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史泰钦故里,拜访《人类家庭》”- 阴彤分享会实录(8200字)
我在【华人境界】第一届的时候就跟大家分享了很多【华人境界】的背景和一些具体的情况。今天我不过多的讲这些背景,因为我最近去了一趟卢森堡,去拜访了《华人人类家庭》的永久展览。回来之后跟令狐歌滔滔不绝的聊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他觉得我的这些经历和观展的读后感,也许蚂蚁平台的朋友们会有兴趣,让我我过来跟大家聊聊【华人境界】和《人类家庭》的关系,还有我走访卢森堡克莱沃古堡的具体经历。
我大概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1993年来到了英国,然后移居在这里常年生活。我从2000年开始成立了英中创意国际公司,从事文化与商务,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对接活动和工作。中间也出了几本书,可以说我最近的项目【华人境界】国际摄影大奖赛,更加集中的把我以前的经历和对文化与摄影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做一个总结。【华人境界】是我和我的合作伙伴林恩在2020年共同创立的。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精彩的摄影作品展现世界华人的生活面貌和文化传承,探讨人类共通的价值观。通过国际展览和交流活动促进摄影师之间的国际对接。
【华人境界】的创立有两个初始的灵感来源,其中之一就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1955年策划的《人类家庭》历史性和地标性的展览。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最受世界瞩目的大型摄影展览。我被那些大师们的作品所震撼,更为展览所表现的人文精神,人文共通的喜怒哀乐的本性,生老病死的轮回所打动。国内也有人把它翻译成《人类一家》,可能《人类一家》更能够精准的表现人类家庭的核心。但是我觉得可能《人类家庭》更能够客观的,比较中性的说明展览的主题;另外一个灵感来源,就是我在做中英文化和摄影方面的工作也有二十多年了,身边聚集了各种类型的,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和华人。他们之中有本土的第二代移民,第三代华裔,无论是说中文或者普通话,还是说广东话,只要一看是华人的面孔,我们之间的距离马上就拉近了。然后我就豁然的醒悟到,华夏文明的传承是非常强大的,它渗透到我们每个华人的骨子里面,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无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哪里生存,都挥之不去,所有这些细节便构成了我们的DNA,成为凝聚我们这些华人的华夏传承。其实英国也是有相似的东西,比如说英文,他们的英联邦把英文都传出去了,无论是在美国、加拿大这些英语国家,还是加勒比海,他们虽然都说一样的英文,但是那里的英语本身都有一些变化。而且这些文化传承,就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到了各个国家做了不同的转变和翻译,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
自从了解到人类家庭这个大展以后,我就心心念念的想去卢森堡的科勒沃去参观这个常年的展览。我这次到卢森堡有幸的拜访了那里的策展人,所以问了很多相关的问题。我一直在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研究。所以,有机会能够到那里亲眼看到这个展览,感到无比的荣幸。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也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今天我的分享大概背景就是这样的。我们从第一步开始讲,具体的聊聊我到人类家庭参观的情况。
第一部分:从【华人境界】追溯《人类家庭》
