这里面所拍摄的基本上都是我所生活的家乡及周边的普通人与生活场景。与中国其他所有城市一样,如今这样的小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的速度像脱缰的野马甚至让我感到陌生与疏离。虽我深知不管城市还是社会,文化或世人,都是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在这个演化进程之中,人既是推动者,也是顺应者,变化亦或欢欣。但回望照片或是生命中那些消逝的人与场景,既让我生出些许别离与伤情,也让我倍感暖意与珍惜。









































评委萧沉点评:

记录性的人文纪实摄影已很传统了,让影像切片留住历史,满足人们的一颗柔软怀旧之心,当下的少数摄影人依然坚持这么做。更加执著和固执者甚至不嫌麻烦,依旧在用胶片拍摄。这是一种“瘾”乃至一种“病”,也是对非物质化电子数码影像文件的担忧和不信任。人类进入电子数码网络时代后,一切都变得越发虚无与不可靠了,比如你存入手机微信钱包里的钱,一旦网络或微信崩溃瘫痪,又上哪儿找去呀......作者坚持用胶片,用中画幅Makina67、Rollei 3.5F相机和定焦头拍黑白,且痴迷于胶片冲印“显影”的过程,这似乎也隐含著钟情于复古的摄影旨趣。


此组图片,他拍的是家乡附近的川南长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的民生,时间跨度也较大,是2000--2018的十八年间。当代中国发生巨变也正是这些年,而他拍摄的许多乡镇情景如今已然没有了。当然,我选这组图片入围的理由不是这个,而是他温情般的镜头感,近距离定焦头拍出的结实的人物画面,同时也包括画面的带入感,使观看者记住了图片而忘记了拍摄者。记录性的纪实摄影就是这样子,不要过多显示或强调拍摄者的存在,而人文历史在不动声色中会自己说话的。


另外,我注意到第9幅图片的拼接,作者说是因为拍摄空间已无退身步,所以偏左偏右连续拍了两张,后期再拼接成完整的小全景。他并未修饰弥合因后期拼接所形成的接缝线,鞋匠脚边的那个小铝盆也还有些错位。对这个细节,作者显然是有意保留这个“瑕疵”符号,以示现场空间真实的逼仄。这张照片也很有看头儿,修鞋匠与女顾客呈现出的那份专注与安静,加之身后狭窄细长的巷道进深,光线逆过来,宛如回放一段小城故事的电影画面,抚慰著流逝的记忆。





袁徐庆《迷失于现实》


获奖感言:
评委萧沉老师好、主持人好、大家晚上好!


我是袁徐庆,来自江苏无锡,目前在江南大学当一名数字影像教师,也是一直在创作的摄影师。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摄影专业,毕业后就进了单位,从事影像相关的教学工作。我个人的创作和成长过程比较清晰:在大学里及毕业后的几年都是走在纯摄影的路上,最求影调和纯净画面;2004年认识无锡的唐浩武和一众兄弟后,开始转入纪实摄影创作;在2016年前后,作品逐渐偏向于个人叙事和综合媒体。


这次的投稿作品《迷失于现实》其部分影像来源于自己的长期立体摄影作品《空房间》。《空房间》创作的起因不怕大家笑话,我是希望早点拍完几百个过期胶片。朋友送我几百个过期乐凯,我发现一次拍两张的立体摄影方式可以加速消耗的过程。但真正投入创作后却发现立体摄影它的独特审美之处。从构成到体验,都非常独特,维度的提高还可以带来与众不同的沉浸感。之后就逐渐聚焦在空间方面的探索与表现,用立体摄影还原曾经身在其中的生活“盲盒”。


与我而言,这种“盲盒”感在2019疫情后尤为突出,就像昨天深夜我全家被一通电话催着去做核酸一样,原来的生活逻辑被搅的稀碎。《迷失于现实》表述的就是这种“盲盒”堆叠的过程,虽似纪实,但其叙事功能被我当时的心境偷梁换柱了。观众用一种代入的方式进入作品,而不是传统的二维观看,体悟置换了原有的理解过程。摄影在生活的脚本面前单薄而可有可无,但咱们还是有一种摄影人执拗的使命感,敢于在疲于奔命的途中按下那小小的快门钮。《迷失于现实》可以说是一种近三年的心情映射,但雾霭终究会散去,我们还是会以微弱的摄影之力传递我们坚持的理由。努力生活,努力创作。谢谢大家!


