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摄,重构和再现 - 胡延松分享会实录(7900字)

胡延松 蚂蚁摄影
2024-08-30


蚂蚁隔壁班--胡延松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语音整理:玫瑰之上


各位老师、摄影朋友,晚上好!非常高兴能够接受浙江省摄协毛小芳老师、令胡歌老师的邀请。利用网络平台,就影像的艺术创作和实践,与各位朋友们作一个交流和分享。


在分享前,先进行一下自我介绍:


我是浙江宁波人,40多年来,无论在部队的7年还是在大型国企的34年,工作经历和背景都与美术、摄影有关,从部队时期电影放映员、美术宣传员到企业的美术摄影干部,为自己致力于当代艺术摄影的创作和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特聘摄影师、宁波市摄影家协会理事。2022英国格拉斯哥中国学联第二届摄影大赛评委。


曾获2015年“伯奇杯”中国十佳创意摄影师;2020年中国摄影网“中国十佳摄影师”(提名);获中国石化第一届、第二届朝阳文学艺术奖;获宁波市第一、二、三届摄影奖。


曾在中国大理、丽水、平遥、宁波等国际摄影节(周)举办摄影艺术个展。多组作品在第23届、25届、26届、27届、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获奖;多组作品获国际摄影大赛金奖;多组作品获全国主题性摄影大赛金奖;多组作品获浙江省摄影艺术展、浙江省 “群星”视觉艺术展、中国石化摄影艺术展金奖。


现在开始,分享如下: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180年的发展道路。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机械到数码。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的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很大改变。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2亿多摄影爱好者,6000多万持有单反相机的人群。除此之外,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中国手机拍摄用户数量的巨增,庞大的摄影人群和各类摄影组织在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使中国名符其实的坐上世界摄影大国的地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代摄影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状态,摄影大众化的趋势要求有志于在摄影路上有所作为的摄影人,不能停留在一张或几张好照片,而要做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视野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用自己的思想去捕捉、表达有个性化的摄影语言。


分享主题:拍摄、重构和再现


梳理了一下自己近15年来 影像艺术创作主体思路:


1. 摄影的图像艺术自从诞生起,也就代表着艺术家的智力得以与技术剥离具有了可能性,技术与智力相结合的艺术---当代特征,将取代传统的艺术方式与特征。时至今日,当代语境下的摄影(影像)艺术更是创造力、智力与艺术悟性交织在一起。因此,在人人拥有照相机和自媒体的时代,摄影艺术创作的内容与概念将更为宽广,摄影艺术创作的天地更是丰富多彩。


2. 对传统艺术的“挪用”重构方式将融入当代社会话题,同时介入真实、虚拟,暗示一种线索、一种隐喻,产生真实又荒诞的场景,重新演绎另一种叙述性的影像。在这里,不管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自然现象……都是一种幻象,而不是现实,是对摄影语音新的手法---新的探索。


3. 艺术表现功能带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渗透着艺术家主体的人格、个性和情感。力图通过个性化的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形式和主题的完美结合。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摄影也是如此,摄影家将生活中的感悟用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演绎个性,表现思想。


4. 图像离开了客观表述,对传统逻缉思维进行重组,加入理性制造的概念,不苛求图像真实存在的意义,而是追求图像背后的精神层面,探求另一个影像的世界。


5. 传统摄影强调的“一瞬间”似乎是被重新诠释,而带有思想性和前卫性的新摄影,在融合和重新阐释后,运用新技术手段,合成和后期制作,获得完全具有意味的、新的画面效果和新的视觉影像。


涉及摄影:我正式的摄影创造,应该从工业摄影开始。原来,我一直从事美术、美术设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电脑美术开始应用。我在设计大型广告、画册时会经常使用到一些图片,于是在2005年,我购买了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当时我的主要拍摄对象,是石油石化企业的炼油装置、检修工人、工业小品,拍摄后,也常常会与周围摄影朋友进行交流,他们一致认为画面、构图、色彩、现场感很好。受到鼓励后,我便开始大胆尝试参加各类摄影比赛,由于自己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所以摄影作品时常获奖。期间创作了许多工业题材的摄影作品。









