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韩福东:沈崇案学潮,“理中客”为何不受欢迎

2015-01-17 韩福东 大家

--- Tips:点击上方蓝色【大家】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摘要ID:ipress

在非常态的社会里,“理中客”的声音注定受到奚落。


沈崇案学潮,“理中客”为何不受欢迎
by 韩福东


沈崇,年十九岁,烫发,面色惨白,外罩灰皮大衣,淡肉色袜,外军红袜套,淡绿皮鞋。讯问姓名,籍贯后,起诉法官即问:‘请你指出被吿来’,沈即自左向右,看至右方尽处,见皮尔逊坐被吿席上,当即指出。二次指出后,法官再使沈近前指出,沈即近前指皮尔逊,说‘就是他’。皮恐惧万分,法官乃令皮起立,确认后,沈即应问答,嗣法官即令沈述说当时受害情形,沈述说甚详,必要处完全说出,历历如绘。若干言词皆为一少女所不欲言者,而为证实皮尔逊之暴行,皆全盘托出。


这是1947年1月18日,美国驻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军事法庭,公审美兵皮尔逊涉嫌在北平东单操场强暴沈崇一案现场。上海《申报》在次日头版的报道中,描述了上述的一幕。沈崇案此时已是举国关注,刚刚过去的1946年平安夜,两位美国驻华大兵涉嫌挟持强奸了她,由此激发出的巨大反美浪潮,在中国近代学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学潮蔚然成风,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内在此议题上具有高度共识。《申报》12月30日的报道中,曾提及此前一天高校内部的争议:

北平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师范学院,中法大学,淸华大学六大学学生,将罢课一日,抗议美军强奸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并定于上午九时在北大举行诗歌朗诵会,宣读有关文件。今日(12月29日)各大学代表下午六时在北大开会讨论罢课问题时,主张罢课者与反对罢课者两方因意见不合,大打出手,会议无结果而散,现此两派正在大学展开激烈之斗争。北大出现一名情报网之传单谓,被奸者乃延安派来,逗引美兵制造事件。教授之中,燕树棠认为学生小事伤大事,乃狭隘民族意识。毛子水谓,此乃个人法律问题,不必扩大。陈雪屏亦力劝学生甚重。另一部教授许德珩、钱端升、张奚若、朱光潜等,则表示极度愤慨。许德珩为此曾痛哭流涕。

不同立场的师生,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可见沈崇案引发的分歧之深。北京大学48名教授也在30日致函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要求:(一)对于被害人,望嘱有关方面迅作处置,以补偿被害人之荣誉损失。(二)对于犯罪之士兵,迅绳以法。(三)保证此后绝不再有类似事件,在中国任何地方发生。签名者中以左翼学 者为主,但也包括一年后将被郭沫若等左翼文人围攻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沈从文等人。

《申报》在12月31日的社论中就此发表看法说:

自北平美军发生所谓侮辱学生案件以来,事态日趋严峻,且有蔓延及于上海之势,对于这一不幸事件的发生,我们感觉很遗憾,但事件扩大到这般地步,我们亦不能不认为遗憾。如果这是一件侮辱女生的事件,这里面我们所必须明了的一为事实问题,一为法律问题。究竟是否为一宗强奸案件,在通常民主法治的国家,必须经过司法的审判,等到犯罪的事实判明以后,由法官来依法处刑。如今被认为犯罪的一方是军人,亦需经军法的程序。如果军法的判决不当,那才可以出以法律以外的手段。在目前事实及处刑问题未判定公布以前,而发生有所谓罢课运动,甚至有请美军退出中国运动,这不仅是小题大做,而且是正足以反示我们对于民主政治的没有训练;于今高唱民主的时候,才不免有点遗憾。

按照今天的流行话语,《申报》的论调颇为“理中客”,不为学生接受亦是势所必然。在这个事件中最知名的“理中客”大概算胡适和傅斯年,两人都公开发表不应将涉嫌强奸的刑事案件和“美军退出中国”的政治议题相联系的论调。

从接下来的发展看,反美游行由北京散布到其他大城市,显示出反美派在行动上占据上风。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内,反美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这之间关涉到美国在国共内战以及日本复兴上的角色,但沈崇案实为其引发国人抗议的最初起点。

在皮尔逊被宣布无罪之前9日,即1947年8月2日下午四时许,美国国务卿特使魏德迈在北平与梅贻琦会面,在半小时的谈话中,魏德迈即提及东单沈崇事件。他表达自己的困惑称:“强奸事件,中外皆有,其事而发生于军队中,尤非世所绝无者,何以因此而掀起如此大风波?”(《申报》1947年8月3日头版)

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一起疑似刑事强奸案,最终被中国高校的师生们泛政治化因应,问题出在哪里?比较耐人寻味的是,在该案疑犯最终于1947年8月被美国复核时改判无罪后,国内却再未掀起大规模抗议浪潮。这当然和信息传播规律有关。沈崇案发伊始,最能赢得举国关注,过了大半年后,结局虽难令国人接受,但舆论议题早已转移——国共内战期间社会议题转移之快远非承平时期所能比拟,终难再现抗议盛况。但反美的主题却延续了下来。

在这个意义上,沈崇案的发生,只是提供了一个反美的口实而已。只要大家内心认为反美存在合理性,任何与美兵发生关联的事件,都会为我政治所用。

时为上海市长的吴国桢晚年回忆时,说他曾以如下话语质问准备罢课的上海交大同学:“请注意,当俄国人占领东北时,有多少中国妇女遭到了蹂躏?如果你们一定要示威,那么应当针对这个劣迹更大的罪犯。或者,如果你们一定要对美国示威,那么同时也应该对苏联示威。”

这当然也是“理中客”的话语风格,可以想见难以说服激进学生。

我们不妨结合《萧军东北日记(1946—1950)》看这个问题。在日记中,萧军提到,他1946年12月7日去东北大学演讲,发现学生们“对苏联仇视,对共产党有距离,这是普遍情绪”。次年1月9日,抗议沈崇案的示威也蔓延到东北,萧军在日记中写道:“去参加了学生的反美集会,我讲了话,使他们那种轻浮的感情渐沉下去。我本想也把苏联军队那种兽性行为引证说明,任何国家的军队,凡有此行为的全为兽行,全应反对。但我只是暗示他们,一切要靠自己,不独不能相信敌人性的‘朋友’,就是真正的朋友,也不能存着丝毫依赖心。”

东北学生普遍敌视苏联,为什么也参加沈崇案的反美示威?

我们固然可以说,沈崇案发生与否,不构成“美军是否退出中国”的根本理由。假设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美军确有驻扎某地的合理性,在道理上我们不能因一例大兵涉嫌性侵案而将此完全推翻。但在美军驻兵合理性全不被认可的前提下,一起强奸事件适足以将全面反美的口号激起。1946年的中国,“反内战”是最强音,对国共联合政府还抱有期望的知识分子,很容易污名化美国不可能完全中立的调停介入。

在一个非常态的社会里,“理中客”的声音注定受到奚落。在这样的社会里,个案的逻辑并不重要,所有的观点陈述都会被汇集到站队表态的阵营划分中去。一个以站队思维来划分友敌的知识群落,固然谈不上成熟,但这种现象的真正危险体现在知识共同体之外:在一个观念需要非理性对决的社会,最终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平复纷争?

1946年底的预示是,枪杆子最终解决了一切。

作者:韩福东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该作者更多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