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 | 蚁 | 摄 | 影 |
批评若不自由 赞美则毫无意义
海报制作:人自在
蚂蚁隔壁班--颜长江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有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可能是因为这个书(《惊鸿照影》)的出版,浙江摄影出版社郑幼幼工作室刚刚出版了这本评论集。这本评论集其实印数并不是很大,早年我曾经写过起印几万册的畅销书,在畅销书排行榜上数一数二,那是经济类的书。但是后来也很奇怪,就是越写越好,但越来越少人看了,可能是因为改写摄影散记了吧。但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相信一个真诚的摄影爱好者对中国摄影的观察、评价、鉴赏和描述。
我们今天讲座的标题和书的标题都跟“惊鸿照影”这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和陆游的诗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说实话书名是很难取的,每次我都绞尽脑汁,这一次也同样,想了比较久,最后突然觉得我写海波的这篇文章,因为标题就是陆游的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这一句里边的“惊鸿照影”,既合乎我的心情,也切合摄影这种方式,有个照相的照影,这四个字事实上是我心情的体现。
为什么要用这么个题目,我们可以讲一讲,包括今天海报这张照片,咱们都可以讲一讲,我把照片也放上来吧。这是今天做海报的照片,我想“惊鸿照影”总得有一只鸟是吧?正好我在《归山》系列里,我和肖萱安先生一起拍的照片里,有不少鸟类。这两只鸟也许就是我们这两只老鸟,是我们的象征。
颜长江《归山》系列之听泉 与肖萱安合作
另外我想介绍一下书的封面,书的封面也是跟我合作拍《归山》的前卫摄影家肖萱安的作品。这个作品是他的新作,我非常欣赏。他这个新作跟我们拍《归山》这种心境之间,看起来是对立的,因为《归山》是比较安静的,这个新作是非常荒诞躁动的,但是事实上它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个封面的话,肖萱安的这张作品,它是电脑合成的影像。这个建筑是我们一起在长江边行走,走到接近重庆的地方发现的几幢楼。他以这个建筑为原型,同时有大量的他在重庆地区、在三峡地区拍摄的人物、动物、风景,也包括在印度拍的一些东西。他觉得恒河和长江有类似之处。把我们生活的各种景象都铺陈在这栋楼上边,那这个楼也摇摇欲坠,它整个形成了一个类似于马王堆帛画的这么一个竖幅,我们按中国画来说叫挂轴,我非常欣赏这个作品。这个作品是我们现实的集中反映。我就不在这里具体地讲各种纪实摄影的名家了,我觉得老肖的这一张作品已经是我们的全部现实。在里边我也惊喜地发现,他把我也做了进去,就是这个局部图的这个穿暗红色的这么一个人物,这就是我本人。另外旁边还有我的朋友,比如说魏壁等,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拿来做封面挺好的。
肖萱安《某一天的生活》
正如这个图片所影射的,我们往前看二三十年,肖萱安先生还有我,我们一起追踪着这个社会的现实。我们一开始是以纪实摄影师的身份在长江三峡地区活动采访那里的巨大的变迁。我就更不用说了,本来就是新闻记者出身,从2000年以来,对于三峡非常关注,我最初是写实的,但后来转向行为。在我这个书里面会说到肖老师后来拍了他的《读报》,我也有《黑盒子》,还有俗称《上吊》的作品。我们看了,就是说我们不仅是在记录现实。我们在记录现实之后,我们评价现实,或者说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个就从写实变成了抒情,或者说悼亡,就是在悼念什么。也包括反思,比如说肖老师的读报,比如说我的上吊,他都是在质问什么。不仅是有一种感情因素,而是在提出问题。比如说我们什么是可信的,我们报纸上,什么是真实?比如说上吊我们对于某些大问题的这么一个决然的态度。
后来大概到了2008年左右。我们两人突然觉得这么多年饱经沧桑,在摄影的道路上是疲惫,是内心冲突。简单说,我有一个结论,成功的现实观察首先是对作者的伤害,心理伤害。