创作说明:
相机总是在时间与空间中寻找某些能够作为证据的结合点,一旦被胶片固定后似乎也成为了我们在场的证据。但反观这些薄片似的证据,我们能够确定这不是荒唐的幻境吗?

时间按爱因斯坦的说法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而任何物质都在一种熵增的环境下被逐渐的消解,存在只是一种瞬间的状态,你拍了,它就在你相机里存在一会儿。

我们习惯于执果索因,寻找能说服自己的逻辑,但生活本没有逻辑,相机里的画面就是生活的碎片,而相机从来不问你逻辑。

现实也是你认为的现实,无序和荒谬充满了我们的世界,我们总想进入一个自我虚构的理想国,但只有这些旧照片是你的,也许在和你永不相交的人眼里他们也是尘埃一抔。

注:本组作品系立体摄影,佩戴立体眼镜,可获得更佳观感。


大白鲨(2018-济南)


HolleKitty(2018-济南)


湖畔雪人(2018-无锡)


垃圾桶(2018-北京)


鸡舍(2019-菏泽)


电动小狗(2019-无锡)


共享单车(2017-无锡)


小便槽(2018-济南)


围海造田(2019-东营)


米格15(2018-无锡)


建筑工地(2019-无锡)


雪后(2018-无锡)


供人留影的虎(2019-泰国)


林中佛像(2018-北京)


傀儡(2018-苏州)


佛雕零件(2019-苏州)


佛头(2019-苏州)


水井(2021-无锡)


初夏(2018-无锡)


婚礼(2019-苏州)

评委萧沉点评:

记忆中,立体摄影的历史差不多与照相术的发明一样早,也有180多年的历史了。前些年我在美国国立国会图书馆网站搜看洋人拍摄的晚清老照片时,就看到过许多。不大普及与方便的是,这种左右眼各拍一张然后并置拼合的立体照片,后期需用专门的眼镜才能看出立体效果。有兴趣的观众,可以从网上买到这种眼镜。


今天还用这种古老摄影术拍片的人已经不多了,而以立体摄影拍摄客观实相来表达主观心相的摄影师就更少。这组《迷失于现实》的立体摄影作品,摄于国内各地。作者摄取的是一些现实情景,或大白鲨装置,或湖畔雪人,或熊猫垃圾桶,或养鸡场的网状鸡舍,或无数电动小狗,或堆放的共享单车,或小便槽,或米格15飞机,或供人照相的老虎,或佛像佛头,或蹲在排水管上的女人......这些情景看上去似乎漫无目的、漫无条理、漫无逻辑联系的,但却是现实存在。


但作者表达的就是人间生活的无序,事物的无逻辑,并试图通过这些彼此毫不相关的影像碎片,去打破人们“执果索因”的逻辑思维常式,甚至还拽上了爱因斯坦对时间的认识论,拽上了克劳休斯以及玻尔兹曼的熵增原理......哲学思想也好,科学定理也罢,摄影大概是肩负不了如此命题与重任的,就是看看而已。立体摄影在视觉观看上带来的景深感挺奇妙就行了,挺有趣就行了,挺震撼就行了......顺便让人浮想联翩一些人世间的道理,则是一不留神的事。



第11届“蚂蚁摄影奖”入围作品


按投稿时间排序



卿卿《阿娅拉》



获奖感言:
大家好,我是卿华(卿卿)。现居新疆乌鲁木齐。是一名数学老师。感谢萧沉老师的付出,感谢蚂蚁摄影以及87位捐赠人。


我是属于那种纯粹喜欢拍照但又不去想结果的人,只为自己喜欢。一到周末就蠢蠢欲动,城里城外、山村田野、戈壁大漠跑了一年又一年,就想拍点能打动自己的东西。就这样,很偶然地在山里遇到了阿娅拉。一开始也就是出于很简单地善意,给她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送些学习用品和衣物、食物。慢慢地对她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她的身世以及家庭情况。才觉得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馈赠。所以,周末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阿娅拉。因为陪伴,多了许多的牵挂和不舍。才渐渐地积累了一些照片得以展现给大家。借此传达一些善意,给阿娅拉,给所有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朋友。


创作说明:
阿娅拉八岁。

"阿娅拉"在哈萨克族语里是“保护”的意思。

她孤独如云朵。父母在车祸中离她而去。现在的家让云朵有了栖息之地。
和我在一起,整个山谷都回荡着她的快乐,布谷鸟都不叫了。而我只能一周去一天。

但愿,所有的孤独与你无缘。所有的悲伤,明月与你共享。
 
炎夏六月,南山,蒲公英盛开。我拍下了阿娅拉和妇人。那个妇人是阿娅拉的“奶奶”。其实并不是亲奶奶。但现在是她最亲的人。阿娅拉的眼里满是孤独。

阿娅拉的爸爸妈妈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她......