我给发大家发了一张图,这个就是1955年MOMA美国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在进行展览,之后这个展览通过六七年的时间,在全世界91个城市,38个国家、六大洲进行巡展。有数以千万人来参观。然后这些展览的作品大概一共有503张照片,来自68个国家的273位摄影师的作品。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发一个名单,所有的273位摄影师都在上面。
史泰钦当时是策展人,也是MOMA的设计艺术总监。所以他从世界各地收集了大概400万张作品,经过四年的准备工作,最后策展成了大型的摄影展览。他为此也起草了一份和平宣言,倡导和平和人类在本质上的平等。展览结束以后,大概60年代,史泰钦与卢森堡和美国政府之间达成协议,正式把这一批作品转到卢森堡保存,并长期对外开放。自从1994年摄影《人类家庭》在卢森堡展览之后又有很多变动。比如说一些重新整理、重新修复,最后在2003年才对公众进行正式开放。
我给大家发了三个幻灯片。这是我在博物馆里面照的一张图,大概看到这个展览曾经在全世界各地进行巡展。不仅仅是我开始以为的欧洲大陆发达国家,实际上你们看到在非洲、南非、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都进行展览过。据说西班牙、越南、中国没有参加这个展览。我大概剪了几张图片,因为有版权的问题,所以我不合适过多的把照片发在这儿。但是你可以看到多罗西亚·兰格的《移民母亲》的这张照片和左边这一张艾森斯塔特的照片,都是当时大师级或者非常重要的摄影师的作品参与了。我后面又发了非常全的一个名单,所有的摄影师都在上面了。这其中也不是所有的摄影师都有名声,有的还是佚名摄影师,他们认为这个摄影师作品很有代表性,所以就在档案库里边寻找的,然后发出来。
这张图就是克莱尔沃古堡,作品就在这里面展出,右上侧的图是新版《人类家庭》的图录,下面这个是过去的图录。
我为什么要发这个地图呢?大家可能都知道卢森堡是世界上非常小的一个国家,它只有一个卢森堡机场,卢森堡城市就是卢森堡的首都。克莱尔沃古堡是在国家的最北边,一般的情况下,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当时我们正好赶上当地的暑假,八月份修路,所以我们只能用公共汽车来到达克莱尔沃。换乘四五辆公共汽车才能到那儿,最后一辆公交司机到站忘停了,所以把我们放在荒郊野地之中,最后差两三站地了,也走不到,所以我们就在半路拦车,拦了二三十分钟,也没有人给停,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你们是谁。最后,终于有对非常善良的波兰夫妇给我们停下来了。半小时以后,终于抵达了克莱尔沃古堡看展览。
左上侧图片是那里的策展人安可,他们非常友好。其实周二不开展,我们都不知道,随后为我们把展览打开,她也非常耐心的回答了我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你们也能想象,因为我对人类家庭感觉特别的深,所以我就总在研究,有很多的问题,她大概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陪着我们,给我们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1955年MOMA纽约开展。六、七年的时间在全世界做巡展。下面这一个阶段就是这些展览在卢森堡的情况:
1964年—1966年:60年代达成协议,正式赠给卢森堡。
1974年—1989年:部分展览在克莱尔沃进行展出。
90年代:进行修复。
1994年— (2010)年;做永久的展览。但是当时整个的修复工作还做的不是完全到位。你能想象工作量有多大。
2003年:整个克莱尔沃《人类家庭》这个项目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注册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命名为世界的记忆。
2010年—2013年:再次修整古堡,对整个展览重新策划、组装、重组。整套常年进行展览,所以我们去的时候,整个设施都保护的非常好,而且非常的干净,质量都特别的高。这当然跟卢森堡的经济底蕴也是有相当的关系。
2013年7月:正式重新开放,完整的展览,而且是常年的在这里展出。
我刚才说了,我有很多问题,我就不太理解,所以我有这么一个机会跟策展人Anke Wright(安可·赖特)交流的机会,我就直截了当的问了她一些问题。第一问题是:我一直不明白,在各地提到史泰钦和《人类家庭》的时候,都说是史泰钦捐给卢森堡的。因为卢森堡是他的故乡。但是我想《人类家庭》起码也是MOMA 纽约博物馆的所有权,他有什么权利把它送给卢森堡呢?再有一个问题,这属于政府的,他有什么资格做这个事情?