以前没写过刘铮先生,他是中国最杰出的摄影家。刘铮先生他拍国人拍完之后,他跟我说过,这些拍摄对他自己造成了伤害,尤其是他拍摄了太多死亡的场景。所以说我们这些纪实影家真正做得好的,他能看到社会的痛楚,事实上他未必能承受这种痛楚,他们是做一个中介,但绝非无感情的机器。在他达到了他的事业目标,达到了他的摄影追求之后,他有时候可能会觉得精神上不是很振奋或者说有点抑郁是吧?所以说我有这个结论。我们观察几十年中国现实之后。至少我自己或者包括肖老师,刚才我说的刘老师,会有一定的受伤。我们要超越这个层面,超越自己,超越自我,超越情感的层面,去带这个社会去思考问题。如果你到不了这个层面,那么要艺术家做什么?你也就是凡夫俗子,我们需要凡夫俗子的感情,但是绝不能止步于此。
所以说我刚才说我是惊鸿,一只惊鸿,受惊的鸟,因为现实而惊。所以说有时候想着逃离,这个逃离,这种超越,就形成了《归山》。实际上《归山》它是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整体的看法,它在时间上很宁静,在画面上很优美。但事实上是一次死亡了的、灵性的生灵,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后的观看,或者说来自于阴间的、来自于灵魂的观看。所以说《归山》是这样的惊鸿,来回看这个世界,这就是我这个题目的含义。
那么他看到了个什么呢?首先我们说,第一他看到了自己,受伤的自己。我们事实上拍所有的作品,我希望大家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拍这个作品,我们拍摄,我们热爱摄影的动力是什么?我想首先要满足自己,其实你不过是在拍摄自己,任何违背自己的拍摄都与作品这两个字无关。你可以是一个职业行为,比如说我不爱拍美女,但是我给杂志要拍封面是吧?我不爱拍汽车,但是我要靠广告摄影谋生。这个是另外一回事儿。如果你在这里面获得了60%的享受,心理满足那是很应该的。但是你要说获得了百分之百的精神享受,那是有问题的。最好的作品,百分之百的作品是拍出了自己。
第二个,我们要说他是拍出了更高的自己,而不仅是受伤的自己。我们看了刚才我讲的《归山》等,包括肖老师那张图片,他似乎把他所有的几十年现实组成一张作品,整合它也是为了把它纪念碑化,像个纪念碑一样,把它固化,把它变成一种存在。再次地去打量这个,就是一种超越式行为,我们要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当然这种超越不是说你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这种观念式的创作也不容易,你不是这样人就别干这样事儿。你如果觉得我还是要描绘现实,我一辈子描绘现实、一辈子街拍,无所谓的。但从我这个角度看,从中国摄影的整体看,我们需要有超越性的作品。这也是我这个书里边儿,我看中的人,他们涵盖面非常广的一个原因。这个超越型的作品要真正的让人家感觉到超越,那么我们需要更杰出的想法,更有灵性的画面来表现。
我们的摄影是一个安慰自己的方式,是一个放过自己的方式。我首先希望从事社会观察的这些广大摄影师朋友们能够描述、能够看到社会的本质,同时也能从里面拔出来。如果不能自拔,就难免陷入到精神焦虑,思想悲观。免除这种悲观和焦虑的方法,就是你创作更好的东西,更安静的东西,更有超越性的东西。
骆丹《无人之地》
不久前,骆丹发表了新作《无人之地》,我也写了一篇评论,但已经来不及收到书里边去了。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我这个书里面每一个人只有一篇评论,只评他的一组照片,事实上是没有涵盖我所有关于他们的评论。比如说关于骆丹,我评过他的《318国道》,也评过他的《素歌》,前不久又评了他这个《无人之地》,至少有三篇。比如说王宁德,我评过他的《在小镇上跳舞》,也评过他的《某一天》。很可惜,也只能采用一篇。包括许培武,包括曾翰等等。骆丹,他比较早的是《318国道》,然后《南方北方》,然后是《素歌》,这三个系列大家都可以看看。
骆丹《318国道》
骆丹《南方 北方》
骆丹《素歌》
《318国道》是罗伯特·弗兰克那样一种在路上的旅行摄影的方式,并且用6乘以7的画幅,非常有纪实摄影或者说公路摄影的感觉。他的照片是充满着这么一个我们叫做波浪形的,在颤动的照片。
到了《南方北方》,它是用120方片,比较稳重,而且也比较平静,有一种审视的味道。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速度降下来了。他的照片是稳定的,不再是波动的。他已经从前一组的对荒诞现实的描绘变成了对非凡现实的审视。