现在的奶奶一家收留了她。
接下来的六个月,每个周末我们都去阿娅拉的家。送去了朋友,家长以及学校老师捐赠的学习用具和衣物。尽我们的所能给她帮助。阿娅拉的爷爷奶奶是哈萨克牧民,他们的收入就是牧羊所得。

去看她的时候,我就是她的,和我寸步不离。给我摘花,为我舞蹈。学我拍照,她说,长大了也要有一台相机。

现在,我被感动着。因为我身边或远方这些善良的人们。而岁月悠长,路漫漫........










































评委萧沉点评:

一个名叫阿娅拉的失去双亲的哈萨克族小女孩,被两位哈萨克族的老两口收养。拍摄者是一位女教师,连续六个月每周都从乌鲁木齐前往市郊的南山看望阿娅拉,并为女孩儿带去学校老师与家长们捐赠的学习用具和衣物,顺便也拍下了这些照片。当然,受参赛征稿限制而只能投20幅照片的这组人文纪实摄影作品,单看片子,可能不是很能感动太多读者,但我已从这些黑白照片里感到彩色的阳光和温度了,虽然也隐含著一丝悲情和忧伤。


拍摄者的摄影感较好,也善于捕捉和定格我所认为的“有效”情境和瞬间。比如女孩儿将几只薄薄的乳胶手套吹鼓胀扎紧后抛向空中的那一瞬,使这张图片更具隐喻,从中可读出“憧憬飞翔的鸽子与众多援助之手”的象征语义......当然,广大读者也可往其他更多语义上去联想,这也正是人文纪实摄影通过拍摄客观实相来反映和表达主观心相的重要特性之一。【阿娅拉】组照同时也是一首视觉影像抒情诗,描写了幽谷般的南山,孤独守望的牛,抒发了女孩儿与拍摄者之间的灵犀与情谊。






王晴《释梦时代》



获奖感言:

各位师友,晚上好,我是王晴。首先感谢蚂蚁摄影奖组织者令胡歌先生,他的远见和无私奉献让一个民间摄影奖没有间断的举办了11届,这是个推动中国摄影发展的博大精神,"蚂蚁虽小,志向远大",我投稿参加,不为何种结果,只为参与其中,自嗨自乐。


其二,为萧沉老师诗人身份而来。我读诗喜欢把诗句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那我的图片呈现在诗人面前是否有诗意或文学性解读,这是我挺在意的事。通过萧沉老师的评选,我实现了这样一次对话。只可惜我这组图文社会现实意义成份多些,但能获得萧沉老师的辛辣语评,便是收获。


还有就是蚂蚁摄影奖的″非主流"摄影意志和旨趣,这点格外吸引我。我觉得"个人精神的游戏"是艺术领域最有魅力的部分。我硬盘中还有一些个人感受类的图片,不为官奖,只为下次蚂蚁奖拿出与大家共飨。


创作说明:
人生不尽完美!

每个人对自已大都不满意,有心灵鸡汤句:做自已,不要羡慕别人!有心理疗愈句:接受全部自已吧!为证。人性在不断进化文明的驱使下,总是追求高认同、高价值,于是,在潜意识里便种下梦想。

存在决定意识。不同环境生长的人便产生各异不同梦想。

曾几何时,我们习惯把梦想深藏在心里,偶而只在小学作业里体现:我长大以后,开飞机!那时大家的梦想很相近,用当下流行话:高大上!否则就是心存邪念。

做梦是潜意识释放,梦境毫无规范可言,信马由僵不着边界,超越了正常世界。

梦无关乎大小,正邪,胡思乱想就有梦。

我的个人成长就是由:“尊如公主,貌如仙女,品学兼优,金榜题名,最后,王子骑着白马从天边而来…”这些梦想构成。

成年以后清醒过来,有些幻想只能在梦中实现,在戏中演绎。我用理性的追求把感性的梦想压在心底,带着相机,在中国南方巡游,这是我以摄影方式探究世界的梦想,走着走着,我看到这个时代成为释放梦想的大舞台。