工业单幅 @ 2006-2015


工业摄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工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瞩目的成就,为工业摄影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拍摄内容,各种不同的行业,如煤炭、石油化工、纺织、电力、铁路等等,都是工业摄影反映的重点题材。


作为造型视觉艺术的摄影,以其反映现实生活的直接性见长,但直接性不可同于“写真”,去照搬、摹仿生活。艺术贵在提炼和升华,是更高层次上对生活的概括。


抢修纪事 @ 2007


工业摄影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表现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劳动者的工作场景、生活场景。《抢修纪事》创作于2007年,看到作品画面,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管线林立,机泵纵横的炼油装置,从而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而镜头中凝聚了艰辛之美,那银色的罐体、白色的雾,与穿着橙色劳动服装的工人,相互呼应,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流露出,对为石油石化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的赞扬。4个银色的圆形立体油罐,加强了画面的形式感,也使作品具有了工业摄影的厚重感。


此作品在2007年,入选中国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



工地印象 @ 2016


要突破工业题材摄影--在画面上,重复“机器加人”模式,就必须对工业题材摄影,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千变万化的光影,静与动的交融,线与面的对接,新与旧的对比等等,力争将最平凡的东西,拍出不寻常的韵味。


新时期的工业摄影题材创作,要用人文的观念,挖掘工业摄影创作的内涵。劳动者应该成为工业摄影创作的第一要素。摄影创作应该有一种,对劳动的赞美之情,突出劳动者的形象,一种力量的美。








工业现场 @ 2015


“拍我身边的、拍我喜欢的、拍我感动的”始终是我多年来摄影创作的一个理念。


如果还是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工业摄影方法去“瞬间记录”,没有新意,也制约了创作空间。纵观许多优秀的作品,其实在技术上是简单的,但它透过形式构图、光线运用、影调控制、系列作品影像的编排,使作品内涵得到了提升。这些优秀作品不仅能够展示工业表象,更能揭示深刻的意象。


《工业现场》系列作品是我拍摄于2015年石油石化企业的检修现场。作品通过相机镜头各种视角的运用,零乱的检修现场,许多美丽被提炼了出来,即使是最寻常的地方,也拍出了强烈的韵律感:高耸的炼塔,环绕的管线,曲折的通道,忙碌的检修工人,都呈现出一种大气之美和力量的之美。作品通过庞大的现代化设备与渺小的检修工人的对比,反衬出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立意,作品以黑白影像呈现,体现了自己的思想内涵和创作理念,使厚重的工业摄影更具有象征性,更显单纯化,更富有想象空间。


本组作品,2015年荣获25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工业摄影大展银奖。第十七届浙江省摄影展览优秀奖。









我的检工兄弟 @ 2013-2017


《我的检工兄弟》摄影专题画册,以我国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为创作背景,用纪实的摄影手法,呈现了一群“中国工人”在追寻“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该专题摄影作品拍摄时间近四年,从二千多幅原片遴选而成,2017年5月,画册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该画册2021年12月参展浙江省第四届纪实摄影大展,并被主办单位省文联、省摄协收藏。









重复.构建 @ 2018


“点子”的培养是一个人长期艺术学习的过程,也是汲取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营养后的流露,用“立体观察、多路思维、无限想象、最佳表现”的理念,提高作品的表现力与冲击力。


作品《重复.构建》 ,通过重构的方式,将不以为奇的工业元素加以形式化的表达,秩序化、整齐化,在上下左右重复中,画面的单一性消失了,形成了和谐富于节奏感的视觉效果。









大围战 @ 2018


组照《大围战 》是运用多次曝光技术完成的工业题材类作品。特点是多曝和叠加。把现代化炼油企业大修场面艺术化的呈现出来。所以,林立的管线、交叉纵横,配合低饱和度的画面,实现了许多独特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