到了《素歌》,他是用这个湿板摄影,巨大的玻璃底片来摄制的。稳重并且毫无时间感,这个富有灵光、灵韵的这么一个摄影场景,摄影感觉,相信给大家的印象很深,而且他这次改为黑白。他说他的摄影也可以看成几百年前的,其实生活没大的改变,作者更在消融当下这个时间,是用几百年的时间块来超越当下,把大家落入到一种纯粹神性的这么一个场域,一个境遇。他再次对自己做出了超越。他这种神性引领着他去宽恕、去理解当下的更大范围内的现实。这是摄影家的一个姿态,这个作品单独看也非常好,但是我们不能单独看。
那么几年之后,他现在推出了《无人之地》。大家可以看看,我觉得已经类似于这个宇宙某个星球的荒漠了。我也有专门的文章评价《无人之地》的,大家可以搜一搜。我觉得是一种整体的表达,一种整体的你说是绝望也可以,他是对这个社会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反应,所以说我从来不觉得摄影家的纪实职能,和所谓的观念摄影,是不相干的两样东西。在一个作者那里他是非常相关的,可以交融,也可以前后应用。
所以说,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在前面,面对社会现实。然后他像一只惊弓之鸟,离开这种现实,到别的地方去找一面镜子。甚至说他最后从前面三组拍有人,到最后拍无人;从前面拍我们的生活空间,到后来拍似乎属于宇宙的荒漠。这个人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他也许是在用这种发展来总结自己,安慰自己,超越自己。
因为我们最后还是要落到一些永恒的话题,这就是古典哲学的话题,还是关于人的一些追问是吧?我们不外乎反映人的生活、人的尊严、人的理想。但是你最终这些只是片段的,人最终要超越生死,那么还是要思考更广阔的问题。人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怎么样才有活着的意义?我相信我们上面说的摄影家都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我们说从这个标题说起,今天我们究竟看到了啥?关于惊鸿造影这个词的来源,陆游的那句诗,我觉得非常切合的形容是海波的这个作品《桥》。这个作品还比较早,在中国当代摄影里面,我觉得位置是比较高的。当年桥上的合影有这么几个人,现在只剩下当年的小孩,而其他的人已经远走。
海波《桥》
说实话这几年我作为一个活了这么半辈子的人,我也经常送别长者,送别兄长。我也感觉到当年的合影里面人都在减少。海波只不过是把我们朴素的感觉,把它拍出来了变成作品,正所谓“伤心桥下春波绿”,那些像惊鸿一样,从水面上走过的,美丽的人们再也回不来了。
我自己觉得,这张朴实的作品,我们单看每一张都可能成不了所谓作品,两张合在一起,他就成了作品。用一个简单的方法,但是完全是本真的,发自肺腑的一个方法,强调了时间的流程,时间的意义。这种方法点化了这个桥上曾经发生过的无数现实,让它成为一个时间流,超越了瞬间。我们都一样,超越了具体的时间。
我向来认为,即便在街拍式的纪实摄影里边,超越瞬间也是非常必要的。大家说决定性瞬间,其实比决定性性瞬间更重要的是决定性的无瞬间。也就是说里面总有一种东西,也许是一个目光,也许是你的构图,你看起来是决定性的。事实上,你要的是决定性的什么呢?是情节的决定瞬间吗?是完美的构图瞬间吗?构图瞬间是非常次要的。你要的是它反映出来的,把现实提升的这么一种灵光。所以我在街拍的时候,经常觉得我的兴趣在于灵光——我要觉得里面的人物已经走出了照片之外,走神了,他们并不属于眼前的现实世界。这样的纪实才能看下去——当然,事件、构图与灵光都有就更好了。
我们还是说海报吧,这个照片用他这个图像,我认为也是对于时间的,对于消逝的肯定,对于存在的肯定,对于我们生活的树碑立传。它充满了感情,充满了让人感叹的东西,同时它也有很强的凝固感,就是让大家会好奇,好像面临一个纪念碑似的东西,只不过就是生活的纪念碑,前后对比,一切想象的空间,思考的空间就出来了,所以我们说惊鸿照影——
我也老了,也沧桑了,也见得多了。所以说最后不过就是一个是惊弓之鸟。回来跟大家打个招呼,看一看自己,也看一看别人。这伤害与愈合,逃离与回望。我们不过是这样,肯定存在。
我现在再列举几张照片,说说就是我中间写到的我的朋友佬京,是我心目中接近大师的一个人物。我看了这么多街拍或者所谓纪实摄影,我觉得很少有一个人能把自己和自己的故乡这么全身心的投入去拍,并且在那么早的时候,他的影像一点也不输于外国同行,甚至我觉得更有长处。
他拍摄的主要就是北京的中轴线,整个故宫这么延伸过来的南北中轴线,在这个地方。我觉得他拍的照片里,我能看到1980年左右中国一个关键的节点,看到的是整个中国!其间张力,深刻,我文章说得很多了。