然后安可就跟我说,说展览是由MOMA 博物馆主办的,但是它的所属权是美国政府。因为史泰钦对故乡的这种情节,在他临终之前,他促成了这件事情。也就是说,最终这是美国和卢森堡政府之间的一项文化外交项目。目前,所有的照片展览属于卢森堡政府所有,卢森堡的视觉艺术文化部来进行运作管理。但是所有的背景资料和档案仍然存在,所以他们跟MOMA纽约博物馆之间的这种关系并不是很紧密,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下边一个问题,就是说展览的策展人是史泰钦,而且整个的图录、展品、照片都已经在纽约,以及世界各地都展览过了。为什么克莱尔沃还有一个策展人,安可她的职位是起什么作用呢?我就很直截了当的问她这个问题。她说通常策展项目都已经完成了,比如说图片的选定,故事的顺序以及布展的形式等等,但在MOMA 纽约展览的空间和他们的城堡是很不一样的,这种环境、地理位置都不一样,所以需要重新整合转换,甚至于重新定位在。然后在形式、内容、空间进行整合,使整个的展览给观众一个静默式的参观体验。
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这些作品有的是悬挂的,有的甚至于在房顶,而且有不同的挡布,这样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了让这些参观的人能够停停走走。而且还有一些空间,大家可以站下来互相讨论,去琢磨这个照片是怎么回事。像左边最下角的这一张照片,有的就是正面是一张图,反面又是另外一张图,然后还有重复。我就在那儿琢磨,这是怎么回事。大家可能都是摄影人,所以也都了解,摄影能够使人思考,能够在你的画面面前停留,然后互相讨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质量,说明反映一个照片的这种力度。
安卡还跟我说,所有这些展览的照片都是1955年左右印制的原始版本,全部都是黑白的,粘在木框上,格式各异,从24乘36厘米到300乘400厘米都不等。这些照片经历了漫长而动荡的历史。因为在世界各地展出的时候,他们那时候的运输是没有包装的,都是由人工搬运。所以在展览的时候,会发现很多边边角角的磨损,有些表面还有钉子,甚至于划痕。如果从我们目前的评定标准来讲,这些作品都不是太高的质量。但是这些作品已经不再是照片,它的价值也不是照片本身的价值。无论在拍卖行能够卖多少钱,它们已经成为历史的文物。博物馆从2005年到2013年做了很多的整修工作。策展人安可就是从那个时候跟着博物馆一起走来。除了把这些照片按照原来的理念,根据不同的方法,让观众得到同样的体验。而且她很骄傲的告诉我,展览作品的面积和原来最早MOMA 的原始面积是完全一致的。
我问她当时在世界各地巡展的时候一共有多少套展品,她说一共有11套展品,好像在日本巡展是最多的,日本本身大概就有四五套这样的展品。这一套是最后的一套,其他的都销毁了。我还看到一些报道说有人抱怨很多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杂志和马格南记者的作品,是不是有一些偏激的倾向。其实史泰钦在世界的很多国家都设立了联系人,用这些所谓星探跟当地比较著名的,或是比较有深度的图片社和摄影师联系,然后帮助他们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终展览的这些照片,有的是大师级的作品,也有一些非专业摄影师的作品,甚至有一些佚名的作品。可能是从档案库或者是什么历史博物馆里找出来的。
图片中间吹笛子的孩子的这张照片在图录里面反复出现,点像路标似的照片。后来我问她为什么这张照片总会在图录里面出现。他说是因为最初策展的时候,总是有音乐出现,而且音乐可能跟这个小孩的笛子有一些关系。所以,就等于是路标性的展览经常出现。另外我还注意到,所有的图片只有作者的名字没有题目或图说,什么都没有。她说,因为史泰钦非常重视摄影对交流和沟通上的功能。他认为摄影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他的传播和交流,无需文字。这也是另外一个让观众能够在摄影作品前面多停留,仔细用心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整个顺序故事的讲解。而不是盯着各种各样的文字去了解。
第二部分卢森堡的骄傲—史泰钦和《人类家庭》
史泰钦在摄影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这次去卢森堡才感觉到史泰钦是本地一位重要的人物。从地图上看到,全国各地有四处展览跟史泰钦有关。没有想到在那里还看到了很多史泰钦本人的作品和他的一些展览。其中一个是在地道里面,地道一部分以史泰钦的名字来命名。这里有他的作品,也有朋友为他拍的照片。本地也不宣传的很厉害,我们发现卢森堡的广告力度很不够,什么事情都是悄悄的,看不到广告。
跟大家分享几个小故事,史泰钦是画家出身,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摄影艺术家。以他的摄影内容之广博而著称于世。他的作品范围非常的大,包括什么风景、森林、静物、时尚、名人肖像、裸体女性、战争航拍和纪实摄影。上面那张图,我只是用几张照片来说明他作品的广度。而且,无论他专注于哪一个类别,都以他的作品著称,他的风格还成为引领摄影趋势的风向。他还曾经与斯蒂格·利茨创刊了赫赫有名的杂志《Camera Work》翻译为“相机作品”他是现代主义摄影奠基人。
