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摄影通史》的诞生 - 张哈哈分享会实录

张哈哈 蚂蚁摄影
2024-08-30

海报设计:bil


蚂蚁隔壁班--张哈哈在线分享会声音版

‍语音整理:玫瑰之上‍

各位老师和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分享人张哈哈。非常感谢令胡歌老师的邀请,之前在群里也听了前面几位老师的分享,说实话有些忐忑。之前的老师都是专业的摄影人,群里的各位也都是喜欢摄影的朋友,我只能算个外行。不过我们不久前出版了《摄影通史》一书,今天的分享,我主要是从编辑的角度,跟大家聊聊这本书,还有做书背后的故事。如果有什么讲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在正式分享之前,先来做个自我介绍。我是未读·文艺生活工作室的策划编辑。未读是一个出版品牌,我们出过很多艺术类、文艺类的书,有梵蒂冈博物馆馆藏画册《创世》,有几卷本的《图解欧洲艺术史》,有音乐类的,比如爵士乐、摇滚乐的书,也有轻松一点的艺术类设定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社科和科普作品。《摄影通史》是未读“艺术家”产品线的其中一本。

在介绍具体内容之前,我觉得有一点特别重要,可能也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毫无疑问,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不管是手机里的照片,还是街头看到的广告、新闻里的纪实摄影,我们的生活里时时都有摄影的存在。但其实,相比其他艺术门类,摄影的历史还不到200年的时间。

我们一说到通史,总感觉会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比如我们之前出的《艺术通史》《考古通史》《进化通史》,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但摄影也有一部通史,因为这200年带给人类社会的是一种颠覆性的变革,摄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摄影的生活。我觉得这是在图像时代,我们要读这样一本《摄影通史》的理由,了解摄影的历史,其实也是了解我们今天的生活。

知名策展人大卫·康帕尼在《摄影通史》的序言中提到,摄影带来了新的经验,并进入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新闻学、建筑学、地理学、广告、时尚、医疗、教育、历史、法律、设计,当然,还有艺术。它作为一种复制性的媒介,让艺术走出了博物馆的大门,为更多人所感、所知。如今全世界每年拍出约300亿张照片。其中很多都以数据形式存在,在这其中,又有相当大一部分出现在社交网络上,大家也都非常熟悉。

2011年,荷兰有一位摄影师叫埃里克·凯塞尔斯,他把人们在24小时内上传到Facebook 和谷歌上的照片打印了出来——一共有35万张。整个项目就叫《24小时照片》的作品,他把这些照片都堆在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画廊里。下面这张图大家就能看到,一个人坐着这些照片里,效果非常震撼。

与此类似,同样令人震撼的作品出自美国艺术家佩内洛普·昂布里科,她从2006年起,就开始在社交网站上收集日落的照片,最终创作出了墙壁大小的照片装置《2017年7月8日从Flickr上33720197张日落照片中收集并制作的日落图像》。

可能我们在拍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拍下这么多的照片。但时间退回200年前,世界上还并不存在照片这种东西。虽然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已经通晓暗箱的原理,光透过针孔或其他小孔从外部光源进入黑暗的空间,在平面上形成外部世界的倒像。但第一张照片出现,要等到19世纪20年代。

大家可能也对这张模糊不清,看似不起眼的照片非常熟悉,它代表了人类摄影史上的里程碑。这张《勒格哈的窗外景色》是现存最早的照片,出自法国发明家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之手,他在1826—1827年拍下了自己家窗外的景色,不过这张照片在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直到1839年,摄影才向世界揭开了它的面纱。

19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都是摄影发展的实验时期。达盖尔摄影法和卡罗式摄影法稳步发展,有了早期的一批风景照和人物照。从书里举一个小例子就是1843年的这张《汉堡艺术家协会》。当时有一幅很著名的油画表现了汉堡艺术家协会几位艺术家的一次会议,这幅画给了摄影师施特尔茨纳灵感。他用达盖尔银版摄影法,挑战了一系列高难度照片,据说他曾在同一张照片里拍下了30个人,但今天留下来的只有一张——照片中有15位艺术家。

为了配合曝光时间,每个人都必须采取支撑的姿势,尽量避免移动。如果大家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姿势都是相对容易保持的,在后排有一位手拿文件的人,虽然他保持住了姿势,但可能因为文件被风吹动,所以照片中的文件有了重影。同样引人注意的还有最右边的那个人,他看起来很匆忙地进入了场景,头部很模糊。比较过摄影师的其他作品后,大家发现最右边的这个人就是摄影师本人。