佬京的摄影生涯,他真正有效的摄影生涯我觉得是比较短暂的。他在北京拍了这些之后,他说他把所有的不太行的底片都废弃了,都扔了,只剩下大概100来张底片。我觉得这100来张底片确实非常珍贵。他后来就到深圳谋生、工作。我曾经去看过他,应该说混得很不好,甚至说有一点潦倒。而这个人我也敢肯定他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不太会跟这个社会相处的人,甚至是有点焦虑,非常惶恐的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名声,我就再助推一下吧。
我的哥哥曾经做过十来年的生意,他在公共区域悬挂的一些装饰,主要是有一种类型就是图片,他也有意地用佬京的图片。结果我就看到佬京另外一种类型的摄影。是比较通俗、比较好看的高原风光、风景,这是里面的一幅,也是刊登在我这个书里面。我其实没有多想,但是今天我的爱人,她跟我说,你知道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吗?最后是这一幅,她也说了很好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就这个作品,看起来它的颜色非常有意思,它那个大地看起来非常像著名的windows 的那个桌面。这块土地,这个草原就是美得炫目,已经失去了一种真实感,但它确实是真实的。还有这个人,他的面目不清,他的姿态,甚至你说男女都可以,他的民族因素已经降到比较低的这么一个程度。包括那些云,一条路通向哪里,目的地在哪里,这是个什么人,他去干什么事情,这是什么样一个地方,这一切都处于一种不能确定的状态,悬置的状态。于是这张作品就有非常强烈的、引人观看的魅力。正因为有很多各方面都不确定的答案,虽然是一张清晰的图片,却没有一种事实上的本质上的清晰,这非常有意思。我学问有限,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是我想吸引我的也是这么一种神秘的魅力。我们一般看高原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那种苦大仇深,那种故意的作状的很多东西、人物,故意塑造他们,把他们往高大全,往所谓的人性的那种夸张上面去靠。但是这一张看起来比较平实的照片,达到了更深层、更含蓄的这么一个效果。事实上也是走向最终的哲学思考的,但是他一点都不夸张,那种夸张都是表面的。
我在想,他拍这样的作品,是他拍北京作品的一种平衡呢?是不是一种延续呢?一种貌似对立,实则是一个像跷跷板一样的,不管是从创作的角度、形式的角度,还是说从这个内心的角度,它是以一种对立的方式获得平衡。这非常有意思!我相信这个高原系列也是他对他拍摄北京现实的一种超越,也是一种逃避。
曾广智作品
这些作品还很多,我们慢慢发掘。这个作品的话,是我这是随机拿进来的。大家也可以大致看到我这本书的跨度,尤其是最后两幅,这个是国内很少见的,它是华人摄影家曾广智的作品。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师。他在1980年左右,1980年代就拍摄出这样的作品,以个人的姿态代表东方跟西方文明对话。
大家也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当年因为中国刚刚准备开放,他虽然是在国外生活,在美国生活,但是他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是多么的应景啊。从中美贸易战开始,从我们现在东方和西方的关系看,他的作品是有预见性的,到现在有新的意义。这两幅作品的授权来的非常艰难,是经过摄影家陈荣辉,帮我在美国反复联络,我们才拿到这么刊登的这么一个授权,所以说这本书还是用心制作的。
所以说我想讲的就是我们这个影像从现实到超实,我们不轻易叫超越现实,我觉得超实。我现在只能想出这个词,我们就像现在我们摄影早就像现在的所谓区块链一样,它给这个世界以确认,以固定。
这本书写到了44个人,我在后序说不能涵盖所有的杰出的摄影家。很多杰出摄影家,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收进来。关于这些作者,也未必涵盖了他们最好的作品。但是我想整体上能看到中国摄影的全貌。
我要说的一句是什么呢?就是中国摄影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差,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我们“惊鸿造影”不仅是讲我们摄影,一个摄影者个人的心境,不仅讲我们摄影对社会的反应,同时也讲我们的摄影。中国摄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这个专业上看,我们也照一照自己。