本组作品2018年,获得第17届浙江省摄影艺术展优秀奖。









新雕阑记 @ 2019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不能否认,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此同时,产生的对传统艺术的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显象。每一次的技术革命,让我们在享受成果的时候,也让我们承受随之而来的疼痛。人类在向前奔跑的同时,也需要回望和反思。


人与自然、现代与传统之间,应当如何和谐共生。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一理人与自然、发展与传承的关系。


作品的主要元素,通过雕阑艺术品与石油炼化装置的结合,形成了全新理念的--雕塑。


所以,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是实物,不变的是人心,让我们期待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本组作品2019年入选第27届全国影展。








构建 @ 2021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不断加深,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数字高效化与数据要素化,正成为转型的标志性特征。


作品以国企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为素材,艺术化地呈现了数字中国的发展和建设。


本组作品2021年入选第28届全国影展。









异度空间 @ 2010


《异度空间》系列组照,创作于2010年,通过对企业运动会中跳高、跳远、投铅球等人物瞬间的抓拍,把极致表情人物,放置在特定的房内空间中,意蕴着当代年青一代,追求自我的一种状态。


创作中,这种对传统艺术的“挪用”重构方式将融入当代社会话题,同时介入真实、虚拟,暗示一种线索、一种隐喻,产生既真实又荒诞的场景,重新演绎另一种叙述性的影像。在这里,不管是一种情感、一种精神状态还是一种自然现象……都是一种幻象,而不是现实,是对摄影语音新的手法、新的实践。


传统摄影强调的“一瞬间” 的摄影理念,似乎被重新诠释,而带有思想性和前卫性的新摄影,则是在融合和重新阐释后,运用新技术手段的合成和后期制作,获得完全具有意味的,新的画面效果和新视觉影像。


本组作品2010年入选第23届全国影展、获得了首届“伯奇杯”收藏大奖。并被徐肖冰候波纪念馆、中国摄协收藏。









白昼 @ 2015


在世界万物中,或阴,或阳;或柔,或强,此外,还有一系列两极关系,比如:动与静、鸣与幽等等。这种状态的两种--极性,都时刻依附在同一物体之中,同时这种极性存在着很多转化的可能。生命的轮回也是这样永恒的转变,生与死、伟大与渺小、脆弱与顽强都在生命中绽放,在寂静中回归。


创作于2015年的系列作品《白昼》记录的正是生命的切片,用一个画面的正负影像来表现万物的两极。时间是相对的,但又是绝对的,被切片后便成了永恒。所有的细节都是经过自己精心拍摄和挑选的,各种视觉元素在“两极关系”中,让原有的影像产生了新的隐喻。


我关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从它们的枯荣兴衰里,阅读生命的喜乐和无常。之所以拍摄创作,大概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透过作品引发观众去接收、去感应,恍如我们之间,共同完成一次心灵之旅。


罗伯特·亚当斯曾经说过:风景能够给予我们3种真实——地理、自传、隐喻。你心里的想法,我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我所在意的,你所珍惜的。所以,创作出的作品,就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你自己。






曾经  @ 2013


读图时代的摄影作品常常会表达出一种不寻常的个性影像,一个看似简单的、不经意的东西经过创意,使人产生新的联想。作品《曾经》就是这样的一种影像。素材拍摄于常见古镇老街,老街上的门,门里面人们的故事,还有流露出的音容笑貌、丝丝温情。最值得琢磨的地方还有自己打破照片常规形式,在后期运用湿板摄影的效果给予呈现,使作品的内涵和形式达到最佳表达。


上述二组30张作品,荣获2015“伯奇杯全国十佳创意摄影师”荣誉。









传承 @ 2015


《传承》系列创作于2012年,将中国演员中的花旦、外国塑像、中国书法相融合。既有中外元素,又有古今元素,传统形象在一张年轻的脸庞上延续,同时流露出无形的,多元文化的血脉。所以,通过中国元素的组合,呈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我摄影创作的一个选题。