还有一个小例子是1858年的肖像名片。照片中的人物是亲王洛布科维茨。当时这种肖像名片在有身份的人中间非常流行。在同一张底片上印制8张微型肖像,冲洗之后可以把照片送给亲友。亲王在这一组照片里采用了不同的姿势,最后那一张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摄影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变得非常流行。19世纪五六十年代,摄影迅速商业化、普及化,人们对摄影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而且褒贬不一。比如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谴责商业摄影是艺术“最致命的敌人”。不过即便是对摄影抨击得如此厉害的波德莱尔,也拍过几张肖像照。这张照片是摄影师卡加在1863年左右拍的波德莱尔,后来这张照片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已经变成了波德莱尔标志性的照片。

在这200年里,人们对摄影的态度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摄影通史》的内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的,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时代背景下人们态度的转变。

刚才说到摄影在19世纪中期的商业化,《摄影通史》的第二章,就是在讲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的发展史。这个时期的肖像摄影、静物摄影、民族志摄影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记录战争的影像。当时也有非常多的科学家用摄影记录自然现象和事件。很知名的《自然》杂志创刊于1869年,正好是摄影快速发展的时候。到19世纪末,杂志上已经有很多自然科学类文章会用照片作为佐证。

比如人体照片在执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现在拍摄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已经变成了一个标准步骤,但当时还属于首创。巴黎有一位警官结合人体测量学和摄影,帮助识别犯罪身份。这张拍摄于1893年的《鼻子形状一览表》就分区了鼻子的不同形状,每张照片下面都有文字说明。

进入20世纪,就出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摄影大师和摄影流派,这一百年可以说是群星璀璨。《摄影通史》全面梳理了摄影流派、摄影风格及摄影技术发展,详解里程碑事件及大师经典作品。比如这一阶段就收录了曼·雷、布列松、罗伯特·杜瓦诺还有荒木经惟、杉本博司等多位重量级大师的作品。

二战及二战前,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先锋摄影。时尚摄影、广告摄影、街头摄影都在发展。《摄影通史》封面上的这张《梅因布彻的束身衣》,就是20世纪前半期的作品。它的作者霍斯特是20世纪唯一作品跨越战前和战后两个时期的时尚摄影师。

他从1931年开始就在《时尚》那本杂志做摄影师。这张照片是他1939年的作品,也标志着一个创作阶段的结束。这是他在二战前,在巴黎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也刊登在《时尚》杂志上。据说在杂志里刊登出来的照片经过了处理,女孩身上的紧身衣紧紧地裹住了她的身体,但是原图中就稍微有些松垮。

二战结束之后,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大胆的摄影作品,以布列松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摄影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既定流派。它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迫害和痛苦折磨之后的一种美好愿望,很多都用了黑白胶片。1955年,人文主义摄影一场非常重要的展览在纽约现代主义博物馆展出。这个名为“人类一家”的展览展出了当时著名人文主义摄影师的很多重要作品,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罗伯特·杜瓦诺的这张《市政厅前的一吻》,大家应该都看到过。它没有出现在“人类一家”的展览里,但是非常知名。这张照片出现在《生活》杂志1950年刊登的一篇以春日巴黎街头情侣为主题的专题报道中,也是杜瓦诺巴黎情侣系列的其中一张。这张看似抓拍的照片其实是杜瓦诺花钱雇了两个年轻演员摆拍的。因为这张照片实在是太有名,1993年,杜瓦诺还被告上了法庭,有三个人说自己在摆拍时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第二年法庭做出了有利于杜瓦诺的判决,但也就是在这一年,杜瓦诺去世。

与这张照片氛围类似的,还有1960年的《纽约纽约前往东河》。这张照片开创了行动现实主义风格,推动了时尚摄影的变革。照片中的男女也不是情侣,而是英国的剧作家米勒和迪哥尔,他们正好和摄影师诺曼·帕金森住在同一栋公寓。不过这张在高架桥上拍摄的照片,表现了战后人们的乐观精神,背景中纽约曼哈顿的高楼,也是战后经济繁荣的证明。

这个时期的肖像摄影和名人摄影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影视明星和文化名人登上了时尚杂志。这一组照片展示的是几张非常有名的摄影作品。第一张是摄影师纽曼为20世纪伟大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拍摄的一张照片,构图非常巧妙,钢琴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作曲家被放在了角落。纽曼说钢琴的线条和B大调的音符形状类似,也符合斯特拉文斯基的作曲气质。

第二张是奥黛丽·赫本,这是摄影史麦克比恩的作品。事实上,赫本的肖像经常出现在麦克比恩不同的作品集里,就像摄影师自己说的,如果他的名字出现在摄影史里,大家记住的应该只是那个在沙地上为奥黛丽·赫本拍照的人。第三张玛丽莲·梦露,完全没有工作室造型那种摆拍的感觉,她手里拿的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已经看到了最后几页。

