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口爆汁,它是桐乡小笼界的“扛把子”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2024-01-12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从武庙街到凤鸣公园北侧到杨家门再到振华路,是什么让人一追就是20多年?   


  “笼笼汤包又开了,心中的yyds……”循着网友的留言信息,我们找到了这抹让人惦念的味道。



  “抽空拍了一个小宣传,原图都发来了,也许不如做创意广告的那么专业,只是从一个喜欢你家汤包20年的老客户的角度出发。”——这是主动帮忙宣传的客人。


  “连续第五天煎包,我醉了。”——这是外卖单上让人忍俊不禁的留言,但同样的单子照旧如常。


  老店新开不过一个月左右 ,越来越多固定的订单涌进,越来越多的熟悉面孔回归。



  这是一家多次按下暂停键的早餐店,有时长有时短,食客们一直期待地盼着它的回归,只是这一次特别久,这一等便是6年多。“老客户在外卖平台看到了店名后,好多都打电话来确认。”如今,食客们又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这让重新决定经营笼笼汤包的王旭平心里满是温暖。



  特意挑了临近中午时段前去采访,店内依旧是忙得插不进话。择一座点上小笼汤包和生煎汤包,细细品尝这让不少人惦念的味道。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虽说是汤包,但并不是扁扁的塌在蒸笼布上,依旧挺立有型。筷子提起的瞬间,分明能感受到汤汁和肉馅的轻微晃荡。化成汁水的皮冻拥着馅料,把薄薄的面皮浸润出几处微微透亮,蘸上醋和辣酱,轻咬一口,汤汁裹着鲜香缓缓淌入口中,鲜!面皮松软而又不失劲道。这味,为何让人魂牵梦萦,似乎嘴巴比大脑更快理解。



  青葱点缀的生煎汤包,从底部开始,颜色由深至浅渐变,煞是好看。趁着还烫嘴,边吹边咬,鲜香的汤汁从焦香四溢的烫包底部的裂缝中汩汨流出,面皮的脆与汤汁的滑在口腔中集结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美感。



  一直到12点多采访结束,食客、外卖骑手依旧不时进出。在与店主断断续续的采访和与食客唠嗑式的谈话中,记者追溯了这一味的由来——


  1990年,这抹味道从武庙街7号的力安点心店内初次飘出。彼时的王旭平不过六七岁的光景,桌上碗垒得老高,食客主动帮忙收拾起碗筷的热闹场景,她至今记忆犹新。当年那个拿着木箱子挨桌一块一角收钱的小丫头,如今已独当一面,经营起了自家的品牌汤包店,不变的是,围在身边的依旧是父母,萦绕鼻尖的还是熟悉的小笼包味。



  其实这口好滋味,最早是从王旭平爷爷的手艺中逐步改进而来的。从杭州农科所餐饮师傅工作岗位上退休后,王旭平爷爷将餐点制作的手艺传给了儿媳王力安,也便有了力安点心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校园内还没有食堂,头脑灵活的王力安在餐点上新增了炒饭。“一放学,六中、一中的孩子就跟潮水涌进来一样,完全招架不住。”青椒肉丝炒饭、咖喱炒饭、西红柿鸡蛋炒饭……王力安一边摸索一边创新。最后,炒饭唱起了主角,力安点心店让位给了三阳楼炒饭店。


  如今,还有人专为这一口炒饭追来笼笼汤包,点上一碗菜单上没有的菠萝炒饭。


  “最多的一天要卖出300多碗炒饭。”长时间倾着身子掌勺拿锅的王力安,被检查出腰椎明显倾斜,迫于身体原因,2005年,这家在学生群体中红极一时的炒饭店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转行打字印名片、重启三阳楼早餐店、做房产中介……嗅准了商机,王力安毫不犹豫扎入其中,这股子美味也便有了断断续续的故事,但只要一开张,总会发现那些跟随至今的食客没有散去。



  2010年,凤鸣公园北面的笼笼汤包店内,熟悉的味道回归。“当时人多到只能发号了,拿号都要拿到100多号。”“仅仅一个下午就卖出了26锅,得有2080个汤包。”“很多单位都是60个、80个来买的。”在父母的支持下,王旭平创业的赛道还是选择了这门老手艺。火爆的经营后,她也思索起了下一步的发展,探索起了直营店模式,于是,在杨家门也飘出了笼笼汤包的香味。


  由于种种原因,2017年左右,这抹味道渐渐淡去,却始终萦绕于食客的脑海中。“你们为什么不做了?”“什么时候再开起来?”这些年来,碰到的老客户总还会念叨起那口忘不掉的味道。


  “十多年了,当初为了方便客户联系建的微信群,至今一个人也没有少。”王旭平总觉得有一份放不下的牵挂,“再怎么困难,我也要坚持,毕竟这么多人在等着……”



  一听说笼笼汤包又回归了,老主顾一个个追来了,“刚开始听说开了,我连续吃了一个礼拜……”20多年,足以从学生时代步入成家立业,很多都变了,但大家更乐于找回那口不变的味道。


  “我女儿就是从小吃着这个煎包长大的。”“特意给你挑的,这个粽子包的时候不小心包大了。”小小的店里,食客与店家之间,好似一场阔别多年的叙旧。



  “真的挺感动的,最近老客户很多,都特地从四面八方很远的地方赶来吃,边吃边叙旧,这种情怀真的泪目啊。”王旭平在朋友圈感慨道。


  “这个馅好,吃得出来,尤其是这个煎包,外面这层焦焦脆脆的太绝了……”总有那么一个味道,成功将食客的味蕾捕获。“我们每一张皮子都会擀过,小到擀几下,一个包子几个褶,我们都是很用心地在做。”王旭平坦言,好吃的东西,都是要花工夫进去的,做起来不会太简单。的确,往往便是这细节处的差异,能被敏锐的舌尖放大。



  “当初我们两个就觉得做早餐太辛苦了,想着自己的孩子肯定不让她做这一行了。现在既然是她的选择,那我们也只能支持她。”常被问起什么时候开店,为什么不开了,其实这次老店新开,何尝不是王力安找到的最为满意的回答方式。


  这抹汤包味的重现,还温暖了来自四川宜宾的新桐乡人王世秀。两个月前,她调来振华路负责环卫工作。“他们人特别好,经常拿给我吃,豆浆、小笼包还给我打包带回家。”与记者交谈间,王世秀眼眶红了,“我早上4点多过来扫地,他们3点多就起来做早餐,可辛苦多了,说实在的我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一口小笼包,让人惦念20多年,除了味蕾的选择,大概还有很多心与心的故事……


  ps.小布今天早上就吃上了笼笼汤包~~~好吃~~~没吃到的现在就流口水吧~~~


本文由桐乡发布出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记者|沈惠娟

摄影|孙一聪、沈惠娟

编辑|李滢瑕

责编|宋佳


最新动态:


朋友圈这种行为,涉嫌违法!

一把手访谈|开发区(高桥街道):“拼”出招商引资好“招式”

免费抢票!“风雅桐乡”2024新年音乐会,来了!

全省点名!桐乡7所学校,现代化!

推送及时收到 先关注后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桐乡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口爆汁,它是桐乡小笼界的“扛把子”

桐乡人都在看→ 桐乡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