南宋遗梦 @ 2014


摄影艺术创作,象美术创作一样,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摄影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作品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享受和思考。所以我认为,好的作品、成功的作品,是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的载体,她蕴藏着文学的哲理,艺术的精彩,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色彩。








破茧 @ 2015


《破茧》系列作品的题材,拍摄于宁波一家会所拆迁的现场。通过前期纪实的拍摄,捕捉废墟中不同视角、材质、空间里的元素;后期又通过主观色彩的融合,营造出神秘灵动的影像。线条的曲、直、收、放,影像细节及异化,表达了破与立、消失与重生时刻生命的辉煌与张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东西方当代艺术---相融和的---视觉体验。


一切都是这样的顺其自然,浑如天成,那些张扬的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和光影色块,传达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的波动。没有任何可辨识的形象,到处洋溢着奔放自由的激情,如同化茧成蝶般的华丽。









诉说 @ 2015


无言的“模特”,在鲜亮的“T”型舞台背后的故事,以及折射出在表象繁荣、时尚的大经济时代下的一丝零乱、无奈、彷徨。









守侯 @ 2016


《图像志》说:任何人面对一件艺术作品,不论是从审美的角度对它进行再创造,还是从理性上对它进行研究,难免都会受到作品三个构成要素的影响(形式、观念和内容)。


作品《守候》系列无疑在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其沧桑的厚重,就如石刻本身一样的历史感,作了一次实践和尝试。“北有秦陵兵马俑,南有钱湖石刻群”浙江宁波钱湖南宋石刻群,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的悬浮了800多年。春夏秋冬,日月交替,它们都用自己安静、祥和的姿态伫立着。


在都市文明的进程中,积弱的传统文化正遭遇强势的物质文明---重新洗牌。在狭窄的社会空间中,我期望借助作品《守候》里面---这些雕塑的外在形式,用主观意向来表达社会、文化以及人性的解构与重建,还有我们对现代社会的重新定义与文化反思。






零界 @ 2018


每年初冬来临,到了零度,是花农,用薄膜包裹盆景过冬的时刻。对花农来说,这是年复一年的普通劳作。但在摄影师眼里,却成了绝好的创作机会。我采用肖像的拍摄方法,给“穿上冬装”的盆景拟人化的留影,当然,这种纯影像的表现,不是我的最终目的,目的是以“身份确认”的方式,表达更多的感受,零界时刻,我们会作何选择:生与死、束与放、枯与荣、藏与露、万物轮回等等---可以给我们一个散发性思维的空间。所以,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有多义性,而不是直接把受众带入某个固化的角度。


本组作品在2020年,获得18届省展铜奖。



忘形得意 @ 2019


“忘形得意”出自《晋书.阮籍列传》。本指因心意、志趣获得满足而物我两忘。在文学艺术创作上,指取其精神,而舍其形式。作品以书法作品为载体,表达了吸收与弘扬、传承与发展的---辩证哲学的思想。









卡点2020 @ 2020


系列作品《卡点.2020》创作于2020年。这是一组用纪实拍摄,采用艺术形式呈现来---定格疫情下志愿者们曾经工作过的“战场”。选择帐篷内外---无人拍摄,旨在“见物不见人,无人胜有人”的境界。椅桌板凳、口号标语、测温仪、二维码、红袖章,所有的场景都是原始状态。


用电脑后期抽空杂乱背景,将背景处理成黑色,让被摄者主体脱离了原有的四周环境,使读者能更加专注于我想要表达的主体与符号。那些疫情时期被我们忽略的简陋建筑,转化成一件当代艺术景观。摄影无非两个功能,纪录和表达。显然,这组作品里,既有对社会历史的纪录,也有对社会的理解和表达。作品丰富的隐喻性,会使人产生诸多的联想。