这一时期的摄影也和艺术有许多结合。这个时期恰好也是现代主义艺术流派蓬勃发展的时候,摄影师索默就拍了一张德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的肖像。特别的是,他把这张照片的负片和另一张水泥墙的负片叠放冲洗,出来了一张奇特甚至有点神秘的摄影作品。一张是原片,一张是叠放后的效果。恩斯特的手臂与混凝土的叠加,有一种酷似古代大理石雕像的感觉。





另外一张更有叙事效果的是摄影师迈克尔斯1973年的作品《奇怪的事物》。作品由9张小图组成,按照观者的习惯,设定了顺序。第一张是一个普通的浴室场景,后面就像电影一样,是不同的镜头,镜头不断后退,我们的视野不断被放大,最后一张的时候,场景又回到了最初开始的地方,像一个盗梦空间一样的叙事轮回。非常有意思。

这一阶段的摄影,被划分到了1976年。《摄影通史》的最后一章,介绍了1977年至今的摄影发展,从后现代一直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事物,这一章介绍和收录的作品有很多对政治、社会事件、个人身份、全球化背景、爱与性的艺术表达,涉及当代的很多重要议题。

今天分享的第三部分,是想聊一聊《摄影通史》这本书,还有做书背后的故事。这本书我们是从全球知名的艺术类出版社泰晤士·哈德森出版社引进出版的,整本书兼具了专业性和可读性。这本书是由全球顶级学者联手编写的,主编朱丽叶·哈金是伦敦苏富比学院的项目总监,曾在知名艺术院校考陶尔德学院担任客座讲师,为英国国家肖像馆策划多次展览,并出版多部摄影相关著作。

这本书内文的架构非常清晰,按时间顺序编排,很好读,而且有很清晰的模块,包括流派概述+大事年表+细节聚焦+摄影师传略等,大图下面也会有局部的展示,方便大家查看细节。全书有900余张图片,既包括大家都很熟悉的大师经典作品,也有一些在摄影史上很重要,但之前不常在公众视野中出现的作品。全书结尾部分增录了摄影术语,方便读者查找。

整本书因为体量特别大,有500多页,所以我们也做了很长时间。包括封面的设计,也试过很多稿。最后的成品是16开的硬壳精装,内文选用哑粉铜,能够很好地还原图片效果,纸张也很光滑。封面采用内外封的设计,比较特别的是外面的这个PVC护封,用了半透明的效果,整体的颜值还是很高的,很适合翻阅或者收藏。

我们从泰晤士&哈德森出版社引进版权后,其实是做了一套,除了《摄影通史》之外,还有《艺术通史》《设计通史》《进化通史》《考古通史》,明年还会有一本《建筑通史》。

大套系出的第一本书是《艺术通史》,已经有25种语言的译本,后面的几本书都延续了第一本的高品质,是未读的代表书系。作为编辑,我自己其实也对摄影、艺术类的书很感兴趣,明年我们还会有一本关于摄影的书面世,是“口袋美术馆”系列的其中一本。如果大家感兴趣或者有其他问题,也可以随时交流。

最后分享一张我自己在书里很喜欢的摄影作品。这是霍伊宁根-许纳的《潜水员,霍斯特与模特,巴黎》,它最初刊登在美国版的《时尚》杂志上,一旁的说明文字写着:“两件套泳衣、深红色泳裤和红白相间的机织羊驼毛上衣,类似于毛衣织品。”

在那个杂志中很少出现彩色的年代,这种精确的描述必不可少。这张照片构图精心,这两个模特看起来就像坐在跳水板上,凝视着大海或泳池——这其实这张照片是在《时尚》杂志位于巴黎的办公室里拍的,工作室下方便是喧嚣的香榭丽舍大街。

霍伊宁根-许纳是最早广泛使用男性模特的时尚摄影师,《摄影通史》封面那张照片的拍摄者霍斯特就是他的学生和伴侣。这张图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虽然跟周末的氛围不太搭,但可能也会有像我一样喜欢这幅作品的人。到这里我的分享就差不多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在周五晚上拨出时间听我的分享,也再次感谢令胡歌老师的邀请,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指正。祝大家周末愉快!



END


点击查看:
“蚂蚁隔壁班”1-130期分享会海报集锦
“蚂蚁隔壁班”线上分享会回顾合集
我之所见·消逝的墟山 - 丘分享会实录(7600字)


欢迎分享摄影经验、摄影故事,当然不聊摄影也可以
具体请联系令胡歌 微信:antphotos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蚂蚁摄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