我相信即便放到全世界的范围内。如果我能评论世界摄影家的话,中国摄影也有它相当的分量,当然有很多东西也只有我们能懂。所以说,说一千道一万,大家买一买这个书,这个也不贵,就是一个外卖的价钱多一点,对吧?也就不多的印数,这个我相信还值得大家拥有。
我最后打了几个字:自由神。大家别误会,在我这不是个政治名词。因为我们这个湖北乡下有这个说法,就是形容这种游来游去的,有点吊儿郎当的这种男孩儿。或者说非常潇洒的,不是坐班的,到处乱跑的,这种人叫自由神。我其实我觉得摄影师就很像这个自由神,但是同时自由这两个字当然不同一般,我觉得,摄影,就要体现自己的自由意志。
郑幼幼工作室出品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书号:978-7-5514-3890-2
纸张:内文新印画100克白色
封面欧纯蛋壳纹230克白色
工艺:活脊,护封
书籍简介:
《惊鸿照影:中国当代摄影撷英录》是著名摄影家颜长江的首本摄影评论集,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全书由评论与图片构成,约10万字,124张图片。自1990年代以来,颜长江以其摄影直觉,准确地把握中国摄影新趋势,并利用报纸专栏加以介绍,或为摄影家作序言。他的这些摄影评论,以直接、精悍、准确、独立、性灵为特色,观点与文字备受新锐欢迎,有为真正优秀的摄影新锐正名之感。业界认为,这是艺术家评论的代表之作,作者以其敏锐的直觉,率先在学者评论之前准确为新锐正名。
“蚂蚁隔壁班”分享会安排:
1,陈吉堃,《我的摄影经历》
2,刘翔,《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家庭影像题材研究》
3,晨堂,《我和蚂蚁摄影以及世语新说》
4,王雷雷,《学习摄影的新误区》
5,安礼楠,《简明组照编辑逻辑》
6,张杰,《伟大的传承-尤金·阿杰与沃克·埃文斯》
7,张耀疆,《从“动物园”到街拍摄影》
8,金晶,《跑了百来个国家不如在“蚂蚁”呆几年》
9,唐浩武,《我拍农民工》
10,饼,《地尽头》
11,卓玛,《回望高原》
12,刘强(蜗牛),《说“绿风景”抄袭,我有话说》
13,大笨笨熊,《爱与吻-一个摄影师的自白》
14,李岳,《摄影收藏存储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15,烟丝,《我看的那些有关照相与艺术的书》
16,张宏伟,《我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
17,要有光,《手机影像创作》
18,朱昱安,《从想象到呈现》
19,李伟,《游走在边疆》
20,夏建国,《浅谈客观摄影与主观摄影》
21,戚勇,《关于手机新影像的思考》
22,滚刀肉,《让自行车回归生活》
23,袁徐庆,《空房间》-立体摄影作品的诞生
24,凌鹤,《婚礼摄影师自我身份认同》
25,白杉,《摄影书“生长”》
26,安光系,《风景摄影的历史与走向》
27,人自在,《向外放眼,向内观照-摄影与茶》
28,王福春,《生活中的中国人》
29,by5ff ,《帮你做出最漂亮的银盐照片》
30,Zhang lala,《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31,王庆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32,朱洪宇,《摄影人如何走进摄影节》
33,林路,《摄影画册的鉴赏与收藏》
34,王若邦,《告别单一叙事》
35,刘杨,《从人性到物性-当代静物摄影创作指南》
36,商华鸽,《拍摄死亡》
37,齐林Lin,《撒哈拉往事》
38,李巍,《有些小事才是大事,比如那碗米饭》
39,王牧,《最短的长镜头》
40,卢承德,《苏州故事》
41,袁吉晴,《宝丽来的神奇故事》
42,袁洁,《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
43,李继保,《英雄地》
44,濮演,《在路上》
45,邢千里,《中国摄影简史》诞生记
46,严志刚,《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47,杨寒,《关于时尚摄影二三事》
48,陆祎玮,《我在美国策张爱玲展》
49,龚月强,《观展志-摄影展览带给我们什么》
50,王志平,《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