我相信,这些建筑景观,随着岁月的流逝,将转换成人们和社会经历的视角符号,留在每个经历过这场疫情的国人心中。这既是中国特殊时期城市乡村的一种景观,也是中国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更是中国抗疫大潮的一个个缩影,同时也折射出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状态。







臆想 @ 2010


图像离开了客观表述,对传统逻缉思维进行重组,加入理性制造的概念,不苛求图像真实存在的意义,而是追求图像背后的精神层面。我创作的《臆想》系列作品是在找寻精神和图像的结合,在图像里面注入理念,挣脱了最初记录功能。


东汉思想家王充说过:“立义创意,妙思自出于胸中也。”创意来自于人的头脑和胸怀,是想象力和行动力的结合。开发性是想象力的前提,系统性是行动力的保证。



作品《界》曾获2010年,23届全国影展铜奖。


照片不能照抄物体,重要的是实现摄影师自己的感觉,如何利用具像制造出我们看到的图像,并忘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东西,展示出一个独特的、可视的精神世界,是当代摄影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多年来努力追求的方向。









独石成景  @ 2021


作品通过拍摄、分离、重组、再造,表达了热爱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新时尚,也是呈现出国人,骨子里,丢不掉的风雅……









新风景地带 @ 2017


我认为,摄影作品必须要有所创新才具有艺术生命力。我对“摄影艺术的创新”的理解是:“独具匠心于规律,别出心裁于情理”。2017年创作的《新风景地带》系列作品通过对平淡无奇建筑工地“绿色环保网”的拍摄与后期重组,艺术化地呈现出绿水青山新风景。


我喜欢既描述现实,同时又超越现实照片。我认为摄影要符合当代的摄影精神,寻找感觉的东西。摄影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但如果仅仅满足记录,就会显得太实。








恣意 @ 2020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那交会时,相互发出的光亮......









云端 @ 2021


《云端》系列作品创作于2021年,作品有点浪漫,作品诗意盎然。这是一组用不锈钢管道设施作为意象元素,被重新安排天地世界,蜿蜒曲折、气势如虹。相对其他艺术语言,摄影有着独到的表现,它的细腻和质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和震撼。同时在画面表现的不确定和非真实状态里,流露出的是摄影师内心的景观,是借助于客观被拍摄的物体---而产生的联想,并且带有一些理性状态的制造。


作品试图冲破围困着-----我们周围-----浩大的喧嚣,那是恣意、轻盈、寂静和本能。这里的摄影是造境而不是记录,这一切跃然于我的心,对我来说体验是真实的。我唯一需要的就是将它视觉化。我在石油石化企业拍摄的素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二次创作。并使用 Photoshop软件去按照真实的透视、环境影调、亮度关系、细节层次,然后再统一处理。我们可以跨越单纯的记录式表现,并努力使观者凭借内心的沉淀和经验,去体验画面----营造的气场,进入和扩展画面表述的内涵,体会影像艺术中的无限空间与现代意识。


一幅新产生的创意作品,应该给人在---视觉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原来如此”的感受,顿悟之余产生感叹。在公众影像时代,对于摄影师而言,“看到并拍到、所拍即所见”已不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如何在照片中更多地融入自己的观点和视点,如何通过影像,更好地表达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观察和思考,如何通过影像阐释个人的内心情怀,甚至向心灵相通的朋友倾诉,都是需要影像的创意与创造。


归纳一下自己的艺术创作手法:拍摄、分离、重组、再造


是我20年来影像艺术创作的必修课和重要的实践项目。影像使得我们穷尽想象,去发现自身精神世界里的感受和需求,引发观者和自己内心的感触和思考。当代艺术已进入影像时代,越来越多艺术家以影像为媒介进行表达,但生成更多的是摄影本体以外的价值。是继续在本体领域做专业的垂范者,还是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自由奔跑,这是抛给我们每一位摄影人的思考。


以上是我的一点创作分享,谢谢朋友们在百忙之中参与我的创作分享课!