史泰钦还做过康泰纳市的首席摄影师,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艺术总监。策展了《人类家庭》。他还在1945年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片奖。但对我来说,史泰钦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人类家庭》,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一个展览。从个人角度,我对史泰钦非常的钦佩,不仅仅是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闪光的人品和眼界,使他高人一筹。这里面我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他是一个不势力的摄影师,不管是做哪个专业,哪个行业,哪个类别,他都认认真真去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引领摄影界发展。在当时社会中很多艺术家都鄙视摄影艺术,不屑将自己受雇于商业宣传的工具,不屑以佣金来谋生。这也能理解,因为当时的摄影师能买到摄影器材,说明你的背景一定不俗,都是很有钱,很富有的出身。但史泰钦对这个不以为然,他认为艺术从来就是商品,无论是米开朗基罗还是达芬奇,他毫不跟风,精益求精的走自己的路,将他的创作做到了极致。人们争先恐后的来请他拍照,尤其是那些富人的阔太太,他的肖像作品一度成为品味时尚和地位的象征。上层社会圈子里面出现了一个新词叫做“被史泰钦过了”。如果你一旦被史泰钦拍过肖像照片,就说明你在品味时尚和地位上都占据了一定的高度。史泰钦在当时那个时代的酬金是位居榜首的一个摄影师。这个故事不仅说明了史泰钦的不势力,不主观的现实态度,更表现了他的一颗民主、平等的心态。
刚才我说在地道展览馆,有幸参观看到了《池塘月光》这幅作品。这张照片在2006年以29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是在拍卖史上前所未有的。
这张色彩的照片是当年时尚杂志发表的第一幅带颜色的照片。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小故事是史泰钦和《人类家庭》的人文精神的由来。他在一次采访中讲述了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开门时大喊了一声:“you dirty little cake”。他妈妈当时正在自己经营的小店里服务顾客。听到儿子这句话以后,马上向顾客道歉,说对不起先生,我需要马上跟我儿子说几句话,然后他就将店门关了,把年幼的史泰钦叫到楼上,跟他讲解了几个小时,讲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如何尊重别人,关于种族贫富的道理。原来他喊的那一句是歧视犹太人的脏话。史泰钦告诉记者:“我觉得《人类家庭》的策展实际上是从那一刻便开始了”。史泰钦无疑是一位摄影大师,他这种前瞻性和历史性的人文主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人类家庭》在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那种人类平等的精神依然应时应景。我觉得现在技术在日新月异,经济也在突飞猛进,但社会的文明是不是也在同步发展?这是我们大家都要考虑的问题。
既然去了趟卢森堡,我也简单说两句,卢森堡仍然是个大公国,以这种方式和系统来管理国家。它在欧洲的西北部被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包括,是个内陆国。但是它的地形富于变化,在历史上又处于德法要道,所以地势险要,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所以整个卢森堡城市在一个山谷里面,风景非常有意思。卢森堡是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你真能觉出这个国家的富裕,所有的交通都是免费的,很是共产主义的国家。我们碰到一位经常去卢森堡的一个人,他说从来没碰到任何卢森堡人对他不友好的情况。整个国家让你感觉到很温馨。因为受到德国和法国的影响,所以它有3种语言,而且英语还不是官方语言。无论你去哪儿,所有讲解之类的,经常是两三种语言出现。到火车站和汽车站也很有意思,在一个地方是一种拼法,到另外一个地方又是另外一种拼法。所以我觉得在那生存也挺不容易的,你得是语言学家才能生存。它还是金融中心。那里的重要工业是钢铁。很多人在那工作,可能有合法避税的原因。
说到这个国家的富裕,我真是觉得很惊讶,一个国家的富裕能够体现在你去参观的经历之中,无论是厕所,还是美术馆,到处都是有条不紊的,都是顺序井然的,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将来,也许我们可以跟令狐歌一起带领大家去参观那里的展览,去走访卢森堡与那里的文化人士见面。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他们对我们的【人类华人境界】是非常支持的。跟我们建立了一种非常友好的伙伴关系。