自媒体时代,把人人推向镜头前面,结束了只有演员才是戏中主角的时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这个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已人生之戏里的主角,那可能是他们儿时梦想,少年幻想,以及成人后没能实现的欲望,现在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表演出来,每个人晒得图像都是向他人最希望展示的形象,五花八门的梦想呼之欲出,呈现在现实中。

我在五年之中走过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省份,本想借鉴前人所述去实眼验证,所到之处不但难以寻迹,发展变迁之快却让我恍如梦中。

梦境是美妙的,天马行空,可不计后果。

南国胜地就如同娱乐大舞台,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同戏幕,掺杂现实中,构成梦想世界,半真半假。


卡通梦,福建厦门 2021年


童话梦,广东开平 2021年


樱花幽梦,云南宜良 2021年


红尘旧梦,湖南长沙 2018年


岁月梦,广西百色 2021年


发财梦,广西贵港 2018年


巾帼梦,福建永定 2021年


花烛梦,广西桂平 2018年


西游梦,四川阆中 2016年


雄狮醒梦,广西桂平 2018年


天使梦,云南丽江 2020年


禅师梦,湖南衡山


玄门之梦,湖南衡山 2016年


巅峰梦,湖南衡山 2018年


永恒梦,云南大理 2021年


青春梦,福建鼓浪屿 2021年


逍遥梦,湖南长沙 2017年


大力神梦,湖南望城 2017年


蝴蝶梦,湖南长沙 2017年


长大梦,湖南江永 2018年

评委萧沉点评:

这组片子虽很纪实,却充满了荒诞。拍摄者给每一张照片都起了一个带“梦”字的文件名,诸如“卡通梦/童话梦/樱花幽梦/红尘旧梦/岁月梦/发财梦/巾帼梦/花烛梦/西游梦/雄狮醒梦/天使梦/禅师梦/玄门之梦/巅峰梦/永恒梦/青春梦/逍遥梦/大力神梦/蝴蝶梦/长大梦”等,人物无论是带著面具的,还是身穿各种服装的,他们既是现实中的真实存在,又似乎是一场白日梦。仔细想来,无非憧憬而已,往事而已,错觉而已,幻象而已......


无数小百姓的这些具体的梦,其实是最真实也最荒诞的,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境中戏剧般地上演,或有意,或无意,但拍摄者显然捕捉到了这些亦真亦幻的画面,挑选并集中展示出来,且名之为“释梦时代”,但这些现实中的时代之“梦”真的可以解析清楚么?这组图片中,我最喜欢的是那幅“天使梦”,身穿雨衣、肩负翅膀的男青年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独自行走著,若有所思。他有没有要做天使的梦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渴望飞翔,像诗一样飞向远方。




贺肖华《0866》


获奖感言:
“蚂蚁摄影奖”是中国最奇特的一个摄影奖,它能做强做大,体现了一种“蚂蚁精神”。虽民间但人文立场、对现实的关照却是严肃认真的,大家对作品的评判也是自由自在的一一“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毫无意义”,一如本届评委萧沉老师所倡导:真摄影是自由的!感谢大家的鼓励,下届我做工蚁。

创作说明:

0866是我手机号末尾四位数字,它是我的某种替代或无法摆脱的“身份”,也像我的一个外壳,虚虚实实。这些年,我以过往的经历为脚本,在童年遭受的苦难,身体与心灵创伤的指引下,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空间——尤其那些带有梦幻色彩的拆迁地作为舞台,身体和身份交替撒欢表演:这些照片就成了一个编码为“0866”小丑的独角戏剧照。


这种偏执、叛逆、固执、不合群的表演对我而言也是一种神经性与精神性的救治及自我疗伤......