今天是8月7日,恰逢立秋。秋天正款款向我们走来。衷心祝愿各位朋友,在美好的季节里,都能够收获到属于自己内心的“硕果”。




END


“蚂蚁隔壁班”分享会安排:


1,陈吉堃,《我的摄影经历》 

2,刘翔,《影像艺术创作中的家庭影像题材研究》 

3,晨堂,《我和蚂蚁摄影以及世语新说》 

4,王雷雷,《学习摄影的新误区》 

5,安礼楠,《简明组照编辑逻辑》 

6,张杰,《伟大的传承-尤金·阿杰与沃克·埃文斯》 

7,张耀疆,《从“动物园”到街拍摄影》 

8,金晶,《跑了百来个国家不如在“蚂蚁”呆几年》 

9,唐浩武,《我拍农民工》 

10,饼,《地尽头》 

11,卓玛,《回望高原》 

12,刘强(蜗牛),《说“绿风景”抄袭,我有话说》 

13,大笨笨熊,《爱与吻-一个摄影师的自白》 

14,李岳,《摄影收藏存储与包装材料的选择》 

15,烟丝,《我看的那些有关照相与艺术的书》 

16,张宏伟,《我学习摄影的三个阶段》 

17,要有光,《手机影像创作》

18,朱昱安,《从想象到呈现》

19,李伟,《游走在边疆》

20,夏建国,《浅谈客观摄影与主观摄影》

21,戚勇,《关于手机新影像的思考》

22,滚刀肉,《让自行车回归生活》

23,袁徐庆,《空房间》-立体摄影作品的诞生

24,凌鹤,《婚礼摄影师自我身份认同》

25,白杉,《摄影书“生长”》

26,安光系,《风景摄影的历史与走向》

27,人自在,《向外放眼,向内观照-摄影与茶》

28,王福春,《生活中的中国人》

29,by5ff ,《帮你做出最漂亮的银盐照片》

30,Zhang lala,《中国摄影师如何走向国际舞台》

31,王庆松,《在希望的田野上》

32,朱洪宇,《摄影人如何走进摄影节》

33,林路,《摄影画册的鉴赏与收藏》

34,王若邦,《告别单一叙事》

35,刘杨,《从人性到物性-当代静物摄影创作指南》

36,商华鸽,《拍摄死亡》

37,齐林Lin,《撒哈拉往事》

38,李巍,《有些小事才是大事,比如那碗米饭》

39,王牧,《最短的长镜头》

40,卢承德,《苏州故事》

41,袁吉晴,《宝丽来的神奇故事》

42,袁洁,《打破套路化的摄影创作》

43,李继保,《英雄地》

44,濮演,《在路上》

45,邢千里,《中国摄影简史》诞生记

46,严志刚,《时代背景下,让摄影和自己发生关系》

47,杨寒,《关于时尚摄影二三事》

48,陆祎玮,《我在美国策张爱玲展》

49,龚月强,《观展志-摄影展览带给我们什么》

50,王志平,《遍地风流-普罗旺斯的恢弘抓拍》

51,钟林春,《从摄影到摄心》

52,刘翔,《马克·吕布黑皮书-摄影的传承》

53,阴彤,《我在英国讲故事》

54,袁园,《把“当代艺术摄影”作为方法》

55,周仰,《从写实到造境》

56,路万江,《古典相机》

57,柴柴,《辛迪·舍曼:这不是自拍》

58,要有光,《如何选择适合的拍摄器材》

59,宁舟浩,《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乡村》

60,李志国,《从2024相机到“重生”系列作品》

61,王攀,《故乡三部曲:一城一山一河》

62,马语者,《熟悉而陌生的大伙伴》

63,拉黑,《从罗福平到罗福平》

64,马浩冉,《古典摄影工艺的当代实践》

65,王仁伟,《船厂农民工》

66,棉布,《培根的文脉-介绍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

67,郑忠民,《摄影:阅读与写作》

68,王若地,《黑白摄影的形式、空间和技巧表现》

69,王勇,《寻找乡村照相馆》

70,赛力克 · 木胡什《我们的太阳在路上》

71,靳华,《视觉日记》

72,张宏伟,《2000年以来的甘肃摄影》

