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方预警信号!大栅栏的这些老字号让人心动~

央视中文国际 CCTV4 2019-08-28



正阳门下,一辆铛铛车缓缓驶过,街道两侧的风景掠过车窗,一幅传统的商业风俗画卷徐徐展开。这里,就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传统商业街区——大栅栏。


雅致的青砖路面,古香古色的建筑商铺,热闹非凡的戏园茶社,五彩斑斓的手工艺品,构成了鲜活多姿的老北京风情。如今,大栅栏街区已经成为中外游客来到北京旅游的必到之处。


大栅栏商业街坐落于北京的南中轴线上,它的北边就是正阳门。作为北京城最具特色的一条传统的商业街,大栅栏已经走过了数百年的沧桑岁月。从辽、金、元、明、清,直到今天,这条古老的街道不仅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更用它的繁华讲述着一个个商业传奇......




京城商街 义利合一


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是位于首都北京最中心的商业街区,它东起珠宝市街、粮食店街,西至南新华街、延寿寺街,北至廊房头条、北火扇胡同、东南园胡同,南以大栅栏西街和铁树斜街为边界,总占地面积达到47.09万平方米



其中,最热闹的还数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的一条商业步行街。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就汇聚了26家“中华老字号”,它们传承着古老的商业文化,也见证着大栅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传统的四合院就隐藏在商业街的背后。 巷弄间,孩子们嬉戏欢笑;树荫下,老人们谈古论今,一百多条纵横交错的胡同织成了老北京共同的记忆。




对于久居此地的居民来说,老街就如同一本厚重的大书,里面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元朝时,这里还属城郊,南方商旅经由大运河把货物送抵元大都后,在城门外上岸,就地搭建棚房,装卸存储货物,逐渐形成一片街市。到了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重新疏浚运河,实现南粮北运,又从南方迁入大量人口来此居住,占尽天时地利的大栅栏日益兴旺。


明朝孝宗弘治,避免盗匪和一些犯罪分子侵入,就建了木质栅栏,这个木质栅栏在京畿重地来说比较大又比较高,人们一问说你这东西哪儿买的,我就在大栅栏,它是按北京口语化就叫大栅栏了。



从古至今,大栅栏就是民生与国运的见证者。它紧靠北京城的中轴线,距离皇城不过两公里,凭借地理优势,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到这里采买生活所需。清朝中后期,大栅栏街区发展到鼎盛,数不尽的老字号在这里陆续开业。



创立于嘉庆年间的“马聚源”,在清朝时是给官家做官帽的,如今,店内的帽子依旧工艺精湛,用料讲究。开业于咸丰年间的“内联升”,售卖的是传统的手工千层底布鞋,这里的每双鞋都要经过九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仅千层底的缝制就需要两千多针。而“张一元”则开业于光绪年间,浙江龙井、福建乌龙、云南普洱……中国各类名茶都能在这里寻到踪影,当然也少不了北京人最喜欢的茉莉花茶。


在老北京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叫作: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所有的这些老字号之所以能够历经上百年而长盛不衰,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赚钱只赚该赚的钱,做事不做亏心的事。一家家老字号为今天的人们留住了老北京的城市记忆,也为后世的商家留下了许多古老的商业智慧。




大栅栏商业街20号是一座三层楼的中式建筑,中医药老字号“同仁堂”已经在此经营了三百多年。不光是北京人,许多外地人都会专程来到这里购买所需的药材。一家药店如此深入人心,它的故事还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间。



有一年,北京大兴发生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太医乐显扬奉命前往。当时,朝廷下拨了大笔赈灾款项,不料却被地方官吏层层盘剥,到达灾民手中不足十分之一。面对穷人无力看病,乐显扬心中万分悲愤,回到皇宫后不久,他就决定辞去太医一职,到民间开设医馆。



“宁做良医,济世养生;不做贪官,残害百姓。”抱着这样的信念和决心,乐显扬倾尽所有,于1669年在老街上开起了一间医馆,并为其取名“同仁堂”,寓意不分贫富贵贱,以医者仁心,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最好的医治。


医术关乎生死,医德决定成败。在此后的行医生涯中,乐显扬要求医馆的伙计们即使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也要做到不违背良心,不见利忘义。 