我的一些白日梦撒落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2015年,油柞屯



2016年,上茅洲村



2020年,我生活的小区,覃先生因网赌欠巨债绑架残害了邻居吴女士。



2019年,金大姐(左一)最后的菜地,我在她村里收集了100件衣服100双鞋,半年后整个村庄全部消失。



2020年,静兰村最后一户人家(钉子户)、最后一棵树(已死)。



2019年,空压机厂



2018年,鹧鸪江



2019年,半塘村



2021年,河东村



2020年,胜利小区



2019年,一个古古怪怪的梦



2020年, 牛车坪



2019年,西岸花园



2020年4月4日上午十点(清明,武汉疫灾公祭日),前茅村300年古樟树下,我买了4斤4两猪肉(时价34.5元一斤),静站一小时。



2018年,锌品厂工会楼



2019年,我梦见我输掉了上半身



2021年,南雀社区



2020年,雀儿山公园的飞瀑山下



2020年,武汉黄陂区吴克勤先生在封城与启城两月里帮我收集了1000多个他朋友圈里的“早上好”问候图,我用它们做了件“衣服”。


评委萧沉点评:

这是一组动用了服装、化妆、道具、置景等因素和手段而完成的自拍式观念摄影作品,作者大动干戈,感觉是在拍一幕荒诞派戏剧。他选择的拍摄景地是柳州城乡的十几处拆迁地,时间跨度是2015--2021年间。作者在这组作品里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从反复出现的“条格病号服”和“戴著骷髅眼罩的独眼赤子玩偶”以及“罩住头部令人窒息”的情境里,大概会读出这个编码为“0866”的戏剧丑角,是一个从小到大不断经历著某种刺激并烙有心灵伤痛的“病人”。


以前我曾说过,每个人其实都有病,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从这组图片中我们注意到,编码为“0866”的人虽然在不断变换著身份(病人/小丑/顽主/盗火者/花花公子/偷窥者/赌徒等),但更多情境下是穿著病号服以病人的状态出现的。而他的“病”,其病灶或许正是伴随他一起生长的时代与社会,他无法也无力从中剥离,只能被裹挟著走下去。好在“0866”这个病人的心境不全是消极荒诞的,也有充满健康阳光的期冀,最后一幅已表达得很明白----“0866”身上贴满的彩色小纸片,是武汉封城至启城两个月里,他请一位吴先生在朋友圈帮忙收集的1000多个“早上好”的问候图......





李龙俊《表象与心象》


获奖感言:

大家好!我是李龙俊,来自吉林省延吉市。首先感谢令胡歌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还要感谢萧沉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对我作品的肯定,感谢几十位捐赠人的无私奉献!


 我的《表象与心象》系列作品是自2010年至今拍摄的系列作品的一部分,是对延边朝鲜族即将消失的农耕文明和传统习俗以及乡村生活变迁的见证,是与曾经的乡村生活的依依惜别,也是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爱恋。


我刚开始拍摄时,并没有多想,只是想把家乡的变化记录下来,随着拍摄不断深入,感觉应该表达一下内心的感受,于是选择了把两张图片并置的表现方式,以表达两幅图片的关联与差异,喻意其久远时间上的跨度对比,并通过并置显现出两幅图片内在的逻辑关系及上下文关系,有似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以此反映延边朝鲜族在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中,发生的冲突矛盾及近百年来的发展与变化。表达现代文明社会不应该只停留在物质财富层面,更要把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保留下来,才能更好地迎接美好的明天。


 再次感谢大家,祝蚂蚁摄影大赛越办越好!


创作说明:

延边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中一部分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定居东北境内。从上世纪初开始为躲避自然灾荒和逃离日本侵略者强制裹挟,又有大批朝鲜人从朝鲜半岛迁徙到了中国延边。

历史上,作为迁徙民族的朝鲜族生活不够稳定,常常在一处居住几年又迁移到它处,因为贫困等多种原因很少能盖坚固的房屋,基本上都建造居住极其适用、简洁、温暖的茅草屋。也正是这些民族特色浓郁的茅草屋,承载了中国朝鲜族百余年的移民史与变迁史。

此系列“表象与心象”人文观念作品的产生,是通过对延边故乡多年的观察、拍摄,思考如何来呈现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导?这是传统纪实摄影无法表现的。只有采用观念意象的表达,首先采用已具备的传统纪实图片和人像图片,通过并置设计,以表达两幅图片的关联和差异,喻意其久远时间上的过度对比,并通过并置显现出两幅图片内在的逻辑关系、上下文关系,有似乎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反映延边朝鲜族在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中,发生的冲突矛盾及近百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表达现代文明社会不应该只停留在物质财富层面,更要把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留下,才能更好地迎接美好的明天。

茅草屋与传统新郎服饰 (左拍摄于2013.2 延边开山屯,右拍摄于2020.8 延边安图县)