第三部分 《人类家庭》的衍生项目:【华人境界】国际摄影大奖赛
自从《人类家庭》出台以后,社会涌现了一系列的连锁性展览。有的是受史泰钦的启发,有的是对这个展览的阐述有反面意见,有的从展览中的某个主题演变一些其他的展览。一直不断的受到批评家和人们的关注。我们的【华人境界】现在列为最后一档,是其中之一。无独有偶,策展人安可告诉我说荷赛也是从《人类家庭》演变而来的一个展览大奖赛。说来也巧,我们去年的大奖赛得主李怀峰先生,他的作品也曾在荷赛得过奖。所以这两个奖项都是跟人文精神有关系的。我觉得也许不是那么偶然,而是人文精神闪光的必然。
我们第一届【华人境界】国际摄影大奖赛得到了很多蚂蚁平台的摄影师的支持和参与。现在也是第三届了,这个大奖赛的宗旨就是展现人文精神,展现华人华夏文化、华人生活状态,文化传承。同时,我们也特别重视怎么样促进和帮助摄影师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这个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不希望大奖赛是咱们自己内部跟自己玩,而是要有很多国际的元素在里面。大奖赛的类别之中,所有的投稿作品需要有中国元素。肖像、饮食和环境这三个可以是单张照片,一定要有中国元素。但是组照不一定每张都有中国元素,但是它没有任何的主题的限制,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一组图就可以。之中有一张具有中国元素,或者甚至于完全没有,那就需要你自己去翻译,在你的图说中自圆其说,能够说服评委也是可以的。
我们特别欢迎所有的摄影师参与,可以是中国国籍,可以是外国国籍,可以生活在中国,也可以生活在外面。可以是专业的,非专业的,用什么样的器材都没有问题,只要是照片精彩,都会得到评委的考虑。今年我们特别有幸的请到的评委,有些是以前几届的元老级别的。也有一位新评委叫Andrew Sanigar(安德鲁·森尼格),他是《泰晤士·哈德逊》出版社的摄影/设计部签约编辑。也许很多朋友不知道《泰晤士·哈德逊》出版社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摄影黑皮书,他们是英文出版社。所以能够请到他们,是我们的荣幸,最重要的是希望他的参与能够给我们的摄影师带来新的机会,甚至于将来签约的机会。
评委Kim Hoang(黄秋和):他现在是《救助儿童基金会》的高级图片编辑,曾经是前英国《卫报》、《英国红十字会》、《马格南图片社》的图片编辑,也是我们的元老。
评委Michael Freeman(迈克尔·弗里曼):他跟国内已经有过很多出版的关系,我知道在国内也做过讲座,他曾经出版过畅销书《茶马古道》,至今以用28种语言出版过157本书籍。哈德逊出版社的人说迈克尔·弗里曼他自己本人就是一个行业。
评委舒马赫:大家可能不知道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北京和全国各地的流线性的建筑设计里,可能很多设计师都知道。北京的大兴国际机场就是他们设计的作品之一。
评委姚咏蓓:她是《晚清碎影》的策展人和作者,也在国内巡展过。
评委姚璐:她是中央美院的摄影教授,她也是我们的创始元老,国际获奖艺术家。她在我们大奖赛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们许多的指导,出谋划策,保驾护航,是我们的功臣之一。
我们其中一个亮点是上一届的摄影作品得到英国和国际媒体的大量宣传和曝光。比如《泰晤士报》、《卫报》、《CNBBC》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摄影师的国际推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有了这些评委专家的眼光,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为我们的摄影师在媒体中曝光。而且我们还非常有幸得到大英图书馆的邀请,所以在明年的春节1月17号,会在那里举行颁奖仪式,有可能会在全世界直播。之后,从1月17号到2月19号,所有的获奖作品,还有一些入围作品会被选出,在伦敦市中心的富士画廊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不仅仅有这些展览,我们还会做一些座谈,研讨会,邀请一些摄影界的相关人士参与。给我们摄影师带来更多的曝光、签约、或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示的机会。所以,我们能够给摄影师带来的利益是我们整个项目核心之一。
总之,为了达到大奖赛的宗旨和目的,我们盼望着大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我们合起来,用最精彩的作品与世界沟通。同时我也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凸显华夏文明,中国摄影在国际舞台上得以闪光。
131,《艰巨历程-陕西摄影群体回望》-石宝琇篇
132,《艰巨历程-陕西摄影群体回望》-潘科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