在宫里只能是为一些宫里的人,部分人看病,他(乐显扬)想为更多的人看病,不论贫穷富贵。店内古训道‘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就是我们从心里头要对顾客负责,一味药也不能马虎。


从清康熙年间的一家小药房,到今天扬名海内外的现代中医药集团,“同仁堂”不唯技艺精湛,更凭价值坚守。如今“同仁堂”已经在全世界五大洲27个国家,开设了143家分店,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扇窗口。




凭借着“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的文化底气,大栅栏成为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最鼎盛时期,老街上共有26家银号、87家钱庄、92个行业、782家店铺,老北京的“七大戏楼”有六座在大栅栏。“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是当时人们对这片街区的赞誉。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大栅栏却经历了一场近乎覆灭的灾难。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一场大火在大栅栏熊熊燃烧起来,当天正赶上刮风,风助火势,很快整个街区就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损失难以计数,一家来自山东的丝绸店铺“瑞蚨祥”,也在这次火灾中被烧成一片废墟。 


当年,火灾发生后,不仅老街上的商家们损失惨重,许多已经下过订单的客户也心急如焚,纷纷赶往现场。面对一片混乱,“瑞蚨祥”掌柜孟觐侯宣布了一个决定:凡是“瑞蚨祥”欠客户的钱一律奉还,凡是客户欠“瑞蚨祥”的钱一笔勾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北京城里引起巨大的震动,人们都不敢相信“瑞蚨祥”真的能做到。


‘瑞蚨祥’整个建筑都烧塌了,就剩石头制的门脸牌楼,损失估计远超十万两。为支付欠顾客的钱,大火之后‘瑞蚨祥’从全国各地的分号聚拢了约十六万两资金到北京。


大火烧光了十万两白银的资产,又再拿出十六万两白银赔偿客户,“瑞蚨祥”不惜动摇根本,倾尽全力兑现诺言,让许多客户免受火灾牵连。


商亦有道,得道者多助。深受感动的人们打心底里不愿“瑞蚨祥”就此没落,大家开始行动起来,金融界为它提供免息贷款,客户纷纷追加订单。在所有人的支持下,仅用一年的时间,“瑞蚨祥”这块金光闪闪的招牌,又重新在大栅栏挂了起来。




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一场大火折射出世道与人心,也让大栅栏再一次浴火重生。破而后立的街区,繁华更胜往昔。如今,来自中国各地的新鲜玩意儿,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买到,天南地北的小吃也大都汇聚于此。


“全聚德”的烤鸭早已是北京美食的标志,乾隆皇帝赐名的“都一处”烧卖,门框胡同的“门框卤煮”,还是跟百年前一样,而位于廊房二条里的“爆肚冯”也依然顾客盈门。




北京人讲究“有里有面儿”,在大栅栏,做买卖从来靠的不是吆喝,唯有扎扎实实的口碑才能聚拢人气。


历史上,老街发达的商业也带动了休闲娱乐业的发展,在大栅栏街区的南边,有一处貌不惊人的公园,名叫京韵园,这里就是中国京剧的发祥地。 



清乾隆年间,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定居在大栅栏的胡同里,而公园就是他们交流的舞台,各地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在此逐渐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




在大栅栏,生意与生活密不可分,商业氛围与烟火气息相交相融。傍晚时分,四合院里奏响了锅碗瓢盆的乐章,炸酱面的香味飘散开来。胡同里,玩闹的孩子,好奇的游客,热心的小店老板,满面笑容的老人家,共同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温馨画卷......


正阳门旁的“老舍茶馆”里,叫上一杯清茶,听上一段相声,台上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下笑声不断,掌声不绝。“老舍茶馆”的创始人名叫尹盛喜。当年,他是大栅栏街道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干部。1979年改革开放后,老街的游客越来越多,他打心眼儿里高兴。可是有一天,街上发生的一幕,让尹盛喜心里很不是滋味......究其原因,戳视频,看更多关于大栅栏的故事 👇👇👇



更多精彩内容 请戳下文↓↓↓


■ “胖五”复飞、“嫦娥五号”登月......今年中国航天发射将超30次  

■  清朝皇帝过年只能吃素饺子?啥讲究?

■  紫禁城里过大年!“过年”在古代都叫什么?



【本期编辑:郭冉】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CCTV4官方微信、微博



觉得不错请转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