茅草屋与朝鲜族图腾(左拍摄于2021.2 延边朝阳川, 右拍摄于2019.11 延边汪清县)

茅草屋与传统新娘服饰(左拍摄于2021.2 延边铜佛寺,右拍摄于2020.8 延边安图县)

茅草屋与朝鲜族图腾(左拍摄于2013.2 延边马号乡,右拍摄于2019.12 延边延吉市)

茅草屋与传统洞箫手(左拍摄于2013.2 延边龙井杏花村,右拍摄于2019.12 延边延吉市民俗村)

茅草屋与朝鲜族图腾(左拍摄于2013.2 延边珲春市敬信村,右拍摄于2020.11延边和龙市民俗村)

茅草屋与传统服饰(左拍摄于2013.3 延边安图县石门村,右拍摄于2011.6 延边图们市)

茅草屋与朝鲜族图腾(左拍摄于2021.11 延边延吉市长兴村,右拍摄于2020.12 延边延吉市九龙村)

茅草屋与传统服饰(左拍摄于2013.2 延边龙井市杏花村,右拍摄于2021.10延边延吉市民俗村)

茅草屋与朝鲜族图腾(左拍摄于2013.2 延边珲春市敬信村,右拍摄于2020.12 延边延吉市九龙村)

茅草屋与朝鲜族长鼓舞(左拍摄于2013.2 延边延吉市朝阳川,右拍摄于2020.8延边安图县)

茅草屋与朝鲜族保护神(左拍摄于2021.11 延边延吉市长兴村,右拍摄于2020.9 延边图们市民俗村)

茅草屋与朝鲜族假面舞(左拍摄于2019.2 延边龙井市三峰村,右拍摄于2020.8 延边安图县)

茅草屋与朝鲜族保护神(左拍摄于2011.11 延边龙井市细林河村,右拍摄于2019.12 延边龙井市)


茅草屋与朝鲜族祭祀(左拍摄于2019.2 延边龙井市三峰村,右拍摄于2018.8 延边龙井市开山屯)

茅草屋与朝鲜族寿衣(左拍摄于2021.2 延边龙井市铜佛村,右拍摄于2019.11 延边延吉市朝阳川)


评委萧沉点评:

并置形式的影像作品虽不新鲜,但作者这组反映朝鲜族传统风俗与文化的作品,应用得比较适宜。不好意思,我也是朝鲜族,但大家早已看不出我身上还有多少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与风貌了。数年前我在北京草场地偶与崔健闲聊时就曾说过----“我俩都是不会说朝鲜话的朝鲜族”了,这很尴尬与荒诞。好在朝鲜族的基因骨血还在,执著固执一条道跑到黑的韧劲儿还在,能歌能泣的骨头与真情还在,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般的狠劲儿还在......


有关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时至当代已是个大问题,不独朝鲜族,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也在程度不同地迅速消亡,甚至包括华夏文明的主流民族----汉族。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风貌越来越趋于“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了,越来越不伦不类了。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已沦为一句空话,且更多只是表演性的,而非体现于日常生活之中。


是的,我们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看朝鲜族,或去西域看藏族-维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风俗文化生活,是去看他们也住在水泥盒子的高楼大厦里么?是去看他们也西装革履么?那还有神马意思!所以,十年前我女儿结婚时,我就请时装设计师的朋友专门做了一件朝鲜族的布拉吉让她穿上,婚礼上放的歌曲也是《阿里郎》。如此做法虽然流于表面形式,但之于民族风俗文化而言,形式即内容,同时也提醒自己别忘了是从哪里来的(虽然到哪儿去已无法左右了)。话有些离谱,就此打住。





魏冬《Nobody》


获奖感言:

谢谢主办方蚂蚁摄影、评委萧沉老师、及所有辛勤付出的人们和所有的捐赠人。


我是去年底进入的蚂蚁摄影群,是一枚新蚂蚁。在首次得知蚂蚁奖开始报名的时候,就想利用春节期间的时间,走上街头找找灵感,拍摄一组全新的照片奉献给我在蚂蚁的首次比赛投稿。于是就有了《Nobody》。我会继续完成这个主题项目,最终呈现的完整版是99个背影和1个正面。接触摄影到现在3年的时间,我会继续保持热爱。也祝蚂蚁社区和蚂蚁摄影奖越来越好。谢谢!