73,吴小淮《群雄逐鹿 ——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典藏与鉴赏》

74,于涛,《珠江——与河山的对话》

75,盖少华,《像之阴阳》

76,李檣,《我的故乡摄影与中国式纪实摄影》

77,邹璧宇,《一起来一次公路摄影》

78,王璜生,《重读1984年珠江流域的影像纪录》

79,刘劲勋,《 C Pluao黑碳料理》

80,张静,《记忆的图像变体》

81,王兵,《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摄影》

82,陈立群,《金石声(金经昌)一个跨界的摄影大家》

83,蛊师,《从摇滚乐到日常经验》

84,林添福,《2004-2021我拍祭龍》

85,刘江岭,《日本古建筑小史概要》

86,傅尔得,《《对话》与《在场》:当代摄影艺术在玩什么?》

87,曹梦鸽,《艺术史研究者的观看技术:从胶片幻灯片到虚拟现实》

88,张俊佳,《裸模10年-围绕摄影展开的生活》

89,严明,《江湖问答》

90,陆文鹏,《街头剧场》

91,钟华连,《从现在开始,去做一本摄影书吧!》

92,吃土豆的人,《吃瓜大会》

93,  戴显婧,《她在家-关于中国独居女性的爱与怕》

94,尤达任,《形式的内容》

95,颜长江,《我的道场》

96,王晶,《胶片是否还有意义-谈巴黎暗房与胶片复兴潮》

97,王欢,《女巫浇酒-关于当代艺术中的神秘学热情及其修辞》

98,李明,《西北行旅》

99,赵华鹏,《手机摄影的可能性》

100,王士杰,我的《青春》(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1,谭秋明,《我的“侯奖”之路-一位摄影的叔的成长过程》(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2,王晓岩,《大汖村--二十一世纪中国村落空心化的标本》(第8届侯奖获奖者系列)

103,辛宏安,《图像、文本、记忆——摄影系的学术脉络》

104,邸晋军,《通过古典面向当代的早期摄影》

105,李陟,《我喜欢的摄影书》

106,任冷霏,《在二维和三维中穿梭的摄影》

107,野生,《一本给奶奶的摄影文字书》

108,张耀疆,《我·接头摄影·摄影书》

109,邢千里,《照片的罗生门:批评与建构》

110,王晶,《裸手印画》:一部巴黎黑白暗房的简史

111,俞澜,《浅谈碳素印相工艺》

112,解海龙,《从渴望到圆梦——希望工程经典照片的背后故事》

113,姚义静,《航海与摄影》

114,张钰,《留学日本学摄影你需要知道的》

115,李辉,《为什么收藏国产相机最后都赚了》

116,棉布,《棉布带你看威尼斯双年展》

117,颜长江,《惊鸿照出啥影》

118,张涛,《关于独立制作画册你想知道的一切》

119,江融,《探索摄影之旅》

120,欧阳世忠,《现实与重构》

121,周子杰,《同游与往来-山水之于摄影观看之道》

122,李弋迪,《从《深濑昌久》到日本的独立画廊》

123,颜劲松,《我的藏地梦》

124,胡延松,《拍摄,重构和再现》

125,汪莹莹,《图像的现实隐喻与自我投射》

126,田凯,《平成时代的日本摄影》

127,郭宬,《静像的探索》

以上主题均已完成

以上主题即将进行
128,王晴,《从此他乡是故乡》
129,姚汉军,主题待定
130,阴彤,主题待定
131,释藤,主题待定
132,董冰峰,主题待定
133,鲍昆,主题待定


点击查看“蚂蚁隔壁班”1-120期分享会海报集锦


欢迎分享摄影经验、摄影故事,当然不聊摄影也可以
具体请联系令胡歌 微信: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