51,钟林春,《从摄影到摄心》
52,刘翔,《马克·吕布黑皮书-摄影的传承》
53,阴彤,《我在英国讲故事》
54,袁园,《把“当代艺术摄影”作为方法》
55,周仰,《从写实到造境》
56,路万江,《古典相机》
57,柴柴,《辛迪·舍曼:这不是自拍》
58,要有光,《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器材》
59,宁舟浩,《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60,李志国,《从2024相机到“重生”系列作品》
61,王攀,《故乡三部曲:一城一山一河》
62,马语者,《熟悉而陌生的大伙伴》
63,拉黑,《从罗福平到罗福平》
64,马浩冉,《古典摄影工艺的当代实践》
65,王仁伟,《船厂农民工》
66,棉布,《培根的文脉-介绍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
67,郑忠民,《摄影:阅读与写作》
68,王若地,《黑白摄影的形式、空间和技巧表现》
69,王勇,《寻找乡村照相馆》
70,赛力克 · 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71,靳华,《视觉日记》
72,张宏伟,《2000年以来的甘肃摄影》
73,吴小淮《群雄逐鹿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
74,于涛,《珠江——与河山的对话》
75,盖少华,《像之阴阳》
76,李檣,《我的故乡摄影与中国式纪实摄影》
77,邹璧宇,《一起来一次公路摄影》
78,王璜生,《重读1984年珠江流域的影像纪录》
79,刘劲勋,《 C Pluao黑碳料理》
80,张静,《记忆的图像变体》
81,王兵,《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摄影》
82,陈立群,《金石声(金经昌)一个跨界的摄影大家》
83,蛊师,《从摇滚乐到日常经验》
84,林添福,《2004-2021我拍祭龍》
85,刘江岭,《日本古建筑小史概要》
86,傅尔得,《《对话》与《在场》:当代摄影艺术在玩什么?》
87,曹梦鸽,《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看技术:从胶片幻灯片到虚拟现实》
88,张俊佳,《裸模10年-围绕摄影展开的生活》
89,严明,《江湖问答》
90,陆文鹏,《街头剧场》
91,钟华连,《从现在开始,去做一本摄影书吧!》
92,吃土豆的人,《吃瓜大会》
93, 戴显婧,《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
94,尤达任,《形式的内容》
95,颜长江,《我的道场》
96,王晶,《胶片是否还有意义-谈巴黎暗房与胶片复兴潮》
97,王欢,《女巫浇酒-关于当代艺术中的神秘学热情及其修辞》
98,李明,《西北行旅》
99,赵华鹏,《手机摄影的可能性》
100,王士杰,我的《青春》(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1,谭秋明,《我的“侯奖”之路-一位摄影的叔的成长过程》(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2,王晓岩,《大汖村--二十一世纪中国村落空心化的标本》(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3,辛宏安,《图像、文本、记忆——摄影系的学术脉络》
104,邸晋军,《通过古典面向当代的早期摄影》
105,李陟,《我喜欢的摄影书》
106,任冷霏,《在二维和三维中穿梭的摄影》
107,野生,《一本给奶奶的摄影文字书》
108,张耀疆,《我·接头摄影·摄影书》
109,邢千里,《照片的罗生门:批评与建构》
110,王晶,《裸手印画》:一部巴黎黑白暗房的简史
111,俞澜,《浅谈碳素印相工艺》
112,解海龙,《从渴望到圆梦——希望工程经典照片的背后故事》
113,姚义静,《航海与摄影》
114,张钰,《留学日本学摄影你需要知道的》
115,李辉,《为什么收藏国产相机最后都赚了》
116,棉布,《棉布带你看威尼斯双年展》
117,颜长江,《惊鸿照出啥影》
118,张涛,《关于独立制作画册你想知道的一切》
以上主题均已完成
以下主题即将进行
119,江融,《探索摄影之旅》
120,金向怡,《摄影的电影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