创作说明:

街头摄影是我一直长期热爱的事情,我也一直在寻找探索街头摄影的最大可能性。《Nobody》 “小人物”,是我用Iphone在街头拍摄的陌生人的背影。人物对象都是生活中很平凡的人物。当人们不知道镜头在哪里的时候,是最真实与自然的。也许是背影的原因,画面也多了一些神秘与陌生的感觉。该组照片没有刻意去表达什么,只希望我的照片能成为大众审美与艺术摄影之间的粘合地带。也希望把手机摄影这一目前最大众的创作方式,给广大手机摄影爱好者展示出一种新的可能。如果观者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什么就更好了。


































评委萧沉点评:

有些摄影作品,我们其实不必非要从中看出有什么深意,就是好看或看看而已,亦如美术,丰子恺先生就曾说过“画儿就是让人看看而已”。这组《Nobody》(意为“小人物”)的街头照,我以为比较有眼緣,虽只是一些陌生人的环境半身背影,但构图与色彩都很好看,也大致能看出性别-年纪-身份或职业。作者冠名为“小人物”,给我的感觉其实蛮大的,蓝天下如此结实的背影表现,镜头如此特别的摄取与强调,即便是位做卫生的清洁工,也显得很高大,甚至需要略加仰视......


作者是用iphone手机拍的,由此也可给用手机拍照的广大民众带来足够的信心。在高手那里,手机也能拍出牛逼照,垃圾箱里捡回来的破铜烂铁攒成的破相机也能拍出牛逼照,只要操作拍摄工具的人有牛逼的头脑和眼力,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的。而手机的便捷性与隐蔽性,亦可为拍照减去诸多麻烦,并能提高获得更多真实自然照片的概率。


最后再说一下这组图片的标题《Nobody》,这个英文词汇除了是“小人物”的意思外,也还有“没有人”或“无人”的词义。我们看不到正面的脸,只有半身背影,这有些趋于哲学的意味,因为这些人既是现实存在,又感到虚无难测。其实人就是这样,即便给你一张正面的脸,但你敢确定你就能看清这个人么?----从皮相到内心。





蒋舟喆《Positive》


获奖感言:

大家好,我是蒋舟喆,安徽桐城人,目前生活在英国伦敦,就读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硕士二年级,独立摄影师、工业设计师,目前研究方向是摄影及其材料语意。


《Positive》拍摄于21年7月,我在感染新冠后从对“Positive”、“Negative”状态的思考继而发散为对主、客观身份赋予的反思。我在隔离的10天中每天使用自拍的方式来记录期间的状态,从检测药剂的提问,到客观身体的回答,继而开始一系列状态的陈述,梦魇、怀疑、自我隔绝、身份模糊、符号化、精神隔绝、沉溺、枷锁、第三人称、赋予“自由”,摄影对我来说是表达观念的一种方式,形式需要有丰满的内容,内容需要契合的形式去输出,材料对我来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去建立作品与观者的联系。


在这组作品拍摄完成后,我仍然在思考如何能放大它的语意,在之后的工作里,我使用Polaroid Lab翻拍了这组作品,同时我使用新冠期间服用的药物,用水将他们冲成液体药剂,并将药剂溶液用注射器注射在宝丽来相纸中来影响成像,通过材料的参与,观众可以更直观地去感受影像。


很多人问我工业设计专业和摄影专业应该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为什么你在这个专业做摄影?所有人造物都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包括汽车、家具等,摄影、影像同为人造物,只是输出形式和作用不同,工业设计的核心是思考造物的原因以及实际过程和结果输出,这与摄影以及很多艺术领域是相同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区别并不大,最终都要回归要思考事物的意义和规律本身。国内的工业设计大多是用来解决问题,摄影以及其他学科大多一样,大家都在急着用自己的成果回答这些问题,但当回答的人多了后,提问的人就会变得尤其重要,如何在你所在你的领域用作品去提出使人思考领域存在本身的问题,来引导大家产生积极的思考,这是我觉得比回答更重要的存在。


谢谢大家的关注,感谢蚂蚁的评委和组织者,很高兴能通过这个平台认识到很多优秀的入围艺术家们,祝蚂蚁越办越好。


创作说明:
Positive是根据我个⼈真实经历创作的摄影项⽬,与客观相对于主观⽽⾔⼀样,Positive同样是相对于Negative存在的。⽽包括我在内的⼤多数⼈,通常是在这两种状态中不稳定⽽游离存在。 

2021年7⽉伦敦,合租的外国室友被查出新冠阳性,安全起⻅我使⽤⾃测包检测,得到阳性的结果,当⽇前往PCR检测中⼼进⾏检测,于次⽇收到确诊阳性的通知邮件并要求居家隔离10⽇。 

有趣的是,在检测出阳性后第⼆天开直到隔离结束,我每天都⾃我检测⼀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所以在这个被外界赋予的状态中,我是Positive和Negative的叠加,同时从摄影结果的⻆度去看整组作品,我也是主观与客观的重合。所谓客观性不过是⼀群主体的共同信念,或者说⼀群主体的共同信念也许并不是客观真理,但是却在实践中起到了客观真理的作⽤,是⼀种“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e)的真理。 

在创作过程中,我使⽤不同的材料来展现不同的状态,这与材料语意产⽣关联。因为材料本身的透明属性,所以会给⼈身着所谓看不⻅但确实束缚⼈的潜在制约。“⾮观念”从原来的⻆⾊中剥离出来⽽归零的状态。从作品来说⼀开始是我被接受⾮健康的身份,但随着时间和状态的变化⾃⼰也开始接受⾃⼰是⾮健康的直到产⽣对客观的怀疑。器物化、⾮健康的⼈格形成,然后⽤所谓医疗⽤具来捆绑,从被动远离到主动隔绝与他⼈的关系再到对被赋予状态本身的思考,是我想通过作品来表现的。 

作品是我对于强加于⼰的突然的、客观的社会身份、状态的思考,对于客观性的束缚以及主观性本身带有的透明属性的潜在制约形成了双重怀疑。 


.


.


Day 1


Day 2


Day 3


Day 4


Day 5


Day 6


Day 7


Day 8


Day 9


Day 10


评委萧沉点评:

新冠疫情的全球化,自然也波及到身在海外的华人。作者旅居在英国伦敦,他在得知合租一起的外国室友被检出是阳性感染者后,也主动自测,并前往当地的PCR检测中心进一步测试,最终确诊自己也是阳性感染者,由此开始居家隔离10天的禁闭生活。但吊诡的是,在居家隔离的10天里,他每天继续自测的结果却始终呈阴性。这使得他开始思考被医学和社会认定的客观“非健康身份”与自测认定的主观“健康身份”究竟孰是孰非?


人间的许多事情或道理,其结果不见得非黑即白,而往往是游离于此间的灰色地带,由此也让处于此种境地的人很尴尬茫然。作者其实也用了Positive(阳性)和Negative(阴性)这两个对立的词汇,并纠结于这两个词之间,对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也产生了双重怀疑。而客观世界给每一个主观自由人精神上所带来的无形束缚,更多状况下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于是作者用了一些透明材料对自身乃至头部进行裹挟,并用口罩演绎枷锁,这种表现方式既不乏创意,也应用得当。观念摄影就是如此,你若想把一个思想观念表达清楚,就必须找到一种合理合套的表现方式。作者的此一观念既然源于疫情的引发,又运用了自身在疫情期间的禁闭状况及相关物品进行自拍,内容与形式就结合得比较到位,用中国的一句俗话说就是“原汤化原食”。




关于蚂蚁摄影奖


本年度奖项设置:

1、大奖空缺

2、优秀奖四名 每名获实际奖金募集总数25%


“蚂蚁摄影”是一个非盈利性摄影组织,是一个对摄影有追求、有态度的交流平台,蚂蚁的宗旨“批评若不自由,赞美则毫无意义”,成立于2009年8月,主体为一个简单的微信群,蚂蚁历史成员千余名,现群内成员110余名。加群有门槛(发送作品,群内投票成员支持过半),但不限器材、不论题材,去留自愿(加群请联系微信号:yy208w)。

蚂蚁摄影奖就是在以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金来源于影友们的自愿捐赠。原本旨在鼓励群内的蚂蚁,现已扩大到全社会。



欢迎给“2022年蚂蚁摄影奖”(第12届)捐款

捐款方式:承诺一个金额,奖项确定后直接汇款给获奖者,没有中间环节。

给蚂蚁摄影奖捐款请联系微信号:Antphotos



END




本届海报、获奖证书由墨小米设计制作,特此鸣谢。



—【蚂蚁摄影】—

| 蚂蚁蚂蚁蚂蚁蚂蚁 |

日常事务请联系微信号 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